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1 月 9 日消息美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超 6000 万例,这意味着什么?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第1页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意味着中国和外部世界的正常沟通,回到2019年水平,越来越遥遥无期。

各种变种病毒在中国之外拼命繁殖。除非更好的疫苗与特效药发明,不然,中国受到的威胁就越来越大。

最后,用什么样的方式,进一步走下去?我想象不出来。

2018年出境游是1.5亿人次,来华外国人3054万人次。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以一切以流动为生为食的人和国来说,

一切控制伴生的静止,

都应被冠以不自由的原罪。

此时,

生存逻辑成为伦理话语的真实底色,

伦理话语成为生存逻辑的自我麻醉。


user avatar   yue-ru-bei-zhong-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人类进化史上,基本路径就是,出现一种病毒,在其传播过程中,高致命性的变种伴随宿体一起死亡,只剩下低致命性的进一步变异,变异方向是进一步低致命性,以及高传播性,如果人类在后期研制出了疫苗,就可以根治这种病毒,如果研制不出来,病毒就与人类长期共存。

新冠病毒变异到奥密克戎这个程度,依靠防控措施已经无法彻底隔绝了,如果再进一步变异,更传播更加隐秘,潜伏期更长,危害程度更低,人们的警惕性更低,即使是中国这样的强力管控国家,也无法隔绝它们了,因此现在已经有专家开始放风了,包括钟南山。

因此美国别说过亿,过三亿都有可能,因为病毒的变异方向就是高传播和低危害,而可以想象,我国未来一段的防疫形势会更加严峻,就像天津这样,等你发现的时候,已经秘密传播了十四天了。


user avatar   miji1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意味着美国已经达到弗利沙最终形态50%的战斗力。


user avatar   rewrgf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意味着特朗普”如果拜登上台,美国就会感染上亿,死亡220万“的预测,可能是当时最准确的预测。


user avatar   zhang-ting-60-69-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面子给多了,狗都以为自己是狮子。

新来的奥密克戎已经产生了一个新变化。早前的原始病毒,多攻击老年人,突变到德尔塔后,开始变得“年轻化”,这两波病毒,美国精英阶层都被保护得很好。

但在前面刷够了经验值后,已经升级到新高度,奥密克戎开始攻击美国精英阶层。根据美国国会主治医生1月3日表示,国会山阳性率从去年11月底的1%飙升至如今的13%,且大多数感染病例此前已经接种过新冠疫苗。能在美国国会山混的,应该多属于精英阶层,他们的感染率已到13%,便能说明问题。他们平时聚在一起相互感染,后面这数字只怕还会上升。

并且,精英阶层已经不时出现死亡。1月2日,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名检察官凯莉·恩比就因新冠肺炎并发症死亡,年仅46岁。

另一个问题在于,其精英阶层的感染已是如此,普通平民可想而知,美国日增百万,实际说不定不止。

到这里,有2点感想:

1, 西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已是如此赤裸裸。

西方所谓的“群体免疫”、“与病毒共存”,本质上就是残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比谁的医疗资源更多,比谁的命硬。它们只是披上了合理的外衣,叫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群体免疫”。事实上,很多西方人看到自己身边不断有人死去,他们也怕,只是没有办法。对比之下,当疫情肆虐全球时,中国这片“绿洲”就更显难得。

2, 中国机遇期或还将持续

中国迎来了一个2~3年的机遇期,2021年中国外贸增加值达到了1.3万亿美元,是过去10年总和,便是其中之一。如今从西方的疫情来看,这个机遇期或许还将持续,我们应努力把握好这个时机,解决内部问题,并努力发展自我。

美媒报道,美国新冠肺炎单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一度超过100万例,刷新了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最高纪录。新冠疫情暴发之出,没人会想到美国毫无应对之力,一年前的这个时候,美国人以为他们迎来了“救世主”。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美国直到现在,仍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新冠疫情。

美媒指出,人们会认为,在新冠疫情暴发两年之后,美国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可现在的情况跟美国应对第一波疫情时并没有什么区别。简而言之,就是各种缺,缺装备、缺设备、缺人手。不知道如何应对疫情还能理解,但是过了这么久了,人员和设备仍存在大量缺口,让美国人感到非常费解。

美媒在报道中就提到了一些美国医院的情况,现在美国医院都面临同一个情况——医护人员心态已经爆炸,很多人从疫情暴发之初就在跟新冠病人打交道,过了快两年了,他们的处境并没有任何好转,甚至还在持续恶化,很多人都感到油尽灯枯。

之所以会这样,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美国无力应对疫情,而美国无力应对疫情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来自医疗层面,而是政治层面的问题。美国的医疗水平、卫生条件都没有问题,都是全球顶级的,理应是全球的抗疫楷模才对,结果却成为了反面典型,不仅自己崩了,还带崩了很多其他国家。

而在这个过程中,美国的医护人员就成为了牺牲品。政客们始终把疫情政治化,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美国人不戴口罩、不打新冠疫苗,疫情崩了之后也不管,一股脑全部推给医院。医生扛不住了怎么办?有些州长比较“人性化”,派出当地的国民警卫队队员,去医院帮帮忙,当然,也只能做做打扫房间、运输医疗用品这样的工作。

这就是美国政客的抗疫思路,他们可以把自己保护得很好,只要自己没事,其他人再怎么折腾也无所谓,就是要给到民众“自由”。这些政客,自始至终都站在医护人员的对立面,基本上,医护人员反对的,他们都会支持,包括那些支持戴口罩、打疫苗的政客,也是一样的。不说别人,就说美国总统拜登,也总是强调要戴口罩,但是他多次被拍到在公共场合不戴口罩。原因很简单,拜登并不是支持戴口罩,只是嘴上说说而已,他一边在嘴上支持戴口罩,一边用不戴口罩的做法讨好那些反对口罩的美国人,反正疫情再怎么严重也很难伤害到拜登。

这正是美国政客虚伪的地方,他们自己不配合抗疫工作,让美国疫情失控,害死了大量美国人,却还要假惺惺地派出美军帮忙,摆出一副心系医护人员、心系美国民众的样子。但实际上,这些人才是正儿八经的罪魁祸首,就是因为他们眼中只有个人的政治利益,而承担后果的却是医护和平民。

美国全球霸权的建立,可谓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国际事件之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值开始超越老牌殖民帝国英国、法国。二战后,美国国际政治军事权力如日中天,成为“独霸一方”的超级大国,苏联解体后更是不可一世、无人匹敌。

但中国有句古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变国际政治大格局三十年可能太短,但一百年足矣。

一、美国跳不出“大国兴衰周期律”

国际政治大格局的变革集中体现为国家实力的消长。十七世纪前,多数时间中国的国家实力处于国际前列。十七到十九世纪,欧洲荷兰、英国相继成为世界强国,直至二十世纪被美国超越。

但美国在二战和战后步入巅峰期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实力持续迅猛增长。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历史上从来不曾赋予任何国家永久地超越其他社会的权利,美国将面临帝国战线过长的危险,其最终结局一定会回归到仅仅占据世界财富和力量达16%或18%的‘正常国家’。”

二、美国逃不脱“好战者必亡的历史铁律”

历史一次次用事实证明:国虽大,好战必亡。昔日不可一世的欧洲列强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后一蹶不振,拱手让出国际政治主导权。

美国非但不汲取历史教训,还变本加厉。2017年,美国媒体统计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参与的13场局部战争,包括海湾、科索沃还是伊拉克、阿富汗等,总计消耗约14万亿美元。其中,仅阿富汗战争就花费超过2万亿美元。

美国通过战争得到了什么?美国刚从阿富汗全部撤军,美国的“死对头”塔利班就全面执掌了政权。而美情报部门预测阿富汗政府将在美撤军后6-12个月内垮台。这可真是一记“响亮的耳光”!大家是否还记得美国越战后仓皇撤离的那张老照片?

美国发起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乘机做大,伊拉克在什叶派掌权后与美中东“宿敌”伊朗并肩作战、关系密切。遥忆当年美国在索马里“黑鹰坠落”,颜面尽失。

美国的穷兵黩武,损耗的是综合国力和国际声誉,陷入的是一个个“战争泥潭”,最终唯一能改变的不过是美国的国运而已。

三、美国挡不了“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大势”

我们经常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一方面,世界经济版图的重心逐渐从美欧向亚非拉转移;另一方面,世界政治权力的天平也逐渐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倾斜。

而国家综合实力的基础就是经济实力,而经济实力的基础则是工业实力。历史上,全球范围内曾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每一次产业转移都伴随着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第一次转移成就了美国,第二次转移成就了德日,第三次转移成就了“亚洲四小龙”,第四次转移成就了中国。

产业转移对美国意味着什么?那就是“产业空心化”,将中低端制造业大量转移至发展中国家,自身则大力发展金融等服务业,并保留部分高端制造业。产业空心化导致美国经济持续出现大量对外贸易逆差,美国则靠大量负债“饮鸩止渴”、外债规模超过28万亿美元。

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拥抱全球化浪潮,承接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国家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行业齐全的工业体系。联合国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已超过25%,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发展的广度方面,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和525个小类,是当今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当前,全球第五次产业转移已悄然开始,而此次全球分工的大调整必然是以中国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南南合作为依托。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带领广大发展中国家走上共同繁荣之路,一直是中国的理想和追求。实现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振兴,成为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四、美国拦不住“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指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而美国在国际上动辄采取“退群”的方式,对国际组织“和则用、不和则弃”。

据统计,1982年,时任总统罗纳德·里根率先开启美国历史上首次“退群”,到2021年美国先后退了17个群。

美国装模做样地召开“民主峰会”,但其在国际政治中从来都是“美国优先”,经常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违反国际关系准则,对他国采取极限施压,动辄挥舞单边制裁大棒,甚至使用武力,破坏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

中国有句古话叫,得人心者得天下。国际关系民主化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很多国家无力单独对抗美国霸权行径,但他们同广大发展中国家联合起来,促使国际秩序朝更加公正合理、更加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变革。

正是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最后但最重要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告诉我们的那句真理:“资产阶级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美国一次次成为全球经济危机和战争的策源地,政治极化、社会撕裂、种族冲突、贫富分化等问题愈演愈烈,自身难以克服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财富分布情况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第二季度,收入最高的1%美国家庭总净资产为36.2万亿美元,自1989年有数据统计以来,首次超过占总数60%的中等收入家庭的总净资产(35.7万亿美元)。

而当前,中国已成功消除绝对贫困,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并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大跨步迈进。

看完这些,你难道不觉得“美国霸权衰落是历史的必然”吗?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了解全球局势,何谈了解中国。

01金融帝国崛起的背后:先是黄金后是石油

1944年7月,美国为了从大英帝国手中接过货币霸权,由罗斯福总统推动建立了三个世界体系:一个是政治体系——联合国;一个是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也就是后来的WTO;一个是货币金融体系,也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按照美国人的愿望,是确立美元的霸权地位。

但是实际上经过20多年的实践,从1944年到1971年,整整27年,却并没有真正让美国人拿到霸权。

什么东西阻挡了美元的霸权?就是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初,为了确立美元的霸权,美国人曾经对全世界做出承诺,就是要各国的货币锁定美元,而美元锁定黄金。

怎么锁定呢?每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有了美元对全世界的这个承诺,美国人就不可能为所欲为。说的简单点,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意味着美国人不能随便地滥印美元,你多印35美元,你的金库里就要多储备1盎司黄金。美国之所以有底气对全世界做出这样的承诺,是因为它当时手中掌握了全球80%左右的黄金储备。

美国人认为,我有这么多黄金在手,用它去支撑美元的信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情况并不像美国人想的那么简单。美国在二战之后连续愚蠢地卷入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这两场战争使美国耗费巨大,尤其是越南战争。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差不多打掉了八千亿美元的军费。随着战争花费越来越大,美国有点吃不住劲了。因为按照美国的承诺,每35美元的流失就意味着1盎司黄金的流失。

到1971年8月,美国人手里的黄金大概还有8800多吨,这时美国人知道有点麻烦了,与此同时有些人还在给美国人制造新的麻烦。比如说法国总统戴高乐,他不相信美元,他找来法国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要他们看一下法国有多少美元储备,得到的答案是大概有22亿—23亿美元。戴高乐说,一分都不剩全部提出来交给美国人,换成黄金拿回来。

法国人对美国人的这一击,对其他国家产生了示范效应,其他一些外汇盈余的国家纷纷向美国人表示,我们也不要美元,我们要黄金。这样就逼得美国人无路可走。于是,在1971年8月15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关闭黄金窗口,美元与黄金脱钩。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开始,也是美国人对世界的一次背信弃义。但是,对于整个世界来讲,当时人们还不能完全理清楚头绪。原来我们相信美元是因为美元背后有黄金,美元成为国际流通货币、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已经实行了20多年了,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美元。现在美元突然刹车,它的背后不再有黄金,从理论上讲,它变成了一张纯粹的绿纸,这个时候我们还要使用它吗?

