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各个大厂都爆出裁员,作为互联网从业的你,有没有感到焦虑?如何分析当下的状况? 第1页

     

user avatar   webdog.c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件事情,通常是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我大概就属于比较高兴的一个。为什么呢?因为互联网行业的兴盛,严重拉高了程序员的工资,同时又严重挤压了程序员的业余时间,而需要程序员的行当,可远不止互联网。

这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现在做的方向是数字人文知识共享,市场不大,小众,半公益。数字人文领域往往涉及到程序开发,因此必然涉及到吸引开发人才。2019年我和浙江大学学术地图发布平台和智慧古籍平台的负责人徐永明教授交流时,他曾经说过一个问题:“一个GIS专业博士生,毕业去外面工作的起薪至少也要30万。”这意味着什么问题呢?因为一个国家重点人文社科项目的经费,往往也才80万,还需要在5年左右的完成日期内分批拨付。也就是说,如果要开发一个数字人文信息平台,他们根本找不到愿意来做的技术人员,外包给外面的公司也很难做出什么效果,因为他们这个项目,平均每年十多万的经费,养半个开发人员都不够,更别说华为这样的公司,已经给天才博士开到了200万年薪,而根据我的经验,数字人文领域除了搞开发外,本身又要投钱组织学生做内容,真正能够投入到开发的更是少之又少。而在我看来,这种项目要想真正做好,是需要一个开发团队持续开发的。其它数字人文项目往往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就是计算机等方向的人才,肯定会因为高薪流向互联网等领域,导致这类领域根本吸引不到人才。因此,60年代出生,一直搞古籍和古文学研究的徐永明老师,不得不自己学起了Python开发,虽然学术地图平台的开发工作依然由一位博士利用开源软件兼职完成,但通过学习Python开发,起码自己能够处理一些数据了。

而我们自己是做数字人文产业应用和技术服务方向的。我从2018年辞职创业白手起家至今(我创业的时候其实没有一文钱存款,我老婆也不会支持我,最后上班的几个月,靠做一个项目,兼职赚到几万块钱就辞职开干了),因为领域小众不容易商业化,为了推动我们平台的开发和网站运营,一直是靠着压榨自己来前进的。可以说,这几年我的年净收入一直不超过十万元,去年受疫情影响在家带了半年娃是最惨的一年,我甚至一度靠借呗度日了。还好我在成都,消费水平和房贷比不上北上广,也没有车子,不然恐怕我们早就死翘翘了。虽然我们今年情况逐渐向好,营收逐步增加,没有了生存压力,今年给自己和合伙人加了1K薪,明年准备再加1K,也愿意给程序员比自己更高的收入,但也不可能有多高,肯定是成都中小企业水平,最多也就能承受1.2k的工资。一些想一起干能力也不错的朋友,因为每月背负几千上万的房贷,所以不可能来干这事。

我又想起以前我的老东家,是一家中小型的信息安全企业,因为和大公司的工资收入差距比较大,所以公司的程序员难得稳定过,都是招募菜鸟,也成了他们到大公司的跳板。有一次有个前同事来挖人,告诉我说,我们同事中,有二十多个都在这家上市公司,要知道我来这家公司才三十多人,最多时也就七八十人而已。据说他们觉得我们公司培养的程序员素质不错,戏称是他们的人才培训基地。

因此,对于我而言,大厂裁员,互联网整体市场行情的走低,对于我这类面向B端又开不出高工资的技术服务商而言,起码未来招聘上看起来不会那么寒酸了。

而程序员的工作时间被挤压,则严重降低了程序员的实际生活水平。往往是累的如牛,却没有享受到生活。我之所以能够从一个和人文毫不相干的人转向数字人文领域,从对GIS完全不懂到搞起了GIS开发,从后端干到前段,又从前段干到后端,UI美工、视频剪辑、自媒体等啥玩意都琢磨会了一点,并在其中自得其乐,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我以前的工作主要是做售前售后技术支持,并不写代码,偶尔出差,不出差则只接电话、写文档、做标书等,基本不加班,保持着朝九晚五,周末双休,法定假日全放的节奏。因此工作强度并不高,有非常宽裕的业余时间,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即便我们在创业,因为做的是偏文化的领域,所以依然保持比其他互联网创业企业更慢的节奏,我会留不少时间给自己看书和学习,提高人文素养,甚至还去做过好几次纯人文知识的讲座,也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这些年在近代史、中西交流史、历史地理学、地图学史等方面略有所得。

