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知乎上介绍 bargaining model 的内容还不多,我来贡献一个吧。就讲一个最基础的谈判模型——Rubinstein game(1982)。希望抛砖引玉。
首先,我们设定一下模型。
有两个谈判者,A 和 B,他们在分一块钱。记录一下时间,谈判从第0期开始,然后时间以1,2,3……这样的方式推进。在第0期,A 提出一个分配方案,如果 B 接受,谈判结束;如果 B 拒绝,谈判进入第1期。此时,B 提出一个新的分配方案,同样地,A 可以接受也可以拒绝。一旦拒绝,则再次轮到 A 提议。这样的谈判一直持续进行,直到双方都接受为止。上述过程即alternating-offer protocol。
由于谈判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过程,双方都想尽早结束。假设每延迟一期达成协议,他们的 payoff 就会被 discount 一次。假设在第 t 期,A 提出的方案 被 B 接受了,谈判结束,于是,两人分别获得 和 。其中, 和 分别是 A 和 B 的 discount rate。
模型这就算设定好啦,我们现在用 back induction 和 one-step deviation principle 的方法来找它的均衡。由于这是一个 sequential game,所以我们采用 subgame perfect equilibrium (SPE)的概念来定义均衡。
假设 A 作为 proposor 提出的方案是 ,B 拒绝 A 然后提出的新方案是 。我们现在站在 B 的角度看他要不要接受 A 的方案。
如果接受,B 得到 ;如果拒绝,B 得到 。因为他得再等一期,所以在这里加入了一个discount factor。
于是我们给出第一个 indifference condition:当时,B 没有 deviate 的动机。
现在,站在 A 的角度考虑,他该给 B 分多少,才不会被拒绝呢?假设在这场谈判中,所有信息都是公开的。A 知道拖在第 1 期自己会分到 ,这等价于在第 0 期得到 。于是,A 就会按照 的规则来提议。这样一来,A 也没有 deviate 的动机。
联立这两个 indifference condition,我们就可以解出均衡来了:。
好啦,计算部分结束,SEP 可以被如下给出:不管什么时候,轮到 A 提议,他就提议 , 此时,B 选择接受。不管什么时候,轮到 B 提议,他就提议 ,其中,。
类似地,我们可以证明,这个 SPE 是唯一的。
如果该 SPE 不是唯一的,我们假设 A 能够实现的 payoff 有好多,其中,最小的是 ,最大的是 。如果 B 打算给 A 分 , A 肯定会接受,否则,轮到自己提议,最多也就得到这个数。事实上,只要 B 提出的不少于,A 都会接受。于是,B 知道自己最少能够拿到,最多能分到。
刚才是 A 先给出自己的取值范围,我们据此判断 B 的取值范围在哪里。现在,B 的取值范围知道了 ,我们不妨再进行一次这样的过程,去看看 A 的取值范围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其实这就是找不动点的过程。
结果是,A 的取值范围为 和 。
等价于:。
因为是最小值,是最大值,因此,两个不等号只能取等。
证毕。
最后,我们谈一谈模型给我们的启示。
1,正相关于自己的 discount rate,负相关于对方的 discount rate。因此,越有耐心的人,bargaining power 越强。这也告诉我们,在谈判中,我们要尽量让对方高估自己的时间偏好。
2,为了简便记号,不妨假设。模型告诉我们,第一个提议的人能分到 ,第二个人分到。换言之,这里存在先手优势。当然,随着双方耐心程度的增加,或谈判的人数增加,或者采用其他 protocol,先手优势会慢慢衰减。比如,有三个人加入谈判,就有可能引入
hold up (待价而沽)的问题,这时候,后手优势就有可能出现了。这个结论可以用来反驳 为什么说谈判当中谁先报价谁先死?
3,在这个最基础的 Rubinstein bargaining 模型里,我们的得到的结果是有效率的,大家会在最短的时间里达成协议,不存在延迟接受(delay)的问题。但如果有人 hold up,这就不一定了。而且,Rubinstein game 里面也没有僵局的危险。这些都帮助我们得到一个简单明了的出发点。
研究 Rubinstein model 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去讨论它的设定是否完全符合现实。而在于现实中更复杂的谈判往往可以被拆解为 Rubinstein model 的复合版或变体。作为一个起点,它为我们的深入探索提供了简化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