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 21 年互联网大厂出现大规模裁员情况?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tao-33-69-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今天的大厂,已经庞大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当行业突然转向,重锤接连落下的时候,不发生大规模裁员,才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记得两年多前,那时候还没发生疫情,在全球到处跑还是生活的标配。有一次在国外和朋友聊天,聊到我们公司有多少人。我说,10万多吧…… 我至今还记得一车的人,突然各个瞪大了眼睛,像看外星人似的望着我,那一副惊悚的表情。

转眼间,世界变了。没有10万人,都不好意思被称作大厂了。阿里、腾讯、字节、美团,各家大厂都在疯狂招人。办公室肉眼可见地不够用了,电梯越来越难挤了,食堂的队伍也越排越长。活动区没有了,茶水间取消了,会议室里也坐满了人。工位一次一次调整,变得越来越密集。灯火通明下一排排拥挤的长条桌,像极了Foxconn工厂里面流水线上的样子。

与此同时的是,开会的时间越来越长。每天不是在沟通,就是在沟通的路上。越来越多没有用的需求被创造出来,一个又一个拍脑袋的项目无疾而终。一个小小的需求,会冒出三四个团队来抢。

市场空间很快就见顶了。没有突破性的技术,没有新的国民级产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内部挖掘需求,搭建各式各样的 “内部提效” 系统。各种中台建了又拆,拆了又建。每个人都很忙,每个人都加班到老晚,996,007,好像越来越严重了。

再也没有人提起,马云当年曾说过,“阿里做到102岁,也不应该超过5万员工。” 再也没有人提起,马化腾曾致信全员,“提醒克服大企业病、重塑小公司精神。”

大家的信条是,人才超配。就是竭尽所能,用特别高的要求和特别严格的标准,尽可能笼络到更多的人。每个人都变成了招聘官,疯狂在拉勾、Boss直聘等各个平台上寻找简历。我记得最疯狂的一年,经我手上做过二/三面的,就有 2000 多人。

人才超配本身是有好处的。最大的好处是,在业务快速发展,快速变化的时候,能够迅速从内部的人才库中拉出一支好用的队伍来。这支队伍熟悉公司的运作模式和办公风格,熟悉内部的各种平台和支撑环境,面对快速变化的新业务,可以立刻上手。简单开一个 kickoff 会议,大家就开干了。

人才超配的问题也很明显。就是在业务发展放缓的时候,大量的人才被浪费掉了。一个几天才会打开一次的内部工具开发岗上,放着海归硕士,放着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另一个问题是,为了给大家找活干,好端端的产品被拆得七零八碎,从管理到一线,人为增加了很多环节。这样在业务发生变化的时候,反倒特别的难以调头,常常需要协调好几个部门才能梳理出一条链路。

进入2021年了,各大企业的扩张仍然在继续,甚至一步步失去控制了。就像一个个吹到极致的大气球,只要一根针,爆掉是迟早的事情。

更严重的是,当大家都这么做的时候,整个行业就开始惨烈的厮杀。没有人有耐心去做出什么现象级产品,去创造可以持续的商业模式。大厂开始不断侵入对方的领地,在存量市场里厮杀。

红了眼的厮杀中,大家的吃相越来越难看,底线被越拉越低了。直到有人触犯了天条,于是监管重锤轰然落下。

大家看到的是内卷,看不到的是人才的浪费,是越来越多人被裹挟到错误的位置上,去做那些市场上并不需要的东西。裁员并不是件坏事,对企业来说,是为过去的错误买单,是纠正错误后,轻装上阵。对个人来说,是及时止损,从无尽的内耗中解脱出来,去市场上寻找更需要的位置。

假如你是投资人,当裁员潮结束,利空出清后,那些真正有核心技术的公司,那些能寻找到新的增长点的公司,往往蕴含着不错的机会。

假如你是从业者,从那些错误的、不赚钱的业务里及时抽身,未必是件坏事。时间不是金钱,不是那些可以失而复得的东西,而是你有限的生命。生命只有一次,需要学习、需要充电、需要照顾家庭和生活,需要多经历、多踩坑、去努力寻找那些更有价值的地方。

人生广阔,并非只有大厂。


user avatar   huo-hua-de-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之前说黄金时段结束了,接下来可能白银时代。这波裁员之后,我看是黄铜时代。

最主要的差异是,几年前各家公司都觉得很多赛道自己可以搏一把,在很多非核心赛道投入了大量钱和人,资本市场也愿意提供弹药。

2021年大家都看明白了,这些赛道除了烧钱也没啥机会了,果断断臂自救,非核心赛道大面积裁员。

很多中小互联网公司,未来可能会收缩到核心业务周围,核心业务能赚多少钱,就招多少人。这方面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可能会下降。

大厂对应届生的起薪应该不会变,甚至还可能继续涨。反正大厂只抢最拔尖的一批人,这批人在任何一年都是少数。表面上看,就是互联网逐渐投行化。


user avatar   zhao-ce-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互联网这个产业,已经不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了

