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易志坚教授宣布成功实现「沙漠变土壤」的治沙办法?靠谱吗?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kai-96-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一下:

仔细看了一遍的论文原文,相对专业的土壤学问题,几位答主已经辨析了,我比较关心的成本问题依旧没有更清楚的呈现,如果仅仅是实验中添加CMC的成本就已经达到4万人民币一公顷的话,成本已经很高了。那么加上土地平整、道路修建、灌溉措施、以及人工费,总体费用不会低于6000元每亩的,这个成本就真的太高了。

以这个成本来改造成农田或者治沙,我认为严重不划算了,需要谨慎看待了。


原答案

正好做的是治沙相关,从成本角度说几句吧。


1、现有治沙手段的成本

据我个人工作经验,内蒙古地区官方(林业局+下属林场)的常规(3-4年生乔木)治沙造林成本为1000元/亩左右,宁夏地区的草方格+本土灌木+必要道路修建成本在1200元/亩左右。

而从国家林业局下拨的相应的财政支持,大概都在300-500元/亩,剩下的部分自筹。


2、治沙的主体

治沙的主体依旧是林场,林场现在都是企业化经营,治理沙漠化土地的行为本身,除了各级政府的补贴外,没有额外收入,林场都会采用其他形式挣回成本,比如经营果林、出租耕地、城市绿化等等。一些成功的治沙范例,基本都是林场有能力盈利,才会有能力去投资到“赔本”的沙漠化治理的。哪怕是这些范例,林场内部对无营收的治沙行为也是存在争议的。


3、适用范围

易教授的技术,我看到报道的是2000-5000元/亩(我不知道包不包括土地平整)。而且必须是具备一定灌溉条件的。

这其实就基本确定了这项技术的适用范围。从成本角度,这项技术只有用于改造成农田才能出现营收,也具备推广的经济价值。如果单纯的拿去恢复生态,小范围可以,大规模推广(至少万亩级)的成本太高。

具备一定的灌溉条件,其实有两个先决条件,道路能够通行和足够的人工。没有电力,至少还可以用柴油发电机抽水,但缺乏必要的道路和人力,是无法做到基本的灌溉的。

这就意味着,治理区域的前期投入很重要,如果是靠近居民区的会好很多,如果远离居民区,成本就更高了。

(在完全沙化的土地上,要开通一条能够通行中小型货车的沙石路,每公里成本至少1万,如果面积很大,就需要一个道路网,这个成本是非常高的。)



所以,在我看来,这项技术,对靠近居民区、重要交通线(高铁、高速、机场)、重点设施周边的沙漠化治理的意义重大。

对于相对偏远以及经济能力和基本条件不具备的地区,采用本土方案最经济稳妥。


就像易教授自己说的,沙漠土壤化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需要充分的科学论证和满足必要的条件,如满足灌溉要求的水源等。


希望这些技术可以向着更廉价的方向尝试,毕竟沙漠化区域的经济能力还是相对较弱的。

治沙,成本是大事,真的!


user avatar   ye-se-n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请自来,想来回答几句,这项技术的真实性,已经毋庸置疑。

bilibili.com/video/av16

这个技术的相关产物,可以在这个直播视频中看到,弹幕戾气很重,建议关弹幕食用。

首先一点,不管这个技术是否真的将沙子变为了土地,效果能够维持多久,这些都不重要。

治理沙漠,最最最重要的就是改变整个生态环境,也只有将整个生态环境完全改变了,才能完全的根治沙漠。

所以,治理沙漠最关键的就是搭建一个生态,一个全新的生态,一个可持续下去的生态!!

