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戏剧唱词要单独来一套不三不四的读音,直接用当地方言唱不行吗,唱得别人半懂不懂的有意思吗? 第1页

  

user avatar   ge-ming-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主要是老艺人不识字,只能口传心授,把各地读音串一块了。

比如“代战公主”,这个名字既不文雅也不好听,为什么起这么个名字呢?原来,《红鬃烈马》这戏是从秦腔来的,公主原名“玳瓒”,秦音像普通话代站。

老艺人四处跑码头,也就互相学习各地的地方戏,又不识字,自然难免理解的不准确。代代相传,就这么传下来了。

张正芳就回忆说,校方规定,不能向老师傅请教戏词的具体释义。因为老师傅不识字,戏词都是一代代口传的,传错了也没人敢质疑,就这么一直错下去。她举例,老师教“十字街头耍大刀”,她怎么也不理解,后来才知道是“十字街头送故交”。

相声界,把“酿”读成rang,就是秀才认字读半边,繁体是“釀”。

唱曲中,偶尔的外地口音,反而增加疏离美。这样将错就错,反而保留下来。

说文读的,都是附会。北京雅言没那么多尖团音的,反而河南土话分的更清。我作为偏僻农村人,往往受不了京剧大部分著名演员尖团音不分。尤其是张派,多半的尖音都不会。

最俗不过要饭唱的“莲花落”,杨晓琼作为山东本地人,拜的师傅是安徽人,所以早期很多字是安徽用字,本地人能听懂,但从来不用的那种。

地方戏也有这个毛病,比如豫剧,还、国等,发音为环、归,其实当地根本没这个读音。六读为陆,“六部效劳三年满”,有些演员不懂,给改成“吏部效劳三年满”。“交子归无宝献”,其实原词是“交趾国(越南)无宝献”。




  

相关话题

  越来越多的上海人不会说上海话了吗? 
  如何看待北京话中的您这个词? 
  我妈因为老师的话弄反了戏曲黑白脸的意思,该怎么和她解释? 
  东北方言词汇都有怎样的来历? 
  方言是否阻碍沟通?是否应该消除方言? 
  粤语区与吴语区同为经济发达的非官话地区,为什么网上吴语吹的存在感远没有粤语吹强? 
  在外地多久能让一个人忘记家乡话? 
  京剧现在好像都没有年轻人去看,京剧它会不会慢慢消失? 
  全国各地方言这么多,为什么有些人认为自己的方言是语言? 
  京剧演员(甚至包括观众)是不是都有股子“贵族劲”? 

前一个讨论
是不是参与过庆历新政的人到了晚年都站到王安石的对面去了?
下一个讨论
中国古代的酷刑和西方酷刑相比哪个残忍一些?





© 2025-04-1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4-1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