你可以不使用它,但在国际间结算时用什么对商品的价值进行衡量?因为货币是价值尺度,所以如果不使用美元,难道还能信任别的货币?比如人民币和卢布之间,俄罗斯人(当时的苏联人)如果不认人民币,我们不认卢布的话,就只能继续拿美元做为我们之间的交换介质。所以,美国人就利用世人的惯性和无奈,在1973年10月迫使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接受了美国人的条件:全球的石油交易必须用美元结算。

在此之前,全球的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种国际流通货币结算,但是从1973年10月以后,一切改变了,欧佩克宣布,必须用美元对全球的石油交易进行结算。这样,美国人在使美元与黄金贵金属脱钩之后又与大宗商品石油挂钩。为什么?因为美国人看的很清楚,你可以不喜欢美元,但你不可以不喜欢能源,你可以不使用美元,但你能不使用石油?任何国家要发展,都要消耗能源,所有国家都需要石油,在这种情况下,你需要石油就等于需要美元,这是美国人非常高明的一招。从1973年开始美元与石油挂钩以后,其实是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元就伴随美国开始了一个新的历程。

整个世界当时并没有几个人清晰的看到这一点,包括很多经济学家、金融专家,他们不能够非常清晰地指出,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别的,不是一战、二战,也不是苏联的解体,20世纪最重要的事件是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

从此之后,人类真正看到了一个金融帝国的出现,而这个金融帝国把整个人类纳入到它的金融体系之中。实际上所谓美元霸权的建立是从这个时刻开始的,到今天大约40多年的时间。而从这一天之后,我们进入到一个真正的纸币时代,在美元的背后不再有贵金属,它完全以政府的信用做支撑并从全世界获利。简单地说:美国人可以用印刷一张绿纸的方式从全世界获得实物财富。

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人类历史上获得财富的方式很多,要么用货币交换,你要么黄金或者白银;要么用战争的方式去掠夺,但是战争的成本非常巨大。而当美元变成一张绿纸出现后,美国获利的成本可以说极其的低廉。因为美元与黄金脱钩,黄金不再拖美元的后腿,美国可以随意印刷美元,这时如果大量美元留在美国国内,将造成美国的通胀;如果美元输出去,那就意味着全世界替美国消化通胀,这就是美元通胀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换句话说,美国向全球输出美元,也就稀释了它的通胀。

但是美元向全球输出之后,美国人手里就没有钱了,这个时候如果美国人继续印刷货币,美元就不断贬值,这对美国没有好处。所以说美联储并不像有些人所想象得那样,是一个滥印货币的中央银行。

美联储实际上懂得什么叫克制。从1913年美联储成立到目前105年,美联储一共发行了多少美元?大约14.5万亿。这样一比较,有人开始指责中国的央行。

为什么呢?我们的央行从1954年发行新货币——新人民币到现在,已经发行了188万亿M2。如果按汇率6.8跟美元折算的话,我们大概发行了27万亿美元。但是这同样并不意味着中国乱印货币,因为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挣到了大量美元,同时这期间还有大量的美元作为境外投资进入中国。但由于外汇管制,美元不能在中国流通,所以央行就必须发行与进入中国的美元及其他外币相应的人民币,然后以人民币在国内流通。

以外汇为基础货币印发的人民币是多少呢?占我们总量的70%。可是国外的投资在中国挣到了钱以后,可能就撤走了。与此同时,我们还会拿出大量外汇,从境外购买资源、能源、产品和技术,如此一来,大量的美元走了,人民币留了下来,你又不可能将相应数额的人民币销毁,只能让人民币留在中国继续流通,所以我国人民币的存量必然大于美元。这也反过来佐证了这30多年中国经济的惊人发展。巨量的超发最后全都留在了中国,这就牵扯到我后面将要谈到的问题——人民币为什么要国际化。

02成为金融帝国后美国开始用美元进行隐性“殖民扩张”

美国之所以没有通胀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美元的全球流通。但是美国又不能无节制地发行美元,让美元不断贬值,所以要节制。

可节制后手中没有美元了怎么办?美国人有另外一套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那就是发行国债,通过发行国债又让输出去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国。美国人开始玩起一手印钱,一手借债的游戏,印钞能赚钱,借债也能赚钱,以钱生钱,金融经济比实体经济赚钱来得痛快多了,谁还愿意出大力流大汗去干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加工业实体经济?1971年8月15日之后,美国人逐渐放弃了实体经济而转向虚拟经济,渐渐变成一个半空心化的国家。

今天美国的GDP已经达到18万亿美元,实体经济为其GDP的贡献不超5万亿,剩下的大部分全都是虚拟经济带来的。美国通过发行国债,让大量在海外流通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国,进入美国的三大市——期货市场、国债市场和证券市场。美国人通过这个方式钱生钱,然后再向海外输出,这样循环往复地生利,美国由此变成一个金融帝国。美国把全世界纳入它的金融体系之中。很多人认为在大英帝国衰落之后,殖民的历史基本就结束了。其实不然,因为美国成为金融帝国之后,开始用美元进行隐性的“殖民扩张”,通过美元隐蔽地控制各国经济,从而把世界各个国家变成它的金融殖民地。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主权独立的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你尽可以有主权、有宪法、有政府,但是你脱离不开美元,你的一切最后都会通过各种方式用美元来表达,并最终让你的实物财富通过与美元的兑换源源不断地进入美国。1971年8月15日美元跟黄金脱钩,意味着美国人摆脱了黄金的束缚,可以随意地印刷美元了,美元发行量大增,美元指数自然要走低。从1971年特别是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美元指数就一直在走低,这就说明美元印多了。如此这般大约持续了近10年时间。美元指数走低对于世界经济来讲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这意味着美元的供应量增大,也就意味着资本的流量增大,大量的资本不留在美国,要向国外出溢出。

第一次美元指数走低之后,大量美元去了拉丁美洲,给拉丁美洲带去了投资拉动,也带来了繁荣,这就是70年代拉美的经济繁荣。美元泄洪期大约持续了近10年左右的时间,直到1979年,美国人决定关掉泄洪闸。(美元指数走低相当于美国人开闸放水,而关闸实际上就是减少美元的流动性。)

1979年美元指数开始走强,意味着向其他地方输送美元减少。拉丁美洲本来因为获得了大量的美元投资,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突然间投资减少了,流动性枯竭了、资金链条断裂了,经济能不出现麻烦吗?

1、马岛海战爆发

遇到麻烦的拉美国家纷纷开始想办法自救。比如阿根廷,阿根廷的人均GDP一度已经迈进了发达国家的行列。但拉美经济危机一出现,阿根廷却率先进入衰退。解决衰退的办法有多种,但不幸的是,当时的阿根廷政府是通过政变上台的军政府,总统是加尔铁里,他完全没有经济头脑。作为军人的加尔铁里唯一的想法就是战争,他希望通过战争来脱困。他把目光瞄向了离阿根廷600公里远的马尔维纳斯群岛,英国人把它叫做福克兰群岛。这个群岛已经被英国人统治了100多年,加尔铁里决定把它夺回来。但阿根廷是南美洲国家,南美一向被视作美国的后院。在美国后院打仗不能不请示美国。于是加尔铁里让人给美国总统里根带话,看看美国的态度。里根明明知道加尔铁里打这一仗,会导致一场和英国的更大规模战争,但他却轻描淡写地表态说,这是你们与英国之间的事情,与美国无关,我们不持立场,我们保持中立。加尔铁里以为这是美国总统对他的默许,便发动了马岛战争,轻松收回了马岛。阿根廷上下一片欢呼,热烈的像过狂欢节。但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称绝不接受这个结局,还逼着美国总统必须表态。这时的里根立刻撕下中立的面具,发表声明强烈谴责阿根廷的侵略行径,坚决站在英国一边。随后,英国派出一支航母特混舰队,劳师远征8000海里,一举又将马岛夺了回来。

与此同时,美元走势开始走强,国际资本按照美国的意愿回到美国。因为当马岛战争打响后,全球的投资人立刻判断,拉美的地区性危机出现了,拉美的投资环境恶化了,于是纷纷从拉美撤资。美联储看到时机已到,立刻宣布美元加息,加息后的美元加快了资本撤出拉美的步伐。拉美的经济一片狼藉。

从拉美撤出的资本几乎全到了美国,去追捧美国的三大市(债市、期市、股市),给美国带来了美元与黄金脱钩后的第一个大牛市,让美国人赚得钵满盆满。当时美元指数从弱势时的60多点一口气蹿升到120多点,上升了100%。美国人在自己的三大市牛市后并不收手,又趁势拿着赚到的钱,重新回到拉美去购买那些此时价格已跌成地板价的优质资产,狠狠剪了一次拉美经济的羊毛,这是美元指数第一次走强后的情况。

如果这种事情只发生一次,那它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它反复出现,那它就一定是规律。当第一次“十年美元走弱、六年美元走强”之后,人们并不确定它是不是规律。从拉美金融危机这个高峰之后,美元指数从1986年又开始一路下跌。其间经历了日本金融危机、欧洲货币危机,美元指数仍然在走低,大约走了10年,10年之后的1997年美元指数再一次走强。

美元指数这一次走强之后也是持续了6年。这就很有意思了,我们看到美元指数差不多呈现出这样一个规律性:10年的走弱、6年的走强,再一个10年的走弱、接下来又一个6年的走强。

2、亚洲金融风暴

在1986年美元指数第二次开始走弱之后,长达10年的时间内,美元又像洪水一样向世界倾泄。这次主要的泄洪区是亚洲。

上个世纪80年代最火的是什么概念?

“亚洲四小龙”、“亚洲雁阵”等等。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亚洲的繁荣是由亚洲人的辛勤劳动、亚洲人的聪敏智慧带来的,实际上很大原因是因为亚洲国家获得了充足的美元、获得了充足的投资。

当亚洲的经济欣欣向荣到差不多的时候,美国人觉得又应该到剪羊毛的时候了。

于是,1997年,也就是美元指数整整走低10年之后,美国人通过减少对亚洲的货币供应,使美元指数反转走强,亚洲大多数国家的企业和行业遭遇流通性不足,有的甚至干脆资金链条断裂,亚洲出现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征兆。

这时候一锅水已烧到99度还差1度才能烧开,差哪一度呢?差地区性危机出现。那么是不是也像阿根廷人那样打一仗呢?

未必。制造地区性危机,不一定只有打仗一途。既然制造地区性危机就是为了撵出资本,那么不打仗照样有制造地区性危机的办法?于是我们看到那个名叫索罗斯的金融投机家,带着他的量子基金和全世界上百家的对冲基金,开始群狼般攻击亚洲经济最弱的国家——泰国,攻击泰国的货币——泰铢。

一个星期左右,然后由此开始的泰铢危机,立刻产生传导效应,一路向南,陆续传导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然后北上传导中国台湾、香港,日本,韩国,一直传导到俄罗斯,东亚金融危机全面爆发。这个时候水已烧开,全球的投资人判断亚洲的投资环境恶化,便纷纷从亚洲撤出自己的资本。而美联储则又一次不失时机地吹响了加息的号角,跟着号音从亚洲撤出的资本又一次到美国去追捧美国的三大市,给美国带来了第二个大牛市。当美国人挣够了钱以后,仍像在拉丁美洲那样,拿着他们从亚洲金融危机赚到的大把的钱又回到了亚洲,去购买亚洲跌到地板价上的优质资产。此时亚洲经济已经被这次金融危机冲得稀里哗啦,毫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这次唯一的幸运者是中国。

03战争、争端的背后都是经济贸易战

此后,如潮汐一样准确,美元指数经过6年的走强,到2002年,再一次开始走弱,然后,又是10年时间,到2012年,美国人又开始为美元指数即将由弱转强做准备。

办法还是老一套:给中国周边,欧俄地区,中东地区制造地区性危机。于是,我们就先后看到,在中国周边陆续出现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几乎全在这一时期密集出现。但是很不巧,美国在2008年自己玩火玩大了,自己先遭遇了金融危机,结果使美元指数走强的时间被迫向后推延,这次到了2015年。中菲黄岩岛争端和中日钓鱼岛争端,看似和美元指数走强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真的没有关系吗?为什么恰恰出现在美元指数第三次走弱之后的第10个年头?