互联网企业能起来,跟各级政府的扶持有很大关系

一个表现就是他们税很少,以前通过各种减税,比如高新之类的,互联网企业的税收大概维持在10%以下,普遍是6%,7%酱紫

相比之下,制造业企业被认为是污染型企业,所以税赋很多在30%左右

那现在税收政策变了,互联网企业不再被认定为高新技术等企业,说白了,上头根本不认为这些企业有技术

所以税收现在基本上都要回到20%+

而且这些年,对制造业反而有所松动,开始扶持制造业,制造业的税收,经过减税之后

一般都能达到10%甚至更低,因为制造本来利润就很微薄,而且制造业养活了大多数员工

减税理所当然,也很正常,两边一平衡

自然就会出现此消彼长,所以大厂自己没钱了,就开始裁员,工厂那边则开始招工,四川时代在宜宾的招聘,场面堪比春运

媒体评论说,程序员离开大厂,进入工厂

说的就是这一现象,以后这个趋势会更明朗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福报给得太多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


user avatar   damon-dance-for-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来你们的好日子提前到来了。哇哈哈哈


user avatar   yuan-fang-qing-m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几天,几张关于互联网大厂裁员的图片全网疯传,一时间大家都在热议这个事情。

京东员工的工牌堆积如山,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代表什么意思。

有赞那边,工牌也是堆积如山。

工牌上的一张张照片,代表的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这一台台电脑的使用者,也是一个个真实的人。他们,曾经都是收入笑傲全国的互联网程序猿。

今年开始的这波裁员波及所有互联网大厂,连腾讯阿里据传也要裁员,裁员比例据传10~30%不等,最狠的有赞据传裁了50%。

如今你上网搜一下裁员这个词,弹出来的全是互联网大厂。

这些图冲击力过强,短短时间刷屏网络,甚至因此酝酿诞生出了一个新词汇,叫“开猿节流”。

阿里员工超过25万,被传裁员比例30%,腾讯员工超过10万,被传裁员比例10~30%,仅仅这两家就会裁掉几万程序猿,还有其他所有的大厂也都在裁,总人数相当惊人。

去年还在全网声讨互联网企业996呢,今年突然没声音了,也不用讨论在哪个路灯上吊死互联网资本家了,因为都被裁了。

为什么互联网行业要突然大规模裁掉这么多人?

很多人说,这说明经济形势恶化的太厉害,互联网大厂扛不住了。

这个结论是错的,因为经济形势确实不太好,但也没有坏到这个份上。

互联网大厂人数不少,但相对于中国总就业人群来说九牛一毛,大家都有工作,都身处某个行业,感受到经济没前几年好这个是正常的,但你要说这几个月突然恶化到要按百分之几十的比例全行业裁人那还真不至于。

你自己的行业你自己清楚,很明显没有互联网行业那么夸张。

为什么互联网大厂要突然大比例裁人?互联网大厂员工被裁后应该怎么办?

这是两个问题,不过可以一起回答。

首先大家要知道,互联网行业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离谱比例的集中裁人,绝不是单纯因为经济不行,而是因为以前的日子过的太好,所以哪怕只是恢复正常都显得很难受,如果要收缩,那更难受。

先从宏观上给大家分析下互联网行业员工的收入来源,然后大家就知道为什么大厂要裁员了。

过去20年,是互联网行业的黄金20年,前十年电脑端互联网异军突起,更改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后十年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再次更改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

改变社会的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发了大财,赚的盆满钵满,日进斗金。

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大厂很赚钱,而且是躺着赚钱,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大厂赚的钱去哪了?

天天都说互联网大厂赚钱,但整个互联网除了腾讯和阿里还能有点利润,其他全部亏损累累。

滴滴完成市场垄断后,大幅提升了抽成,理论上应该能赚很多很多钱,而且是躺赚。

但事实上,滴滴的财报是亏损的,还亏很多。这种亏损不是财务造假,是实打实的亏,你怎么查它都是亏。

类似的还有京东,规模很大,赚钱不少,但一直亏损,亏了很多很多年。

反正这些互联网企业,赚规模,赚估值,就是没赚钱。

其原因,在于互联网企业一直处于急速扩张期,而且还有强烈的不安全感。

这20年来,互联网企业赚钱太容易了,扩张也太容易了。

京东的刘强东曾经公开演讲,说京东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

今天京东的工牌堆积如山,很多兄弟被开除了,还把裁人美化成毕业,不少人就拿出了刘强东以前的发言截图作为对比,以进行讽刺。


如今的京东确实在开除兄弟,但以前的京东说自己不想开除兄弟我觉得应该也是真心话。

因为当初刘强东认为京东未来还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然后才得出京东永远不会开除任何一个兄弟的结论。

如果京东未来还能增长10~20倍,如今的兄弟自然不用开除,人都还不够用呢。

但是,中国的GDP每年增长6~7%,今年定个5.5%的目标都有人说可能达不到,刘强东是哪来的底气认为京东能增长10~20倍的。

按5.5%的速度增长个20年,也就1倍多吧,10~20倍是个什么概念,京东凭什么增速要远远超过中国平均值?

