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上海浦东菜农称,「网上不少封控市民吃不到菜,我们这很多菜烂掉运不出去」,该如何解决新鲜蔬菜运输问题? 第1页

              

user avatar   jia-luo-lan-9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难怪有人喜欢娶公务员,这每次办事都是第一次,想想都刺激。



整天嘲笑别人不会抄作业,自己倒是一次次的摔倒在同一个坑里,武汉犯过的错,西安接着犯,到了上海还是瞄准着往坑里头踩,喊加油的嘴皮子越来越利索,脑子倒是一点长进也没有。

估摸着两三个月后的下一波疫情,又要出现没核酸不给看病出人命或者老百姓吃不上菜的桥段了,不会防疫的话下次给带伙咬个打火机吧。


user avatar   zhou-zi-yang-1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实话,上海是疫情以来国内第一个封城不管送菜的城市,政府不组织统一送菜,而是让各个小区各个居委自己组织,弄得非常混乱。

我寻思疫情以来武汉、西安封城送菜工作不都落实了嘛?为啥到上海就不行,国际大都市果然自有国情哈?浦东封控的五天里有多少浦西的小区在无限2+12闭环?这五天本来是给市民囤积货物准备接下来浦西封城的,结果那么多地方自己在闭环请问老百姓要怎么囤菜?现在浦西被封的小区就只能指望叮咚盒马那点可笑的运力,每天早上6点抢菜和打仗一样——抢不到可能就只能喝粥加咸菜。

封城不送菜这不等于管杀不管埋嘛?真不理解这是人民政府能干出来的事儿。





四月八号更新,眼看着快封了一个月了,4月初终于来发了一次蔬菜包:

就这么几片蔬菜一家人发一包,搁这坟头烧纸——糊弄鬼呢?松江区这一大片从3月11号开始一直封到现在,我寻思家里开超市的存货都吃光了吧?要是大家伙不靠自己抢菜、团购,要是大家真的信 “上海发布” 等着zf物资这会儿人都不知道在哪儿了。

一个月以来别的城市是越封确诊越少,好家伙,这上海和脱缰的野马一样越封越多,现在蹭蹭日增两万了,这老百姓就不理解啊,你说要封咱也配合,要核算要这要那,咱也都配合了,结果呢?反而越来越多了,反观上海市zf,弄个通行证弄得明码标价,富人们拿着证在外面畅通无阻,穷人就只配蹲家里愁一日三顿;您瞅瞅这是人民zf干出来的事嘛?我们就想问问这座城市的领导和管理对得起前线勤勤恳恳的防疫工作者吗?对得起任劳任怨在家封锁的人民嘛?


user avatar   shengjingjiank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制造问题的和解决问题的是一伙人。

解铃还须系铃人。

你不是那伙人,你解不了。


user avatar   bo-ci-wan-n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建议把问题改成

为什么其他城市都能解决新鲜蔬菜的运输问题而上海不行?

在只有极少数新增病历的时候搞精准防控没问题

但是对于可能出现的大面积感染情况则是一点准备都没有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一个十年前就举办过世博会的城市

这么一点的事情做不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就像一个高中生,你让他背必背课文

他背不了,那不是他记性不好

是他压根没有去读,去做准备

早有武汉,后有西安

一个个答案摆在那里

就是当别人垃圾,不学,cjb

摆出自己一副自己高高在上的样子

本来菜农可以比平时卖出更多的菜

物流司机可以跑更多的单还能加上政府补贴

被封的人可以买到菜

政府自己可以保持好的舆论环境

三赢局面硬生生搞成三输

上海如果有认真做过面对一天新增几十例的预案,我不相信解决不了一个简简单单的运输问题

真的是失去了敬畏之心

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这些是杭州春节疫情的时候

小区北区有栋楼有个密接,所以封楼了

咱住的也不是十几万一平的上海高级小区,咱也不是啥巴宝莉,LV的的大客户

当时觉得杭州解决这最后一百米的问题还是有很多槽点,现在想想对比上海,已经做的很好了

下面这些照片是我当时在楼下拍的

首先运货司机会先把食物放到缓冲区

然后进行彻底消毒

避免运货司机和封控区的人员接触

做核酸必须相隔两米

大概是取之于西安的经验

由全副武装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菜到电梯里,再由电梯送上去

还有政府送的大礼包

另外,说真的有钱不是让你去精准防控评论区的,中国老百姓的要求其实真不高

你满足了他吃喝拉撒睡,说说就过去了

说真的那个时候领到大礼包,心里觉得共同富裕有一天或许真的可以做到


user avatar   enzojz 网友的相关建议: 
      

流动性缺失


user avatar   kkkkkk-27-83-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海政府在干嘛啊?