因为很重要,所以说三遍。

不然的话,治标不治本的技术,永远都只能延缓沙漠化的速度而已。

但是,这个技术真的让我们看到了能够根治沙漠的可能性。

最关键一点的就是,它可以将沙子进行粘连,使其能够保存水分,来让植物生长。

能够让植物生长,植物会留下庞大的根茎系统,蔓延到沙漠地底。众所周知,沙漠中的植物,根系都是非常发达的。

而这些发达的根系就是将沙地变回土地的关键,短时间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十几二十年的绿地,就能彻底的将一片沙漠变回泥土地。

然后植物的茂盛生长,阻挡了恶劣的阳光大风,吸引来了动物、昆虫,形成完整的生物链。

也可以人为投放蚯蚓之类的昆虫,用来吸引鸟类。

后期可以在地下暗河上方开挖人工湖泊,增加水汽蒸发。

当一大片地区被完全改造完成后,就会影响到天气系统,降雨量就会逐渐增多,这一点随着绿化面积增多,会逐步上升。

而这一切的源头,仅仅建立在,让植物在沙地上生长,这一简单的要素上。

如果嫌改造缓慢?

没问题,只要国家能够出台沙漠长期承包的政策,再配合一系列的绿化后的农产品补贴。

那么我相信整个市场中的资本,就会杀到沙漠中,进一步加速沙漠的绿化速度。

到时候,在资本的运作下,中国的沙漠中,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机械化自动化的农庄农场,直到所有能够被利用的沙漠面积,完全被转换成土地,利用起来。

到了那个时候,再也不会有沙漠的存在了!!!




user avatar   long-ya-57-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如果强力压制下怀疑学者的冲动,抱着万分的谨慎给我并不大懂得领域留着尊重的话,我认为这是一起典型的学者被记者坑了的事情。


此外,我怀疑其中有资本和非法集资在作祟,仅仅是怀疑,有了实锤再细说。


学者:我鼓捣了一个东西出来,或者说一个新思路,把黏合剂掺沙子里能够改善沙子的物理性能。我估摸着应该能够 在治理沙漠化方面有啥用处吧,不如先做个实验看看?


记者:我靠我国专家搞出来个黑科技能够治理沙漠化!实验好成功啊!全世界沙漠将得到治理!


资本家:哇,沙漠变绿洲!我们来成立一个项目圈钱吧。



作为一个种地的人,我十分清楚:就算是沙子里,只要有足够的水,其它诸如气温、温差等等条件都适合的话,完全是可以种庄稼的,一点问题没有。

作物根系对待土壤的理化性能要求其实并不是十分的严格的。某些作物根系能够适应的环境简直超乎常人想象,尤其是茄科植物,其中就包括文中提到的番茄。上图是我的地里正在换茬,长期从事农业的朋友恐怕已经看出土壤墒情并不好。


比你想的还要差,这个已经是经过有机质、腐殖酸和自制生物肥处理改良过的效果了。刚开始其实是这样的:

土壤墒情简直是见鬼了,以非常适应板结、贫瘠土地著称的曼陀罗都完全没法正常生长。这片地已经撂荒10年以上了,沙化非常严重。西藏这地方干燥、温差大、日照强烈,耕地撂荒很容易沙化,土壤里面几乎不会存在细菌。


就是这样的土地,经过比这位教授成本还要低的改良,今年的番茄产量也远远超过这位教授的成果。

大概产量是12000公斤左右,有一个棚上化肥太猛了,超过了20000公斤,把棚给压垮了。好吧我这是设施农业,问题是西藏夏天根本不用盖大棚膜啊,大棚膜在夏天是个不利因素啊……


这是完全不使用化肥的特殊品种,产量低很多,也在10000公斤以上。

我的土壤改良方案是靠农作物秸秆腐熟制成生物肥来做改良,具体说就是青稞杆打成渣,混合鸡粪腐熟添加到土壤中间。亩平均成本是600元不到。

左边是青稞杆渣,右边是成品。


当然了,我的地里用的是滴灌。教授大人用的是喷灌,滴灌要比喷灌更加节约用水。滴灌还有一些成本,大约在400元/亩。



总共算下来,我用600元的生物肥、400元的滴灌,在番茄种植上取得的效益比教授好。



所以,如果有人忽悠你说这个方法能够治理沙漠化,至少在用于农业这个方面,你不要相信。


最后给大家看看植物根系到底能不能在沙子里存活:

烧结石。

珍珠岩。

河沙。



实际上,土壤仅仅是对作物根系起固定作用,水,才是氮磷钾和微量元素的载体。只要有水,在沙子里种菜不足为奇。可以这样说,你可以在任何不是特别细的粉末状固体里面种菜,只要有水



