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网红小潘潘翻唱黄梅戏,将戏曲部分全部改为流行唱腔,这样改编到底是在弘扬传统文化还是侮辱传统文化? 第1页

                       

user avatar   cavalry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这人是谁也没听过,但是慕容晓晓的《黄梅戏》以前循环听过。

这算改编吗?

慕容晓晓-黄梅戏_哔哩哔哩_bilibili

我觉得黄梅戏很好听,改编一下更好听,更适合流行。

要是流行歌曲不许改编,选几十首唱一百年,我反正不听了。

京剧和豫剧估计改编不了了,都是老年人在听,我一听就,我估计改编不了,要是能像黄梅戏这样改编和出圈(正儿八经的出圈,不是票友欣赏不了),我觉得是天大的好事


================================

小潘潘翻唱下头集合,能坚持听完我给你跪下!_哔哩哔哩_bilibili

看了两分钟,

就是这货唱得不好改编得不好呗。

这个和允许不允许黄梅戏改编没啥关系啊,这货唱和改编得渣渣啊


user avatar   zi-shi-87-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新增:我觉得这个比之前那个好看

https://www.zhihu.com/video/1422882050680098816

————割————

人就唱个歌,还非得弘扬点啥精神[捂脸]

想起郭德纲说的:“人是有多缺教育,非要你一说相声的去教育。”

再者,别动辄5000年文化了,黄梅戏没有五千年。你现在创造一种唱法,如果能流传五千年,你那也算五千年文化。


user avatar   chang-tiao-raplan-qiu-music-7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扎不多得嘞[尴尬]

黄梅戏、京剧等一众戏种,本来就不过是供古代人解闷打趣的玩意儿,相当于现在的电影、电视剧

那么几部“艺术品”戏本的背后,是海量普通乃至低俗作品的堆砌、借鉴、磨合、淘汰

没有这些烂戏的踩坑,实验,创新,失败做根基,那些“国粹”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小将们这一通举报,看似是保护了黄梅戏,实际上却是在挖它改编试错,进步革新的根基

话说你们这些所谓”戏曲爱好者“”国粹保护者“,就没反思过都21世纪了,为啥唱本还是几百年前那些么?

为啥戏曲在那个动辄唱淫词艳曲的”不尊重艺术“的时代里,发展的比现在好的多么?

还不是因为有些人为了编制、装逼、铁饭碗,强行把戏曲捧上神坛,称其为”艺术“、”国粹“,动辄举报、抹黑一切老百姓发挥才智、自由创作的行为,斩断了它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接触

断了接触也就离了地气,离了地气也就没了创新,没了创新就无法进步,无法进步就会被时代逐渐淘汰

各种戏曲本该和过去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样,在我们身边唱宿舍生活,二逼青年,房车彩礼;唱海王小三,出轨捉奸,晚婚早恋;唱抗洪防疫,抢险救火,守边卫国,演绎一个个平凡又感人的故事的

而不是现在这样,变成一个靠政府那点补贴苟延残喘的活尸

对于戏曲的断代,每一个装逼举报的小将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user avatar   kuma-san-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爷爷年轻的时候就是一唱戏的,戏曲演员。我想说的是:

黄梅戏自己没有瞎编吗?无论过去还是新编戏,只允许黄梅戏魔改经典,说下流台词,不允许小网红唱黄梅戏元素的流行歌?

要上纲上线,黄梅戏有些戏编排的那叫篡改历史,魔改文学作品,那是不是也可以说黄梅戏侮辱传统文化?项羽与吕后编成那德行,妥妥的违背历史,有什么立场骂小网红侮辱传统文化?

小潘潘穿的很正常,一丝刘海,声音嗲了点,被侮辱为青楼女子、性暗示,天呐,这是在印度吗,嗲就是软色情了?

那正统黄梅戏里魔改原著,性挑逗怎么算?


再瞧瞧黄梅戏魔改「长恨歌」的词,白居易的棺材板都按不住了。白居易恨不得跳出来说:呔,黄毛子孙,你们唱的啥玩意?