但实际上,不仅是京东认为自己未来还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所有的互联网企业都认为自己未来有10~20倍的增长空间。

要是小互联网企业,张嘴就喊100倍增长都很正常,说10倍那都是保守了。

说吹牛也不完全算,毕竟过去的互联网企业增长就是这么夸张,动不动几十倍增幅确实是常态,远超普通企业的想象。

增速快,扩张容易,赚钱简单,但互联网企业的技术门槛却很低。

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都不存在太高的技术门槛,你做的产品别人都会做,你之所以那么大那么赚钱,无非就是先行一步把市场占了而已。

因为用户习惯的依赖性,谁先占市场谁就是半无敌状态,其他人很难挑战,先发优势特别明显。

比如说你习惯了用微信,那就很难接受其他聊天平台,你习惯了用百度搜索,就会一直用这东西。

虽然先行者其他人很难挑战,但却有可能被一个莫名其妙的新兴领域给掀翻。

零几年的时候,百度是无敌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之首,一直到最后百度也没有被其他搜索引擎给击败,但如今却萎靡不振。

掀翻百度的,是移动互联网,是智能手机,是诸多APP带来的信息孤岛。

别说百度想不到这个结果,整个地球都没人能想得到百度搜索会废在智能手机这里。

取代QQ的,也不是另一个电脑聊天软件,而是微信,万幸微信是腾讯系自己孵化出来的,不然今天的腾讯会比百度还要艰难无数倍。

从表面上看,微信也是无敌的,但字节跳动却利用今日头条和抖音这种表面上看起来和社交软件完全不搭界的东西,对微信形成了强大的威胁。

身在互联网行业,你永远不知道自己会被谁击败。

而互联网行业高度增长的特性,会让那个击败你的人能在短短两三年之间从一个小虾米成长为巨无霸,等你反应过来已经彻底晚了。

虽然看起来互联网巨头都是躺着赚钱,但其实躺平是不存在的。他们确实可以选择躺平,但只要敢躺平,也许不到十年这个企业就没有了,被一个想都想不到的新企业给掀翻。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为了让自己的江山永固,所有的互联网大厂都在疯狂的扩军备战。

互联网是典型的轻资产行业,需要的投资很少,主要成本就是发工资。每年挣那么多钱没地方花怎么办?

自己企业没有技术门槛,很没有安全感怎么办?

很简单,大量招人,在能沾上边的领域全部都做一个APP,各自安排一个团队去搞。

只要有可能对我构成威胁的领域,我都派人去冲锋陷阵,用我强大的资金优势和人力优势先去搞起来,这样我就永远不可能被人取代。

滴滴提高抽成后为什么还亏损?

因为它把利润拿去搞货运板块,搞生鲜贩卖,搞同城快递,搞了很多很多新业务,这些额外的团队招了很多人,发了很多工资。

阿里巴巴主营业务是淘宝,但阿里巴巴弄了很多很多东西,搞出来了整整一个动物园的APP,其中绝大多数根本就没有利润,年年亏钱,但阿里宁可不断拿淘宝的利润去补贴也要保留这些团队。

这些团队弄出来的APP,是互联网巨头的外围部队,是这些大厂给自己挖的护城河。

虽然烧钱,但买了个安心。

这些年来,互联网大厂几乎所有的盈利都砸在了这上面,有钱就招人做APP,有钱就发工资。

这种做法发展到极致,互联网企业甚至出现了把大量闲人招过来养着的做法,明明没什么活干也要招,让他们每天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消耗时间。

这么浪费钱的唯一目的,居然只是为了不让竞争对手招到这些人,减缓竞争对手开发APP的速度。

既然这种事都做得出来,那开发很多无意义APP的行为就更做得出来,只要有一点点用,可能有用,那就做,先做出来再说,总比让员工闲着强。

什么利润,什么效率,这些都不是互联网企业考虑的重点,只要能增大一点点自己的护城河,什么代价都值得。

这种畸形的军备竞赛,导致了大量的人才浪费。

过去20年里,互联网企业所有的利润几乎都拿来给员工发工资了,除此之外还有所有的投资款,也拿来给员工发工资了。

不管给了多少投资款,赚了多少利润,互联网企业永远亏,除了租办公室和买电脑花的那点钱,其他的钱基本都花在获客和发工资上面了。

理论上说,员工的工资应该是自身创造价值减去老板利润之后的差值。

但在过去20年里,互联网行业的员工创纪录的实现了全行业领取的总工资大于全行业创造的利润,把剩余价值剥削给硬生生的搞成了负值。

一家互联网企业的融资额动不动就是几十亿乃至于几百亿,年年还赚那么多利润。

最后这些钱去哪了?

