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年轻。
你到了50岁,告别如吃饭,到了80岁,唁电如早安。就不会痛苦了。
一朵枯萎的花,曾经明艳过,绽放过。
一朵死去的花,曾经生气盎然,承载了你对所有美好的幻想。
一朵你业已知道它并不芬芳的花,你曾经期待过它的馨香,在那期待里,你的天空明亮起来,在忐忑期待可能落空时,你的天空也暗淡过。
一朵镜花,你曾经试图把手探入虚空,想要采下簪到鬓边细赏。
这世上有那么多玫瑰,它们看起来一样,闻起来一样,但只有那一朵,是你浇灌过,观赏过,寄托过,爱过,所以,它看起来独一无二,闻起来举世无双。
我也曾经在悉知路已走到尽头的告别时独自痛哭过,那时我脑海中闪过的都是曾经流光溢彩的画面。
十年过去,当时我纵声哭泣时,那间屋子里的窗帘,天花板,只要回想,就还如在眼前。
岁月难留。五彩斑斓的变成黑白,跳跃闪动的终于静止。
你不得不接受,你也不后悔此时此刻的决定,但是你依然真真切切地难过。
生灭原知色是空,可堪倾国付东风。
唤醒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网虫。
雨里罗衾寒不寐,春阑金缕曲方终。
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
人类的感性和理性不一定统一,过去和现在不一定重合。
痛苦里面是什么?
是昨日的期待,是给过的爱,是曾经全然的相信,是当年蓬勃的热情。
你不是舍不得工作、前恋人等其他要告别的东西,你是舍不得曾经双眸炯炯地凝视过某人某事的自己。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昨日已死,昨日未死,所以回首东风,欲说无言。
这种时候又得请出阿德勒了。对,就是《被讨厌的勇气》那个阿德勒。建议下epub随身看。
里面提到了一个据说患有「脸红恐惧症」的女生,一紧张就会脸红说不出话,因此不敢和人社交。但又有一个心仪的男生,想要对他告白。所以女生去找一个大师求助,大师说:
你的脸红恐惧症很好治,但我不会给你治。
因为你需要脸红恐惧症这个症状,你是用这个脸红恐惧症作为借口,来逃避向那个男生告白。因为害怕告白被拒绝——这才是真正的病因。
一直不告白就不会被拒绝,而脸红恐惧症,虽然症状确实存在,但其实是女生为了逃避告白而故意让自己身上产生这种症状。。
据说后来女生鼓起勇气和朋友以及那个男生一起出去玩,结果男生先向女生告白了,两人可喜可贺地在一起,而女生的脸红恐惧症也不药而愈。
回到题主的问题,从阿德勒的目的论角度考虑,就是「痛苦」虽然确实存在,但却是熟知的;当事人真正的目的,是逃避挑战未知。因为没有勇气。
类似的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