2020年3月16日,央视《中国戏曲大会》节目总冠军孙霆在微博上发布视频,吐槽这部《长恨歌》的服装、台词和剧情。饰演杨玉环的女主第一场戏“豹纹小衫加张网,cosplay带捆绑”,戏中还出现了诸如“胡儿是匹马,叫声干妈妈”“在别人肥胖是病,在妹妹美正是肥”等唱词。

小潘潘好歹没有改词,黄梅戏自己改的孔雀东南飞、霸王别姬、长恨歌等,魔改的天雷滚滚,问问戏迷,能听吗?戏迷笑称是「黄戏」。

说实话,我对黄梅戏编排历史人物也有不适感,但我不看就是了,不会因为自己不认同,就去举报,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就让其消失。

这小网红左不过是翻唱,原版是慕容晓晓的歌曲黄梅戏,2010年的老歌了,这本来就是「流行歌」,只是歌里穿插了一段黄梅戏经典小段落,但不是正宗「戏曲」,说穿了只是有着黄梅戏元素的流行歌,代表不了传统文化。

她翻唱一小段玩的,这就侮辱戏曲了?唱老歌是侮辱传统文化?

猛扣侮辱传统戏曲的帽子。

请问,这是汉服小警察附身了吗?

汉服穿不正,是侮辱传统文化了?

拍了搞笑的西游电影,是侮辱西游文化了?

就很莫名其妙,六学上身。

她的唱法个性化,但比起个性化,更可怕的是当下的网络环境,不允许百花齐放,出现了一位个性的人,集体侮辱谩骂。

论传统文化,比如国粹,都有用英语演绎京剧的先例

那么,请问,用英语演绎国粹,是侮辱传统文化了吗?

真传统,还是这样的↓↓

传统黄梅戏十八摸,还可以是这样的↓↓


什么是传统,以上这些才是传统。

那么热爱传统文化,敢复刻真传统戏曲吗?真传统戏曲少不了色情。

越活越倒退,大字报复辟。

2021年了,不让多元化,不允许不一样的声音存在,不允许有一丝刘海,不允许穿现代夏天的衣服唱戏曲,不允许俏皮嗲嗲的唱歌,这就怪了。

左不过唱个歌而已,这是多大的罪。

满屏的网络暴力,还有人举报她,原因是「侮辱了戏曲」,笑了,网络红卫兵真是传统文化的好大儿。



再添加些不为人知的黄梅戏。黄梅戏里的粗鄙黄词,可真是不少。不仅魔改历史人物,魔改文学作品,还有在伦理上,唱尽伦理荤段子,比如「姐夫戏小姨」「好色公公」。


你们说网红挤眉弄眼,人家正统黄梅戏把调戏媳妇直接搬到戏台,一阵淫笑声,调戏女性发出的那种很色的声音。

真实的黄梅戏,是非常接地气的,来自民间,唱正儿八经的爱情,也唱荤段子。雅俗共赏

我甚至觉得,以前的中老年人,为老不尊,这些戏曲有一点功劳。总是唱些调戏小姨,调戏媳妇的荤段子,唱的那么细节,这不有样学样吗。

传统并不等于一尘不染,早古的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将七情六欲唱进戏曲里,呈现出来就是这样了。

小年轻一知半解,把它架在圣洁的高处,本就是违背真实黄梅戏的样子。


黄梅戏老艺术家吴琼邀请小潘潘下次再唱黄梅戏,这才是真正爱黄梅戏的人有的胸怀。

大众熟知的女驸马、天仙配,不是什么古老的东西,诞生于上世纪50年代

都是改编的,历史上并没有冯素珍这个人,没有女驸马中状元这回事。

天仙配出来后,享誉海内外,黄梅戏从此红遍大江南北,在这之后才成为五大戏曲剧种之一。

所以,它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名戏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在早期只是地方土戏,叫采茶调、黄梅调、怀调,来自农村民间,娱乐群众,荤素不忌,谈不上高雅艺术。

在民国20年(1931年)以前,黄梅戏一直被地方官府定义为淫戏,禁止演出,1987年农历8月29日的上海《申报》第一次出现了关于黄梅戏的报道“黄梅小戏与花鼓戏没有太大的差别,少年子弟和农村妇女都喜欢看,没有比这更伤风败俗的了,地方官府屡禁不止。”

当时戏曲就是下九流,戏子,戏子,不被看的起。黄梅戏大师严凤英也遭受了这样的待遇(具体请百度,不详细写了,反正很惨)。

后来上世纪50年代的以严凤英为首的老艺术家进行创新,改编,才把黄梅戏带出来。

天仙配横空出世,才扭转了声誉,上了庙堂。但也并非完全摒弃荤段子,低俗从诞生开始本身就是黄梅戏的一部分,没有被彻底摒除。像「好色的公公」「姐夫戏小姨」都是出了VCD的,而魔改长恨歌之类的,都属于新编戏。