都在军备竞赛中变成人员工资了。

这种奇葩现象是互联网行业独有的,任何正常行业都不可能有老板干这种事。

互联网企业的超高增长,让所有的投资人和老板都只看未来,不看现在,而互联网企业高度的不稳定性,也让互联网企业极度重视军备竞赛,招了无数的人做了无数的亏钱项目。

互联网大厂搞这种军备竞赛,纯属浪费人力,但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如

果这种厮杀持续下去,在浪费无数人力之后,最终会有一家互联网企业在某个不起眼的角落完成惊天突破,最终一统天下,成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垄断巨头,从而带来天量的利润,弥补投资人前期付出的一切。

从资本的角度,他们希望诞生这样的超级垄断巨头,但从人民和政府的角度,这种超级垄断巨头的存在真的有意义吗?

如果超级垄断巨头的诞生没意义,那现在的这种厮杀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政府认为这种军备竞赛和厮杀属于互联网的“过度扩张”,认为这种行为不应该存在。

2021年,政府动用了反垄断法对几家“过度扩张”的互联网巨头给予了警告。

2021年12月23日,腾讯直接把手头几乎所有的京东股票全部分发给了股东,价值1042亿人民币。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里程碑事件,让所有的互联网大厂下了裁员的决心。

众所周知,阿里一直想在社交领域逆袭腾讯,而腾讯一直想在电商领域逆袭阿里。

不想在社交领域被阿里干掉,最好的办法就是突进阿里的电商领域,分割阿里的市场,削弱阿里的力量,让阿里没有精力对腾讯进攻。

因此京东股权对腾讯极为重要,可以说是整个商业版图中仅次于微信和QQ的战略级存在。

如果腾讯连京东股权都愿意放弃,那腾讯搞那么多外围阵地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连腾讯这样的巨头都不搞军备竞赛了,那其他互联网企业还搞军备竞赛干嘛呢?

输了,这么多投入全部白费,赢了,你也成不了垄断巨头。

既然如此,那互联网企业就只能看利润了。

开企业就是为了利润,这本是商业的基本原则,但在互联网行业这个原则失效了接近20年,如今恢复了正常。

一旦决定以利润为主,那互联网企业自然会选择把那些不赚钱的项目砍掉。

很多项目在以前是有存在意义的,哪怕不赚钱也能牵扯对手精力,还有一丝希望掀翻对手,但现在这个商业逻辑不存在了,那就只能砍掉。

在过去的“过度扩张”中,互联网行业产生了很多不应该存在的岗位,如今恢复正常,这样的不盈利岗位自然要消失,这就是2022年初所有互联网大厂开始裁员的原因。

因此,我们可以简单判断出,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就算经济恢复到疫情前也不可能逆转,除非国家放弃反垄断法,鼓励互联网行业厮杀出一个超级垄断巨头。

以前互联网行业的岗位和工资都泡沫化了,收入极高,远远高于其他行业。

这么多人突然被裁,后面怎么办?

程序猿一辈子的知识储备都在互联网上面,只会干互联网行业,现在整个行业所有企业都在裁员,他们应该怎么办?难道真去送外卖?

送外卖累死累活一个月最多七八千,歇几天的话一个月就只有五六千乃至于四五千了。

而互联网大厂的工资是很高的,新人年薪都20万起,老人50万上百万的也比比皆是,所以他们不可能去送外卖。

然说过去20年里互联网行业的工资泡沫化了,但也不是人人都能年薪20万的,这些人能进大厂本身能力和素质就过硬,因此肯定找得到工作,而且还是在互联网行业。

但是还想维持这么高的工资那就不可能了,所有大厂一口气裁那么多人,会造成人才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还苛求以前的收入那肯定找不到工作。

