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喜茶员工爆料公司多个奇葩操作:裁员 30%、拒发年终奖、年会奖品划水等,喜茶为何前脚降价后脚苛待员工? 第1页

  

user avatar   cheng-feng-po-lang-de-ye-y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海底捞市值是800多亿,1500家店,单店估值5000多万吧。

某茶饮料品牌去年估值600亿,曾传出要1500亿IPO。它有800家店吧,按估值算单店估值7500万。按IPO算近1.9亿一家店。

后来另外一家茶饮抢先IPO了,18块多上市就破发,跌掉现在7块多。现在市值100亿吧。

这行当门槛低,模式又容易被复制,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然这都不是最离谱的咖啡赛道上还有单店估值1亿美元1家店的。


user avatar   chenxuan007bei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1、2018年1月份,和国内某第一阵营的VC聊天,告诉我喜茶估值已经200亿了,抱怨投不进去,言语羡慕。后来证实是错误消息。


总结:

任何行业都是内行杀外行。创业者杀VC,种子轮杀天使、天使杀A轮、一线基金杀三线基金、明星投资人杀草根投资人、草根投资人杀土豪煤老板。创投行业是个更讲究营销和炒作以获利的行业。很多消息就秒懂了。


2、2018年8月份,调研奶茶项目,我带着团队北上广深跑了两个月。主要看的是喜茶、奈雪、乐乐。
总结:首先感觉这个行业首先是个演艺行业,解决了不少群众演员就业问题。
后来呢,觉得奶茶行业的再崛起,是一场社会实验。它将诺奖获得者理查德赛勒所谓的“社会人”删选出来了,即“从众性、情绪化、非理性、不自律”。


雇人排队,这玩法是网红店的基本套路,专业排队的群演公司和价格也都摸清楚了,甚至某茶的组织架构和员工名录联系电话等,都有人发给我了。
从雇人排队当“药引子”,到真人排队“熬中药”,奶茶行业可谓心机满满,套路深深。
这句话不是贬义。任何成功的行业其实都一样。
自古深情全无用,总是套路得人心。
认清楚这一点,才算是创业的第一步,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


3、奶茶这个产业,对消费者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健康,对身体损伤很大,奶茶产品力的强悍到底在哪?
——是上瘾机制!


总结:上周出差,和一位食品行业老专家聊天,专门聊过食品行业的成瘾机制。

成瘾机制 = 高糖 + 高盐 + 高脂

有这三个要素,你的大脑就会呈现出病态的奖赏机制。鼓励你一直喝下去吃下去。比如所谓的美食,无一不是特别咸、特别甜,或者特别油的。你自己想想看。
奶茶就是典型的成瘾产品,尤其是喜茶赖以成名的芝士茶:高糖不用说了,首推全糖,用冰块麻痹你的味觉,让你不觉得腻(可乐用的是碳酸),这是高糖。
高脂呢?当然是芝士。
高盐呢?芝士中有盐。
当时,我和一位大姐都喝上了瘾。几个月下来,牙齿发黄了,腰围也增加了。一向佛系的大姐,每天发红包让同事帮忙排队买。
成瘾排名:芝士茶>>珍珠奶茶>水果茶。
健康层面:都不咋地。
正因为这样,奶茶店很挑人。基本都是90后、00后的主场,像80后的我和70后的大姐,一进店基本就暴露。借着项目的由头,放纵自己狂喝奶茶,以身涉险,应该算工伤。
再到今年年初,很多30岁以上的女孩,开始对奶茶敬而远之,要求小孩不能碰奶茶。
风力逐渐减弱。

4、奶茶店的崛起,从产业层面看,其实是对传统饮品行业的终端拦截。
我入行之初,正是渠道时代,(大)中(国)美苏(宁)大会,你去西单图书馆转转,营销类书籍的C位被诸如《渠道为王,决胜终端》之类的书籍所占领。

现在呢,制造业饮品全面被服务业饮品所拦截、产品品牌全面被渠道品牌所虐杀、预制饮品被现调饮品所虐杀。


总结:我对传统饮品行业持悲观态度。和大米、方便面、鸡蛋一样,传统饮品行业被时代所降级,被年轻人定义为落后的经济形态,类似于基础物料。想要出头,要求极其差异化的产品设计和“短平快粗暴变现”的运营方式。


5、奶茶店,到底赚不赚钱?这是一个所有人的都关心的问题。其实到底赚不赚钱,取决于“位置”,这个位置从宏观上讲就是竞争态势,从微观上讲其实是盈利模式。
总结:如果你是品牌拥有者,你赚得肯定不是奶茶的钱,而是VC的钱(比如你估值200亿)和加盟商的钱(一次性智商税)。
这属于高段位的玩法。难度也不小,要做品牌策划,茶叶行业包括奶茶店,是品牌创意最难的行业,没有之一。
不信你试试,所有你能想到的有点意境的好名字,基本上都被想到了占领了。像喜茶、茶颜悦色,都属于或者高价买,或者捡漏的名字。
有了品牌只是第一步,样板店总是要开的吧,招商总是要做的吧,这事没个500万根本启动不了。