————————————————————————————————————

说明一下:我看到相关报道里面有提到农业应用我才回答的,如果只是搞沙漠治理国家出钱做草地、防风林的话,说实话,关我卵事。


报道里面说其试验田里露天番茄产量达到了8000公斤,而且使用的是喷灌。这一点让我产生的怀疑:

1、8000斤亩产并不高,这是其一。其二,露天种植番茄,特别是在西北地区,根本没有什么经济价值;

2、喷灌并不节水,更不利于种植番茄。


如果单纯出于农用土地改良,我不看好这种途径——往沙子里掺黏合剂。成本太高,效果并不好。


如果有一天有人以这个技术为基础,打着荒漠农业应用挣钱的名义来集资,我建议你捂紧你的钱包。仅仅就是这个意思。


user avatar   bn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篇媒体报道读起来感觉很不正规。

就说一点,能不能麻烦先分清沙漠化和荒漠化。

沙漠化是由于大气、降水、季风等原因形成的沙漠生态系统。

荒漠化是由于人类活动为主的对地表植被的破坏,产生类似沙漠的景观。

沙漠化是自然形成,人类难以改变的,种再多树也不行,除非能有大规模改变水资源空间分部的举动,例如加州的引水工程。

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荒漠化地区本身条件是可以满足植物生长的。至少官方宣传很少会犯混淆沙漠化和荒漠化的错误。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shang-xiao-ju-ji-s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是什么?按理来说九十年代经济比八十年代要好啊
user avatar   xiao-tu-5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好久没上你乎了,我来强答一下。其他答主说的东西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问:为什么知乎上许多人认为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是负面的,是否和母语是汉语有关系?

答:是。

问:为什么?

答:因为汉语长期是“上位语”。


---------------------------------------------------


I. 有关双层语言、上位语、下位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把维基上diglossia的定义先抄下来。

In linguistics, diglossia (/daɪˈɡlɒsiə/)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two dialects or languages are used by a single language community. In addition to the community's everyday or vernacular language variety (labeled "L" or "low" variety), a second, highly codified variety (labeled "H" or "high") is used in certain situations such as literature, formal education, or other specific settings, but not used for ordinary conversation.[1] In most cases, the H variety has no native speakers.

简单地来说,diglossia就是“双层语言”,在一个社区中有用于书面、文学、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上位语”H和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下位语”L。上位语是官方的、用于教育的,因此,上位语总是在通过知识分子和政权机构影响着下位语。单就词汇来说,上位语的词汇总是大量涌入下位语中。

在古代历史上,各个文化圈都有各自的上位语,例如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伊斯兰世界的阿拉伯语、波斯语;佛教文化圈的梵语、巴利语;而在东亚文化圈,上位语则是汉语,或者说是文言文。

上位语有这样一些特点:

1. 上位语长期用于书面、科技、政治、教育等与权力和文化相关的领域,因而上位语带有官方、正式、有文化、先进等色彩。

2. 新的学术成果或者政治行为等等概念往往先用上位语表达,再向下位语传播。

3. 在封闭的文化圈内,新的概念用上位语表达时,往往没有可借鉴的词汇,因而倾向于使用上位语本身造新词。

4. 如有来自其他语言,特别是来自其他文化圈的借词,下位语往往是通过上位语辗转借入。

II. 作为上位语的汉语

好了,我们回来看汉语。虽然汉语在历史上一直有文白脱节的问题,但是汉语作为整体是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直到近代,其上位的语的地位依旧有很大惯性。典型的例子包括:日本近代翻译西方的概念时是用汉字造词,这实际上是在用东亚文化圈的上位语(当然汉字已经被日本“内化”)在造新词或古词新用,以对应欧美文化圈的文明成果;越南很多外国的国名是按汉字读的,如俄罗斯叫Nga,是来自Nga La Tư,即俄罗斯,但这个词俄-蒙-满-汉-越一路而来已经面目全非了。