最后一定是层层向下挤压,大厂去中厂,中厂去小厂。

原来那些培训几个月就去小厂,月薪七八千的底层程序猿,才是真正要转行送外卖的人。

但事情并不止于此。

过去20年,互联网太赚钱了,造富效应冠绝所有行业,因此无数的人挤破头了要去当码农,所有的大学都把软件专业扩张到了极致,外面社会上还有无数的培训班。

互联网行业急刹车,但这些人刹不住,大学可是四年起步,因此他们会在未来几年源源不断的进入这个行业,而且数量逐年增长,造成更严重的供大于求。

我不可能改变行业现状,但可以给所有的互联网码农一个建议。

互联网行业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家首先要看清这一点。

然后,如果是这次不幸被裁员的码农,别犹豫,立刻降低工资期望,抢先找到其他岗位把坑占了,绝对不要按原工资待价而沽,那样会对你极度不利。

我认为这只是互联网冬天的开始,后面几年会越来越冷,先低价占坑是最优选择。

另外,如果你没有被裁,还在继续工作,那么请注意。

互联网在过去工资年年增长,甚至有跳槽一次涨一截的说法,因此很多码农买了很贵很贵的房子,还把月供给直接拉到极限,默认自己以后永远这么高的工资,且永远逐年上涨。

这么干,风险极大。

所有的行业本质上都是普通行业,无非就是哪个行业暂时踩了风口而已,没有任何行业的平均工资会永远超过其他行业。

以前的机械行业是这样,现在的土木行业是这样,以后的互联网行业也会是这样,谁还没辉煌过呢。

在行业辉煌的时候,一定要留好资金储备,一定不能默认行业永远上行。

互联网终归要恢复正常,和其他行业的待遇没有太大差别。

即便没有监管,也早晚会有这一天,现在不过是提前了而已。

你可以拒绝做这样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做好这样的物质准备,不要给自己上太大杠杆,给自己留足够的安全余地。疫情结束后,其他行业会恢复到以前,但互联网永远回不去了。

因为互联网大厂这波大裁员的本质原因,和疫情无关。

放弃幻想,用平常心看待整个行业,才能做出对自己未来人生最有利的决策。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 互联网大厂裁员数万,为什么?


user avatar   he-chao-14-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新热点更新

以后超过一亿,或者营收超过100亿的企业的上市及投融资活动,都需要前置审批,具体由当地网信办负责指导。

继续加强反垄断,侧面验证原答案逻辑。


原答案

再次更新一下回答,第一部分介绍原因分析,第二部分给出对个人的建议,最后一部分寻找未来的机会点

看了很多回答,大家争论的无非是两个点

  1. 本次互联网低潮究竟是一个周期性事件还是持续性事件
  2. 未来互联网是否还具备高速增长的机会点

首先,在了解到充分多的信息后,我们就会发现本次互联网寒潮绝对不是一个周期性事件

从大的行业格局来看低潮的产生原因

先明确一个点,这里说的互联网,泛指to C端的移动互联网

  1. 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已经没有了,现在所有的竞争都是存量竞争。不要举拼多多的例子,请自己多去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
  2. 互联网长期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无序体现在几点,包括垄断,恶性价格战,价格歧视,侵犯数据隐私,合规等等问题。现在各种问题逐渐暴露,合法化经营势在必行。那在整个行业进入合理化发展的阶段前,一切像在线教育 社区团购 在线直播行业经历过的,大的政策调整,都可能存在
  3. 内卷。可以说内卷在哪都存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尤其是部分互联网头部企业,放大了内卷,让内卷,把996变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事。本来这种事没啥,但是叠加上人口生育率极低的现状,那未来的调整也是势在必行
  4. 缺乏科技竞争力。理论上来说互联网应该算是高科技行业,但国内几家互联网公司敢拍着胸脯说,我们是一家高科技公司,我们拥有自研的,国际顶尖的技术,大部分业务都成了资本的游戏。想要科技强国,是不是得把优秀的人才,和资本,从这个行业里压出去
  5. 目前大形式的重点已经从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了完善资本的分配,实现共同富裕。

ToC互联网不会死,会逐渐进入良性发展模式,各家守住自己的一块阵地,精耕细作,做深做透,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所以像前两年那样,本科毕业没几年就年薪百万的病态市场现状,大概率不会再有了

未来的增长点最后一部分会有提及,但重点是向产业上下游融合,向硬件等产业发展。

肯定不是今天做个小程序App,做运营做ab测试做产品迭代,再搞搞个性化推荐这种模式了

从当前互联网的几种主流商业模式入手,评估未来的增长机会

从c端互联网来说,将近20年了,不管体量多大的公司,变现模式无非是电商,广告,会员和游戏这四类
根据大家在评论区的评论,再加上金融
但是金融在国内属于强监管行业,具体走势怎么样不敢乱说

其中电商除了卖货之外,还诞生了一些卖服务和卖其他货的垂类平台,例如卖机票卖酒店的携程,租房的自如等等

此处分析的是当前主流的to C互联网业务,to B的在最后会有提及

广告

中国广告总的市场差不多在万亿级别,分到互联网广告上差不多就是三四千亿

不管从规模还是格局上来说,乾坤已定,这块不会再有什么爆发式的增长了,各家首要的任务就是守住阵地

从形式上来说,搜索广告、信息流广告、商店广告、开屏广告、贴片广告,等等等等,基本上不会再有新的和玩法了

想提升广告效果,无非是从算法和数据上卷

算法模型本身对效果提升的空间有限。因为你再怎么精准推荐,用户的收入水平没有提升,他怎么买更多。

现在更多是玩法上的创新,像抖快搞出来的多触点归因,在归因期内,只要浏览过相关广告内容,最后就把效果算进去。其实是广告平台更“无赖”了

而数据上,在现在隐私保护越来越严格的背景下,用户的数据肯定是更难拿了,具不知来源的某音内部消息,21年下半年,因为苹果手机的新规则,以及新的监管政策,他们的广告收入掉了xx%左右

