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靠,我家乡有点多。
祖籍是山东,但那是两百来年前的事了,山东年货交给山东胖友推荐。
籍贯是河南洛阳,但洛阳的年货我还真反应不过来。
我回洛阳就是水席八大碗,可汤汤水水拿来送人也忒不方便了。
牡丹糕?中式糕点,里面夹点烘焙的牡丹花。这玩意平时吃着腻,但洛阳牡丹名动天下,拿来送人还是挺应地方特色的。
牡丹瓷也行,做摆件挺好看的,就是这玩意是近年新创的,不算洛阳本地老物。
实在没想法,淘宝上找点和洛阳博物馆相关的周边吧。(嗨,十三朝古都,文创买卖怎么就是不好好做)
当然,你够脱线,买个洛阳铲也行,三十来块一把。
出生地是江西南昌。
瓦罐汤炒粉拌粉这些没法带,直接搞个酱鸭。
剁块,放电饭煲里直接和饭蒸,饭最好用丝苗米,开盖时香飘四溢,下饭三大碗。
就是江西的辣,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我小时候吃的煌上煌,好吃。但这些年听说丫品控垮了,欢迎评论区推荐。
还有就是高安腐竹(反正也在南昌附近嘛)。淡黄色,有油香,煮不烂,有嚼劲,还吸味。
腐竹中的上品,不是那些火锅店里煮两下就烂了的大路货可比。
别的就没啥概念了,再买点婺源茶?
长在佛山。
盲公饼、西樵大饼、大良蹦砂、九江煎堆。
这四种糕点小吃,我感觉刻进了童年DNA里,每个叔叔伯母家里随时能掏出一袋来。
双皮奶、伦教糕、濑粉这些不方便送,算了。
石湾米酒可以考虑,还有玉冰烧和九江双蒸,算地方特色酒品。
再提一串广式腊肠,可以买点有特色的,例如陈皮腊肠,用新会的陈皮,减腻增香。(我知道这不是佛山的,但厨出凤城,都算,都可以算)
但再说别的,我也想不起来。总不能去应记买馄饨吧?祖庙旁边买点黄飞鸿叶问的小纪念品?
佛山除夕夜是行花街(逛花街),正月十六或元宵再去行通济(由北到南走通济桥,拎个风车或者块生菜,对,意喻“生财”)。我感觉春节时经常跑出门,家里做菜很不讲究。
也有可能是我妈懒...
但真心建议:买条酿鲮鱼,找个冷链配送,送给朋友做年货。
这是道菜,一条鲮鱼只留鱼皮,鱼肉取出,去骨剁细,再加剁细的香菇陈皮马蹄,回填鱼皮后煎之。顺德做这个做得神了。
最后最后,还可以买肇庆的裹蒸粽。一个一斤,有肉有咸蛋黄有火腿,吊打江南三口没的小粽子。本问题下另一个回答有推荐。
别的,也交给评论区推荐吧。
靠,好饿啊...
我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的过年是非常隆重和有气氛的,只是现在不可以放鞭炮了,现在的人也不包角仔和裹蒸粽了,这些东西满街都有得卖,这个真是完全没有了过年的气氛.
首先,快过年了,还离春节一个月呢,家家就开始了办年货,全家人都买新衣服,买糖果、桔仔、水仙头等,还有买好面粉、花生、绿豆等.最好玩的就是家家都包角仔和包裹蒸粽(这个是肇庆特产),提前预约人手,一般都有十几个人一起包.就讲我吧,一个月都排满了期,白天和晚上都约好了去哪家哪家包,我也好乐意去,因为有得吃嘛,自己亲手包的,做个记号,一会就可以找回自己的作品吃,因为一班人在包,屋主就会一边在油窝里炸,哈~~.试食嘛.裹蒸粽就要放在自己用砖头在路边搞起一个大灶,用一个或二个大窝或大水缸煮裹蒸粽,要煮12个小时才行,不能断火,好多人都要守到天亮呢.在以后的日子里每隔一星期就要回煮一次,不然就会发莓.
街上的行人多起来了,热闹起来了,特别是阴历二、五、八是墟日,那种景象真是让人开心,街上的彩灯、彩花、灯笼、红旗全都挂出来,小孩子开始叫爸妈买好鞭炮烟花等着过年,有些小孩子已等不及,晚上出来放鞭炮烟花啦……..