很少有人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探究,但是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我们承认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确实存在着一个美元指数周期率。那么,根据这个周期率及美国人借机剪别国羊毛的手法,我们可以断定,这次轮到中国了。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眼下中国已经成了从全球吸引和获得投资最多的国家,大量国际资本由于看好中国经济进入中国。从经济规律上讲,不能仅仅把中国看成是一个国家。一个中国的经济规模就相当于整个拉美,甚至比拉美的经济总量还要大;和东亚经济比,也可以说中国经济相当于整个东亚。而过去十年里,大量资本进入中国,使中国的经济总量,以令人垂涎的速度增长到全球第二,如此一来,美国把第三次剪羊毛的目标瞄准中国,一点不奇怪。

1、香港占中事件

如果这一判断成立,那么,从2012年中日钓鱼岛争端、中菲黄岩岛争端之后,中越“981”钻井平台冲突,后来的香港“占中”事件,2016年中美南海对峙,中国周边的事情层出不穷,一直到去年燃烧到中国本土的中美贸易冲突。

这些事件还能看成是偶然事件吗?2014年5月“占中”行动正在酝酿中,可能在5月底就会发生。但是5月底没有发生,6月底没有发生,7月还是没有发生,到了8月仍然没有发生。什么原因?这个酝酿的“行动”在等什么?让我们对比另一事件的时间表:美联储退出QE时间表。之前,美国就说要退出QE(量化宽松),4月、5月、6月、7月、8月,一直没有退出。只要不退出QE,就意味着美元还在超量发行,美元指数就不能走强,香港的“占中”也就一直没有出现,二者在时间表上完全重合。直到2014年9月底,美联储终于宣布美国退出QE,美元指数开始掉头走强后,10月初,香港“占中”爆发。其实,中日钓鱼岛、中菲黄岩岛、981钻井平台、香港“占中”,这四个点都是炸点,任何一个点引爆成功,都会引发地区性金融危机,也就意味着中国周边投资环境恶化。

从而满足“美元指数走强时,其他地区必须相应出现地区性危机,使该地区投资环境恶化,迫使投资人大量撤出资本”,这一美元获利模式的基本条件。但是对美国人来讲很不幸的是,这回它碰到的对手是中国。

中国人用打太极的方式,一次次化解了周边危机,美国人最希望的在99度水温时出现的最后1度,始终没能彻底出现。

我们在流出了上万亿美元之后,通过各种手段,已经基本止住。看来,美国知道想剪中国的羊毛没那么容易,所以也就没打算在一棵树上吊死。在推动香港占中的同时,美国多管齐下,在其他地区同时下手,在哪儿?

2、乌克兰危机

欧盟与俄罗斯的接合部,亚努科维奇领导下的乌克兰,当然不是没缝的鸡蛋,所以,才会有让苍蝇下蛆的机会。但美国盯上了乌克兰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只有缝的鸡蛋,而是它是足以既打击亚努科维奇这个不听话的政客,又阻断欧俄走近,也能造成欧洲投资环境恶化,一箭三雕的理想目标。于是,一场貌似乌克兰人自发的“颜色革命”爆发了。

美国人的目的以出乎美国人和地球人意料的方式实现了:俄罗斯强人普京趁势借机收回了克里米亚,此举虽不在美国人计划之内,但却正好让美国人更有理由向欧盟还有日本施压,迫使他们与美国一起制裁俄罗斯,给俄罗斯更给欧洲经济带来巨大的压力。

美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人们往往容易从地缘政治角度,而不是从资本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乌克兰出现危机之后,欧美与俄罗斯的关系迅速恶化,但整个西方世界一起制裁俄罗斯的结果,却直接使欧洲的投资环境恶化,导致资本从这里撤出。据有关数据显示,大约有上万亿的资本离开了欧洲。美国人的两手设计得逞了。

这就是:如果不能让资本从中国撤出去追捧美国的话,那就起码让欧洲的资本撤出来回流美国。这第一步,以戏剧性的乌克兰变局实现了,但第二步,却未能如美国所愿。因为从欧洲撤出的资本,并没有去美国,另有数据显示,它们大部分来到了香港。

这意味着全球投资人仍然不看好美国经济的复苏。而宁愿看好虽已处在经济下行线上,但仍保持着全球第一增长率的中国,而后日元又成了避险货币。这就是香港“占中”开始直到今天,“占中”势力及其幕后推手始终不肯罢休,总想卷土重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为美国人需要制造一次针对中国的地区性危机,让滞留香港的资本撤出中国,去追捧美国经济。这也是美元加息周期已经加无可加,美国还在挑起中东动乱,以贸易摩擦,企业制裁不断给我们施压的原因。

之前的资金回流,还没有满足美国的胃口,而美国在加息接近尾声之后,已经黔驴技穷,甚至要启动局部战争。那美国经济为什么这么强烈地需要并依赖国际的资本回流?原因是,从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黄金脱钩之后,美国经济逐渐放弃实物生产,脱离开实体经济。美国人把实体经济的低端制造业、低附加值产业叫做垃圾产业或者叫做夕阳产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尤其是向中国转移。而美国除了留下所谓高端的产业,微软等企业外,70%左右的就业人口都陆续转向了金融和金融服务业。这时的美国已经变成了一个产业半空心化国家,它除了高新技术企业外,已经没有多少实体经济可以为全球投资人带来丰厚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不得不打开另一扇门,就是虚拟经济的大门。虚拟经济就是它的三大市,它只能通过让国际资本进入三大市的金融池子中,为自己钱生钱,然后再拿挣到的钱去剪全世界的羊毛,美国人现在只有这么一个活法了。或者我们称之为美国的国家生存方式,这个方式就是:美国需要大量的资本回流来支撑美国人的日常生活和美国经济,在这种情况下谁阻挡了资本回流美国,谁就是美国的敌人。

04其他国家打仗烧钱美国打仗挣钱

人们都说,美国这个国家的强大,是由于有三大支柱——货币、科技、军事。科技为军事保航,军事又为货币支撑,货币又让美国成为了全球金融帝国。全世界所有国家军队的打仗都是烧钱,但美军打仗虽然也烧钱,但却能一边烧钱,一边为美国挣钱。

这一点,其他任何国家都做不到。只有美国,可以通过打仗获得巨大的利益,尽管美国也有失手的时候。

1、伊拉克战争

美国人为什么要打伊拉克?大部分人心里想到的是两个字——石油。美国人真的是为石油而战吗?非也。美国人如果为石油而战的话,那么美国人在打下伊拉克之后,为什么不从伊拉克拉走一桶石油?而且,油价从战前的38美元一桶,一路飙升到战后的149美元一桶,美国老百姓并没有因为美军占领了伊拉克这样的产油国而享受低油价。

所以说,美国打伊拉克不是为了石油,而是为了美元。为什么这么说?道理非常简单。为了控制世界,美国需要全世界都使用美元。为了让全世界都使用美元,美国人在1973年下了一步高明的先手棋:让美元与石油挂钩,通过胁迫欧佩克的主导国家沙特阿拉伯,实现了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

如果你理解了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结算,你就能理解美国人为什么要在产油国打仗。在产油国打仗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油价飙升,油价一飙升就意味着美元的需求量也提高了。比如说战争之前,你手里有38美元,理论上讲,你就可以从油商手里买走一桶石油。现在这场战争把油价打高了4倍多,达到149美元,你手里的38美元就只够买1/4桶石油,剩下3/4桶意味着你还差100多美元。怎么办?你只能去找美国人,拿出自己的产品和资源去换美国人手中的美元。而这时美国政府就可以理直气壮、光明正大、名正言顺地印美元。这就是通过战争,通过在产油国打仗打高油价,打出美元需求的秘密。

美国人在伊拉克打仗,还不止是这一个目标。它同时也是在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当年小布什为什么一定要打伊拉克?现在我们已经看的很清楚,萨达姆没有支持恐怖主义,没有支持基地组织,也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为什么萨达姆却最终走上了绞刑架?因为萨达姆自以为聪明,想在大国之间玩火。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萨达姆以为抓住了在美元和欧元,美国和欧盟之间玩火的机会,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宣布伊拉克的石油交易将用欧元结算。这一下惹火了美国人,尤其是它产生一连串的示范效应,俄罗斯总统普京,伊朗总统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纷纷宣布自己国家的石油出口结算也用欧元结算。这还了得?这不是像当年的黄金一样,往美国人胸口捅刀子么?

所以说这场伊拉克战争非打不可,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美国人打下伊拉克之后干了些什么?还没等抓住萨达姆,美国人就迫不及待地成立了伊拉克临时政府,临时政府发布的第一道法令,就是宣布伊拉克的石油出口,从欧元结算改回用美元结算。

2、科索沃战争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诞生。三个月之后科索沃战争爆发。很多人以为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和北约联手打击米洛舍维奇政权,因为米洛舍维奇政权在科索沃地区屠杀阿族人,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人道主义灾难。战争结束之后,这个谎言迅速戳破,美国人承认这是中情局与西方的媒体联手做的一个局,目的是打击南联盟政权。

但是,科索沃战争真的是为了打击南联盟政权吗?欧洲人开始一边倒地认为就是这个目的,但是打完这场72天的战争之后,欧洲人才发现自己上当了,为什么?欧元启动之初,欧洲人信心满满。他们给欧元的定价是与美元比值1:1.07。科索沃战争爆发后,欧洲人参与北约行动,全力以赴支持美国攻打科索沃,72天的狂轰乱炸,米洛舍维奇政权垮台,南联盟屈服。可接下来一盘点,欧洲人发现不对头了,欧元,就在这70天里,居然被这场战争打残了。战争结束时,欧元直线下跌30%,0.82美元兑换一欧元。这时欧洲人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别人把你卖了,你还在替别人数钱。这一来欧洲人才开始醒悟。这就是为什么到后来当美国要打伊拉克的时候,法国和德国这两个欧盟的轴心国家,坚决反对这场战争。有人说,西方民主国家之间不打仗,到现在为止,西方国家之间,在二战之后确实没有直接发生过战争,但是不等于没有发生军事竞争,不等于他们之间不发生经济战争或金融战争。

科索沃战争就是美国人对欧元的间接金融战争,结果打的是南联盟,疼的是欧元。因为欧元的诞生动了美元的奶酪。在欧元诞生之前全世界的流通货币是美元,美元在全球的结算率一度高达80%左右,即使到现在也在60%左右。欧元的出现立刻切走了美国的一大块奶酪!欧盟是一个27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它的出现一下子就盖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北美自贸区(24万亿美元—25万亿美元规模)。做为如此大规模的经济体,欧盟当然不甘心用美元来结算它内部的贸易,于是欧洲人决定推出自己的货币——欧元。欧元的出现切走了美元三分之一的货币结算量,到现在世界上23%的贸易结算已使用的是欧元而不是美元。美国人在欧洲一开始谈论欧元时对此警惕不足,到后来发现欧元一出现就对美元的霸权地位构成挑战时,已经有点来不及了。所以,美国要接受这个教训,一方面要摁住欧盟和欧元,另一方面要摁住其他的挑战者。

3、瓦解亚太一体化

中国的兴起,让我们成了新的挑战者。2012年松下忠洋自杀事件,钓鱼岛争端、黄岩岛争端,就是美国成功打压挑战者的最新尝试。这几个发生在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事件,虽没能造成资本从中国大量外流,但却起码部分达到了美国人的目标,直接导致两件事情胎死腹中。2012年年初,中日带头发起的中日韩关于东北亚自贸区的谈判接近成功;4月,中日货币互换和中日之间互相持有对方国债也初步达成协议,一切可谓进展神速。然而,2012年9月10日,极力推动《中日货币互换协议》的日本金融大臣松下忠洋,突然在家中上吊自杀。

6天后,与松下忠洋一起推动中日协议的日本新任驻华大使西宫伸一,在自己家附近突然倒地昏迷,不治身亡,死亡原因不明。紧接着,中日钓鱼岛争端爆发,两国之间剑拔弩张,《中日货币互换协议》被迫在2013年作废。几年后,我们才勉强完成了中韩两国的双边自贸区的谈判,这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它和中日韩东北亚自贸区的意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一旦成功,一定是包括中、日、韩、港、澳、台的整个东北亚自贸区。东北亚自贸区一经形成就意味着世界规模大约20多万亿美元的第三大经济体出现!但是,东北亚自贸区一旦出现就不会止步,它会迅速南下与东南亚自贸区整合,形成东亚自贸区,东亚自贸区的产生意味着30多万亿美元规模的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出现,将超越欧盟和北美。

接下来我们还可以继续推想,东亚自贸区出现,依然不会止步,它会向西整合印度和南亚,然后向北整合中亚五国,再然后继续向西,整合中东部分的西亚。这样整个亚洲自贸区,规模将超过50万亿美元,将比欧盟和北美加起来还要大,这么庞大的一个自贸区出现,难道她会愿意用欧元或美元结算他们内部的贸易吗?当然不会。这就意味着亚元可能诞生。但是,如果真的出现亚洲自贸区,我们只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让人民币成为亚洲的主导货币,就像美元先成为北美的硬流通货币,再成为全世界的硬流通货一样。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远远不止我们所说的人民币走出去,在“一带一路”中发挥作用等等,它将与美元、欧元一起三分天下。

中国人能看到这一点,美国人就看不到这一点吗?美国人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所以他们一定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再次出现。 因为东北亚自贸区一旦形成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也就意味着世界货币三分天下成为现实!想一想看,手中只剩三分之一货币霸权的美元,还叫货币霸权吗?而今天一个产业半空心化的美国,假如再没有了货币霸权,美国还能算世界霸主吗?

