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纯粹就是系统的问题。有这么个要求让发热病人必须先进行新冠检测,不测不能看病,医生也没有办法。而且我本人遇到过这种情况
记得大一时我胃疼,去校医院看病,当时校医一量体温发现我发烧之后如临大敌,把我用救护车扔去了附医的发热门诊,那里的医生和蔼可亲的问我是否有肺部的不适,然后给我验了核酸之后把我扔进了隔离病房——自费,一天花里胡哨检查加住院费一起五百多。当我问能不能先给我开点药的时候他让我先验完核酸再说。于是我在医院一个没有网的角落里的隔离病房病房住了一晚,当晚捂着肚子头晕难忍。而验完核酸又是第二天,当我拿到结果之后才知道胃疼不归发热门诊管……我找了一圈,最后还是一个热心的学姐看我倒霉给我开了点药,出门左转药房,十多块一盒,一天乃愈。
亏得我不是什么大病,否则非交代在那个晚上不可。而有了此经历,我有那么一点能感觉到这个母亲那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感觉了——我能理解我不是重症,可以拖一会。但是为什么要因为可能的新冠风险让一个重症患儿得不到应有的救治呢?我是真的不能理解……
有的时候,我都觉得医院修的真的太大了,规则太繁琐了,大到我一个医学背景的人有时候去看病,都觉得糊涂。更不用说很多病人、老人和低文化程度的人,有的时候真的是缺乏温度。
讲道理了吗?讲了,从一楼跑四楼又一楼,最后自己孩子慢慢死在自己怀里,这啥感受?
最终,真的可能只有大哭大闹才能解决问题。一进门就成为刺头,大哭大闹说不定就引起重视了。哎
这个是真的要反思 。
还有些笔刀子是可以杀人的。这句“医院赔偿很合理,我们很满意”是不是家属原话?这样一写,把一个受害者母亲的样子刻画成了贪婪不爱自己孩子的人。
不讲道理就伐她是医闹,讲道理又说人家冷血,要怎样?
看完整个案例的流程,看完 @手抖毛大夫 的回答,一阵唏嘘。
整件事拆开来看,所有人都在走程序正义,谁都在尊重这个游戏规则。
这个抗疫政策的游戏规则,直到第一个因为它死亡的病人之前,都是所谓完美的,而这个孩子成为了这个游戏规则的牺牲品。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很难说到底谁对谁错,个体风险和集体风险的冲突。
————
在第二年住院医的时候在某儿童医院的骨科工作,一个车祸下肢截肢大出血的孩子在台上,整形,骨科,创伤外在浴血奋战,麻醉说准备的血不够了,向血库要血,但是Epic系统的血单打不出来,在麻醉科和血库几番近乎吵架的电话后,依然不管用——医院已经全面电子化,连血单的纸质版本都找不到,但这时候血气的血红蛋白已经只有四十多了
骨科主任叫最不重要的我洗手下台,告诉我去血库,抢也要把血抢出来。
我奔去血库,满头大汗的叫人,马上给我B-血细胞四个单位,不行O-也行,马上,现在,立刻,NOW
血库人员说,没有血单,不能给血,声音冰冷如千年寒铁
“台上有个血红蛋白只有40的孩子,我需要立即拿血,这是骨科主任的要求”
“哪个主任都不行,这是我们血库规章制度,都是为了用血安全”
我青筋暴起,蹭的拿出笔开始在自己的本子上记录
“你叫什么名字?什么职位?”
“你要干嘛?”
“我需要记录下我们的对话,到时候法医要我出庭的时候我需要做呈堂证供,是血库的你阻止我在有紧急临床需要的情况下获取救命的血细胞”
五分钟后,我回到了手术室,带着四个单位的血细胞,两个单位的血小板
两周后,孩子出院,命保住了
说起这件事情是因为医疗文化中有一个叫做"Patient advocacy",为了病人权益,积极为他们争取的一种态度。有些时候只有一个医生才明白病人的严重程度,有些时候只有我们有能力,有可能的去摧枯拉朽的推倒一切阻挡病人生机的围城。
我知道我这么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特别是身在海外对医生保护较好,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正确的事情就是医疗的正道,我们可以无所畏惧。国内的医生有更多的无奈,程序的正义很多时候是保护自己和保护其他病人的唯一方法。
但是如果我作为一个父母,当我的孩子在我面前逐渐失去生机的时候,当我已经在恳求的时候,我希望有一个医务人员能够拉住我的手,告诉我他会为我的孩子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为我的孩子打开生门
仅此而已
很简单,新冠在上级考察指标里,其它的不在,那么就会这样。
如何避免呢?按照知乎很多答主的意见,那就是要放开防疫,只要不把疫情当回事,那就不是疫情。只要不防疫,经济就能蓬勃增长。至于按照欧美的医疗条件,这里要死几百上千万人,那都没关系,因为这些都不是因为防疫带来的死亡。
是不是突然想起了西安孕妇难产的新闻?