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吃团年饭,吃完饭后就把长鞭炮挂起来,一到零点,家家户户都准时放长鞭炮,代表开始过年,那时候的夜晚真的象打仗一样,”辟辟啪啪”声,感觉整个城市都震耳欲聋.过年日子是不准扫地和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大人也不准骂小孩子,这个要到开了年才行,开年每家都不同,日子可以在年初二、四、六都行.放完长鞭炮家家户户都出去走大运,就是围着城里走一圈子,不准走回头路,呵呵…..那时候的人多得不得了,鞭炮烟花满街都是,还有一些人就拿鞭炮烟花你扔我,我扔你,全都笑哈哈的,好开心.走完大运就回家或者跟朋友去玩,小孩子更是放鞭炮烟花一直到天亮,大多数人都不会睡觉的.大年初一早上,家里就要煮粉丝和汤圆吃,吃完就去街上玩,到公园玩,初二以后都是到亲戚朋友家拜年,小孩子看到大人就要利是,那边收到利是那边就跑去买鞭炮烟花玩.
在过年一个月里,每天都有鞭炮声,开心的景象到处可见,天天都还在过年一样,让我想起都回味无穷,那时的好玩和开心,现在已感受不到了,今年北京已开始限期开放放鞭炮烟花了,不知什么时候全中国都可以放呢?我想为了挽回往日的中国过年气氛,可以放鞭炮烟花的日子不长啦
枕头粑。
最多最多20年前,这玩意儿还是流行在四川盆地西部一种重要的年货,实际上就是用纯粹的糯米做成的年糕,用“粑叶”裹起来晾干而已。四川盆地一年四季都比较潮湿,只有进入腊月、正月两个月时间里气温低、空气干燥,遇上几个晴天的话就能晒干,因此大多数都是在过年前后制作。过年走亲戚的时候提上两块作为礼物也很常见,2010年之前过年我都还收到过这种年货。
当然在今天,这玩意儿看起来并不是合适的礼物了。
四川喜欢把各种糕点叫做“粑”,一个“粑”字,唤起了多少人孩童时期对于美味的回忆,“粑”往往会跟“赶集”、“赶场”联系在一起,赶场的时候由爷爷奶奶牵着,“买个粑儿吃”,是多少人对于童年根深蒂固的回忆。
那时候,“赶场”会有各种卖“粑”的,有“三角粑”、“蛋烘糕”、“油面粑粑”、“叶儿粑”、“冻粑”。各种富有创意的小贩会把许多简单的食材做得香气弥漫到整条街上,勾住每个小屁孩的鼻子,让他们牵着爷爷奶奶的手开始耍赖,非要买来热乎乎香喷喷的吃到嘴里才行。
但是枕头粑并不在此例。
见到小屁孩馋嘴很正常,我却真没见过小屁孩馋枕头粑的。枕头粑怎么看怎么像主食,而不是零食,因为它踏踏实实的就是一坨糯米糕。是主妇们先用水把糯米泡得很涨,按照口味加一点点普通的大米一起泡到水都发白,然后到石磨里面磨成浆。
磨出来的糯米浆要先“吊”,装在棉布的袋子里吊起来让它自己滴水,到了一捏就成团,一搓就散掉的程度就可以了。
这时候就该准备“粑叶”了。
四川人家房前屋后的竹林里常有野生的这种“粑叶”,叶子又宽又长还特别的柔韧,最关键一点它简直取之不尽,割了又会长出来。割下那种健康没有破口的,清洗干净就可以包枕头粑了。
把滴干水的糯米浆捏成方块,放进粑叶里面包裹好,再上蒸笼蒸熟,就可以拿出来晾晒了。
最终的成品枕头粑实际上硬邦邦的跟个砖头差不多,而且大多数都没有味道,少数会混合一点红糖,都不会有馅儿。但是这东西能够保存很久很久,久到超过你的想象,如果不受潮发霉不被老鼠啃的话,这玩意儿保存年限很有可能超过你的寿命。吃的时候拿出来切成片,油锅里面煎一下,蘸红糖吃。坦率的说算不上好吃,但是十分的顶饱,吃几块就感觉肚子里结结实实的饱胀感。
在年货里面,枕头粑算是很不受待见的一个,我一直都不明白它为什么能够跻身年货的行列,堂而皇之的跟一大堆好吃的争奇斗艳。
直到我清理外公留下来的年货柜子,在最底下,发现了一块枕头粑。
外公在世的时候有个木头柜子,是用来装年货的,也就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各种神奇的好吃的之所在。那个柜子的打开,就意味着一块美味,有时候是花生麻糖,有时候是苕丝糖,有时候是芝麻糕。
外公去世以后我们也搬到了城里,乡下的老房子只能说维持着没有垮掉,这个柜子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消失在了我的视野里,像小时候的很多东西,那个铁皮青蛙,那个充气公鸡,那个滑板车,那个知了叫嚣着烈日炎炎的夏天,抓鱼的小河沟。
我再也不会为一个柜子里可能掏出来的东西而激动了。
再次发现它,其实一直好端端的待在老家的阁楼上面,虽然糊满了灰尘和蜘蛛网,却保存完好,连表面的土漆都没有掉也没有变色。扫掉上面那层岁月的痕迹,打开柜子盖,里面除了一些已经朽掉的零碎,就是那一块枕头粑。