想明白这点,就知道为什么今天中国遇到的所有麻烦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是因为美国比我们想得远,看得深,才为了防“患”于未然,处处给我们制造麻烦。这也就是美国为什么要实施亚太战略再平衡的根本原因。它究竟要平衡什么?它真的要在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菲律宾,中国与其他有争端的国家之间,实现一种微妙平衡,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吗?当然不是,它的目标就是一个,平衡掉中国今天大国崛起的势头。

05新的机遇下谁将成为新的主导者?

历史上所有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有围绕它的崛起展开的全球化运动,这意味着全球化不是一个从历史到今天一以贯之的过程,而是各有各的全球化。罗马帝国有罗马帝国的全球化,大秦帝国有大秦帝国的全球化,这是当时的一次区域扩张;大英帝国有大英帝国的全球化,开启了全球海上贸易;美国有美国的全球化,以美元将触角延伸到了各个国家。每一个帝国都有与它主导的一段全球化,在它的上升期到它的鼎盛期,全球化达到一个巅峰。而这个全球化同时会被它自身的力量所限制,这就是它的能力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和它的交通工具所能到达的最远点,那也就是它全球化的终点。

但全球化会因此停滞吗?没有,更高等级的全球化又会诞生,循环往复。一个大时代正在到来,全球化线上的跑马圈地正在崛起,如果美元是国家对国家的控制,是对面的打击;那么新的全球化将会渗透到各个产业,各个群体,是对点的精准发力,谁控制了未来的线上全球化,谁就能制定新的全球化规则,那么今天的一切旧有体系就有机会被改写。大家同时站在新机遇的起跑线上,谁会成为新的主导者呢?

英国和美国虽然都是昂撒民族,算得上是同文同种,而且都是以掠夺起家,同属海盗模式,但在行事风格上还是有很大区别。

英国有贵族传统,即使是干坏事,表面上也得装装绅士风度。而当年跑到北美殖民地的绝大多数都是底层民众和罪犯,崇尚的是不讲规则的牛仔精神。

比如说性命相搏的决斗,英国贵族会讲究仪式感,先下战书,约定时间、地点,还要带上助手,请公证人,到了时辰双方立定站好,由公证人喊号,在约定的步数时双方同时转身射击。见血不见血都算完事,不带补枪或斩尽杀绝的。

牛仔就不同,比的是谁拔枪快,谁的人多,谁下手狠,完全不讲规则,一枪没击中怎么办,接着打呗,停止射击的唯一原因是没子弹了,或者对方死了。

同样是卫星撞击空间站,如果英国也有星链,它会把这件事情做得像是一个“意外”,或者看起来有足够的“理由”。美国的处理方式则不同,它不会做任何掩饰,本来美国星链卫星的运行轨道平均高度约555千米。但在中国空间站升空后,先后有两颗星链卫星突然持续降轨机动至平均轨道高度382千米,与中国空间站390千米附近的地球轨道高度重合。美国行为语言是,我就耍流氓了,有本事打我啊?

对付假绅士和真流氓,在策略上也应该有所区别。对付假绅士,面子上的功夫还是要做的,至少得讲究师出有名。对付真流氓,除了做好应对最坏情况的准备,有反击的机会也不能错过。

2021接近尾声,兰德公司三日内连发三个报告,聚焦中美大国竞争。三个报告分别为12月1日发布的《与中国的极限竞争指南》(A Guide to Extreme Competition with China),11月29日发布的《稳定大国竞争》(Stabilizing Great-Power Rivalries)与《从制度上实施中国在亚洲的大战略》(Implemen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in Aisa Through Institutions)。本文对此三个报告的主要内容与关键结论进行摘编与译介,仅供学习参考。

兰德年底三连发:聚焦中美大国竞争

本文主要内容及关键词

1.《与中国的极限竞争指南》 ①强调大国竞争动态对国家权力工具的重要作用,保持竞争力的极限保持敏感度; ②重要结论:中美竞争重点与根本应放在教育、科学、技术及基础设施的投资,地缘政治竞争只能暂时延缓中国发展速度; ③中美竞争新框架(强调风险回报权衡,5种政策回应方法); ④中美竞争10个政策建议

2.《稳定大国竞争》: 强调大国竞争的稳定性; 导致大国竞争不稳定的3个危险因素; 稳定竞争的2个政策选择(军备控制,国际体系约束); 对美国陆军的3个建议(灰区威慑,加强军事沟通,军备控制)

3.《从制度上实施中国在亚洲的大战略:探索性分析》: 中国的大战略及近期目标分析; 中国战略演变趋势(增加国际组织与机构的作用)

兰德备战系列报告(一):中美作战想定与美国对华战略制定

兰德备战系列报告(二):美国对抗中国的军事能力

兰德备战系列报告(三):美国对抗中国的部队规划、资源配置与重要同盟关系建设

1.极限竞争

2021年12月1日,发布报告《与中国的极限竞争指南》(A Guide to Extreme Competition with China),报告研究了:①中国在全球的地位及其行动,②美国制定与中国竞争的战略时应考虑的因素,③中美竞争在外交、经济和军事方面的潜在风险与回报分析,以及增加美国优势的措施。

1.1 报告概况

(1)报告背景:中美竞争局势紧张

报告指出,中美竞争动态发展迅速,正处于关键的十字路口。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非但没有促进更大的合作,反而加剧了紧张局势,并促使美国重新思考、重新构建和加强美国的竞争地位。

(2)基本判断:长期竞争趋势对美国不利

美国或许有能力抗衡中国的影响力,但中国的快速崛起意味着与中国的竞争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相关竞争措施也将受美国和国际法的约束。此外,从长远来看,社会和经济趋势将使美国处于不利地位。因此现在需要修改联邦支出优先事项,以促进美国的经济增长、创新与合作。

(3)报告目的与重要建议:保持美国竞争力极限的敏感度

本报告的目的是:在考虑到美国影响力有限情况下,提供符合美国利益的、现实的、可操作的政策选择,并为决策者提供全新的思考框架。该框架主要借鉴对中国意图的评估,并解决了竞争动态如何(或可能)在国家实力的外交、信息、军事和经济要素中发挥作用,同时保持对美国竞争力的极限保持一定的敏感度。

1.2 主要结论

(1)要不要竞争?要!超出地缘竞争范畴的全领域竞争

对于美国来说,与中国竞争有风险,但不竞争的风险更大。美国有能力对抗、竞争或击败中国的影响力,但这样做存在风险。如何与中国竞争的决定受到美国法律、国际法、以及维护国际规范标准的约束与负担。

美国不应只将中美竞争重点放在地缘政治影响力或惩罚不当行为方面,这种防御最多只能推迟中国追上美国的速度。现实是,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超过美国两倍的速度增长。如果中国最终达到日本或亚洲“四小龙”这些国家的生产率水平,其国内生产总值可能是美国的三到四倍。中国产品和服务已经通过“在价格、质量、融资和交付方面击败美国”,并且在全球主要市场上取代美国产品和服务。培育美国的正式联盟和伙伴关系网络对于平衡中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至关重要。但美国与中国的竞争也涉及教育、科学、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新投资。

(2)提出中美竞争新框架,强调政策制定者需权衡双方的风险与回报

在该框架下,美国可以有五种不同的政策回应方法:

【政策回应一】报复、威慑中国的行为

无论美国选择报复、还是阻止中国的胁迫,政策制定者都应该为中国的反制措施做好准备——这些措施可能与美国最初的行动不相称。

【政策回应二】推广现有规范,推广新闻,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界定和揭露中国的违法行为。

除了建立外交和经济联盟体系之外,中国还在联合国等现有国际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这两项举措都赋予了更大的权力来制定规范和标准。此外,中国的双边融资做法具有决定性的优势和机会。

【政策回应三】保持美国在提供全球利益方面的领导地位

无论有没有美国的领导或参与,建立伙伴关系、联盟和安全合作安排都有利于提供与中国结盟的替代方案,并增强弱势国家、私营部门集体应对或抵抗的能力。

【政策回应四】支持和建立全球联盟和伙伴关系

提升自身的形象,慷慨地保护合作伙伴,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做出反应,透明地支持新闻自由,并积极合作。增进信任,为中国提供替代方案,将有利于美国和最容易受到中国影响的国家。理解“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技术和经济影响力的长期博弈的工具。该倡议达到了许多目的,但并非所有目的都必然对中国有利。虽然由于美国政府对私营部门干预的限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限。然而,美国可以采取发展融资举措,并提供激励措施,以鼓励在受中国经济外交影响的国家投资。

【政策回应五】重塑美国体制活力

如果政策制定者希望在中国行为发生时予以反击或报复,需要提前明确发起行动的具体状况:

(1)一旦就是否以及如何全力应对达成一致,政策制定者应该利用美国国家力量的各方面能力,建立国际共识。如果有采取行动的政治意愿,国际机构可以威胁或强加大规模的外交、经济和军事代价给中国。

(2)如果没有准确的情报和持续的战略博弈,以及对能力和合作伙伴互操作性的实地测试,则无法如上述那样进行回应。而是应将重点转向重塑美国体制活力方面,包括:支持美国国内的实力,以税收激励和其他联邦计划的形式填补中国离开美国市场留下的空白,以实现跨部门供应链的多样化。

具体来说:

在互惠方面,同样需要前瞻性的协调和门槛设定。决策应该考虑中国在哪些方面受益于市场准入,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利用了市场准入。中国的知识产权盗窃、双重用途技术的收购以及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地位都是当前失衡的症状。

不断、严格地重新评估和改进军事战略可以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并从中国对美国反应的计算中消除可预测性因素。对创新和伙伴关系的投资可以让美军承担更大的风险,从而补充这些努力。

国际机构可以威胁或强加大规模的外交、经济和军事成本,但如果没有准确的情报、持续的战略博弈以及能力和合作伙伴的互动,这种反应几乎是不可能的。

1.3 美国应对中美竞争的政策建议

(1)国际共识/战略:借鉴美国国力要素的能力,在制定与中国竞争的战略方面建立国际共识。

(2)供应链多样化:加强美国国内能力,并利用税收优惠和其他联邦计划使供应链多样化。

(3)投资军事与创新:投资于军事创新和伙伴关系,这可以让美国在与中国的竞争中承担更大的风险。

(4)强化规范与贸易关系:签署执行现行规范和标准的条约并加入联盟以加强贸易关系,在中国感兴趣的政策领域的委员会和委员会中起带头作用。

(5)网络空间安全:在网络空间发挥领导作用,使其符合国际武装冲突法,并鼓励采用优先考虑安全的标准。

(6)反击中国经济:积极反击给中国带来巨大优势的经济做法。

(7)宣传美国自由形象:为增强信任,宣传合作、慷慨、保护合作伙伴和支持新闻自由的美国形象。

(8)激励投融资:采取发展融资举措并提供仔细监测的激励措施,以鼓励对易受中国经济胁迫的国家进行投资。

(9)加强联盟关系:建立伙伴关系、联盟和安全合作安排,为与中国结盟提供替代方案;这应该包括与美国和其他地方的中国侨民社区的关系。

(10)公开集中诋毁宣传:扩大组织基础设施,通过协调、集中的机制公开传播谴责和诋毁中国宣传和胁迫的信息;可信的信息应以对中国活动的全面了解为后盾。

2.稳定大国竞争

2021年11月29日发布报告《稳定大国竞争》(Stabilizing Great-Power Rivalries)。报告分析了:①导致国家关系稳定/不稳定的关键因素;②美国最最要两个竞争对手(俄罗斯和中国)现状;③美国与中俄维持稳定对抗的政策;以及④在与中俄竞争加剧时期,美国陆军的调整策略。