如果你是加盟商。纯粹赚消费者的钱,更难,不仅难,而且风险很高。我给您算算账:

  • 房租北京押三付二,深圳压三付一;
  • 北京CBD80平的商铺每月5万,深圳差不多;
  • 这已经扔出去25万。
  • 人员工资社保每人每月7000,再加上店长;前期算5个人,每月5万。
  • 员工宿舍呢,不能离店太远,那就意味着市中心的房租,不能是地下室和群租房,只能两居室吧,好找个最烂的90年代的老小区,依然是押一付三,每月至少6500,再加上简单的家具和设备,5万没了
  • 装修算20万,总得有点调调,而且写字楼底商白天不让施工。晚上施工呢,工时费翻番走,少到底总共算25万吧
  • 办工商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算2万。
  • 加盟费算20万,机器设备算5万,共25万
  • 消防、环保、通风,20万,你懂的。
  • 物业费 + 垃圾处理费 = 2000每月。一交交一年,共2.4万。

加下来,总共得扔掉104,才能开张。

按三年折旧,分摊下来,每天的成本是:
1667(房租)+1667(人工)+217(宿舍)+228(加盟费+机器设备)+228(装修费)+182(消防环保通风)+ 66(物业垃圾处理)= 4255元。
也就是说,每天一睁眼的成本就是4255元。


奶茶店毛利算50%,每天你至少要卖到8510元,才能不亏本。每天卖到10000元,才算打平。
如果一天能卖到10000,一个月销售额30万,那已经是顶尖奶茶店的水平了。
但是,竟然竟然还不赚钱。

有个东北哥们,94年的,开过3家杨国福麻辣烫,累惨了,转型加盟一点点,位置选的好,每天号称“卖掉1000杯”奶茶,但依旧不赚钱。抱怨每年也就夏天赚钱,其他都是给台湾人打工。
这还算好的,开张之后如果生意不行,每天亏钱,你撑上三个月,肯定得关。
这时候你眨巴眨巴小眼,发现除了一堆没地搁的机器设备,你啥也落不下。

2015年和一位创业大佬张老师聊天,他说了一句话。

谁也别想赚我的钱!

2019年,4年过去了,我市场一线打了四年仗,才明白这句话背后的深意。营销和商业,即使细分到创业学本身,其实都是极为博大精深、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学科和技能,甚至管理哲学。



6、如果你赚钱了呢?
比如你破天荒地每天销售额2万,年销售额近千万,你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又面临两个挑战。
第一个挑战是房东,房东只和你签三年,深圳只有两年;然后他极有可能蹲在店门口数人流,算出来你每月的利润,然后毫不犹豫,涨租金。一直涨到你觉得开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开始思念早九晚五上班 日子。
另一个致命的挑战来自于同行,看你生意不错,立马在你旁门开一家,装修更好、价格更低、服务更好的,给你来个“成本不变,销量减半”,看你咋办?

最后你看,房东赚嗨了、装修公司赚嗨了、厨具公司赚嗨了、品牌公司赚嗨了、物业公司赚嗨了,这些人之所以嗨是在你的尸体上嗨起来的。
总之,从竞争模型、成本结构、盈利组成上看,奶茶店,品牌商可以冲一冲,加盟就算了,基本是为认知买单的韭菜的命。


7、喜茶、奈雪这类直营店玩家,单店赚钱吗?也是看情况。去年调研时,上海四家店,月销售额1500万,评效比星巴克高一倍,进去后乌央乌央的年轻人。但成本高呀!
总结:从2017年年初就不断有投资人问我,喜茶你怎么看?资本在需要故事和泡沫中逐利。
喜茶的优势很明显,高频刚需大市场,尤其在南方。又借势shoppingmall,流量充裕,广告效应明显,现金牛优势明显。
但喜茶的劣势也很突出。

  • 首先产品毛利不高,50%左右。比大家想象中的低多了。
  • 其次,人员成本高,一个外卖店,都得布上10个小伙子,从早上9点干到晚上9点。极其辛苦,流动率也非常高。我们付费,深聊过其员工:“打芝士,打一天,晚上睡觉耳朵还是搅拌机的声音。剥葡萄剥一天,腰酸背痛。制冰块做一天,手都冻麻了。累得抑郁… …”这些90后之所以愿意这么吃苦,就是为了学手艺,顶多半年,一定会离职回家创业,成为喜茶的对手。
  • 再次,房租太高。90后在为喜茶打工,喜茶何尝不是在为shoppingmall打工?新茶饮跟不上喜茶本质上是口袋深浅的问题,喜茶口袋深,没钱可以找资本家要。新创业者只能靠一杯杯卖茶来续命。但当奶茶店都不赚钱时,故事能讲多久?
  • 最后,就是消费者正逐渐失去新鲜感,而且竞争逐渐红海化,很多shopping mall已经明确规定,不再招商饮品品牌。而喜茶整体现在还不敢宣称盈利,这波潮流一旦过去,是不是裸游就很清楚了。


