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清华园车站就要撤销了,有什么故事可以分享吗? 第1页

  

user avatar   dong-dong-82-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清华园站我很早就去过。

站台上的灰豆腐地砖,已经风化成暗黄色的水泥路灯杆,背靠旁边大楼藏在太阳阴影里,五条股道懒洋洋地躺在三四环中间的黄金地带上。各色奇异的杂草散乱在站区周围,不远处13号线空荡的轮轨声徐徐传来。站房则还是老式砖瓦房,里面的东西都似乎用了半个世纪一样久。一个售票员大爷或者大妈穿着铁路三件套制服,领带则是配套的红暗格易拉得,每天也就开车前半小时卖卖票,高峰期则帮忙发售京A/B/D的票,一天也卖不了几张。


忘了哪次一肚子闷气无处发泄,也不顾寒风凛冽,跑去清华园车站里透气。旁边一个喝醉的路人却跟我说,好好地赌什么气啊,回去喝杯酒,醉了就舒坦了。我却等到车来了才走,就像高中那样,听着汽笛自己猜是什么车。


那时的帝都似乎还在被基本不来的沙尘暴恐惧着,也没有后来时常出现在新闻里的雾霾。天空总是不自然得蓝,动不动就是好几天响晴的天气。在那样的秋冬时节,清华园站的杂草褪去夏日的绿,变成奇怪的红紫色。冬天则变成土黄,没有生机。春天土黄依旧,偶见翠绿。过完五一,大片大片浓烈的绿铺满轨道旁边,泛着昨晚还没散去的雨滴。

后来清华园改造了,灰豆腐地砖没了,五条股道变成四条股道,两边则是新修的高站台,铺上帝都最常见的小长条地砖,跟旁边老旧的砖瓦站房十分不搭。而还有4449在下午从北站发车,晃悠到清华园站停几分钟,等着来来往往不知道干嘛的各种机车来了才走。

清华园的新玩具是和谐长城大白猪,偶尔停一下或者干脆不停。后来我也随风摇曳,不敢再去看看。那里埋葬着青春年华。


user avatar   saionjir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网上的网名和动漫角色先放一边,就说说现实中吧。

我从小就生在铁路旁边,搬了几次家也没离开过这方圆一公里以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铁路行业。我自打记事儿开始就知道家旁边有条铁路,爷爷还经常带我去看火车。想起来,我应该算是看着这一段铁路上的火车从蒸汽机车到大马力NY6,NY7再到后来的DF4,和谐长城号。

拆的拆,改的改,很多老物件都没了。建四环的时候清华园站的两个道口都拆了,后来清华园站的货场也因为建小区没了。

以前清华大学里面的锅炉房还指望着圆滚滚的油罐车把重油送进去烧,冬天供暖的时候都是一车车往里面送的,爷爷也带我去看过。

再后来上学了,学校在东边,每天早上都得骑车过道口。早上的火车比较多,不早点起来去上课就迟到了,为此还没少挨老师骂。我心里也想着哪天这道口没了该多好。这事情吧,挺矛盾的,现在要没了也很不舍。

第一次坐火车我记得是小学的时候家里人带着我去长城,就是从清华园站走的,7713次列车。过南口的时候下去看加车头,回来之后拿着火车票和同学们炫耀了好久好久。S2开了之后这些绿皮的通勤车就没了,最后只剩下一趟4471/2/3/4。

个人而言还是对这条线很有感情的。有一种很奇怪的感觉就是,我在铁道边看火车,对着车里的人招手,车里的人也会回以一个微笑或者也向我挥挥手。在这条线上我认识了干了40多年的,今年终于要退休了的工务段老爷爷,清河站为了让我看火车特地开了个后门的站务员,也第一次登上了火车头。东方红5-0089,现在这车也许回炉,成为了新车的一部分……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它了。和京张铁路的种种羁绊让我意识到这个纷杂的世界,快节奏的城市中还有这么一群人有着和几十年前一样的闲适却又不慵懒的生活。突然敲响的铃声、突然升起的栅栏、突然徐徐驶来的火车,人们停住脚步等它驶过,然后栅栏放下,又变成繁忙的大街,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京张铁路的这一段也许是北京市里面对于车迷态度最好的铁路区段了吧。西直门的站务还跟我说去天桥上拍角度比较好,素不相识的人能因为铁路凑到一起,也算是缘分。真的很感动。

