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经济学家对七成清北毕业生进体制内表示遗憾,如何评价这一观点?年轻人为何偏爱体制内工作? 第2页

              

user avatar   qiu-ming-shan-lao-si-ji-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又是经济学家?哪个经济学家?宋清辉还是任泽平?



user avatar   jiang-rui-jin-5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人家都考上清华北大了,指望还能忽悠住人家。

我就问一句,智商够么?

这么忽悠?


user avatar   happy-szz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报告靠谱吗?这个七成可信度有多少?

哈哈哈哈哈哈,又是经济学家。

我还记得前段时间任泽平那个“2万亿鼓励生育”被骂的狗血喷头。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北毕业生代表其学习好,但不代表其家庭条件好,而人的选择,最大依仗或影响因素是家庭条件。


user avatar   lucas-76-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top2的毕业生,首先对经济学家的言论表示遗憾……

先看七成清北毕业生进入体制内的意思,去看两个学校的就业报告就知道这里的体制内是指的就业单位的性质,与之对应的是民企和外企,体制内不仅仅包含了公务员,还包含了高校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央企国企等企事业单位,所以经济学家是觉得在公立高校和国企工作的人不配成长为科学家和企业家?所以经济学家眼里最高学府的毕业生不去为国效力难道应该去外企上班吗?

其次假设经济学家的本意是特指清北毕业生不应该去做公务员,那经济学家所希望清北毕业生从事的这些职业的现状都是啥呢?先说科学家和企业家,到今天为止清北依然是为科学界和企业界输送人才最多的高校,这一点从各类榜单和各类指标上都不难发现;至于思想家,hehe,经济学家自己先去想想这个词在当前环境下到底能指代哪些人吧,况且清北两校一届就五六千人,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一共有几个思想家?最后的艺术家,抱歉,这从来不曾是清北的人才培养目标。

最后做公务员这件事,难道经济学家希望普通人来做公务员去管理比他们优秀的那波人么?

清北的学生也真是惨,做什么都要被批……出国的话,去欧美留学工作被公众骂人才流失,去非洲做工程也要被公众骂是图外派的高薪,现在连留在体制内被经济学家表示遗憾。毕业去基层被吐槽书白读了,不去又会被吐槽眼高手低、不接地气、不为民服务;找份高薪的工作被吐槽心浮气躁,找份低薪的工作就更惨了,高分低能、读书无用一整个都给你安排上。反正喷子永远都能找到槽点,那不如甩开膀子我行我素闷声发财就好了。


user avatar   xiaoqiangfenx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向老师任职过的单位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中国农业银行;国际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中国民生研究院;《环球财经》杂志......

然鹅......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体制内高校,隶属于教育部)

中国农业银行(体制内央企,隶属于财政部)

国际货币金融机构论坛(非私营非盈利性组织)

中国民生研究院(半体制内,中国社科院背书)

《环球财经》(体制内媒体,隶属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向老师在体制内部、外围混了大半辈子,可以先给年轻人打个样,不依靠曾经的光环,从零开始办个企业或者去西部找个经营困难的公司力挽狂澜,我觉得这样更能激励清北学子。

评论区和我抢冰冰的我看你们是飘了!

我的手是冷冷的!

我的心是冰冰的!


user avatar   UMingG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认为相当一部分人应该开始学会不要去评判他人的职业选择,因为在00后一代人不仅不是一些专家嘴里形容的每日居高临下到处赢的傲慢者,反而是活得非常明白的一代人。这意味着相当多的00后已经识破了所谓“越老越吃香”以及“沉得下气,甘坐冷板凳”的忽悠。

当代的情况就是一、二产业多劳少得,还缺乏社会地位。当年喊得最响的“工人老大哥”“农民老二哥”,如今却反而成为了某种戏谑的反语。当年是臭老九的知识分子如今想要当教授,也是拦路虎一大堆,很有可能被没良心学校白嫖三年还要把工资退回去。

那么00后的年轻人只要有选择,拿头去进一二产业?或者去当这位经济学家嘴里的“科学家”“企业家”“思想家”?清北乃至C9的毕业生代表着00后一代人智商的最高水平(或者至少是做题能力的最高水平),又怎么会硬着头皮去踩早就已经被无数人踩过的地雷阵?