8、当我们在聊喜茶时,我们究竟在聊什么?
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你之所以会亏钱,还是因为你有钱,你要是没有钱,你怎么会亏钱?
和一位创业者聊天,我说

“初创企业CEO一定要压制住花钱的冲动”

第一层意思是什么?还是破除错误的商业认知。“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这句话是扯淡。害死了无数创业者。
昨天和朋友聊到**庄园的庄主,从匈牙利回来,政府给了3000亩地,真金白银投了4个亿,产出的葡萄酒拿奖无数的,但是,销售和营销乏力,一生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

风险高,不一定收益高!
收益高,不一定风险高!

可见认知水平是创业最大的成本,更是决定生死的关键。我们大脑中装满了正确和错误的认知,互相打架,所以呢,生活有时候顺利,有时候不顺利。因此,在任何认知进入大脑之前一定要审核。创业本身就是修炼,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 第二层意思还是孙子兵法所讲的:先为不可胜而后求胜!
    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的案例,不是狗屎运就是讲故事。创业不败的前提,正如樊登老师所讲:就是“我就是不花钱,我就是不花钱,我就是不花钱”“我就是脚踩两只船,我就是脚踩两只船,我就是脚踩两只船”“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依然小资”
  • 第三层意思就是樊登老师所讲的成本收益曲线的朝向问题。

好的创业项目是抛物线开口朝上,即所谓
“成本有限,收益无穷”。
而差的项目是抛物线开口朝下,即所谓“成本无限,收益有限”。
比如红酒庄园,比如奶茶店。

THE END

都看到这里了,还不点个赞?

我是陈轩 @增长黑客陈轩 ,关注我,给你最真实的商业本质,让你少走10年弯路。


user avatar   tian-yan-cha-4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眼妹记得,去年7月份喜茶刚融资了5亿,领投方不仅有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大的投资机构,甚至还有腾讯的身影,融资后喜茶的估值直接上涨到了600亿…

如今过去才几个月,就要裁员了?

喜茶关联的公司是喜茶(深圳)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聂云宸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及董事长,不过这家公司的股东却是一个香港主体。

从2013年创立之初开始,到如今喜茶已经有800+的门店了。又融资又扩店的,喜茶看起来发展得轰轰烈烈,但实际上,网红茶饮这条赛道却并非像喜茶给外界的印象那样红红火火。

据统计, 从2021年7月起,喜茶在全国范围内的坪效与店均收入开始下滑。以10月份数据 为例,店均收入与销售坪效环比7月份下滑了19%、18%;与去年同期相比,则下滑了35%、32%。

同样身为网红茶饮的茶颜悦色,2021年的业绩也不容乐观,除了爆出苛待员工以外,还直接关闭了部分店铺。

对于公司来讲,或许裁员或缩减福利是最快的节省成本的办法了?

不过事实上,喜茶早就不是当初只卖果茶的“傻白甜”了,聂云宸除了开拓店铺以外,还投资了不少新式茶饮。野生植物YePlant、茶饮品牌和気桃桃、预调酒品牌WAT等都是喜茶投资的品牌。

大家还记得前段时间因千元一杯的橄榄汁而引起争议的野萃山吗?其实也是喜茶的~喜茶(深圳)企业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是其最大的股东,占股比例达到了60%。

你以为喜茶是买果茶的,实际上喜茶早已化身投资大佬惹…

天眼妹注意到,针对此次裁员事件中,喜茶自己回应称裁员不实,年终奖已在节前正常发放。

啊这,该信谁?


user avatar   ding-jie-95-2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喜茶公司经营扛不住了;过程中苛责员工,不体面,应维权。

时代变了,搞消费升级的面临较大压力,消费分级的迹象日渐明显。

1.奶茶这个江湖比较饱和,竞争激烈,本来定价大致分三档:

喜茶35元左右,丘大叔21左右,蜜雪冰城6元左右。

各地定价不太一样,这里取北京访谈定价,好些地方会便宜一些。

其他品牌基本比照着江湖地位在里面穿插,比如乐乐茶对标喜茶,干不过就减钱,30左右。coco基本就15左右,玩性价比。

但是喜茶顶不住了,推出了一堆二档甚至三档强的主力产品。为什么?

头部定标品牌顶不住开始降级了。这可是大事,你能理解LV,GUCCI降价甩卖么?