现在家里的老人都不在了……铁路也要拆了,感慨万千,无言以表。

我个人认为怀念这个老道口,老车站,并不是一种喜旧厌新的态度。在这里我能将繁杂的生活暂且放下,像小时候那样,呆呆的站在铁路边,对着南来北往的列车招手。

对每一个慕名而来的火车迷讲解这里的故事,带着他们走到合适的位置拍摄列车,这就足够了。

生活嘛,总是要告别一些终将离去的事物,总是要经历种种离别再见。这条铁路陪伴着我成长,就像一位怪脾气的老人一样,过火车的时候让人不爽,但是心眼里却很善良,承载着我无数的记忆。

其实还有很多故事,想不起来了……评论一下我要是想的起来就说吧ԅ(¯ㅂ¯ԅ)

人啊,就是这么贱,只有在一个东西快没了的时候才想起来去纪念。

10月30日:

趁着周末闲暇的时间,站在铁路边把所有的普速车都拍了一遍,咱没相机,只能用手机录录视频留个纪念了。看道口的大叔还说我一个女孩子能饶有兴趣的站这么久也算少见。期间看见一个拿着老式相机的老爷爷带着老伴来拍照,从栏杆到道口的房子,连一块告示板也没放过。聊起来的时候,他提到原来家长也是带着他来这边看火车的,今天专程从二里庄那边坐车过来的。后来慢慢又聊到了历史啊,火车啊,各种各样的故事。当看着他挽着老伴离开的时候,我才意识到我差不多也要哭出来了。

10月31日更新,补一个故事:

今天和领导请假说要去送一下老道口和清华园站,结果他很爽快的批了,后来一问才发现他也是在铁路边看着火车长大的(并不是这条铁路)。也许从小住在铁路边的人,无论对于吞吐云雾的火车头有没有兴趣,都会怀着火车/铁路的敬重和憧憬之心吧。

从办公室往下拍的,这张还甩的不错2333

从祝京张高铁施工顺利,向铁路工作者们致敬!

一个时代落幕了……

五道口晚上的联控,微博上有视频,还没听到最后就泪目了。

“清华园站,客车快二拐三次接近”

“客车快二七三次清华园站两道通过。”

“快二拐三次两道通过,司机明白!”

“五道口,客车快二拐三次接近。”

“五道口正常!”

“双清路道口,客车快二拐三次接近。”

“双清路道口正常!”

“清华园车站再见,五道口再见。”

“清华园站再见!”

“五道口再见!”

“双清路道口再见!”

“再见了,拜拜了,同志们。”

“再见了!”

“再见了……同志们……再见”


user avatar   xiao-wen-di-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多图预警】
工业遗产铁粉,控火车,今天下午去了清华园火车站。


从知春路地铁站F出口溯路而上,便可来到隐匿于平房胡同之中的清华园火车站。



月台、站台边的小巷、售票厅和老站门遗址前都有很多人在拍照留念,并纷纷抱怨今明后日的各类车票都已售罄。




其实没票的人们是可以上车后再“补票”的(工作人员们网开一面),当然,打引号的原因是,4472号已然是可以免费乘坐的(查票不严)。



这应该是这个小站能贴的最后一张告示了。



小站见证了老京张铁路命运的起伏兴衰。



不知道这会不会是北京最小只的候车大厅。



旁边一个带袖章的车站大叔给游客们义务讲解,说着说着却哭将起来。



大叔将离开这个陪伴了他大半生的地方。



停靠在北京北站的气喘吁吁的4472。

三天之后,地图上再不复有清华园站。



user avatar   hat60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讲一个车站本身的故事吧。

为什么清华园站在北航西门?