2.1 《稳定大国竞争》报告概况

(1)背景:国际体系竞争愈发激烈

美国政府内外的共识是,国际体系正朝着主要国家之间摩擦不断、有时甚至是激烈竞争的新时代迈进。

(2)研究目的:评估大国间新兴的战略竞争

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美国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新出现的战略竞争,研究最有可能在这些竞争中保持长期稳定的方法,并得出对美国陆军能力和态势的影响。

(3)报告基本结论与建议

评估表明,美俄和美中对抗的稳定性堪忧。虽然某些背景因素,如相互战略脆弱性,仍将是冲突的缓冲地带,但许多不稳定的警告信号清晰可见,未来似乎可能更加动荡。

(4)建议美国陆军:加强政策反应的细致程度

该报告特别为美国政府和美国陆军提供了管理这个充满挑战的新竞争时代的建议。确定的一个总体主题是,为了确保稳定,避免战争,应对这种激烈的大国竞争的政策反应应该是细微的,而不仅仅是增强对抗竞争对手的能力。

2.2《稳定大国竞争》主要结论

(1)稳定的竞争的两个关键因素

稳定的竞争由两个关键特征来定义:一是相互接受共同的现状,二是有弹性的平衡以吸收冲击和不确定性。分析表明,竞争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背景和政策因素、以及竞争对手的关键战略认知。

军事威慑与平衡

双方都拥有核威慑力量与强大的军事能力;两个国家的相对实力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也是最高级别的军事平衡,其特点偏重于防御优势。然而,这一原则不适用于如网络攻击等低于战争门槛的所有形式的侵略;此外,如果发生大规模危机,先发制人的代价可能会被放大。

战争成本巨大

拥有核武器和经济上的相互依赖,提升了战争的潜在成本,从而有利于维持稳定。全球市场体系为和平有效地获取资源和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一旦发生冲突,国家间高度依赖的经济将遭受巨大破坏。此外,如果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相互开战,全球经济可能会遭受严重的反弹。

(2)当前大国竞争的“不稳定”趋势及其危险迹象

研究显示,大多数关键因素正在推动美中和美俄之间的竞争走向不稳定。目前唯一的稳定因素是威慑军事力量以及冲突的破坏性后果。

其中,导致不稳定的因素包括:

a.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影响:国内的外交政策精英、政府官员和军事领导人倾向于支持强硬政策。

b.中国意图与实力的增长:中国试图增强世界政治地位的行动加剧了竞争,并有破坏竞争稳定的风险。

c.没有共同敌人:理论上,两国可以为应对共同的气候威胁而共同努力,从而加强稳定的国际关系,但美国目前的政策排除了这种合作。没有共同敌人作为目标,很容易使得对抗加深。

(3)美国用来稳定竞争的政策选择

【政策选择一】寻求相互透明、通知和军备控制的机会

可通过减少不确定性和威胁感知,改善关于另一方信念、意图、能力和立场等信息来源,从而加强竞争的稳定性。

制定旨在提高透明度的正式协议,既可限制新能力的部署,也可建立减少不确定性的机制。

其他相关措施包括:新制定或更新战略武器协议、对关键地区常规力量的新限制,以及旨在提高透明度的开放天空式协议等。

【政策选择二】采取美国可以采取的行动来塑造国际体系,以扩大其制约作用

美国应维持并深化二战后美国在全球国际体系中的规范,以维持结构性的约束与稳定。如:重新支持联盟,利用国际法和准则作为应对具体挑衅的基础,投资于为解决争端提供稳定框架的国际机构和进程。

2.3 对美国陆军的建议

所有军种,包括陆军,都应从稳定竞争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仅仅是提供威胁对手的能力,才能最有效地为国家利益服务。历史表明,战略对手之间爆发战争的最高风险源于他们对生存风险的担忧。

就陆军来说,具体措施包括:在概念开发中,慎重考虑风险升级的做法,并在设计态势时认真考虑竞争对手对重型地面部队构成的威胁的看法。

具体建议有三:

【建议一】地面部队可在有效威慑和破坏稳定的挑衅之间灵活掌握

分析认为,美国的竞争对手最担心:美国能够在短时间内、几乎没有警告的情况下就能抵达本土的能力,具体包括:核能力,以及隐身无人机与高超音速武器这种非核能力。

当然,陆军也可以在不构成破坏稳定的情况下加强威慑。比如:小规模的地面部队、不足以对他国构成进攻风险的重型部队、地面部队轮换以及参与训练和建议任务或演习,都可以加强军队行动的意图,而不会引起挑衅,或导致不稳定的局面。

虽然这种行动能力极为有限,但仍可以在低于威胁水平上发出明确的威慑信号。如此便可以在不向前部署挑衅能力的情况下加强威慑。

此外,陆军还可以加强概念和能力的发展,允许更小、更轻的单位有效防御重装甲部队或海上突击部队。任何能最大化非伤害性力量的威慑效果的力量设计、技术、姿势或概念都有助于有效地穿针引线。

【建议二】加强与中俄军方沟通,建立有用的交战规则

在竞争不断升级的背景下,陆军和国防部需要最大程度地强调该做法。包括:美国和对手军队指挥官的地区会议、军种负责人的相互访问、建立特定问题工作组等等。旨在创造更多机会,加强美国陆军军官与中俄同行的定期对话。虽然无法解决重大战略分歧,但可以为控制战区事件奠定基础。

【建议三】军备控制与削减

陆军可检查在欧洲的部署、态势和能力的潜在制约因素,以增强稳定性。由于各国都在发展可信的威慑能力,武器限制并不十分现实,但该手段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保证安全的有效手段,陆军可评估最有效地支持其行动目标的军备“限制”。

2.4 报告核心主题:避免战争,维持竞争的“稳定性”为最优先事项

以上结论指向一个最重要的主题:竞争升级的时代背景所要求的,不仅是能力的持续增加,抓住一切机会威慑对手……而是要保持稳定的竞争,并避免战争。包括美国陆军在内的其他军种和国防机构,都需要增强“新竞争时代”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如何管理这些“不确定性”。

此外,为达到威慑对手的目的,军事能力只能占有一半的考虑,而另一半则应是在做出有关态势或能力发展决定时,更应考虑其对稳定性的影响。

(1)“能力相当”有助于军事平衡的稳定与安全

历史表明,如果双方都建立军事威慑能力的底线,并强调重大侵略的风险,则双方都会从稳定局面中受益。然而,本研究表明,目前局面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共识与倡议来达到平衡,并将威慑与各种承诺相结合,即使是在竞争中,需要认真对待制定正式和非正式道路规则的必要性。

(2)塑造国际体系,放大其约束效应

美国的政策应维持、深化美国自1945年以来的一系列规范制度。

(3)增加透明度,寻找军备控制的机会

美国可以通过给竞争对手更高地位的方法,换取符合美国利益且稳定的贸易空间。同时,美国陆军应更多地考虑如何稳定大局,精简(控制)军备,而不仅是只专注提升威胁对手的能力。

3.大战略

2021年11月29日发布报告《从制度上实施中国在亚洲的大战略:探索性分析》(Implementing China’s Grand Strategy in Aisa Through Institutions)。报告研究了中国大战略与实施情况,以及亚洲其他国家的应对反应。

3.1 报告概况

报告称,中国的大战略可能已经改变。

本报告回顾了中国大战略及其在亚洲的实施情况,并以朝鲜半岛国家为案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中国主要使用基于制度的战略来实现与朝韩更大程度的经济融合,并同时采用了制度性和非制度性举措。

3.2 研究结论

(1)冷战后,中国的大战略始终以一个长期目标为指导

即:在社会经济、外交和国防领域建立亚洲与全球影响力。

(2)中国的战略目标

中国长期目标的重点仍是复兴,即重新获得中国作为先进国家和大国的地位。目前的阶段性目标有三:①与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实现更大的经济一体化;②控制与美国在亚洲和全球的竞争;③建设软实力,寻求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软实力参与,而不仅仅是在发展中国家。

(3)中国战略演变趋势:增加对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利用

即更多地利用多边、区域和双边机构等制度来解决中国利益的社会经济、外交和国家安全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

首先,中国对亚洲的关注从东南亚和东北亚发展为覆盖整个亚洲。这种变化由经济需求驱动的,如获得矿产资源;也有安全需求,比如确保与中亚国家的边境安全。

第二,经济一体化取代亚洲和全球的贸易开放。中国现在扮演了美国和其他 发达国家传统上扮演的角色,通过提供发展资金来创建一套由中国出资的陆海基础设施走廊,将中国与亚洲和欧洲其他地区连接起来。

第三,由于与美国的关系已经变得更具竞争力,中国需要管理这种竞争,而不是培养战略伙伴关系。

第四,寻求全球软实力参与。

第五,战略工具越来越依赖机构,主要是社会经济机构,也包括外交和安

按照二八定律你身边80%的人都是普通人一个。如果你想成为普通人,那当然没问题,本来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嘛!那么你就跟别人一样喽,别人玩你也玩,别人追星你也追星,别人熬夜你也熬夜…...然后,当你日后也和普通人一样生活的时候,不抱怨就好了。可你如果想拥有与普通人不一样的生活,那么,你就要和他们不一样才行啊!

那么别人玩的时候你学习喽,别人抽烟喝酒的时候你锻炼身体喽,别人熬夜的时候你正常休息喽。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也只是有可能)成为一个和普通人不一样的人啊。最要命的就是那种,平时不努力,任意地浪费时间浪费生命,反而觉得努力的人是笨是傻,然后成长为一个普通人,又抱怨命运不公老天瞎眼。

我靠!你家天庭有亲戚?

2021年,又到年终,再提示一下:别去赌,你不是赌王。

赌王何鸿燊接手葡京赌场时,生意蒸蒸日上,但理性的赌王仍然忐忑,请教“赌圣”叶汉:“如果这些赌客总是输,长此以往,他们不来了怎么办?”

叶汉笑道:“一次赌徒,一世赌徒,他们担心的是赌场不在怎么办。”

叶汉说的只是心理层面,现代赌场程序方面的设计比叶汉当年要缜密得多,赌场集中了概率学、统计学的数学知识。一个普通赌徒,只要长久赌下去,最终一定会血本无归。所谓的各种致胜绝技,除了《赌圣》电影里的周星星,现实世界里的周星驰都不信。一个痴迷于发财梦的赌徒永远不明白,与自己对赌的不是运气,也不是庄家,而是狄利克雷、伯努利、高斯、纳什、凯利这样的数学大师,赢的概率能有多大?

01

先说一个最简单的赌博游戏:抛硬币。规则是这样的,正面赢反面输,如果你赢了可以拿走和本金一样多的奖金,如果输了则会赔掉本金。你一听可能觉得这游戏还不错,公平!于是你拿出了身上的100元来玩这个游戏,每次下注5元,这样你至少有20次的下注机会。不过,你运气不太好,第一把就是反面,输了5块钱。生性乐观的你觉得没什么,反正不管怎么说,赢面都有50%,下一把就可以赢回来。结果,很快你就把身上的钱都输光了。

你百思不得其解,明明是公平的50%赢面,在50%概率下至少不会亏本的,可为什么最后会输光?事实上,你以为自己看到了50%的概率,把游戏看得透彻明白,殊不知,你看到了概率,却没有看到背后的陷阱,一脚踏进了一个叫做“赌徒谬论”的坑里。你觉得游戏是公平的,一正一反,均为50%概率,按照大数定律来说,这是必然规律。然而,你有没有想过,正是这种你以为的“公平”,让你误解了大数定律,才陷入了“赌徒谬论”里呢?