2.因为经济危机压力大,本来就饱和的市场,出现了产品过剩。

工薪阶层失业压力大,大家不太敢消费了。

消费者能省则省,原来喝喜茶的转头coco,甚至干脆把奶茶戒了。

毕竟奶茶,也不算啥高端消费。不像真正的奢侈品,越是经济危机越火爆。

疫情影响也很大,奶茶的“逛喝”随机性消费属性很强。没人逛街肯定差不少。

3.搞消费升级的公司,估计很多要悲剧了。

生活方式,消费升级说白了还是引导稍微有点小钱的无产阶级。被经济下行一打击,立马现了原形。

多少杰克狗被迫做回了狗蛋,珍妮马做回了翠花。

做他们生意的公司,唉,裁员只是开始。

但是,太不体面了。必须吹一波佳能。

5.我们要格外关注一下瑞幸的转型,那才是求生之道。

6.喜茶本次裁员,搞得很不体面。各方面的反馈差别很大,形成了罗生门。

有一句说一句,年奖一般劳动合同里难有约束,不易举证。劳动者这方面权益的保障,需要得到加强。


user avatar   gua-niu-gua-niu-deng-deng-wo-2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取回应中的重点:

大裁员为假,但是年前优化是真。

整理网上更多的爆料:





图源侵删~

去年年末,很多公司不在像以往晒年终奖、年假、春节福利等,上网一搜好多家公司都是打着团队优化的名义,开始裁员。

市场不景气,挣得钱没有达标,资本家就开始算计,既然开源不到位,就想办法节流。在市场没挣够的钱,就开始算计压榨员工,砍掉那些所谓不达标的产品线。

那些能在年前裁员的公司,根本没有什么人情味,他们不在乎员工是否过个好年,只在乎公司少花钱。

被裁掉的员工没有了带薪年假,还省去了年终奖,他们也只能年后复工之后,去开始找工作,年前裁员,资本真是打得一手好牌。

在利益面前,受伤的永远是员工。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复制粘贴老回答:如何评价华为以每股 1.58 元,豪派超 500 亿元分红?

残酷时代,无数网友高呼“加油”,对于一家遭遇世界最强国家打压的企业而言没有任何意义。

毕竟企业终归还是依靠人来运作,如果人心散了,大家都不愿意继续留在这家企业了,那么企业就算短期内还活着,本质上已经死了。

“加油”是吃不饱饭的。

如何留住人,自然是关乎企业生死存亡的课题。

而在这个世界上,“给钱”或许不是最好办法,但绝对是能够有效稳定人心的办法。

毕竟作为一名华为的员工,如果你真的能够被公司按照个人贡献公正公平地给予(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一个价格)奖励,而这种奖励换做跳槽到其他公司是拿不到的……

那么忠诚度自然会很高,一般的公司根本挖不走。

同时这也表明华为作为非上市企业的优势,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带着投机性质的大股东拿走最大蛋糕,造成分配严重不均。

如果不是这样子,而是跟某些几乎被外资把持的企业那样整天就是股东想着怎么捞钱套现,那恐怕华为就不可能一方面继续给予员工足够的回报,另一方面继续投入经费参与卡脖子问题的研发。

无论如何,华为只要能够将利润用在该用的地方,那么它的战略眼光就永远走在同行们的前列。

不过,既然这涉及到分配问题,如果华为内部的分配机制并不能让大多数员工满意,则同样可能会有丧失人心风险,这一点也是要在结尾强调下的。


user avatar   sean-yen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聪明人靠统计数字和洞察来得出结论。

平庸的人仅依靠统计数字来获取信息。

笨蛋成天看个案小作文来悲鸣或自嗨。




  

相关话题

  2022 年互联网大厂都在集中裁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今年到底有多少人失业啊,怎么国企都开始裁员降薪了? 
  网传京东裁员新招数,借口调查员工电脑后称未通过内部软件发送公司资料拒付补偿 N+1,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为什么喜茶这类价格能高出coco这类一倍? 
  二把手让我把年终奖拿出来,给他现金,该怎么办? 
  30+了,女,身在互联网,做技术,5个月内被裁两次,这次还在试用期,心态崩了,怎么办? 
  毕业工作四个月,还在实习期。父亲出了车祸需要住院一两个月,母亲一人照料不过来。现在考虑到底要不要辞职? 
  这世上的职业不是干的越久越有经验吗,为什么计算机专业 35 岁危机呢? 
  如何看待 B 站视频「关于我在设计院当牛做马大半年拿了 1381.81 年终奖这件事」? 
  如何才能修炼成一名不可替代的程序员,避免裁员危机? 

前一个讨论
2 月 9 日香港报告新增超 1100 例新冠确诊病例,约 800 例初步阳性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下一个讨论
苹果 Apple Watch 为什么比同类竞品续航差很多?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