(百度地图)

有人会这么回答:

清华园站原来的站房在清华南门外成府路南。1950年代末,为配合清华大学校园扩建,京包铁路向东改线,清华园站迁往现在的位置。

这么说当然是对的。我们现在在成府路南还能看到詹天佑设计的清华园老站房,虽然原有五间,实际仅余三间。

(2014年拍摄)

清华园老站房实测复原平面图

清华园老站房实测复原正立面图

(上两张来源:张复合《图说北京近代建筑史》;测绘时间1993年8月)

题外话:京张沿线车站的车站建筑上,这种站房形式的任何影子(拱券、站名牌、女儿墙等等),都是詹天佑时代的遗物。

但是我们看看地图,这个迁建好像也太远了吧?车站为什么不就近搬到五道口边上?

我们知道,一个流传很广泛的说法是,清华大学校内的南北向主干道(正对南门的路)就是京张铁路原线的位置。

原站房的位置也可以从侧面证实这一说法。在卫星地图上,能够明显地看到地图上留下的一条斜线,这条线至今仍然是多个地块的边界,而原站房也设置在这条斜线边上。地图上莫名其妙的斜线,大部分是已废弃的老路、已拆除的铁路、下面埋了管道三种情况之一——这里显然就是已拆除的铁路了。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就在这条斜线边上,还有一条斜线。和上面一样,这条斜线也可以推测是原来的铁路线。

Google Earth的历史图功能告诉我们,这里确实原来是铁路设施,从边上堆放的物体来看,应该是货物线。货物线是从现在的清华园站北咽喉处引出,而且货物线北端与京张原线是相连的。另外京张原线也被利用起来,中间建设了一个车库。

Google Earth只能管到2001年,四环路已经修好了,而且不是很清楚,我们再来看看这个地图:

北京老地图-1982年中央情报局版北京地图

(连五道口工人俱乐部都有哦)

这里甚至直接将清华园火车站标在了这几条侧线上。这地图是CIA制作,成图方式应该是以卫星拍摄为主,地面验证和打听为辅。可以想象,制作人员会倾向于将卫星图上看起来比较明显的部分——也就是货场——标记为车站主体。所以在这张图的成图时间(1980年代),也可以合理地推测,这两条侧线与拆除前的功能一致,也是货物线。

这里我们要再次强调:货物线北端与京张原线是相连的

而这两条货物线与京张原线、清华园站房原址的关系如下图:

这就产生了一个解释:

这两条货物线是1960年京包铁路改线之前就存在的线路。原来这两条线从清华园站南咽喉引出,改线后线路南端改接新清华园站北咽喉。

而把这句话的因果关系理顺,就是:

1960年京包铁路改线时,为了继续利用清华园站已有的货物线,将新站设在了货物线以南,以使货物线可以从新站的北咽喉引出。

(来源:《北京志·市政卷·铁路运输志》)

这样一来就解释了清华园新站的选址。




  

相关话题

  如何定义「城际铁路」? 
  划分电气化铁道电流制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次做长途火车选择硬座还是硬卧? 
  青藏铁路给藏族人民带来什么,除开物质? 
  如何看待京津铁路推出 30 日定期、20 次计次新型票制产品?将对京津跨城生活工作的乘客产生哪些影响? 
  如果中国铁路变成和SNCF或者Renfe一样的运营方式或怎样? 
  如何评价连云港市域列车,对其他城市利用既有线发展市域轨道交通有何启示? 
  中国目前有哪些高铁线路?高铁帮你实现了哪些说走就走的旅行? 
  你见过哪些有意思的“对着空气疯狂输出”的故事? 
  铁路部门究竟规定火车票“剪不剪”? 

前一个讨论
想要入坑铁路迷圈子,有什么知识是萌新必备的?
下一个讨论
以前的蒸汽机车,车厢是如何照明的?





© 2024-06-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