先来看看这种让你觉得“公平”的大数定律究竟是什么。它是数学家雅各布·伯努利提出的:假设n是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p是每一次试验中A发生的概率,那么,当N趋于无穷时,有

也就是说,大量重复的随机现象里其实藏着某种必然规律。

还是以抛硬币为例,当投掷次数足够大时,出现正(反)面的频率将逐渐接近于1/2,且随着投掷次数的增加,偏差会越来越小,如下图。这是最早发现的大数定律之一。

掷硬币频率分布图

从表面概率看,这确实是场公平的游戏。但这种公平是有一定条件的。大数定律讲究“大量重复的随机现象”,只有足够多次试验才能使得硬币正反面出现次数与总次数之比几乎等于1/2。可具体多少次才算“足够多”?才能够把它用在个人对赌上?没有人知道。因为,概率论给出的答案是——无穷大。

谁也不知道无穷大有多大,只知道这是一个令人仰望的数量。可投掷硬币次数越少,大数定律的身影就越模糊,可能10次中5正5反,也可能9正1反,也可能10正0反或0正10反……现实往往是,在远未达到“足够多”次试验时,你就已经输了个精光了。你身上有100元结果如此,你身上有10000元结果也是如此,就算你身上有100万元也是如此,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有“足够多”的钱。

“输赢概率为50%”,这本身就具有很大的误导性。在硬币抛出之前,50%的概率代表的是可能性;在硬币抛出之后,50%的概率代表的是结果的统计平均值,却并不是实际分布值。这是你对大数定律的误解之一。把“大数定律”当“小数定律”,觉得游戏是无条件“公平”的,正面和反面出现的频率都为1/2。这种在潜意识里被奉为圭臬的“公平”,紧接着让你踏入了第二个误解——“赌徒谬论”。大数定律有一个明显的潜台词:当随机事件发生的次数足够多时,发生的频率便趋近于预期的概率。但人们常常错误地理解为:随机意味着均匀。如果过去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不均匀,大家就会“人工”地从心理上把未来的事情“抹平”。也就是,如果输了第一把,那下一把的赢面就会更大。

这种你下一把就可以赢回来的强烈错觉,就是“赌徒谬论”。当你玩游戏连输时,你的心底突然冒出一个神秘的声音,它激动地朝你呐喊:稳住,风水轮流转,下一把你很有可能就要赢了!而其实,上一把和下一把之间并没有任何联系。

就好比一个笑话:在乘坐飞机时带着一枚炸弹就不会遇上恐怖分子了,因为同一架飞机上有两枚炸弹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两者如出一辙,都把“相互独立事件”误认为是互相关联的事件。要知道,大数定律的工作机制,可不是为了刻意平衡前后的数据。在这场游戏中,任意两次事件之间并不会相互产生影响。赌局是没有记忆的,哪怕你曾经输了多次,它也不会因此给你更多胜出的机会。

02

只要进了赌场,你就是一个穷鬼。再来说一个简单的赌博游戏,还是抛硬币。这一次你运气很不错,第一把你就赢了100元!可把你高兴坏了!但是和前面的个人对赌相比,这次多了一个庄家。

庄家跟你说:“你看你也赢了这么多,我呢,辛辛苦苦搭个场子,最后什么都没捞着。要不这样,你赢了,就给我留下2%当流水,就算是救济救济老哥,给捧捧场!”

你想了下,2%也不多,拿去吧!好了,这事就这么定下来了。然而你做梦都想不到的是:就是这小小的2%,又一次让你输得倾家荡产!你同样百思不得其解,不过是小小的2%抽水,毫不起眼,可为什么在最后,它就成为了庄家赚钱的利器,自己又输光了?

天真的你,肯定不知道在赌场有一个逃不开的魔咒:赌徒破产困境。第1把,赢;第2把,赢;第3把……你觉得自己被幸运女神眷顾,一身富贵命。可早在18世纪初,那群热爱赌博的概率论数学家们,就提出了那个让赌徒闻风丧胆的破产噩梦:在“公平”的赌博中,任何一个拥有有限赌本的赌徒,只要长期赌下去,必然有一天会输个精光。

我们来看看,为什么那么多长期赌徒都输成了穷光蛋?钱都到哪去了?假如你的小金库是r,你带着小金库和庄家开始了一场追逐多巴胺刺激的赌博游戏,打算赢得s后就离开,每一局你赢得筹码的概率为p,那你输光小金库的概率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在马尔科夫链、二项分布、递推公式等的助攻下,列出一组组粗暴的、令人头皮发麻的函数,但也许它们都不如一张二维模拟图来得直白,如下图所示。

赌徒破产定理模拟图-1

赌徒破产定理模拟图-2

把不同r对应的f(r,n)和f(r,s,p)放到同一个图中进行比较,它形象地揭示了赌徒输光定理的含义:所谓的“公平”赌博,其实并不公平。

在f(r,n)中,随着次数n的增加,赌徒输光的概率会逐渐增加并趋近于1,并且r越小,这种趋势越明显。这说明在公平赌博的情况下,拥有筹码更少的赌徒会更容易破产。

而在f(r,s,p)中,图-2则冷峻而无情的话语告诉我们:如果希望输光的概率比较小,那么需要每次的赢面p足够大或者是手里的筹码r足够多。

可面前有一位存在感极强的庄家,你真能从他虎口夺食、在赢面和筹码中赌一把吗?

答案,显然是难乎其难的。第一,没有一个赌场会让你的赢面超过50%。想要每一次的赢面足够大,除非庄家为你作弊,不随机,故意让你赢。第二,庄家不是赌徒。庄家的背后是赌场,也就意味着庄家相比于你,拥有“无限财富”。你的小金库永远比不过庄家的赌场钱庄,这也意味着,你比庄家更容易山穷水尽。当然,也许你可以一掷千金,但赌场却设置了最大投注额,这并不是他们好心,想保护你免遭破产,他们只是为了自保才设计了一道安全屏障,来抵抗“无限财富”带来的破产威胁。毕竟万一哪天比尔盖茨去赌场找乐子,一次性砸个几百亿进去,万一赢了,那赌场老板恐怕真的要哭了。

第三,庄家是“抽水”收入。忘了抛币游戏中那毫不起眼的2%了吗?赌徒赢钱后,庄家会从赌徒手中抽取一定比例的流水佣金。这样一来,即使你有一个小金库足以和庄家慢慢磨,打一场持久战,但赢得越多,为庄家送去的“抽水”越多。长此以往,你还是输了,钱都进了庄家的口袋。最终,庄家赚的钱只跟赌徒下注大小有关。这世上,天才终究是少数,而“赌神”、“赌王”之所以成为普通赌徒难以望其项背的存在,不仅因为他们深谙赌徒心理,也不仅因为他们懂赌场规则,更因为他们懂得该下注多少。

03

凯利公式

在赌场老板的眼里,世界上或许只有两种人:一种现在是穷鬼,一种未来是穷鬼。不过赌场老板也会有所忌惮,特别是遇到善用数学博弈的高手时。凯利公式在高级赌徒的世界里大名鼎鼎,是顶级高手常用的数学利器。那什么是凯利公式?我们先看一个例子。一个1赔2(不包括本金)的简单赌局,扔硬币下注,假设赌注为1元,硬币如果为正面则净赢2元,如果为反面则输掉1元。现在你的总资产为100元,每一次的押注都可投入任意金额。你会怎么赌呢?已知掷硬币后正反面的概率都为50%,赔率是1赔2(不包括本金),那么这个赌局你只要不断地下注,再抛开不公平因素的干扰,几乎就能赚。因为掷硬币次数越多,其正反面出现概率就越会稳定在50%,收益2倍,损失却只是1倍,从数学上讲那是稳赚不赔的赌局。

但实际情况却可能会有偏差。如果你是冒险主义者,你可能会想,要玩就玩大的,一次性把100元全押上,幸运的话,一次正面就可以获得200元,又是一段值得炫耀的赌史。可是,如果输了,得把100元资产拱手献给对方,你就一无所有。好不容易来趟拉斯维加斯,这肯定不是明策。如果你是保守主义者,你可能会想,谨慎一些,慢慢来。你每次只下注1元,正面赢2元,反面输1元。玩了20把突然觉得,对方下注10元一次就赢得20元,自己一次才赢2元、10次才能赢得20元,感觉自己已经错过几个亿而开始后悔!那到底该以多少比例下注才能获得最大收益呢?普通赌徒一般一脸茫然,但凯利公式却能够告诉我们答案:

每次下注比例为当时总资金的25%,这样就能获得最大收益。让我们来看看凯利公式的庐山真面目。式中,各参数意义为:f为应投注的资本比例;p为获胜的概率(抛到硬币正面的概率);q为失败的概率,即(抛到硬币反面的概率);b为赔率,等于期望盈利÷可能亏损(盈亏比);公式上面的分子(bp-q)代表“赢面”,数学中叫“期望值”。什么才是不多不少的赌注呢?凯利告诉我们要通过选择最佳投注比例,才能长期获得最高盈利。

回到前面提到的例子中,硬币抛出正、反面的概率都是50%,所以p、q(获胜、失败的概率)都为0.5,而赔率=期望盈利÷可能亏损=2元÷1元,赔率就是2,也就是说这个赌局次数越多,我们收益就越高。

那么如何利用手中的资金来获得最高收益呢,我们要求的答案是f。由此,我们根据凯利公式的计算而得投注比例,每次都拿出当前手中资金的25%来进行下注。设初始资金为100,硬币为正面时,收益为投注的2倍,为反面则失去投注金额。在下表中,我们模拟计算了10次赌局的收益情况。

图-1中从先正后反的情况计算了收益,而图-2则计算了正反分布交错情况下的收益结果。比较两表,我们最终可以发现其收益是相等的,硬币出现正反面的先后顺序对于最终收益的计算结果并无影响。

而按25%的投注比例进行投注,收益基本呈现稳步增长的大趋势。但假设投注比例为100%时,10次当中只要出现任意一次的反面,就会彻底输光身上的所有钱,直接出局,且每轮反面概率还为50%;而每次投注1元,即投注比例为1%的时候,10次数学上的收益为,这风险很小,但收益太低。由此看来,凯利公式才是最大的赢家。

赌场操盘者每一次下注的时候,都会谨记数学原则;而作为普通赌徒,除了心中默念“菩萨保佑”外,哪里知道这后面的数学知识?所以,就算你赢得了“财神爷”的支持,也永远赢不了“凯利公式”。

04

除非100%赢,否则任何时候都不应下注。所有的赌场游戏,几乎都是对赌徒不公平的游戏。但这种不公平并非是庄家出老千,而是光明正大地依靠数学规则赚取利润,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赌场是最透明公开的场所。凯利公式不是凭空设想出来的,这个数学模型已经在华尔街得到了验证,除了在赌场被奉为“胜利理论”,同时也被称为资金管理神器,它是比尔格罗斯等投资大佬的心头之爱,巴菲特依靠这个公式也获取了很多收益。回归到赌场讨论这个公式,根据公式结论,期望值为负时,赌徒不具备任何优势,也不应下任何赌注。赌博这种游戏,要下负赌注,你不如自己开个赌场当庄家。

的确,世界上有为数不多的“赌神”,他们当中有信息论的发明者香农,数学家爱德华·索普等,他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和艰深的数学理论,把某些赌戏的赢率扳回到50%以上,如21点,靠强大的心算能力可以把概率拉上去。但就凭你读书时上课打瞌睡、输了只知道倍投翻本的可怜知识,以及九九乘法表的那点算力,还是先老实读完以下3条准则。

(1)期望值为0时,赌局为公平游戏,这时不应下任何赌注。

(2)期望值为负时,赌徒处于劣势,更不应下任何赌注。

(3)期望值为正时,这时按照凯利公式投注赚钱最快,风险最小。

其实最终结论只有一个:除非100%赢,否则任何时候都别赌上全部身家,即使赢率相对较高也要谨慎。

总结,赢得胜利的唯一法则:不赌!

有人可能说,我又不是与赌场对赌,我只要赢了对手就行了。可无论是你还是对方,赢者都是要给赌场“流水”的,赌的时间一长,两者都是在给赌场打工。现代赌场自己做庄的可能性很小,他们更依赖数学定理来自己获取利益。对于那些小型赌场还有线上赌场,怎么就确定你的对手不是赌场本身呢?

没有谁能说服一个堕落的赌徒,因为这是某一类人的人格缺陷。如果你还尚且一个具有理性精神的人,就别再迷恋所谓的运气。赌徒能够依靠的是菩萨保佑,而赌场后面的大师是高斯、凯利、伯努利这样的数学大神。你怎么可能赢得了庄家?

论理性,没有人能比赌场老板更理性。

论数学,没有人能比赌场老板请的专家更精通数学。

论赌本,没有人能比赌场老板的本钱更多。

如果你想真正赢得这场赌局,法则只有一个:不赌。

年底了,重新再提示一下!

一提到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行为,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在中国贩毒、在美国拒捕、在俄罗斯和警察玩儿猫捉老鼠,其实还有一项,那就是在中国与枪支为伍。

对枪支的高压管控是我国最显著的治安特征,中国禁枪到底有多严格?