走过了苦难的岁月,被奉为传统文化后,后人却忘了本,忘了来自民间,忘了它本是娱乐群众,荤素不忌的曲艺。

自己本是下九流,洗去污名百年都未到,转身笑话新时代的网红艺人为青楼。

一口一个勾栏样,但知不知道勾栏是宋元戏曲的主要表演的场所,唱戏娱乐群众的地方。

瓦市勾栏的出现,对中国戏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民间艺人向市民观众长期卖艺的地方,各种伎艺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吸收。演出可以经常化、固定化。《东京梦华录》说,京瓦伎艺,“不以风雨寒暑,诸棚看人,日日如是。”

本就已靠遗产补贴生存,都未必传承得下去了,万年女驸马,天仙配,没点进化,却自捧高雅艺术。

隔壁的书法笑了。

书法说:后人临帖名家著作,写的不好,写的扭曲,甚至拿着毛笔在宣纸画春宫图,我书法说什么了吗?

书法:后人当然没有侮辱到我,多多想到我才是好。

娱乐群众的产物,果然还是缺乏真正的文化底蕴。缺什么,标榜什么,越缺,越标榜自己是传统文化,越缺,越打压异类。

没唱好就荡妇羞辱。夸张到只能唱好,唱不好就挂起来批斗,封杀威胁。

就问吓不吓人?

她唱的谈不上好,但符合这个时代流量的特点,引流黄梅戏,让更多人去学习正统黄梅戏的样子,某个角度来说,其实是利大于弊

所以,可以评价她的不足之处,但不能搞批斗,不能荡妇羞辱,不能动则玩封杀。

传统文化不教人礼仪吗?没教过随便对人荡妇羞辱有违传统文化的「德」字?




(不讲理,不讲历史,不讲事实的卫道士太多了,评论区就不开了)


user avatar   liang-xiao-dong-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黄梅戏诞生在建国以后,请问算不算“传统文化”?

怕是没人认为《沙家浜》是传统京剧吧?

黄梅戏脱胎于安徽湖北等地的黄梅调,本来就是上不得大雅之堂的民间闲散小曲儿,当时能和高雅沾边的也就昆曲,连京剧都被称为下九流,是老蒋把京剧捧成“国粹”,让梅兰芳到欧美挂过去展示“国故”,国学大师鲁迅简直都要笑死,这黄梅调更上不得台面,一直到建国后,民间曲艺一下子从人民茶余饭后的下九流上升到“人民艺术”的高度,对于戏曲行业内部人员予以职称编制、知识分子待遇、“艺术家”称号,让这帮人算是彻底翻身了。

因为黄梅调这种地方剧种,本来就是民间传唱,哪有什么“专业人员”,无非是旧社会有些人嗓子不错且穷困潦倒,拿这个当饭吃,和路口耍猴、打把势卖艺的没有区别,在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因为口音方言不同,唱腔就不一样,是建国后严凤英等人将之规范化、格式化的,她那一派的黄梅调统称黄梅戏,所以黄梅戏的历史并不久远,根本谈不上“传统文化”。

当然啦,在当下京剧都快灭亡了、地方剧种已经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再区分黄梅戏黄梅调,意义真不大,严凤英等人希图把黄梅调拉到“人民艺术”的层次,为此将之规范化、格式化、去庸俗化,在某种程度上也同样扼杀了黄梅戏的生机活力与自我迭代更新的动力,这也是建国后搞戏曲改革,一开始风头无俩,但随着几十年的时间,改着改着就把自己改死的原因。这帮体制内的“艺术家”不允许别人动他们的“禁脔”,更不允许别人质疑他们的“专业性”“戏曲解释权”,别人不能对他们定下的规范、格式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庸俗”,就是不尊重传统文化,就是不尊重人民艺术。市场化经济到来,国家要这帮“艺术家”们贴合生活、创新精神,可再想改回去已经不可能了,他们脱离人民群众太久了。。。


其实黄梅调这种传统戏曲,离我们并不久远,我们都听过,全国14亿人口也都看过,那就是《新白娘子传奇》:


新白娘子传奇的唱段不说全部吧,但大体基本上,都是黄梅调融合了流行音乐而诞生的,这点又和“古风歌曲”不一样,“古风歌曲”是融合传统因素的流行音乐,而新白唱段是融合流行音乐的传统戏曲,而且算是港台探索戏曲现代化的集大成之作,新白的导演是夏祖辉,李翰祥的御用副导演:


李翰祥在黄梅调《金玉良缘红楼梦》里让还是“青春玉女”标签的林青霞反串贾宝玉,林青霞后来也因为反串男装《刀马旦》《东方不败》《六指琴魔》《笑傲江湖》《东邪西毒》而成为一线女星,不得不说李翰祥的眼光毒辣。


而李翰祥并不是第一次让女星反串男角色,将现代流行文化融入黄梅调,在1963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里他就这么做了,该片在当时横扫港台东南亚,在70年代粤语文化崛起前,香港拍了一堆黄梅调电影,以至于现在我们看到的黄梅戏黄梅调电影竟然大部分是当年香港拍的,而男主角凌波因为是女性反串,整得金马奖懵逼,不知道该给最佳男主角还是最佳女主角,只得给了“特别奖”,前段时间还在抖音红了一把,也可见黄梅调顽强的生命力。


李安曾经直言自己最喜欢的电影是1963年李翰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对他幼时的电影梦产生深远影响。梁祝间“炽热而内敛”的情感直接渗入到《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之中,梁祝间那种突破世俗、爱而不得的忧思情感,你看看《断背山》是不是特别像?两个男人在山上产生情愫(对应梁祝同窗读书),但还是受到压力分别(十八相送、山伯访英台被拒),一人先他而去(山伯病死),事后才发现曾经的美好(英台祭山伯),错过了一眼错过了一生,如果两个人突破束缚早一点在一起会不会更好?(如果祝英台告诉梁山伯自己的身份,如果梁山伯早一点发现祝英台的女儿身)。或者说,《断背山》是美国版的梁祝,“不受祝福的爱情”。


而李翰祥的这个梁祝,台词是采纳了越剧梁祝的台词,配上黄梅调的曲调,可谓相当惊世骇俗,而他也是看到严凤英在改革黄梅戏时看到了黄梅调的潜力,跟风1954年《天仙配》拍摄的,严凤英万万想不到,自己格式化了黄梅调,反而刺激了李翰祥的“另类创新”,而这个另类创新,竟比严凤英更加成功,尽管人们现在可能会几句黄梅戏天仙配的唱段,但那已经是死的艺术。

每一种艺术有无数种出路,你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正确的,如果强行把其他路封死,就以一个标准来作为途径,那么这条路是死胡同怎么办?谁负责?这才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这也是文化宽容的重要性。


user avatar   cao-zhe-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单说这首歌的观感,我只能说好NM难听……

这首歌跟之前抖音上一个唱「红日升在东方」的妹子是一个路数,鼓腮帮子嘟着嘴,瞪着眼一字一顿跟要咬人似的,总而言之是要突出幼态,迎合白瘦幼审美。

第一次听可能还觉得「哟小姑娘虎头虎脑的有点意思哈」,听多了就烦,就觉得「大姐啊咱都这把年纪了就别来这套了吧」……

如果讨论仅止于好听不好听的问题,我还是很有兴趣批判一下这个投机取巧的作者的。

但接下来就变味了。

你讨论歌曲本身质量就好好讨论,扣什么帽子扯什么亵渎传统文化?黄梅戏算哪个年头的传统文化?

文化原教旨主义要不得。

谁规定了「传统文化」就神圣不可侵犯?谁规定了「传统文化」就要供在神龛上谁碰谁死?谁规定了「传统文化」就可以当成拿来砸死人的牌位?

三十年前谢津就能在春晚上唱《说唱脸谱》京剧配rap了,我怎么都不愿看到现在的年轻人越活越回去。

如果谢津活到现在,大约也会诧异,那些她没能看到的年轻人,活成了她歌曲里的「老爷爷」。

至于六公主亲自下场蹭热度带节奏阴阳怪气就更应让人警惕。

官方带头对无害于公序良俗的文艺作品展开超乎作品质量范畴的批斗,这不是什么好兆头,特别是在中国。


user avatar   zyang-qiang-xuan-9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敢说绝大多数,但是相当多“传统文化”的历史都没有莫辛纳甘长……


user avatar   luyiqu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就问一句?一个人有没有按照自己的方法演唱歌曲的权利?