而且,与很多祖辈留下来的低收入换高稳定的刻板印象不同,大部分沿海省份的公务员在收入与稳定性上均碾压许多产业岗位。例如今年在广州招施工员,实习期月薪仅仅只有5000元,在转正后因为不再发放交通费月薪更只剩下4800。而如果走选调去江门市当一个基层公务员,第一个月就能拿到7000多的基本收入,各种隐形福利还更多,社会地位也更高。那毕业生的“慢就业”“新常态”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最后,仍然需要强调的是,应届生身份如此重要,以至于每一个毕业生都必须以高度审慎的心态应对自己的选择——这位经济学家言语里暗示着的是大部分大学生是“没追求”、“跟风”,殊不知在这种问题上面,大学生本人比你懂、更比我懂。

要让大学生乐于涌向实业,唯一的方式就是让实业开得起价格,而不必每天在那里画大饼忽悠人——实业并不是没有火爆的时候,在08年前后房地产爆火,红利无穷无尽的时候,土木工程专业的收分几乎是工科专业中最高的。而一旦房地产式微,计算机崛起,软工又成了收分最高的专业,以至于现在的某些大学还把天坑专业与计算机放在一个大类招生,来捞天坑专业一把。

玩市场经济,就要尊重市场经济下人的自发选择,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北生,能沿着教育体制一路考试领先进入清北,彻底证明他们本身就是非常适应这套体制的人,他们不进体制,难道是给不适应体制的人进体制吗,这什么逻辑?

七成非常令人惊讶,一直以为会是九成,想不到居然还有三成左右的人流失,我猜也是进了酷类体制的美国大学及大型外企民企。


user avatar   wu-zhi-zhe-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下图是清华大学2021年毕业生就业报告。我猜这里的七成是这样算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差不多是七成。

然而细分看,有超过24%的人去了高校和科研单位,这个比例其实很高了。还有大概24%的人去的是国有企业,在中国毕竟还是国企为主,这个比例也算正常吧,而且也少于去私营单位的比例。党政机关的比例是15.8%。一句七成去了体制其实包含了高校,研究所,国企和党政机关,这样笼统地说不太好吧。而且去体制内的人里有很多人都是去了高校和研究所,他们难道不是去当科学家了?去国企的人难道就不能当企业家了?

最后再贴一张2016年的作为对比,2021年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去党政机关的变多了,去国企的人数变少了,但去民营企业的反而变多了。


user avatar   MR.heihuafeifa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公务员作为一个职业,并不比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低级,凭什么清北毕业就不能考公务员了?

或者我说直白点,清北毕业生考公务员,是人家自己对职业的自由选择,从中央到地方组织部门针对清北的特招也都越来越多,属于供需两旺的状态。

这种国家选人用人问题,啥时候轮得到你个“经济学家”来对指手画脚?

在中央部委和省直机关的大平台,中国最顶级的大学的学生发挥自己聪明才智去制定国家大政方针,为人民服务,这种资源配置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吗?

更何况,法学、中文、经济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等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来就是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提供人才,学以致用不对吗?

如果你非要说资源配置不合理,那也是清北理工类硕博去杭州街道办干事业编或者深圳中学当老师这种事儿,亦或者清北毕业考个县区公务员或者事业编,那确实有浪费国家培养他们花费的资源之嫌。




宏观经济学家还是多关注宏观经济问题,如果没有仔细研究过相关问题,就没必要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胡乱发表意见,以免贻笑大方。

现在是2022年,不是谁都能凭着A领域专家名头在B领域随便胡说就能左右舆论的时代了。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高铁七夕前在淘宝上架「表白专列」服务,年轻人都有哪些硬核表白方式? 
  做基层就要受气吗? 
  为什么像王思聪这样的有钱人也会有类似“舔狗”的行为? 
  如何看待“皮箱藏尸案”出租车司机疑被网暴事件,勇敢真的会付出代价吗? 
  道德是约束自己的,为什么现在总会想着用道德去约束别人? 
  为什么感觉现在的社会风气变的激进裹挟,是我渐渐成熟接触的信息变多了吗?还是其他的内外原因? 
  我铁了心要进公务员体制,大学四年该如何准备? 
  河北一邮政公司职工因对工作不满,持刀杀害 3 名同事致死,具体发生了什么?嫌疑人将承担怎样的责任? 
  如何看待奥地利13岁女孩被阿富汗难民奸杀,难民被遣返,奥司法部长却认为惩罚太严重? 
  如何评价以色列最近风评跳楼式下降? 

前一个讨论
高铁的国防意义何在?
下一个讨论
《开端》结局,为什么张警官最后没有留下男女主,问清楚他们为什么知道这么多?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