2012年,厦门男子李某从国外网购了一个钥匙扣挂件,形状是袖珍版的“左轮娘娘枪”,长这个样子

枪身长度4厘米,约为中指的一半,口径2mm、重量30g。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枪口比动能足以超过1.8焦耳的枪支划分线,因此被警方认定为火药动力的非军用枪支,李某还委托他人对此枪进行复制生产,并挂在网上售卖,最终警方以涉嫌非法买卖枪支罪,将其逮捕。

2014年,刚刚成年的18岁四川小伙刘某,从我国西南边陲台湾省花费3万余元,网购了24支仿真枪,用来玩儿真人CS,顺带收藏,在运货途中被福建海关查获,经过技术部门鉴定,在这24支仿真枪中有20支被认定为了非法枪支,随后,刘某被逮捕,法院在充分考虑了从宽情节后,以走私武器罪从轻判处刘某无期徒刑。以上这两个因枪获刑的案例也许离大家的生活还比较远,那么我门再说一个近的,大多数80后、90后小时候的童年回忆BB弹气枪,现在已经消声觅迹,中国禁枪到底有多严?你只需要看看当代军迷现状就能了解一二。

我们的国家是世界上控枪最为严苛的地方,通过上面这些案例也能够看出非法持有、买卖枪支可都是重罪,从量刑上就能够体现,和枪械打交道可谓祸不单刑,轻则三年五载,重则物理超度。谈枪色变的背后有人以为这是中国人温良性格的传统,其实错得离谱,事实上如此严格的枪支管控力度执行至今不过二十几年,更严格意义上的民间无枪支化也就十多年,高压控枪对于中国人其实更像是一个贴在大Boss额头上的封印,因为中国人的武德才是真的充沛,而且充沛到溢出。

这个是假的战斗民族

这个是假的武德充沛

这才是真的战斗民族

这才叫真的武德充沛

有人以为中国一直以来都是个刀战房,要知道不久之前这可是一个七亿人民七亿兵,万里江山万里营,人人持枪的军事化民族。上到白发苍苍,下到学龄孩童,有枪的拿枪,没枪的拿起棍棒,都有模有样地参加军事化训练,在70年代出版的大众教材《民兵训练手册》中,更是把步枪、高射机枪、四零火箭筒、地雷等各种武器教了个遍。而这么做的原因更是硬核,因为当时我们的先辈同时面临苏联和美国两个超级势力的武力威胁,是时刻准备打核战争,同美国亮剑,和苏联换家的。全民皆兵实属无奈之举,但因其关乎生死存亡,全国上下老幼妇孺无一人置身事外,全都挽起袖子做好了准备,拿起枪是为了更好的活下去。

也因此中国民间武德的爆表程度一直在线,和今天的暴躁老哥在键盘上手舞足蹈不同的是,在枪支管理尚未如此严格的时期,民间矛盾的解决方案之一就是来一次实枪实弹的演习。

对于湖南省郴州马田村的乡亲们来说,911事件并不是美国双子塔被撞那档子事儿,而是28年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大规模宗族械斗事件。

村里乡亲们打打闹闹,规模能有多大呢?1993年9月11日,马田村与井冈村近百门火炮对轰,双方共投入总兵力达5000余人,炮火覆盖范围2平方公里,每分钟开炮次数高达10发,械斗持续时间长达34个小时,除了炮轰之外,两个村的村民还拿出了土枪、鸟铳、长矛、砍刀等单兵作战武器,在村长的布置下,村庄各处的制高点都安排好了火力点,形成了一道道相互交叉的火力密集阵。

在后勤上,家家户户都做好了至少足够两三天的食物,村卫生室也临时改建成了野战医院,据说连兽医也被征召成了军医,随时准备救护伤员。在正面战场上,马田村的村民依托有利地形,三人一组向井冈村发起了连续的冲击,一会声东击西,一会左右合围,一会又防守反击,各种战术灵活运用,在对面弹药消耗殆尽时果断发起攻势,一举突破了对方数道防线,井冈村眼看大势已去,不得不被迫撤离。

这场双方共投入5000人的村斗,是什么概念呢?按照一个连队100人算,这是一场双方各拥25个连的局部武装冲突,遥想李云龙当年领衔的独立团刚出道时也不过2000人,这一仗简直就是独立团打358,而且还是离谱的富裕仗。

最终,这场械斗在1000余名武警战士的强势催泪瓦斯介入下被调停,武警部队后来从这两个村中收缴的各类武器更是让人惊出了一身冷汗,炮车4台、土炮95门、土枪57支、炸药233公斤、雷管2590发、土手雷255枚,导火索350米。93年,两个村,完爆日本人尬吹的波澜壮阔战国时代!

从这个典型的案例中也不难看出,中国民间的枪支数量在上个世纪依然相当庞大,甚至在那时我国还流传着三个著名的黑枪之乡,分别是:青海化隆、贵州松桃、广西合浦。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决定论的近代发展,马哲说这流于宿命论。

决定论意味着万物有因,因果必然,万物皆有定数,宿命论的核心是命定,而决定论是万物皆有定,决定论的表述一般就是宿命论的。

不要担心决定论会让人无力,换个角度完全没问题。决定论的万物有因,因果必然,是人类发展一直遵循的定则,我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方才能活的开心幸福,种瓜得豆,世界毫无规章才是让人无力的吧。

试想你认真努力地学习都学会了成绩却在下降,用农学种粮食却长不出来,世界没有漂亮的因果和规律,人类被各种没有联系的混乱支配,不可能有医学也不可能有科学,人无法认识世界也无法改造世界,这才是无力且绝望的吧。

决定论曾在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初得到大量科学家的支持,那时好多人相信一切事物都由因果关系连接起来,一切运动由确定的规律所决定,知道原因就一定能知道结果,现在发生的一切都是由过去所决定的。

在这信念的基础上,科学不断发展,然后科学家们亲手缔造了量子力学。

这其实是很讽刺的一件事:

如果说现在人类认知中的物理是正确的,那么题目所述的就是错误的。

“一切都有原因”不能推出“下一个瞬间是上一个瞬间决定的”这样古老的朴素决定论,同样的初始状态可以导出截然不同的许多个结果,这在量子力学的实验里被反复证明。

“加入一切变量,变量就不复存在”的美好幻想,在测不准原理面前一触即溃:你根本就无法取得绝对精确的数据。

这事和预测人的行为本来也缺少关联:

  • 预测人的行为需要的是脑袋插电极去测准备电位,也可以用电刺激·磁刺激或超声波照射直接决定其决策;
  • “他的基因再加上他所遇到、所听到的一切东西”则不能起到你想要的预测作用。人脑的记忆形成、剪枝系统和随机触发器都是混沌的,少量分子·离子的热运动乃至磷原子自旋产生的量子比特都有概率引起宏观变动。
  • 人的基因不是控制台,而是工具箱,根本就无法操纵这些东西,涉及记忆机制的Arc甚至是个病毒基因。

诉诸“计算机足够强大”是不可行的,贝肯斯坦上限决定了在有限体积内用有限质能可以储存的信息量的限度,永远达不到“将一切信息输入”的地步。

其实,远在人类的科学能探讨这些东西之前,决定论就暴露出了问题,因为决定论是反伦理的。

相信一切早已由外力决定,会给我们这样的口实去犯下任何罪行:

  • 这是世界早已决定的进程,没有是非、没有善恶、没有道德。
  • 一切行为都是自然规律,“杀人”跟“呼吸”没有任何区别的必要。
  • 无论做了什么,都不需要后悔,因为发生过的一切都是注定发生的。

现实是,满嘴强决定论的学者在过马路的时候仍然会看车。

即使他们嘴硬说看车的行为是预先决定的,这也毫无意义:

既然“信奉决定论”在过马路这样的小事之中都无法许诺你确定的结局,这确定和不确定是完全一样的,你为什么要信它?

如果决定论本身是不可靠的, 那么从决定论出发谈论自由意志自然也就没有意义. 人是否有自由意志不在本回答的讨论范围内, 因为答主还没有搞明白“自由意志”的定义. 但应当注意, 就算决定论不成立, 人也可能没有自由意志.

  • 决定论建立在“因果”概念的基础上.

我们常说: 把石头扔出去“导致”了石头飞出去. 但是休谟指出“因果”概念是无法证明的. 因果=时间的先后性+重复多次.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每次扔石头石头都会飞出去. 我们所谈论的因果”只是根据日常经验总结出的高概率重复, 因和果之间没有“逻辑”必然性. 如果我们不接受“因果”的概念, 那么谈论决定论就没有意义.

"因果"概念的问题看似平庸, 但其实深刻地影响了科学哲学的发展. 如果没有“因果”, 那么自然科学有牢靠的基础吗? 因此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花费了大量笔墨证明在表象界“因果”概念的存在性. 爱因斯坦也对“因果”的概念抱有怀疑态度. 他认为没有所谓“因果”, 科学只是对生活中大量经验的总结和描述:

我们的概念和概念体系所以能够成立,只是因为它们可用来表示经验的复合;除此之外,它们就别无根据。

这可能和他晚年读了很多康德有关. 对此感兴趣的可以阅读爱因斯坦《我的认识论》一文. 有关这一观点, 还有一个很深刻的笑话:

某天甲问乙:“为何一个运动的小球撞到足够光滑的墙壁后会弹回?”实际上甲想问的这背后所遵循的力学原理是什么,可乙回答的是:“这正是“碰撞“和“弹回”这两个词的用法,我们正是借助这样的现象来理解“碰撞”这一概念的。”

所以这里质疑的核心是物理学的“科学性”. 在非表象界是没有“科学”和“因果”的, 就更谈不上决定论了.

  • 决定论是一种信仰.

就算承认了“因果”概念, 决定论也是有缺陷的. 决定论既不可以被完全证明, 也不能被证伪的.

决定论不能被完全证明. 能被完全证明的是数学和逻辑学. 只要是对“现实世界”的断言, 都是不能被完全证明的. 根据经典的决定论观点(参考:

拉普拉斯妖

), 一个全知的神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想要预测下一刻的一切必须知道: 此时此刻所有物体的状态和所有的物理学规律. 但人类知道这两点似乎都是不可能的: 想要从系统某一时刻的状态出发预测其之后的行为, 系统的初始状态必须是精确的. 因为数学上, 动力系统中存在混沌现象, 表明初值的微小差异会导致系统完全不同的演化结果. 但人类的测量能力是有限的, 无论是所有物体的状态, 还是一个物体的精确状态都是不能知道的. 看起来无论世界是否是决定论的, 人类也不可能对世界上的所有现象做出精确预测.

决定论也不能被证伪. 只要是对“世界”整体的断言都不是科学问题. 因为它根本没有限定条件. 科学的理论都是有限定条件的, 告诉你某个定律的适用范围, 否则就是宗教和神话. 如果在物理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和决定论不符, 但是决定论者会说: 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探究到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 它背后也由一套力学规律只支配着. 只是太复杂了, 你不知道罢了. 这样决定论不能被证伪. 按照波普尔的观点, 决定论不是科学. 决定论只是一种信仰.

有关人类测量能力的局限性这里不展开细说. 如果对此感兴趣, 除了阅读哲学书籍, 还可以阅读狄拉克的《量子力学原理》的前半部分. 狄拉克对这一问题有精彩的讨论.

  • 现代科学对决定论提出了很多质疑.

就算不考虑决定论的可证伪性, 现代科学也对决定论提出了大量质疑. 最典型的例子是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 测量的结果是概率性的.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这种不确定性的数学表述. 需要注意的是, 不确定性原理不是观察者效应, 和测量没有关系.

在现在的量子力学理论中, 做微观的测量, 测量得到的结果是不可预测的, 只不过得到各种结果的概率是确定的. 由于宏观世界的测量是对大量微观测量取平均的结果, 因此概率的“确定性”导致了宏观世界的“确定性”. 自然产生的问题是这种微观的随机性会影响宏观的确定性吗? 我认为是可以的. 原因是概率服从物理规律, 构成一个动力系统, 也有混沌现象. 因此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都不具有随机性.

有关不确定性原理, 可以参考:

不确定性和测不准原理的不同之处? 不确定性原理的前世今生 · 数学篇(一)

  • 必然的反义词是偶然, 不是自由.

就算世界真的是决定论的, 这个问题也不是完全没有讨论的余地. 自由和必然不是一对反义词, 自由和强迫是一对反义词, 必然和偶然是一对反义词. 决定论似乎只能证明必然, 不能证明不自由. 想要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如开头所说, 先要规范“自由”这个概念.