我说这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汉语汉字词是上位语,通常它是第一手的概念载体,即使是在翻译中,它是第一次译文,所以它在同一时代大批量借入同一种非汉语言词汇的情况很少。当然,汉语依梵语借入的佛教词汇是另一个情况,因为在佛教领域,梵语才是上位语。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附加结果。因为汉语有上位语的优势,这使得很多汉语母语者或者东亚文化圈的人士感觉借词,比如日朝越借汉语词,是文明不够发达的表现,而汉语因为是发达文明的载体,因此借词很少。在你乎上,有一次讨论数目字“万”,我说这个词搞不好是突厥语等北方草原语言的借词。我猜到有人会反对,但是没想到反对的意见是:汉文明如此发达,数目词不可能是借词。其实,在这个论调中,直接就把借词和文明程度绑架了。但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很多中国汉语使用者也比较倾向于外来的概念要汉语义译,不要直接借入,特别是借音。

III. 作为下位语的日语

我们再站在日本、日语的角度来看。事实上,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已经脱离了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但汉字和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历史惯性还存在,所以近代日本翻译作品往往仍用汉字造新词,当然,这和汉字在日本已经内化有关系。不过,由于近来以来日本的发展和中国的贫弱,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不断衰落,但并没有确立新的上位语。这个时期的日语借词法语、德语、英语各占一席之地。但到了现代,特别二战以后,不仅汉字汉语作为上位语的地位基本消失,而且英语已经成为de facto的上位语。这以后的日语,借词大量的是英语借词,法德等语言已经很少了,即使有,也主要是集中在与国别文化、地域特产等相关的词汇中,新的科技词汇、新概念等,已经普遍是用英语借词。这实际上是上位语变化的原因。

类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举一下阿昌语。阿昌语是一种缅彝语,与缅甸语很接近。历史上阿昌族地区大多是傣族土司管辖,上位语是傣语,下位语是阿昌语。阿昌语中很多古典的政治、科技等词汇,都是使用傣语借词。但现在由于汉语的普及和流行,很多地方的阿昌语口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汉语借词,替代了一些原来的傣语借词,甚至是替代了一些固有词。此外,羌语支大量语言过去奉藏语为上位语,现在也大量转向汉语西南官话作为上位语,也是这种情况。这和日语中大量涌入英语借词有一些类似之处。

IV. 日语中的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

学习过日语的同学都知道日语中有固有词、汉字词与外来词。一般来说,汉语母语者会觉得汉字词更清楚明了或者相较于外来词更“日语”。但事实上,虽然日语中汉字词的比例非常高,但是汉字词读音的系统并非与日语十分契合。换句话说,即使是现代日语,汉字词的读音体系和日语固有词的读音体系仍有一定区隔。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日语固有词是没有る打头的词语,但汉字词有,如“留守、類似”等。又如,古典日语少有浊音打头的词语,现代日语因历代音变造成一些浊音打头的词汇(如“出す”)也都很少,但汉字词就比比皆是,如:“学生、雑誌、男子、爆弾、疑問、事実、敏感”等等。再有,日语固有词一般没有拗音,今日=きょう,这样的例子也是历史音变的结果,而汉字词的拗音就实在太多了。

这实际上是说,外来词的概念即使翻译为汉字词,单从音系上来讲,未必有我们想象地那样贴合日语。

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语是一种音拍语,词汇是由多个音拍(mora)连缀而成的,比如さかな是三拍,はずかしい是五拍等等。汉字词和外来词如果简单从音拍上来看,并没有像现代汉语的义译音译那么大的差距。我们来看一些例子:

日:(漢)哲学てつがく[4 mora];(外)フィロソフィー [5 mora]

中:(汉)哲学[2音节];(外)菲洛索菲亚[5音节]

日:(漢)物理的ぶつりてき[5 mora];(外)フィジカル [4 mora]

中:(汉)物理[2音节]、物理的[3音节];(外)菲济卡尔[4音节]

日:(漢)百貨店ひゃっかてん[5 mora];(外)デパート [4 mora]

中:(汉)百货店[3音节];(外)迪帕特门特[5音节]