最后从内容品类上来说,医药广告不让做,K12教育广告不让做,房产广告不让做,理财广告不让做。

这几个品类放以前哪个不是响当当的一块,现在一锅端

目前最大头是汽车板块,以防有人喷我意淫,自己看看国内汽车总销量走势吧,自己判断一下未来会不会有什么大的爆发增长

游戏

从18年以后版号就发的越来越少了,21年开始又多了青少年保护这项

现在各大厂都寄希望于海外游戏市场,但是文化输出本来就是我们的弱势项,游戏出海还受到国外政策的影响

现在也是未知数

同样放数据,想喷的请先自己学习完再喷

会员

国内用户免费用惯了,虽说现在付费习惯在逐步提高,但目前很少有几家成功企业把会员费当作主要营收手段

几个靠会员活的,像爱奇艺,腾讯视频,都亏的不像啥了

会员的终极模式是奈飞,但是奈飞一个电影卖全球;我们的内容,各位看官们看看这些自制网剧的制作质量和题材,还嫌不够丢人么

再说会员本身,大家还记得前两年爱奇艺搞出来的创收新玩法“抢先看”,被大家喷成什么样子了,最后被喷的要求强制下架

还有像QQ音乐,不能再通过买买买的方式垄断版权

那还怎么玩

电商

电商确实还在增长,尤其是直播电商这个板块

但是,做电商需要供应链能力以及支付能力,只有大厂才能玩得转,而且出海极难,天花板也不足以支撑整个互联网再持续的快速发展

再说说大家都看好的B端,我国的to b环境和国外完全不同,不具备可比性

互联网to b做的最好的也就是云计算这块了

美国的云计算服务是卖给市场中中小型腰部企业,他们腰部企业的数量多,营收好,管理模式先进,场景复杂度较低,容易做成标准化产品

所以才撑起来亚马逊万亿市值,以及SAAS行业高速的发展

而中国云计算服务大多是卖给政府,国企,或者其他大型企业,尤其在三四线及以下城市还处于依赖政府财政的状态

这种情况下企业之间需求差异大,场景复杂,很难产生出标品

综上,想发展起来也是难上加难

所以呐,这波互联网裁人,只是个开头

在未来,互联网公司们会逐渐躺平,放弃不赚钱,或者短期内看不到明确未来的商业模式,聚焦到主营业务上来

中期看,还会继续裁


很多同学私信我;有的喷我不懂装懂;有的问我还没毕业,要不要换行;有的问我已经入了坑,怎么活下去

那就再多说两句,解释一下不合理现象,再给出我自认为的解法

很多还没毕业的同学,看到互联网每年招的应届生越来越多,起薪越来越高,故而觉得这个行业依然欣欣向荣

甚至我猜还会有种,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些老家伙被裁掉,我才能大展拳脚实现人生理想的错觉吧

那为什么在互联网大环境急转直下,互联网公司给的起薪反而越来越高,同时招的应届生越来越多呢

这是不是看起来很矛盾。是,没错,本来这个世界就很魔幻

招的应届生多,是因为硬性任务,要一起共克时艰,领悟不了的就算了

给应届生起薪高,是因为从中国整个大环境来讲,不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科技公司都到了瓶颈期,极其迫切的需要高素质高质量人才

其实是要求变高了

所以,还没毕业的同学,不是天之骄子,就别想着靠在互联网里卷改变命运了

解法

对于已经入坑的同学,不论大厂小厂,其实都很焦虑

尤其是非研发同学,离市场更近,知道的信息更多,更能感受到寒意

给大家三条建议

一、多读书,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因为读书破万卷,面对内卷,多读书

能力分两种,一种是纵向延伸,一种是横向拓展

纵向延伸指,向下钻研细节,向上打开格局

举个例子,做算法的同学,往下钻研细节一般指从调包侠,到能理解统计学原理,到能看懂源代码,到能自己复现,到并行计算,到xxx,xxx

向上打开格局指,指导这个算法是解决什么业务问题,这个业务的运营模式是什么,除了这个策略外,还有哪些其他的策略,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如何配合以及互相影响的,整个业务的商业模式是什么,xxx,xxx

横向拓展指,像自己的平行方向拓展,向技术线的上下游拓展

例如做推荐的同学,去看看CV、NLP、语音识别、最优化等等

做数据分析的茶树菇同学,去学学产品、运营、数仓等等

同时,越是底层原理,越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现在很多产品的玩法,运营的策略,很有可能一两年后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监管的变化就不适用了,但是行业的经济学原理,底层的逻辑是不会变的。

例如toC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双边平台,感兴趣的可以看看分析师小帅比:互联网本质—平台经济解释(1)为什么姑娘喝酒,你买单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从增长DS脱坑后,在做商业分析的过程中,接触到了高维度的信息后,再回过头来看很多问题,会有不一样的答案