要不以后把跑调的,吐字不清的,私自改编的,忘词的,普通话不标准的全都干掉,只留大雅之堂上几个国宝艺术家,看看这国粹坚持多久不入土。

再说了,我们国家内容审核够严了,真有什么色情暴力,讲真,鉴黄员直接都干掉了。直播平台上搔首弄姿的女主播,比这个小潘潘尺度大的海了去了不是,动不动扣个帽子搞全网封杀,我们是共和国还是什么酋长国呢。

说什么卖春式唱法,青楼式改编,这些人想象力太丰富,无非心里有什么,看什么就都像。从白胳膊出发就有无穷想象力,看来仅从鲁迅的年代到现在,中国人的想象力又进化了。


user avatar   zhang-zi-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你把一种文化放上供桌时,它就已经凉透了。


真的热爱传统文化,就别让它凉透来满足你装菩萨的心。


user avatar   huang-li-xin-9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请问这些网爆小潘潘的网友和带节奏的所谓主流媒体是真的热爱传统文化吗,你们的行为与汉服圈到处打“山”,辱骂别人不够“魏晋”的汉服激进党有什么区别?

平时醉生梦死刷抖音看美女,听几句改编黄梅戏唱段突然就成了大义凛然的传统文化守护者了?

我来问几个问题给这些人回答吧:

作为普通人,不百度的话请问除了《女驸马》您还知道两个以上曲目吗?

作为普通人,不百度的的话,除了“为救李郎离家园”到“好新鲜哪”这五句,你还知道哪几句?

作为普通人,平时会分配多长事件给听戏曲?

作为普通人,除了小时候学的《说唱脸谱》,有多少网友会知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

还有三个反问:

周杰伦唱《夜曲》好听,其他人改编唱《夜曲》,大家会去骂吗?

那些张口闭口”黄梅戏“***唱的最好的别人不能唱的,黄梅戏属于一个人??孙悟空属于六老师?

如果改编者是某位黄梅戏在编大咖,网络上是会说夸奖还是批判?


黄梅戏本身就是经过长期流传改编的产物,《女驸马》已经很接近现代通俗语言了,大多数人不需要像其他京剧一样看字幕就能听懂唱的什么,这本身就是历代黄梅戏作者和演艺家的不断努力删繁就简去除落后低俗语句的结果,如同我们的汉字汉语一样,就理应处于变化当中。小潘潘本身也只是在网上发布自己的视频,并没有到专业的黄梅戏演出平台进行演出,只是进行改编演唱而已,怎么不行了?网红虽然不是褒义词,但是网红本身并不具有原罪,没有必要将所有网红天然地,预设立场地视为正能量社会的对立面,只要没有严重侮辱、明确辱骂,更没有必要将网红网红娱乐行为扩大到亵渎传统文化的范畴,网络世界自有他自己的生存法则。

我之前一直不知道谁是小潘潘,之前刷到过一次,不过随手就划过去了。大家觉得歌好听,人好看,就去关注。觉得歌不好听,人不好看直接无视就好。自认为自己是戏剧大师的,在评论下面指出就好了。。。有必要全网去骂,有必要专门做节目去抨击?打着传统文化的旗号搞网爆,我觉得是一种悲哀。。

现在传统文化的发扬继承到了一个死胡同:

体制内的人不去发扬,体制外的人稍微改编就是不尊重传统文化。。

潜在意思传统文化属于某个组织或者某个人,别人去演绎就是越位。。。

以后谁还去改编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属于全体中国人,而不是某一小嘬人,更不是属于某个人。只要不是公开辱骂,不是下作改编任何人都有权利去演绎。。。

谁想把传统文化演艺权据为己有,谁就是民族罪人。。。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中学老师称《弟子规》绝大部分糟粕?如何正确开展青少年的国学教育? 
  龙的生理结构是什么样的? 
  试为棺材铺撰几幅楹联? 
  京剧里为什么没有特别哀婉的配乐? 
  为什么现在孩子取名字很少出现有“帝”“皇”“凤”“龙”之类的字眼? 
  马志明的相声是什么水平? 
  哪种类型算是中国式标准帅哥? 
  为什么现在文化禁锢越来越严? 
  河南从《唐宫夜宴》到「七夕奇妙游」,唐东都洛阳不断玩出新花样,那么同样作为唐都的长安,该何去何从? 
  玉林狗肉节街头被贴满「抵制」字报,该不该取消狗肉节? 

前一个讨论
80年代中国治安差吗?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华为又可以购买高通的芯片了?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