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只有人类在求偶时表现出“害羞”。
一部分动物行为学研究会用“害羞-大胆”描述非人生物的行为倾向:
“大胆”的个体相对而言更主动地探索外界,在所属物种能多次交配的情况下通常有较多的交配对象,所属物种会照顾后代的话在这方面投入较少,自身和后代有更大概率死于意外事件,对抗捕食者时伤亡率较高;
“害羞”的个体相对而言更谨慎,有时表现出多疑倾向,活动范围较小,在捕食、自卫、求偶时较不主动,在所属物种能多次交配的情况下交配对象的数量较少,所属物种会照料后代的场合在这方面投入较多,对抗捕食者时更擅长逃走。
显然,这两种行为倾向在不同的环境中各有利弊。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观察过上百种表现出上述两种倾向的脊椎动物,发现在食物较丰富的环境中“害羞”个体通常会比“大胆”个体留下更多后代,在较贫瘠的环境中则是“大胆”个体有繁殖优势;“害羞”的雄性个体经常被“戴绿帽子”、替“大胆”的雄性个体抚养一些后代。一些雌鸟会在不同环境倾向于选择不同倾向的交配对象来产生后代。对种群来说,有两种行为倾向很可能比只有单一倾向能适应更多的环境类型,可以说是有利的。
基因不能完全决定上述行为倾向,个体的内分泌和神经接线可以有各种微妙的偏差,后天学习的行为影响更显著,可以造成各式各样“非标准”的行为。一些“求偶时情绪不稳定、行为奇奇怪怪”的具体现象可以是后天学习导致的,也可以是“还没学会标准的行为,或是缺乏操作经验,所以容易胡乱操作”这样的缺省状态,不需要特别的遗传因素。
不限于“害羞”和“大胆”,对于动物的行为倾向,若是可以找到遗传因素并在长期传代后仍然存在,你就可以看出它对产生后代的负面影响不会很大。另外,与求偶时的行为相关的遗传因素并不一定是针对求偶演化的,“内向、不主动”完全可能来自谨慎、心思细腻、想象力活跃、对负面刺激敏感,这些特征对个体的生存力可能在某些方面有利、在某些方面不利,对种群可能至少是无害的。
这个问题在问题描述里知道问是不是,可是问题本身就先问为什么了,这种提问方式若可以遗传,对种群大抵也是无益且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