互联网行业没那么火了,加上最近各公司对加班的控制,也许会降低整个行业的节奏。又也许会让大家有时间多享受生活,多去创造。之前互联网行业热火朝天,中国的程序员们能向国外同行那样,贡献那么多优质的开源项目吗?有一些,但并不多。现在,大家有时间了,可以利用多出来的时间去享受人生或者创造其他价值了。互联网行业整体的下沉,虽然很多人会失业挤压同行,但也会让原来疯狂涌入这个行业的各路人马冷静冷静,许多程序员会流向工资较低的行业软件开发领域,有些会去做芯片、操作系统等更基础的领域,也许也有学生愿意去做数字人文领域。虽然钱会少了点,但等裁员潮过去,大家也许就不用那么担心35岁失业的问题了。也许中国的各种基础软硬件,都会更好不是?

当然,我说的这些可能会让一些朋友不高兴,比如这几年正好在房价高位入手,身背巨额房贷,又刚好被裁员的朋友。也许这些猜想也不对,请轻喷。


user avatar   zhang-ding-yuan-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四条完美路线给到你!!

本人做了4年软开+2年项目经理+1年软件部门经理,目前在瑞典读博,本人不提供中介服务,也不鼓励找中介,如果还有S13说我发广告、说我是中介,那就是找骂,直接拉黑。

以下切入正题:

路线一

裁掉你的时候,如果你还比较年轻,那么直接以拿你现在的存款,去美帝读CS研究生,研究生期间好好刷题,做做实习,毕业去美国科技公司接着赚钱(不一定要互联网),赚的还是美刀,如果心里还是喜欢在国内的生活,那么等以后赚够钱了,辞职带上money回国,就这么简单!关于怎么去美国当程序员,可以去看这位兄弟的文章,我觉得他写得不错:

路线二

裁掉你的时候,如果你没有那么年轻了,美帝拒签概率增加,也别慌,来欧洲读CS硕,毕业后留在欧洲做程序员,欧洲的程序员工资虽然没有美帝那么高,但也还行,而且对年龄还是非常友好的,可以接着干,赚不了特别多的钱,但如果你想考虑定居欧洲,就很合适。顺带你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也解决了。关于欧洲程序员有多稳,我在这篇回答里有提:

注:

国防七子出身的朋友,可以先去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

路线三

如果你还想自虐一下读个博,有工作经验的程序员其实在申博时具备相当的优势(当然申博有其他包括语言等各方面因素影响,在此就不展开了)。如果你真的想自虐来读博,那么我个人经历可能能帮到你:

注:

欧洲读博大部分是一份工作,不但不用交学费,还发工资的,待遇都还不错,比如挪威博一新生一般是50万克朗左右;瑞士计算机博一起薪一般在人民币40万以上,最高可达60万。其他,很多待遇都可以,不一一说明了。

路线四

这是一个热心网友写在评论区的,我就把它贴出来给大家了:

总之,程序员是有技术的人,顺利的话可以在国内一直干;不顺利的话,半路可以跑欧美国家接着干;就算移民也是欧美国家最爱接收的人;怎么弄都是最稳的一批人,慌什么。

只要你愿意放眼全球,程序员的日子好着呢!

(其他各类研发人员,情况也差不多,什么算法工程师/测试工程师/FPGA工程师/固件开发工程师/硬件工程师。。。)

所以看到这儿,英语还不赶紧学起来吗?

更多关于程序员的出国之路,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大龄青年硕博留学

我只会回复关注我的人的评论,没有关注上来就问的,恕我不能回复。


以下是最新作品,欢迎大家点赞、评论:

谢谢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觉得只是刚刚开始,虽然我也是互联网从业者,但我脑子是清楚的,谈一些脑子战胜屁股的话。