尤其是最后一个例子,日语广泛吸收外来语后,形成一些改造的方法,使其适用于日常口语,也就是和制英语、和制外来语。常见的例子还包括プリクラ、パソコン、ワイシャツ、ベビーカー、ジーパン等等。

以上的例子试图说明,如果单看语音结构,日语使用音译的外来语与使用汉字词并没有太大的优劣差别,至少比现代汉语使用音译和义译的差别小。

V. 日本学者对外来语涌入的看法

大家也都观察到了日本国内对大量涌入外来语的批评。为此,日本还设立了国立国語研究所「外来語」委員会。下面抄两段该委员会的公开文书(没时间可以跳过):

外来語・外国語の問題点
近年,片仮名やローマ字で書かれた目新しい外来語・外国語が,公的な役割を担う官庁の白書や広報紙,また,日々の生活と切り離すことのできない新聞・雑誌・テレビなどで数多く使われていると指摘されています。例えば,高齢者の介護や福祉に関する広報紙の記事は,読み手であるお年寄りに配慮した表現を用いることが,本来何よりも大切にされ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はずです。多くの人を対象とする新聞・放送等においても,一般になじみの薄い専門用語を不用意に使わないよう十分に注意する必要があります。ところが,外来語・外国語の使用状況を見ると,読み手の分かりやすさに対する配慮よりも,書き手の使いやすさを優先しているように見受けられることがしばしばあります。
伝え合いとしての言葉を
そもそも,どんな言葉を使うのが適切かということは,話し手・書き手の意図,想定される聞き手・読み手,話題,使われる環境など,その時々の様々な条件によって変わります。同じ内容の話をするにしても,大人に話すときと子どもに話すときとでは,使う単語,声の調子,話す速さ,文の長さなどが変わってきて当然です。また,同じ大人でも,相手がその話題に通じているかどうかによって,言葉選びや言葉遣いにおのずと違いが出てきます。相手や場面に応じて,適切な言葉遣いが変わることにいつも留意することが大切です。このことは,私たちの言葉について国語審議会がかねて提言してきた「平明で,的確で,美しく,豊かであること」を実現する具体的な努力の一つと考えます。

这里面主要说的意思是大量外来词比较难理解,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比较困难。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全社会的交流。他们因此提出了语言的“简明、准确、优美、丰富”的目标。该委员会还提出了外来语替换的提案(具体可参看pj.ninjal.ac.jp/gairaig)。

这里面有个问题,为什么用汉字词就更加“简明、准确、优美、丰富”呢?这实际上就是前文几次提到的“内化”。日本作为东亚汉字文化圈的重要成员,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汉字已经成为其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论汉字词的音系与固有词有没有区隔,汉字词已然成为其语言的基石之一。汉字和固化的汉字读音已经是日语内在的一部分,即“内化”。从这个角度讲,外来词改汉字词也是用自有文化消化外来文化的方式。

但是针对这点,日本国内也有不同意见。1943年出生的著名日本国宝级日本语专家山口仲美就认为:和制汉语(汉语词)是与中国文化浸淫的时代相称的方法,但现在日本则浸淫在美国文化中,因此也许可以看到用片假名照搬的外来语其含意固着下来。

和製漢語は中国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た時代に合っていた方法なのであって、現在の日本はアメリカ文化が浸透しているのだから、片仮名の外来語のままにしておいて意味の定着を待つべきではないか。

山口仲美的这条看法实际上一定程度上包含前文所说的上位语变换的问题。

以上这些争论说明,即使在日本国内,对外来语的排斥,主要不是语言本身的问题,而更多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的问题。

VI. 汉语古典音译词的内化

另外一个比较次要的方面就是汉语自身的音译词问题。实际上汉语的外来音译词很多,但是由于借入时代久远,当时的音译已经参与到后来的汉语音变历程中,变得很“汉化”了,因而让人不觉得是借词了。特别是有关佛教的词汇。

比如,说到中国传统建筑,很多人都说到“塔”。但是“塔”是明确的梵巴借词(梵stūpa,巴thūpa)。再有,刹那(梵kṣaṇa),这样的词是随佛教传入的概念。甚至很多我们熟悉的地名都是外来语译作汉语的。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觉得它们“异质”呢?