它的粑叶已经朽了,破碎的叶子挂在依旧坚韧的叶脉上面,我小心翼翼的拿起来,却发现它依旧跟一块砖头一样结实。糯米粑的表面依旧光洁,就像昨天才晾干收起来一样,拿在手里敲了敲,声音浑厚有力,证明它到现在都是一块完美的、合格的、保质保量的食物。
它穿过了时光。
这就是枕头粑能够跟各种好吃的年货争奇斗艳的原因:它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坚守的。
当所有的好吃的都吃完的时候,在以前,人民将会面对一个不得不过的关,青黄不接。
前一年的收获,已经晒干入仓,叫做“黄粮”;来年新收割的庄稼还没有干透,称做“青粮”。所谓“青黄不接”就是前一年的粮食已经吃完了,新的一季庄稼还没有成熟的时候,这个季节在中国各地都不一样,根据具体的作物而定。古时候可没有那么多粮食给你储存,青黄不接是非常要命的,其实时间也不算长,也就个把月左右的时间。
但是人只需要一周就能饿死,在你营养储备不多的情况下。
怎么度过这个关口,实际上是中国数千年来的大难题,从小农小户节俭维持,到宗族的互帮互助、农村的社会生态,到国家政治体制与治理细节,最终升华到民族性和民族文化,都会围绕着这短短的十几二十天展开。
枕头粑是应对这十几二十天时间而诞生的一种食物,是专为饥荒而准备的,是农民们对抗青黄不接的一种武器,当然,也是一种年货。
它作为一坨糯米糕具有在古代显得长得不真实的保质期,保存完好的情况下坚持几十年都没问题;
它作为年货具有“未雨绸缪”的预见性,“晴带雨伞饱带衣粮”,阖家欢乐欢度春节的时候不要忘了青黄不接的时候马上就要来了;
它作为礼物具有互帮互助的意味,赠送这种农民手里的“战备食品”具有一种共渡难关的美好愿望与良好祝愿;
它作为压箱底的储备食品具有安全保底作用,比花里胡哨的美食重要得多,一块枕头粑就够一家人吊着命一整天。
它比那些妖艳贱货有资格成为年货得多。
当然中国人应对饥荒的手段还有很多很多,有不少食物在诞生之初就是为了长期隐蔽保存而创造的,这些食物在现在看起来多少有点不健康,高油脂、高盐高糖,然而这在饥荒里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优良品质,极小的体积就能提供生命安全保障,还便于携带、隐藏。
在今天这些东西已经很难看到了,比如甜到腻的月饼、猪板油炸再拌上白糖的小吃、咸的发齁的各种咸菜。但是在那时候这些都能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寒冬腊月的时候,提供人不能缺少的营养物质,你要是告诉那时候的人,“吃蔬菜沙拉才健康”,他们多半当你是疯子,他们要的不是健康,而是生存。
在我的印象中有三个人的形象老是会重叠在一起,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袁隆平,一个是我外公,他们都是拼了命也要让家人吃饱饭的老农而已。
为了让家人吃饱饭,不流离失所,不受人欺负,闹革命、搞杂交稻、做枕头粑都是一回事。中国人就是这么一回事,小到一家一户,大到国家乃至于整个历史,家就是国、就是天下。
所以,中国人总是把“过年”当成一件大事,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过年是庆祝丰收的时候,是阖家团圆的时候,是准备来年的时候,所有人都要不远万里回到自己的家里,拿出自己一年辛勤的成果与家人分享,也接受家人的礼物,再规划来年的憧憬,最终在鞭炮和烟花轰鸣中迎来新的一年。
现在我们不会再把枕头粑当做年货,随着工业化的逐步完成,“青黄不接”已经成为了过去,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准确定义是什么,那么一些农业社会留下来的习俗早晚都会成为历史,或者标本。
但是凝结在文化里的灵魂却没那么容易消失。
这几天西安闹疫情,我有个西安的朋友因为物资接续不上,闹起了“饥荒”。实际上当然没那么严重,米面还是有的,只不过习惯了物资丰富的生活,突然一下子回归“求生”有点不适应。其实也不用适应,用不了多久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有什么吃什么是常态;现在,应有尽有才是常态。
现在谁都不会拿枕头粑当年货,我也是,好多年以来“办年货”的意思其实是开车去一趟超市,自己动手准备年货早就成了久远的回忆了。
你想过有一天去不了超市,怎么办?