几个月前,在谈国家取消互联网税收优惠的时候,我就说过整顿和治理来了。

今天谈点不一样的思考。

现在中国的问题是 互联网过度兼并 挤压了很多 普通人的生存空间。原本你在小县城开一个服装店,都能养活自己。现在早死翘翘了,大家都去淘宝买衣服了。这就是一种兼并。

以前广州十三行是中国最大的批发市场,车水马龙。现如今,门可罗雀。几年前,我把这个当作劝进互联网的理由,天量的财富已经从服装批发市场和成千上万的小商家的口袋里转移到阿里等互联网电商巨头的口袋里。而在阿里的程序员,必将从中分一杯羹。

而如今看到中小城市的凋敝,不得不承认已经过度中心化了。国家也看到问题所在,所以今年成立了反垄断局,专门针对互联网的垄断问题。

鲸鱼吃小鱼小虾浮游生物,成长出庞大的躯体。鲸鱼死后落到海底,又会滋养出一个新的生态圈。一鲸落,万物生,才是自然之理,才是循环之道。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利益相关,北大本硕,2020年毕业生,拿到上海中学、深圳中学offer,入职深圳中学。

1 先讲自己的情况。小镇做题家一枚,出身山区十八线小城市下面的农村,父母都是老实的农民,家里收入最高的是作为乡村退休教师的爷爷。可以算是从小过惯了苦日子的。从小就被家里教育要好好读书。尽管家长从小灌输的理念是读完大学要当官,但是自己却从来没有这方面的想法,反而从小就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初中的时候最想去的大学是北师大。高中选择了文科,在分科之后就被认为是清北的苗子,高考的时候发挥失常,没进自己心仪的院系,之后跨院系保研到了本校感兴趣的专业。一开始是有做学术的打算的,但是读研期间也算是饱受打击,认识到自己不是那块料。之后做过两个大厂的产品经理实习,经过实习之后确实认识到自己不擅长这种工作也不喜欢这种生活。反而是更喜欢在本科期间在学而思兼职的那种工作,觉得给人传授知识于自己也是一种享受,于是秋招的时候目标非常明确,下定决心做老师。秋招也比较顺利,拿下深中offer之后就没有再参加任何招聘。在上海中学和深圳中学里选了后者,待遇当然是最主要的因素,其次就是喜欢深圳的气候和大海。

入职以后的感受:基本符合自己的预期。被领导赏识调到了高三。因为自己教的学科正是自己一直以来最感兴趣、最擅长,也是研究生的专业,所以备课做题之类的工作都没有太大压力。学校不要求坐班,基本上朝八晚五。(晚上如果有学生约了答疑会晚一些)几个月过去了,上课的功力有所进步,也越来越觉得自己确实很适合当老师,也确实很喜欢这个工作,每天上班并没有在互联网实习那种不想上班的感觉。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觉得教高中并不屈才。本科和研究生上的课,有一些知识还是能很好地融入到高中的教学中。再加上本人喜欢骑行、喜欢旅游,了解的杂七杂八的知识也比较多,所以课上的内容会比较丰满。另外深中的高一高二有类似于大学通选课的校本课,等我以后下去也打算给大家浅显地介绍我那小众的专业。

看到有答主说清北的老师教出来清北的学生,然后回来当老师,这听上去很讽刺。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读一个好的大学是可以让人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而自己选则做什么则是另一回事。

2. 说一下其他人的情况吧。深圳教育系统也只是这一两年异军突起,大量引入高学历的新教师。其实北京的一些名校早已如此。确实有一些人并不是那么坚定的做老师,已经离职或者有离职的想法,但是大部分人还是很喜欢这个职业的。

从我校今年的招聘状况来看,基本是清一色的清北海龟,偏文的学科基本是硕士,偏理的学科基本是博士。对于没有职业偏好的人来讲,一些基础学科确实也未必能找到比深圳的老师或者公务员性价比更高的工作了。

另外,深中毕竟是深圳最好的中学,所以招聘名单里看上去有这么多的清北学生。但是放到整个深圳教育系统来看,其实清北毕业生所占比重就小很多了,放到全广东、全国来看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去看清北的毕业就业统计,从事中小学教育的毕业生所占比重并不高。(貌似不到10%?需要确认一下)所以题目的提问方式并不是太恰当。



我们校长曾经说,引入名校的硕博是“要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我自己并没有多优秀,但是我自认为还是给我的学生们上了一些不一样的课、提供了些许有价值的知识或者信息。我也的确见到一些做了班主任的同事,在倾尽全力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user avatar   UNSC7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去打游戏


user avatar   sean-y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user avatar   wang-hao-xuan-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li-fang-cheng-5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tian-tian-quan-75-47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是Fed一月 memo