比如神经学上有 Benjamin Libet 和 John-Dylan Haynes 的实验, 它们都显示出

Bereitschaftspotential

的迹象: 大脑在自发运动前的准备电位发生在产生意图之前. 但仔细分析, 这质疑的是其实自由意志, 而非决定论. 这里不讨论自由意志.

认为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相容的观点,哲学上叫做相容论”(Compatibilism);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比较模糊的,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自由意志”。哲学家们对自由意志有着几种不同的尝试定义。例如,“do otherwise”,一个人不论实际上做了什么事情,如果他有能力选择做别的事,那么他就有自由意志。也就是说:

1、某人有做其他事情的自由,当且仅当他选择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就能做其他事情。

这个定义其实与决定论并不冲突:决定论说的是你的一切行为都是自然规律决定的。而这种类型的“do otherwise”显然不必否定决定论。也就是说,当我选择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我就能做其他事情。然而我的这种选择显然可以本身就来自自然规律。我follow my heart来做一件事,而我的heart却是被决定的。一句名言说:

“Man can do what he wants, but he cannot will what he wills”吾从心所欲,然弗能欲我所欲也。

当然,这一点受到很多攻击:这叫啥子自由意志嘛,充其量不过是“自由行为”。我有按照自己意愿行动的自由,但是我没有意愿的自由

因而对上述的定义就有了另外一种修正:

2、某人有做其他事情的自由,当且仅当他愿意选择做其他事情的时候,他选择做其他事情。

但是这似乎也不对,比如说我在午夜,正在电脑上玩吃鸡,但是我又犯困了。我愿意去睡觉,但是我也愿意再玩一局。最后我选择了再玩一局。这时候,显然我愿意睡觉,但是并没有选择睡觉,那么我就没有自由。当然这个定义还有进一步的变种,但是都有这种问题。比如说,我们把“选择的意愿”换成“选择的最强烈意愿”,这就假设我们总是按照我们最想做的意愿做事情,似乎这个假设太强了;再比如说,我们吧“我们选择做我们意愿的事情”换成“我们可能选择做……”,这就赋予了自由意志以随机性:它不过是随机数而已,何来自由?

还有一种对自由意志的描述:

3、在t时刻,某人有做E之外的其它事情的自由,当且仅当这样一个事实是可能的:宇宙间一切条件,直到时刻t都保持不变,他做了E之外的其他事情。

这个,显然就和拉普拉斯之妖意义上的决定论相冲突。因为拉普拉斯之妖说,如果初始条件决定论你要在t时刻做出E这个事情,那么你就不可能有其它选择。例如David Lewis就说,这个定义其实等效于“有能力打破自然规律”。但是David Lewis有他自己的解释,他的相容论观点与他的模态现实理论密切相关。知乎上有人介绍过,我找不到了。

这里我说的是另一个思路上的相容论。也就是关于“我”的定义。(请注意这是我自己的私货,所以有可能只是内行人眼中的民哲,轻喷。)

这个思路的起点和Lewis的模态现实有些相似性,那就是量子多意识理论

量子多意识是多世界理论的一个变种。在多世界理论中,我们认为量子系统就是由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矢量描述的(波函数),而不存在预设的经典状态。

整个宇宙的波函数就是是一个存在在极高维度希尔伯特空间中的矢量,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把它看做是一粒骰子。骰子的每一个面就是一个确定的可能“世界”,所有的这些“世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量子现实。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多重现实,而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单一现实:最著名的,猫是死猫和活猫的叠加。

也就是说在多世界理论中,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都发生了,它们是互相叠加在一起的。

然而我们却只能从某个角度观察到这个骰子在一个低维空间的一个投影,这样的一种“观察角度”被称作一个“基底”。在某个基底上,我们看到的是死猫,而另外的基底上我们看到的是活猫。但是这个骰子是一种立体结构,它可以从任意角度上投影,只有在某些特定的角度,我们才能观察到一个确定的面,而在无数其它角度上,我们会看到多个面的叠加。
那么,为何我们只能看到那些经典的“基底”(确定的死猫和确定的活猫)?为何我们看不到那些任意的叠加态(死猫与活猫的叠加)?我们观察到的,只有一个经典世界。为何我们不会同时看到猫的死和活?这就是所谓的“偏好基问题”。而它,就是“多意识理论”(Many minds interpretation)的动机

在多意识理论看来,偏好基问题不是问题,而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像是整个宇宙的物理状态一直处于多重叠加一样,每个意识生物的大脑,其物理状态都会由波函数来描述,因而也就是一种可以在任意基底上描述的叠加态。也就是说这个大脑波函数是量子的、不确定的、叠加的并且是以任意方式叠加的。也就是说,作为物理事物的“我”,是很多经典状态的叠加,因而我们的意识也是由很多状态叠加的。这种叠加也是任意的。

然而,并非所有的叠加形式都会产生所谓的意识。意识之所以能够成为意识,其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它有着确定的自我认知状态 – 必然是确定的、经典的。因为一个不确定的意识态必然是与外界纠缠在一起,并且无法区分的,它必然不可能产生“自我”,因为这时候已经无所谓“我”,也无所谓“物”了,物我之间就像是巧克力与牛奶一样,变成了巧克力奶了。

就这样,在量子现实的底层中,意识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来了:只有那些确定的角度,才能产生意识,那些叠加的、不确定的大脑状态必然不能成为意识 - 作为物理事物,它们是存在的,是我们大脑波函数的一个分支,并且与我们的意识同等真实, 但是,从主观角度,它们无法形成意识,也就无法形成主观经验,进而就不会有“我”。

也就是说,我的大脑的物理状态包含了无数的分支,这些分支取决于我们从何种角度来描述它。在这无数分支中,只有一部分才会有“我”的意识。而这一组不同版本的“我”见证了每个可能事件的发生。

这就是人们流行的说法,当我们与世界发生关系时,我们的意识“分裂”了,每一个不同的未来中,有着一个“我”的分支。当然从量子底层看,没有任何分裂发生,所有的分支都是一个整体的投影。而“我”则是随机地选择了某一个观察视角,观察到了一个可能结果。

那么,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谈论哪一个“我”才是“我自己”的问题。无数个“我”在每个“世界”中存在,每一个“我”都会有一个不同的自我意识。

总而言之,下面这个问题

这个世界中我将要做出何种决定,我做出某种决定的概率有多大?”

是一个“经典”的物理问题,而在多世界理论中,这个问题就变成了:

在做出所有的可能决定的世界中,哪一个我才是‘我’?

这是个自定位(self-allocation)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引申,在多意识理论中,它就变成了:

在作出了近乎无穷多种决定的无穷多个意识分支中,我将会如何定义我自己?

这就变成了一个自定义的问题。


user avatar   ding-xu-yang-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意味着新冠,新增死亡与新增感染的比值,已经降到千分之一点三了。


user avatar   yo-yo-91-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说毫无意义的确诊数。

就说死亡人数再多个几倍。

只要美国稍微放开一点点,不用多,就一点点签证。

就能补足缺口,而且补上来的都是优质人口。


user avatar   lcqaz77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有不少回答在提“死亡率下降”甚至“流感化”,甚至有键政圈大V用新增死亡除以新增确诊衡量死亡比,忍不住说两句。

用当前的新增死亡除以新增确诊计算病死率极不科学,因为住院/死亡相比确诊有明显滞后。

新变种奥密克戎的潜伏期和发病时间,目前数据可能还不算很完善。

但一般而言,这个滞后期无论如何不会特别短。

若我们以确诊到住院滞后7天左右,确诊到死亡滞后21天左右来计算,美国目前的数据严重不乐观


1月4日美国新增新冠确诊接近百万,对应的住院风险如何?

据路透社报道,当地时间1月10日,美国一项数字打破纪录:
新冠肺炎患者住院人数创下新高,达到132646人,超过2021年1月创下的132051人的纪录。

4号到10号严格来说可能还不到7天,但事实很明确:

创新高的新增确诊,带来创新高的住院人数。

而以死亡人数计算,目前美国单日新增死亡已经1000+,的确与Delta高峰期单日死亡有距离。

但是倒退两周到一个月,当时美国新增确诊数如何?

对比之下,结果想必不用我多说。


目前看,相比新冠刚开始流行时,奥密克戎导致的住院比例的确有一定下降。

但是按照 @拍照稀烂帮帮主 的说法,这种下降是建立在普遍的疫苗接种/大量人群既往感染提供的免疫力之上的。

也即是说,奥密克戎的内生毒力很可能比原始毒株更高而非更低。

说真的,一开始我并不是很相信拍照稀烂帮帮主的看法,毕竟含焦量太高。

而且几乎所有媒体的报道或多或少都提到了奥密克戎的毒性可能下降,包括国内部分主流媒体甚至央媒。

只是从现在的数据来看,(包括没打疫苗的儿童重症率升高等),似乎支持拍照稀烂帮帮主的证据越来越多了。

如果事实确实如此,未来两三周后我们就能见到美国单日新增死亡创历史新高。

如果事实确实如此,我们应该更坚定的执行动态清零的防疫策略。

如果事实确实如此,我只能说对媒体的节操失望至极。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1月10日,日增143万。

超越美国的果真只有美国!

当然死亡人数并没有显著增加,但是住院人数超过了10万,估计死亡人数会慢慢增加上来。用近30天新增病理和死亡人数做一个致死率的话,差不多是0.3%,已经非常接近普通流感的0.1%。第四针疫苗加强针已经开始施打……这是目前美国拿得出手的唯一有效政策了。

我本来以为感染人数会慢慢回落,看起来好像高潮还没来,也许不久就能看到日增200万匪夷所思的情景。

6000万感染并不是6000万个人感染,很多人应该是反复被感染。但是照这个速度,似乎今年就能实现小目标。

奥密克戎基本上证明了几件事

1.民主党共和党没什么区别

2.美国没有能力治理好自己国内的问题(自然没能力管他人死活)

3.仅靠疫苗来防疫不够

此外,低毒性,高传染性,而且是顶着疫苗的高传染性,依然可能把医疗系统击穿从而导致死亡率增加。

现在隐隐有了这个趋势,还要继续观察。

美国今天真的是集各种问题于一身

1.外交上跟中俄同时剑拔弩张,中国的挑战压力巨大。

2.政治上两党内斗激化,冲击国会山余波未灭。

3.经济上赤字,通胀已经难以为继。

4.到了今天还有6千万人死活不肯打疫苗继续给病毒进化创造条件

5.领导人老龄化,精力不足,思想过时(无论拜登还是川普)

熟悉中医的知道,任何一味药,都会对五脏有损。药物其实是调配阴阳。譬如脾脏不好,但肝脏很好,就用伤肝养脾的药来调理。最怕的就是心肝脾肺肾都不好,这个时候吃药不如不吃,一吃反而把某个脏器给伤到了。

川普是虎狼之药,本来想用外交来救经济,用反中来救政治,现在对外优势耗尽,可是经济政治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提振。

拜登现在其实是虚不用药的状态。用什么药好像都有极大风险。疫情如此,连口罩令都推不下去,不要说封城……

用中医的说法,美国目前是阳抗阴虚,气盛血亏。本来是适合静养,温补。也就是戒烟戒酒,戒烦戒躁,清心寡欲,多吃些清淡不上火的温补食材。如此调理一番,才能恢复元气。

可偏偏今天的美国,阴亏如此严重还要争强好胜,咄咄逼人,内部则阴阳不调,狂躁不安。非但没有补充血亏,还在不断虚耗。

疫情每反复一次,美国的公信力就会被冲击一次。而疫情没有那么容易就结束,它还在进化,尤其这种时不时就迫不及待地全面开放,任由它世界旅游四处串门变异。




        

相关话题

  墨西哥这个国家黑暗到什么程度? 
  俄国防部称「美建立的实验室曾做蝙蝠冠状病毒试验」,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韩国拒绝与美日举行三边军演,称「这是连想都不可想的事情」,如何解读?这释放了哪些信号? 
  美国务院已下令撤离驻乌克兰大使馆人员家属,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如何解读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有哪些变化? 
  如何看待陕西健康码与西安一码通融合为陕西一码通,正式上线? 
  如何看待美国国家情报总监称「中国对士兵做人体实验,进行生化增强」? 
  广西 1 月 3 日新增确诊病例 4 例、无症状感染者 5 例,均为境外输入,目前当地疫情情况如何? 
  为什么美国在统计朝鲜战争死亡人数的时候,档案馆会起火?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曾光称「春节绝大多数人,该回家可以回家」,各地目前的相关政策是如何规定的? 

前一个讨论
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聊天记录曝光,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两人对话?
下一个讨论
2022 年到底是会变得更好还是更糟?





© 2024-04-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4-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