二、做好眼下的事

不管现在是在哪,做什么,优先把眼前的事做好

把野心,抱负什么的都藏藏,降低预期,哪怕随波逐流也好,先躬身活下去

三、耐心等待

大环境不会一直这样的,大家在动荡中一定要有对未来抱有信念

在这个阶段,降低消费,保持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未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一波资本来袭时,抓住机会,扶摇直上


再更

是否还存在机会点,存在哪里,个人如何提前布局

机会一定存在,大概率在几个方向

  1. To B: 包括云计算,金融服务,企业服务等。如果说过去20年toc互联网实现的是用户体验的提升,那toB互联网要实现的是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 To T: 其实就是物联网,包括家庭,汽车,工业,城市几大场景。真正实现去中心化,万物互联
  3. 元宇宙:别着急下定论说这是个骗子,看看英伟达的数字地球,就知道未来元宇宙有多大想象空间了


能看到这儿的同学都是真爱了,再次强调一下,行业预冷但不是末日,只能说以后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对应到个人,需要提早准备,以及用职业选择,技能提升把自己武装到牙齿

再退一万步,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既然无法掌握方向盘,就只能让自己不要停下来,保持努力不掉队

各位有什么关于行业选择,职业选择,职业规划以及面试准备的话题,欢迎私聊咨询


user avatar   divinit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过去的一年监管铁拳频出,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寒流,而不是凛冬将至。互联网企业依然是就业的最好去处之一,如果考虑到金融业的承载能力太过于小众,那么同时拥有巨大的需求和优越的薪水的行业,非互联网莫属,甚至于可以把上面说的「之一」这两个字去掉。

我对互联网行业的乐观有三个原因:

其一,过去一年的监管是不可持续的。对互联网企业进行监管是必然的,但是具体监管的力度,监管的范围是偶然的。2021年有很多不可控的外因和巧合,导致监管砸的力度是过重的。这一点从教培行业一刀切之后,监管层还在试图找补,安抚投资人情绪也可以看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互联网行业在2022年很难再有重大的利空了。

其二,增长依然是第一要素。无论是共同富裕,还是国际话语权,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增长——甚至于说提倡共同富裕,减少贫富差距,是为了扩大内需,更好的更可持续的增长。从2020到2021这两年,海外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深受疫情的困扰,中国因为对疫情控制得当,吃到了包括制造业,轻工业在内的各种红利,甚至于在其他国家的配合下,吸引国际高端人才和国际资本方面也有了不少的成功。政府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威望。从历史上看,政府拥有巨大威望的时候,往往是下手改革整顿最顺利的时候。可以说这段时间连出重手,是反弹相对较小,而对增长的负面影响也较小的时候。

但是随着海外连续几轮高峰之后,对疫情逐渐的皮实了,生产和工作都在恢复。这也意味着疫情的红利很快就要到了耗尽,国际资本会倾向于多元化配置。这个时候再出重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就会更大了。

其三,产业升级也需要现金牛。国家要补贴芯片,补贴高端制造这个可以理解。但是钱从哪里来呢?国家的税收不是凭空变出来的。如果没有增长点,拿什么来补贴高端制造业?而互联网的高利润率,和对中高端人才就业的容纳力,是很难有替代的。

而对打工人而言,互联网行业也有其独特的优点。

互联网行业相比制造业,最大的优势就是规模化和个人英雄主义。

制造业是没什么个人英雄主义的,一来人围着机器转,机器的成本远高于人的成本;二来制造业盘子虽然大,但是具体到每个行业,每个设备,都有大大小小的技术难点,工程师解决了几个技术难点,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有一点影响力,并且这些技术难点的攻克,也是要配合流水线上其他的零件才能有用,而这无法对抗稍微大一点的产业供需波动。

但是互联网行业不同,一个正常的数据工程师,提出一个算法上的改进,就可以按照流程进行A/B 检验,灰度测试,最后影响几亿人的使用体验。这整个流程,从idea的提出到执行,都可以归因到一个小团队,甚至于是一两个人身上。这种高度的个人英雄主义的风格,也可以称之为个人「影响力」。

有了个人的功绩,就可以在简历上建立自己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是宝贵的。在Meta里面,评估一个员工升职的重要依据就是「影响力」,这一点在非互联网企业是很难的,因为大部分情况下,基层员工只是一个公司的一部分,除非是独立领导项目的中高管,很难把自己的贡献独立的分开;但是互联网企业能够给如此多的基层员工也提供个人英雄主义的机会,是一个很大的例外,更不用说开源软件也是造星的机器了。

并且互联网企业轻资产,资产就是人和代码,需要不断的创新和竞争。所以人的价值在互联网企业中能够得到更大的尊重。

2020年,当美股四次熔断,一片说美股要崩溃的时候,我写了一个答案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美股不会崩,美元也不会垮。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个推断。去年一年的互联网寒流,我还是坚持这个观点。 在可预期的将来,互联网依然是就业上很好的去处。


user avatar   minsky-9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每个行业都已经开始了大量的裁员了,只是互联网从业人员发声更容易罢了。

为什么?