现代汉语以普通话为音译标准。普通话音系的特点是声母缺少浊音,辅音韵尾仅有-n和-ŋ,因此音译一些外来词的时候,会拆出多个音节来。但古代汉语的音系更丰富一些,声母有清浊,辅音韵尾有-p, -t, -k, -n, -m, -ŋ,一些音译相应使用较少的音节。这点在佛经翻译上就很明显。一些现代翻译的上座部佛经是用普通话作的音译,与古典汉译对比,往往音节偏多,或者用字明显就是现代欧美音译词的感觉,例如:

Mahāmaudgalyāyana (Moggallāna) 古译:摩诃目犍连;白话译:马哈摩嘎喇那

Mahākāśyapa (Mahākassapa) 古译:摩诃迦叶;白话译:马哈咖沙巴

更加重要的是,佛教已经完全中国化了,有关佛教的词汇,不论是义译的世界、轮回,还是音译的刹那、劫(万劫不复)、涅槃,亦或变形了的音译词罗汉、菩萨、修罗,都成为汉语日常使用的一部分,异质感在历史中已经消失。因此,可以说这些佛教相关的词汇在汉语使用中,没有“外来词的感觉”。

如果剔除了佛教相关的音译词,汉语的外来语直接借词就很少了。即便是现代融入的外来词,所占比较也很低。这也是汉语母语者对直接标音的外来词下意识感到排斥的原因之一。



补充两点:


前面有同学提到外来语的涌入在日本日常生活中带来的种种不便。这个问题从语言发展的长期轨迹上来说,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汉语词汇大量涌入日语时,文化人和普通民众的仅因汉语词造成的语言断层不可谓不大,在历史发展中也渐渐弥合了。这也是山口仲美上面评论的来源,要知道山口老师可是研究平安时代日语文学的泰斗,同时还研究现代日本青年人的日语。


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所谓“语言净化”运动,不论打着什么旗号,都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而东亚世界一些语言放弃汉字词而使用欧美语言音译词的行为又可能带有去中国化的色彩。考察类似外来语这样的问题时,这两个方面的色彩都应当予以重视。


user avatar   serena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评论指出事发地点是东门外,已查证并进行了修改(楚天都市报报道mp.weixin.qq.com/s/0dv6,报道中有事发之前学生围观致狐狸受惊的猜测和事后学生积极努力抢救的细节)。昨天匆忙作答时仅回忆了当时在朋友圈看到的信息,对事发地点的说明确实有误。本答案其他部分不做改动。


————————————————

有一个背景是:为了满足群众心愿,让白狐狸珈珈与此前在山上安居的红狐狸珞珞早日相见,学校保安把白狐狸从出没的狮子山逮到了红狐狸在的珞珈山。学生经营的宣传平台还为此做了特辑,希望看到两只狐狸“谈恋爱”。

白狐狸被撞死事发于东门外的马路上。

校园里被遗弃的宠物狐狸成为网红并不是什么好事,只会鼓励市民将类似的宠物继续遗弃在校园里。此后如果继续出现类似事件,不仅有动物伤人侵权之虞从而成为师生安全的隐患,也有可能挑战目前我国的动物保护监管体系。

愿白狐狸珈珈安息。




  

相关话题

  信息的运动遵不遵循牛顿定律? 
  在人类历史上,猫是因为什么原因被驯化的呢? 
  如何反驳“永动机不是造不出来,只是目前的科学水平还不能够将它实现”? 
  如何证明当代科学全盘皆错? 
  升华与熔化相比,其物态变化更为剧烈,为什么相对熔化来说更容易实现? 
  如何看待女卡车司机自发免费运输救援物资驰援河南,我们普通人都能为灾区做些什么? 
  从来没有人亲眼见过「地球围绕太阳转」,为什么很多人都信? 
  面对雾霾,汽车工业应该做什么? 
  科幻作品的科学性要达到什么标准才不会被批判? 
  计算根号下1+根号下1+根号下1......等于多少? 

前一个讨论
有什么对身体很好的习惯或经验,你知道后你的世界马上就不一样了?
下一个讨论
你在航拍中遇到过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