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别人怎么看,反正我很喜欢赵贞吉。做百姓有做百姓的一套,做官有做官的一套。海瑞那一套现实能不能行得通不用我多说了吧。
赵贞吉有底线,守得住岗位,把江苏治理地很好,也不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因为世人都希望,当官的都是像胡宗宪、海瑞这样的人。
赵贞吉第一次在剧中亮相,就被胡宗宪的“公忠体国”给压制了,给观众留下了一个不顾百姓生死的“利己主义”形象。尤其是他那一句“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触动了公众的敏感神经,一下子激起了民愤,更让那些自认为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人,找到了发泄点,当作箭靶,万箭齐发,也彻底让他在观众心中定型定格了。
在那个帝王修仙问道,群臣党同伐异的时代,赵贞吉也曾崇尚阳明心学,也曾信奉“良知”,为何最后却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好多人都认为,是因为赵贞吉过于贪名,而且是欺世盗名。
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剧中胡宗宪的光环过于耀眼,在有心无心的比较当中,所有人都忽略了,或者说抹杀了赵贞吉的难处和实绩,痛苦和担当......进士出身,有经邦济世之才,没有高层大佬真心护佑,自己也不想深陷党争沼泽,一直憧憬能在更大的舞台上一展抱负,却只能整天在夹缝中求生。致使他一有机会,便会使劲攥紧救命稻草。对赵贞吉来说,这根救命稻草,就是嘉靖皇帝,只有嘉靖能给他更大舞台。这也是,好多人的不齿之处。不谈政治,就职场而言,我们是否从赵贞吉身上,能看到深陷职场囹圄的自己?而我们,是否能做的如赵贞吉一样从容有度。
剧中的赵贞吉,首先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百船、两百船粮,江苏都拿的出”的资本,就足以说明江苏还是管的不错的,称得上治理有方的封疆大吏。其次是一个有情分人。“你既然躲了出来,又何必把自己陷进去”,他是从心里希望老友胡宗宪能全身而退的。人在官场中,能对你敞开说这类话的能有几人。还有后来,对谭伦说的那一句“像胡汝贞这样的人我们就得保”,也算对得起他和胡宗宪二十年的交情了,胡宗宪也难得有一个顾念交情的朋友。再次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为弄齐卖给西洋的五十万匹丝绸,赵贞吉无奈半价收购桑农的生丝,而且自己一身承担骂名恶名。浙江的烂摊子得收拾,朝廷的生意也得做下去,因为全指着生意利润,弥补国库亏空,周济东南战事军费。面对当时的困局,谁会像赵贞吉一样舍得一身剐?严嵩的高徒胡宗宪金蝉脱壳,吕芳的干儿子杨金水装疯卖傻,裕王的心腹谭伦退避三舍,相比之下,谁更爱惜自己的羽毛,也就显而易见了。嘉靖看完海瑞的贺表《治安疏》后,龙颜大怒,百官噤若寒蝉,这时候唯有赵贞吉出来说话。无论是想撇清自己的机灵,还是想尽户部尚书的职责,这份勇敢+智慧的挺身而出,相比口口声声要保全海瑞的徐阶、高拱之流,也算得上是直率而为。最后是一个有忠心的人。胡宗宪来借粮,赵贞吉虽然顾虑进退,但是为了防止浙江生乱,他还是顶着“两边都不让借粮”的压力,硬是把粮借给了浙江。要是换成满口仁义道德的谭伦,或者“为国敛财”的鄢懋卿,你觉得胡宗宪还能借到粮吗?有人说,这是因为赵贞吉看到了入阁的机会,加上胡宗宪是浙直总督,官比赵贞吉官大。先不说借粮,赵贞吉在江苏巡抚任上,给东南战局分担了多少压力,恐怕最清楚的就是胡宗宪了。如果没有赵贞吉在江苏的犄角牵制和有力侧应,胡宗宪的抗倭御敌恐怕也没有那么自如。可见,赵贞吉没有想像的那么不顾生灵涂炭。还有他始终坚持倒严是清流的事,自己也可以助力,但是决不能牵扯嘉靖和裕王。在他那里,忠君爱国是一体的。我们不能拿封建帝制来说事,在那个时代,赵贞吉的所作所为,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忠诚。
海瑞冒天下之大不韪,上表的《治安疏》,不也只是劝谏嘉靖改错革新,而非推翻废立。其实,海瑞和赵贞吉一样,都是三纲五常的拥护者和执行者。嘉靖送出“无君无父,弃国弃家”八个字的时候,海笔架突然也没有那么刚峰了。一味斥责赵贞吉唯上,似乎有失偏颇,这何尝不是阶级的局限性。
徐阶说赵贞吉连人都不要做了,张居正说赵贞吉世故,高拱骂赵贞吉无耻,那他们自己呢。为了倒严,都宁可让浙江乱起来,这都是股肱之臣、社稷栋梁该做的事吗?一个个都躲在背后,撺掇着别人冲锋陷阵,干着自己不便不敢露面的事,自己却在人面君前扮演品德楷模、护国良臣。论人品道德,赵贞吉比这些大佬们低下在哪了?
对帝王而言,诤臣、谋臣、弄臣、权臣皆是需要,就跟生活一样,需要酸甜苦辣咸来调和。如果朝堂上,全是诸如海瑞一般的诤臣,或者全是严世蕃一样蛀虫,天子又该如何自处。对臣子来说,每个人的家世、处境、立场、才学,不尽相同,但活着永远是前提。如果赵贞吉也如同谭伦一样,是裕王的小棉袄,也就可以天天冠冕堂皇,站着说话腰不疼了。
宰辅之才的政治手腕、思想谋略,很多时候不能禁锢在道德的桎梏中,也不能放在芝麻小官、刀笔小吏的位置上去评判。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人那个不是道貌岸然之辈。论“利己主义”,赵贞吉跟这些人差远了。至少,赵贞吉的腹黑还裹挟着良知,掺杂着善念。
比起那些只会玩嘴皮子的人,赵贞吉就更显纯真了,他拥护中央集权,维护朝廷大局,坚决贯彻落实,逆水行舟办事,为国纾难,为君解忧……就单说执行力,也是好多人不能望其项背的。其实,他和胡宗宪一样,都是“公忠体国”之臣,只是个人路数和顾虑不同罢了。
我们不能把一个胸怀大义之人的政治投机,刻意无限放大,从而全盘否决他的政治素养和能力业绩。有时,也要站在那个君君臣臣的年代,体会一下赵贞吉作为一介文人的无奈和不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