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关键词,应该是失控。
人类迅速发展的工业力量导致人类拥有了一支自己无法指挥的军队,人类在社会科学方面缺乏必须的理论储备来控制这样规模空前庞大的军队。
所以德国人看见死掉的法国人数量就狂喜,认为已经胜利,看见死掉的德国人数量就情绪低落,认为要输了。
第一次马恩河会战双方各自损失二十多万人,现在看可能不觉得如何,但是从1914年往前看,法兰西第二帝国正是因为二十万军队的损失而彻底屈膝投降。
施里芬计划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它比金科玉律厉害得多,它是德国军队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不做这件事,德军连总动员都无法完成,动员起来的士兵要往哪里送呢?
所以,在西线,凡是能够执行施里芬计划的场合,进展都比较顺利,但是要修改施里芬计划的时候,德军的表现就乱套起来。
然后第一次马恩河会战结束后,双方都没了计划,就只能是“奔向大海”。
双方都不具备正确理解当前形势的能力,也没有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作战计划的能力。看看凡尔登、索姆河、尼维尔大进攻、鲁登道夫攻势,这种失控感充斥着整个四年的战争进程。
所以施里芬计划这种战前用了漫长的时间打磨出来的计划就具备了无可置疑的真理性。
领工资的专业军官需要为“五百万德军征俄”给出具体计划,但是这个计划,总参谋部给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