因为现在每一年都会培养大量的人才投入市场,而就业市场并没有同比例增长,那就势必造成职位挤压,中国有两亿的灵活就业人员,翻译翻译这是什么意思。

今天我的评论里有个刚毕业的小孩子,拿着12万年薪的设计岗位沾沾自喜。

殊不知我几年前拿16薪的时候比他还狂,我觉得我必能干到年薪5狗。

但这几年下来了,我看到了技术大佬因为不加班被优化,调班不方便被优化,年龄大要求降薪不得被优化。

我最震撼的是我前一天还在问问题的师傅第二天就辞职了,后面一问tmd去考公了,卡着33岁的年龄run了。


user avatar   breaknev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提供个鸡汤角度。

过去二十年的平稳期已经过去了,整个世界、各行各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准备大形势的变化。其实裁员和跳槽不是大事,怕的是这么来几次之后你的个人价值不断回落,期待薪资和价值倒挂,同时个人负担急剧上升(贷款和家庭开支)

因此在我看来未来最重要的技能不是「纯粹的技术」,而是对情况的感知和改变的能力。举个简单的栗子,疫情虽然是很糟的事情,但是因为疫情,客观上很多学校的课业要求放宽了。各种考试取消,各种答辩临时成了线上。以我为例,就趁着疫情期间学校防水往前赶了一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一定是负面中藏着机会,好消息里面暗藏风险,所以要好好挖掘。

比如风险中的机遇可能是:在互联网行业稳定性进一步下降时,会(不)意外的促成传统行业的自动化(甚至一定程度的智能化)。以前程序员太贵,而行业动荡+大量新人涌入所造成的溢出会不可避免的涌入「其他本身利润不足以支持传统程序员的行业」。早期入场者是有一定的概率获得好机会的。


分类讨论一下:

擅长卷且喜欢随大溜的人,其实不必慌,继续卷下去,互联网只是不稳定性上升,需求依然不小。在年轻和卷的动的时候(尤其是家庭负担比较轻的时候),其实是经受的起卷一卷的。中年阶段的事情,再说。

那么面对不喜欢卷,但喜欢冲一下的人,我觉得不妨看看有没有技术下沉的传统行业的机会。传统行业对于技术革新的犹豫主要是利润率太低,因此没法负担的起薪资和技术投入。但这不代表里面没有机会,传统行业里还是有不少机会(low hanging fruits)。当然代价是毕业收入的直接降低,但如果你有刚好的机会能在传统行业发挥,比如自动化一些流程,智能化一些步骤,或者参与这个过程,我倒不觉钱景会比做纯程序员要差,反而做交叉是一种护城河

面对相对佛系,想做一杆子买卖的,拼了考公或者进大国企,忘记自己是程序员即可。以我妈所在的大型国企为例,亏损了几十年了,但还有近万人。该交的五险一金都有,但想开除个人比登天还难。很多人让企业交着保险,自己在外面干私活,你拿他照样没办法。为什么现在考公人数激增,大家都不傻。再说点荒诞的,我知道很多人塞六位数的红包为了月薪3000的国企岗位,这还得找人,你琢磨琢磨。

同时我不建议为了轻松而去在华外企。虽然确实轻松,但很难说会不会在什么时间因为不可抗力因素完全退出中国市场。那会你既没有国企的安全性兜底,也没有卷出来的心态去拼命

最后的最后,要小心消费主义。提防房贷+车贷+家庭支出(结婚、孩子)在裁员时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往往是压垮社畜的最后一根稻草。你自己想想,这三者到底是不是必须的?


同时也记得一定要交上居民医保,顺便可以买个补充医疗保险(比如上海的沪惠宝,山西的晋慧保,河南的豫惠宝这种),每年就几十块,防止因病返贫的情况发生。




     

相关话题

  给领导送礼被拒绝为什么? 
  如何理性中立客观地看待司马昭之心被用错? 
  独居女孩你遇到过哪些细思极恐的事?这时应该如何保护自己呢? 
  大家都用谷歌干什么呢?为什么这么多人抱怨谷歌上不了? 
  职场中应该坚持自己的认真还是随波逐流,和其他人一样得过且过? 
  如果每个行业都有萌芽期,成长期,繁荣期,衰退期。那么IT行业目前处于哪个时期? 
  如何看待瑞典电视台节目报道、制作关于中国游客事件的报道和辱华视频的行为? 
  好心帮助同事干活,工作出了纰漏同事却试图诬陷我,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 
  极路由的出现,会引起颠覆性的革命吗? 
  如何评价也绿子众筹手术费,同时又有爆料说她平时用着iPhone7,MacBook,徕卡? 

前一个讨论
马斯克称「将在 5 到 10 年内送人类上火星,并建议在火星实行直接民主制」,如何评价其设想?
下一个讨论
国民党的中将军衔为什么质量这么低?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