先说结论:

FOMC 维持利率在 0-0.25% 不变。且确定 3 月完全停止 QE,同时 3 月加息也是箭在弦上,基本会后声明皆符合市场预期,没有太多的意外。

Powell 记者会确实是偏一点点的小鹰派,但我也认为,Powell 的说法不至于拉升市场加息预期至 5次 、并拉升缩表预期至上半年,反而比较像是在强化加息 4 次之预期。

另外我个人觉得,一些中文媒体似乎误读了Powell 记者会的部分片段,下面 Allen 再进一步说明。


1. 3 月加息停止 QE 早已定价

本次会议 Fed 再次确认 3 月将准备第一次加息,并同时停止 QE。

Fed 也再次重申,货币政策是要支持美国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与通膨长期均值维持 2.0% 的两大目标。

这部分我想市场早已定价,这裡完全不会是问题,所以我们不讨论太多。


2.未来加息在每次会议都可能发生 (?)

Powell 的原文说法是:Won't Rule Out Hike Every Meeting.

但我有看到部分中文媒体写:不排除每次会议都加息的可能性。

上述我想或许是误读了 (还是其实是我自己误会中文的意思 ?)

我的理解是:Powell 是说加息在未来每场会议都可能发生,指的是“不会在特定月份才加息”,不是说每场都要加息。

Powell 说得很合理,经济本来就是动态的,加息本就不会侷限在什麽月份才启动,端看当时的经济状况而定。

我认为Powell 上述说法,并未延展今年加息预期至五次或更多,若有这种想法,那绝对是误读了。


3.更大规模的缩表?

Powell 在记者会上提到,Fed 需要更大规模的缩表,但请大家不要恐慌,因为我又觉得部份中文媒体过度解读了。

我认为Powell 说到的“更大规模缩表”,在思维上指的是:

因为当前 Fed 资产负债表高达 8.9 万美元,这是新冠疫情爆发之前的两倍大,显然在绝对规模上是非常巨大的。

而上一轮 2017-2019 年 Fed 缩减资产负债表,是自 4.4 万亿美元缩到 3.7 万亿美元停止,缩表的幅度大概是 15.9%,共缩减了约 7000 亿美元。

确实每次缩表的经济背景绝对是不一样的,所以幅度也绝对不会相同,但我们随便抓,假设本轮缩表将缩减 10% 资产负债表规模,那麽这也要降低 8900 亿美元,规模当然很大。

但我认为,不需要过度恐慌在“更大规模缩表”这几个字上。更重要的,我认为是“Fed 缩表的速率是多少?”

我相信缩表没问题,缩表太快才是问题,因为缩表速度若太快,将直接影响的会是美债殖利率升速、以及殖利率曲线的斜率。

这点Powell 也非常清楚,Powell 在记者会上也不断强调,联准会内部尚未具体讨论到一切缩表的进度,要等到 3 月再说。


4.缩表比较可能落在下半年

Powell 在记者会上说明,希望在加息至少一次之后,再来开会讨论缩表的事情,且委员会至少将讨论一次,才会做最终拍板。

更重要的,Powell 希望缩表的进程是有秩序的、是可被预见的过程。

从上述Powell 丢出的时间表看,我个人认为缩表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份,因为在 3 月加息后,Fed 才会来讨论缩表。

我个人相信 Fed 现在内部早已在讨论缩表,但委员会显然尚未准备好来与市场沟通缩表的前瞻指引。

而缩表这麽大的事情,我个人认为 Fed 需要起次跟市场沟通 2 次,并把缩表规划说得非常清楚之后,才会开始进行,所以比较合理的缩表时间,估计将会落在下半年。


5.最大风险:高通膨

Powell 在记者会上,大概提到了 800 万次的“高通膨压力”,并认为目前美国通膨风险仍在上升阶段,但预计 2022 通膨还是会回落。

Powell 说明,目前美国通膨居高不下,主要仍是供应链所致,白话来说就是供需仍然失衡,且供给侧 (Supply Side) 改善的速度是低于预期。

Powell 强调,目前美国高通膨持续存在,而美国经济要的是长期扩张,所以若要长期扩张,物价势必需要保持稳定。

这边开始进入正题了,我认为这是本次会议的最重要核心,是让我体感上,觉得 Fed 鹰派的地方。我认为 Fed 承认自己落后给菲利浦曲线 (Behind the curve),简单而言,Fed 这次的加息速度大幅落后给通膨。