今年我准备在家带着我儿子自己动手做一次枕头粑,老老实实磨糯米浆,老老实实吊干,老老实实包了蒸熟晒干,尽管它现在在一大堆各种美食中间尤其显得不好吃,也用不着它承担子虚乌有的“青黄不接”,更不用它来应对什么短缺危机。
可是它承载了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民族精神的延续。
它是居安思危,它是未雨绸缪,它是兼济天下,它是独善其身,它是躬耕农亩,它是仗剑天涯。
它就是家国天下。
习俗可以改,精神不能丢。我们年轻的时候都讨厌过节的时候谈什么沉重的事情,于是喜欢过没心没肺的节日,爱干嘛干嘛,这没有错。但是人总会长大的,有些传承下来的东西,年轻的时候可以无视,那仅仅是因为不用去传承而已。总有一天担子会交到你的手上,总有一天传承到了你的手里。
所以挑起担子之前,痛痛快快开心几年,我觉得挺好;
挑起担子之后,沉下心来做该做的事情,我觉得也挺好。
你要是没有孩子,就把过年当成一个狂欢节就好了;
你要是有了孩子,带他做一些传统的年货吧,就你们那里有过的。
人在知乎,家在山东,更具体一点儿的位置是胶东半岛。
提起俺家那边的特色且地道的年货,首先想到的就是享誉海外的胶东大饽饽。
大家能区分出饽饽和馒头有什么区别吗?这问题记得去年过年时在家里讨论过,有着丰富生活经验的小姨夫一针见血,饽饽和馒头的区别饽饽中加入了干面粉,而馒头只是把发酵好的面团揉成团即可。
是否需要混入干面粉,就是馒头和饽饽的本质区别!
要做好一个下面的大饽饽,需要和面、发酵,还需要跟干面粉一起揉,最后才能做出这样好吃又硬朗的大饽饽。
一般家里平日里为了省事都是做馒头吃,只有过年的时候,才会做大饽饽。家里过年做大饽饽用的面,一般都是最白的面粉。外面买的面粉可能都很白,但如果是农村家里自己种的小麦磨出来的面粉的话,那面粉是否白跟粗细以及小麦的成色有关。一般会留着优质的小麦磨出来的最细的那部分面粉过年做大饽饽。
在做大饽饽的时候,和面时会加鸡蛋,有的还会加糖,所以做出来的大饽饽香甜可口,再加上外面的枣等的点缀,就更好吃了。
而且由于掺入了面粉后的饽饽的面是硬的,也很容易做成各种形状,有鱼儿,葫芦,仙桃,燕子等等。
近年来还流行这种大花饽饽,也是胶东一大特色。大花饽饽吃起来跟上面那种大饽饽口感不一样,更加松软,跟面包接近。
大花饽饽不但是春节的特色年货,平时贺寿时很多人也会买。去年过年在家也吃过,味道还是很不错的,比较甜。
其次想到的是海鲜,这也是胶东特色又地道的年货!尽管海鲜很多地方都有,但是住在胶东半岛的人,很多都觉得渤海湾的海鲜好吃。
过年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是大虾汤,姑且叫这个名字吧。原材料就是大虾,小葱等。做的时候,可能需要先用油稍微煎一下,把虾油煎出来,然后放上水煮熟了就行。新鲜程度取决于虾的肉质,越大的越新鲜的越好吃。
除了大虾,还有海参、烤鱼片等海产品,也都是常见的胶东特产。
其他的就是一些农产品了,胶东半岛的温度和地理位置都很适合种植水果,而且种出来的水果也都很好吃。
其中最有名的应该还是烟台红富士,很多果农为了避免在丰收的时候被压价,都会把苹果等储存在冷库里,等着春节的时候卖。
除了烟台红富士外,莱阳梨,黄金梨,还有网纹瓜等也都是非常有名的胶东特产。
现在春节准备年货应该都是大家的必修课,过去信息不发达的时候,过年大家一般都只吃家乡的特产。现在生活好了,物流便利了,大家过年选择也更多了,也越来越不满足于只采购延续传统的年货了,过年吃一些新鲜的其他地方的年货,反而让人更印象深刻。
比如我在去年过年就给家里买了北京烤鸭,还买了广州的腊肠等,家里人团圆时吃的都很开心。
很多人过年时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就在于不知道该从哪儿选购年货,今年大家可以看看快手的1.1~1.18日推出的“年货节”特别活动。
该活动聚焦全国34个省市,每日每省推荐一位“家乡年货代言人”,一同给大家带来全国三十四个省份“特色而地道”的年货。
如果你想要在年夜饭上吃遍全中国,那可以关注一下快手主播们推荐的34个省份的特色年货,感兴趣且觉得价格实惠的来一点儿,然后今年的年夜饭吃的就更有味道了。
主播们除了要推荐特色年货,还会为观众讲解年货背后的故事。这也会是一个了解不同地域特产背后故事的好节目,跟着也能够学到不少有趣的“新知识”。过年送年货的时候,还可以顺便给家里人科普一下年货背后的故事。
感兴趣的可以关注一下2022年的快手年货节,更多特色又地道的年货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