西安去年可没少挨骂。
针对绿色通道这件事,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
之所以还会发生这种情况,还会出现这种现象。
只能说,每个部门都是照章办事,按照规矩来,都只会认死理,走流程。
不会特事特办。
甚至可以说,这个社会,依然是一个人情社会。
因为有些地方,人情关系,就是可以走特殊通道,通过人脉关系来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这一位女童的遭遇,是悲惨的,也是可遇见的遭遇。
为什么吉林没有出现孕妇拒诊呢?
恰巧说明,去年西安,给全国敲响了警钟。
于是乎,大家都会对孕妇,对一些重症病人开绿灯,确保不会出现类似因为无法救治,拒诊,所造成的非新冠死亡案例。
巧了,吉林就出现了这种突发案例,可以说和西安孕妇案例如出一辙,只不过是把孕妇换成了儿童罢了。
各个部门有问题吗?
没问题,他们都是照章办事,过渡病房是给打人打针的,不能给小孩打针,护士没这个权力。
四楼说你核酸没出来,得去一楼,四楼医生也这个权力。
一楼和四楼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都有自己应该遵守的规章制度,都不敢所以违背。
权力下放,特事特办,在疫情期间,应当给予值班医生应有的权力。
病死事小,感染事大
《铁血防疫》
请继续加强!
这是中国医疗的现状。
医疗资源不足。省会城市还好,三四线城市的医疗资源就严重匮乏,没有优质的医生和治疗条件。
而儿科尤其匮乏,好的儿科大夫哪儿哪儿都缺。
儿科问诊难度大,孩子轻症家长往往注意不到,一旦重症,救治压力就大了。
再加上在外面排队等两个小时。
别以为我们能挺过疫情,证明我们医疗能力就好了。没那事儿。我们缺口非常大。
就算无防控要求,按这家医院的收治路径表现,十有八九患儿还是会出意外。
医院在这次接诊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是整体的管理流程混乱,医务人员间无首诊负责意识、无交接和无安全风险评估意识。这种流程的混乱和技术能力的不足,才是事事件的原因。
说几个细节,一是病人入院不是急诊,挂的是急诊号,但症状外在症状应该不是特别急重。所以入院时不用绿色通道。
依据是病人是3月8日发病,在诊所治了两天。是因为疫情管控,所以建议去大医院就诊。说明初始发病时外在症状不是急重表现。
而3月11日,病人虽然挂的是儿科急诊,但是儿科医生让去找五官科医生,五官科医生仅让观察,而未给诊疗措施,说明两个科室的医生认为这是普诊病人,病情不重。这有两种可能,当时患儿症状确实不重,或是症状重医生技术能力不足未能认识到潜在风险。就算没有疫情,这两个人tm的还是会一个说找五官医生,一个说观察。
二是收治住院时,是先开核酸检测单,让病人去检测点采集。再回门诊开住院单。而不是一次性将住院单和核酸检测单都开具。
三是医生指点缓冲病房地点时指错了。一名医院在门诊坐诊的医生,居然不记得自家的缓冲病区楼层。
接下来,在缓冲病区内患儿出现明显不适时,护士没有初步问诊和预评估病情,或是呼叫医生过来处置。而是让患儿自己去四楼?四楼医生表示打针,但是护士却不知道打什么针。医护间毫无交接和沟通。
就算无疫情收入病房,估计也是患儿开始不适,病房护士呼叫医生,医生看了两眼说开了医嘱,护士说未收到医嘱。最后还是进抢救流程。
这家医院每一个收治步骤都有或多或少问题。医护固然问题满满,质量管理科室十有八九是一塌糊涂。部分区县级医院的能力建设真是任重道远。
优等生平日总是100分,这次家里装修晚上没睡好考了80分可以赖装修的原因。差生平日里成绩就59分,考试不及格和装修有什么关系。
————————————————
更一下,回复评论区里面某些言论。
按新闻里面的说法,是因为疫情管控,诊所不能接诊。
如果没有疫情管控,
小婉君会继续到诊所就诊。
然后疾病如预料的进展。
一名进入抢救的急性喉炎儿童病例,一家普通诊所的医生能否救得过来?
既没做过医疗管理、又没搞过临床、也没参与过一线防控的键政一下差不多得了。
类似于说 要烧水洗煤的言论,俺就懒得回复了。
避免不了。
中国疫情是被政治化的,疫情死一个人的分量,和因为疫情导致的次生灾害导致的死亡,前者是死亡,后者是死了白死。
什么是形式主义?难道真的是中国人突然有了程序正义,都遵守制度和法律法规?怎么不见真的应该遵守的时候去遵守呢?原因很简单,所谓规定,都是领导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