由于 Fed 在 2021 年对于通膨的误判,先前 Fed 在 2021 年认为通膨在年底就可望自然回落,但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没有发生,反而通膨还更为严重,所以目前才有使用加息来追赶通膨的压力。但当前宏观环境看,通膨的压力是来自于缺工、供应链紧俏等问题,再加上拜登政府的大力推行财政刺激在那边推波助澜~

所以这一次的通膨是来自于实体经济上的供需失衡问题,并不是金融市场过度投机、企业超额投资等问题,我认为 Fed 在这次的通膨问题上,能做得空间非常有限。

这裡将产生一个不确定性的较大风险,就是 Fed 只能靠货币紧缩去压通膨预期,但实体经济的根本性通膨问题,还是没有获得解决。变成最终 Fed 只能再用更剧烈的紧缩政策,去引导通膨预期走低后,尝试来压低实际通膨率,所以这裡将让 Fed 的紧缩路径,存在著较大不确定性。

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直接去解决实体经济上的缺工和供应链/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塞港问题,让实际通膨率自己走低、而不是靠 Fed 挤压通膨预期之后去引导。

谁可以去把坐在白宫裡疑似患有阿兹海默的白髮老头一巴掌打醒...还我特~


结论:我个人认为 Fed 今年将加息四次,不至于加息五次,而加息四次之预期,相信市场应该已经定价;至于缩表,相信市场尚未定价,估计将落在 2022 下半年,最快可能是 6 月。

如果 Fed 今年加息五次,我会感到非常意外,因为这意味著 Fed 很可能在 2023 年底、2024 年初,就因为美国经济放缓太快而需要降息,Fed 这波操作就会变得非常韭。

最后说说股市的想法目前 Nasdaq 已经插水一段时日,抑制通胀是当务之急,而股市所谓修正才多久已出现V转。对通胀而言意义不大,修正数月才可能有帮助~所以我之前一直描述为“恐慌”。因此对白髮老头而言,怎麽做才有利于中期选举就很清晰了。

最好还是坚持认为市场或已定价加息四次之预期,但缩表预期则是尚未定价的观点。

配置上美股我倾向持有科技权值股,一些 Megacap 的估值我认为合理、前景确定性较高,而这样也可以让你的收益贴著 QQQ 走。

考虑到一堆成长股腰斩,我也愿意加仓接刀成长股,但建议佔据投资组合的比例,或许不要超过 15%,如果选股功力不错,这裡就会开始让你的收益拉开与 QQQ 之类的差距。

最后,我相信人人都会想在市场下跌的环境裡接刀,接刀不是不行,但若接刀失败,斩缆我建议速度要快,我个人不考虑价投的话一次斩缆的比例都是 50% 以上。


user avatar   jiang-si-cong-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凡是大部分员工都不认可,只有管理层一厢情愿的推崇的,就是low的公司文化。




     

相关话题

  新浪微博做了哪些恶?比如买卖热搜? 
  如何评价「小米计划于2018年内上市」的消息? 
  如果马云辞去阿里巴巴董事长职务,谁会是最有可能的继任者? 
  帝度为中国用户定制 15° 斜式滚筒洗衣机,哪些信息最值得消费者关注? 
  如果你被公司裁员,你会如何面对? 
  谷歌发布 2020 年大事记视频,如何理解年度热搜词「why」?反映了这一年人们怎样的心境? 
  网传 2021 年 9 月恒大裁员,真实性如何? 
  我刚工作没多久,身边同事老是跟我说拿多少钱干多少事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对不对? 
  对于周杰伦的快手首场直播,你有哪些期待? 
  如果两个相似的软件产品都不好上手,那你们更喜欢产品免费有偿售后,还是产品收钱无偿售后? 

前一个讨论
2022 年军队文职考试将于 1 月 9 日举行,共招录 25616 人,考试有哪些事项需要注意?
下一个讨论
华东理工大学耳机事件,为什么会有人说出“抛开事实不谈”这样的话?





© 2025-01-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