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又开始坑学生了。
老师10年不发论文,意味着组里起码有3届读了7年博的博士生没文章毕业。很多地方毕业没文章根本拿不到学位证书,博士白读了。
一个10年发不出文章的老师,你说他有多坑学生?
看起来确实是鼓励创新,实施起来就是在坑学生。
一帮五十多岁的老PI终于有机会混10年等退休。
多暖的温床。
--
其实也能做到方案可行,末位淘汰制+可以10年不发文章,两项政策一起上。就有点类似于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里淘汰PI淘汰最狠的神经所。
首先是每年考评,汇报项目不行的末位走人。没文章可以,你项目行不行,不行就走。
这种方式可以保护哪类老师呢?
可以保护当年做出克隆猴的孙强老师。没有神所的支持,你不知道多少年才能做出克隆猴,好项目,但不一定能成功,如果按文章来,孙强老师可能就被淘汰了。
但克隆猴这项目极为重要,所以神所没有按文章末位淘汰,而是按答辩项目末位淘汰。既保证没文章的老师可以做大事,又保证没成果的老师没法躺平。
--
不过只要是人来评选项目,总会有人情在。
我觉得哪怕为了学生,10年发不出文章的组还是尽早走人。一帮拿了永久教职不产出的还在招学生,30-40岁的年轻PI为了少有的几个教职位又卷得不行。
很多地方对年轻老师非常不友好,不拿年轻人当人用,5年不出成果非升即走。建实验室1年,培养学生1-2年(第三年必须有课题做完),文章整理加投出去见刊还要1-2年。5年就到了,呵呵。
这时候还有人可以10年不发文章,学生拿不到学位。
你说怪不怪?
补充下:
1. 这里指生化环材专业。
2. 政策“允许十年不发文章”,就会有人一边招学生,一边觉得“十年不发文章”没啥。
3. 制定制度时,考虑下有没有跟进措施,保护学生和青椒的权益。
看了一下答案大多在抨击不可行、矫枉过正、坑学生。不过仔细看了一下答主一般都是生化环材的,这就不奇怪了。当然题目中的南药是属于生化幻彩的行业高校,大家如此评价没什么问题,无可厚非。
不过我还是偏一下题,我们这种传统工科,确实有在文章路线之外的另一条工程项目路线。具体来说就是做项目,做总师,解决国家实际的型号项目需求。在我们这行,这种路线往往发展空间还更大,几十篇sci不如一个十几亿的大项目有说服力。而且实际上水货也更少,因为卫星要上天航母要下海,这是要用实践效果说话的,你卫星打上去如果栽了,一百个professor给你投票都没用。
当然做工程项目就很难写文章了,我们这行很多学生文章也确实很少。做工程的老师不受学生喜欢,这也无可厚非。所以他们一般招的学生也不多,招来也是向项目里定向培养。不喜欢的学生一定提前打听好不要报。
很多政策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总可以好经被念歪。
这个政策前提是人家确实是可以“潜心研究的人才”。
更多人发不出论文说到底就是研究能力不行,他们“潜心研究”再多年也还是发不出来的。
现在,他们都可以摇身一变,自己没有论文不是能力不行,而是在潜心研究,因而是被允许的。
呵呵。
可行性堪忧。
因为国家对事业单位员工要求每年考核,还要求聘期考核,这权力不在高校,而在更上面。
即使一个校长暂时顶得住,换领导了怎么办?
我在高校就没见过政策持续超过三年的。更普遍的是一年一政策。
副校长赫海平: 我们将为高水平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大家只要有能说得出来的成果,并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能以提名推荐的方式参加正高职称评审,你们甚至可以潜心研究 10 年不发论文。
是否可以理解为: 无需经过科学检验, 尤其是国外同行检验, 只要搞个小团体相互认可, 就可以拉进来了. 拉进来的人不用担心不会发论文, 10年不发也没事
或者是否可以解释为: 是不是人才全看我们怎么说? 发论文和科学检验都不再是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