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德国在之前的发展中形成了数量远远比沙俄庞大的中间阶级(或者说市民阶层、小资产阶级、中产阶级)——主要是企业职员、公务员、小商贩、自耕农、教师等等。这些人是大选投票的主力军,相比之下真正的底层贫民,是几乎不投票的。这些人一方面支持温和的社会变革、另一方面有反对激进革命,也支持德意志民族主义。
在经济大危机之后这些人的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但是他们反对激进的社会变革,受德意志民族主义所裹挟,所以他们把他们对于自由资本主义的失望情绪转移给了象征着(他们所认同的)德意志传统的纳粹。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站后退役的士兵也是一大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各大帝国主义国家征召了大批士兵,这些士兵大部分都是受民族主义的影响自愿参军的。虽然俄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是俄国那糟糕的社会发展水平(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站中俄军的糟糕表现、俄国的经济危机)使得对于这些士兵而言——民族意识对他们的号召率,已经远远不如阶级意识对于他们的号召力。但是德国的士兵而言,义务教育让民族主义对于他们而言早已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站的失败,使得他们的民族主义情绪,变成了一种复仇主义。
然后是大选背后资产阶级利益集团的操作,希特勒早已和他们达成联盟,所以他们在不完备的魏玛宪政制度下让希特勒上台。
对于德国的大工业资产阶级而言,自由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大萧条也影响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仅仅采用金融手段也无法缓解经济大危机,所以他们支持国家干预经济的希特勒。
总体来说,纳粹掌权是因为德意志民族主义在德国早已经根深蒂固,大萧条对于德国的打击使得大部分德国人对于自由资本主义彻底失望,但是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影响使得他们倒退回了所谓的「帝国伝统」——也就是纳粹。相比之下,俄国一方面民族主义的影响力时在有限,第一次世界大站时期俄国的糟糕表现使得大部分俄国人对于资产阶级、贵族、封建主灌输的「爱国主义」早已经彻底失望,最后就带来了1917年的十月革命。
还有一个不重要但是容易被忽略的点——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彻底分裂。极端派的共产党和温和派的社会民主党难以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一样合作。而德国相对稳定的社会和相对保守的社会伝统,使得KPD在德国的发展空间始终有限,而KPD也无法与SPD达成紧密的同盟。自然KPD也没有能力在德国发起一场彻底的社会革命。而大萧条引发的德国民众对于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的失望使得SPD也变得不受支持。
相比之下,因为俄国的动荡的社会,在俄国全俄共产党(布)始终是一个多数派,得到了士兵和工人的普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