低头看看百姓好吧,保障基础民生都做不到,一天就在辟谣。

为何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连百姓一口吃的都保障不了,人心怎能不变?

买菜平台明明是递在嘴边的解决方案了,

居然连派人手增加运力都做不到,将来战时,可真是人不乱我,我自乱。


太烂了。

五点多起来抢菜,又是抢不到的一天,真暴躁。

浦东高行,封了十几天了,没有社区、政府组织过团购。只管封,其余一概不管。居民只能各app抢菜,晚睡早起,定闹钟抢菜。

看库存还有,但运力已经满了。

来姨妈连姨妈巾都抢不到。

快要断粮了。


评论区请不要阴阳怪气,上海打工人就不是人了吗。请鞭挞不作为的政府,人民不过是想揾一口饭吃。




3.31 9:30

收到了来自江苏盐城市的政府菜,感谢。

杏鲍菇1kg

蒜苗1kg

花菜500g

卷心菜500g

问到了小区团购买菜群,已赶紧参加团购。



4.1 8:00 更新

定了5:50的闹钟起来抢六点开放预约的美团买菜、叮咚买菜。

终于成功下单了美团买菜!幸甚!幸甚!

(服务器承载有限,6:03再进入支付页面,各app已约满)

挽救了我家只余一杯米、无油无奶无蛋无面包无肉的局面!

翘首以盼菜品配送!

(虽然成功结算的物品不多,但卫生巾和大米鸡蛋抢到了!)


4.4 8:38 更新

浦东全区继续封控/管控,之后的

4月1日 8:30叮咚买菜 23:30每日优鲜 已约满

4月2日 6:00叮咚买菜、美团买菜 8:30叮咚买菜 23:30每日优鲜 已约满

4月3日 6:00叮咚买菜、美团买菜 8:30叮咚买菜 23:30每日优鲜 已约满

4月4日 6:00叮咚买菜、美团买菜 8:30叮咚买菜 已约满

每次卡进页面,都以''已约满''告终,见此字样如坠冰窟。

最近早起晚睡地抢菜,还要加班,头开始疼了。


副总理来了,期盼……


4.4 18:00更新

吃了三天素,居委发起了猪肉团购,赶紧团了。100块三盒猪肉,每盒400g。

小区群里,很多居民说,只有一点点萝卜/土豆/包菜,甚至只有酱油拌饭了。

小区已经封控二十天了。

政府只发过一次菜,团购发起过一次蔬菜、一次大米、一次鸡蛋和这次的肉。


犹有千言,却又无话可说。

期盼补给早日到来。


4.5 15:00更新

今天第二批政府菜到了

两盒连花清瘟、两个土豆、一个包菜、两个番茄、一个西葫芦、三颗上海青。感谢。

但还是希望秩序早日恢复正常。

4.6 14:00更新

现在这个情况,还是希望更多PLA吧。


user avatar   zhang-ting-60-69-46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年太平一朝黄,此间教训泪满裳。

承平日久忘身危,反应迟钝慢担当。

霸主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

钦差领命来督战,满城春色黄浦江。

别说清明了,劳动节都好不了。

运输问题只能靠快递小哥,指望基层加志愿者,人手不够,行不通。之前的尝试大家也都看到了,一塌糊涂。见过这段时间上海的各种光怪陆离,我觉得大家要有这样的共识,一刀切好过天天切。

宁可把困难估计得充分点,把准备工作进行得周全些,也好过追着屁股后面解决问题。问题一旦决堤,牵一发而动全身,得不偿失。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马晓伟在国家卫健委官方平台上发表了一篇署名文章《时不我待科学精准抓细抓实各项防控工作》。在文章中,马晓伟强调,通过近期防控实践来看,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潜伏期短,容易引发病例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必须做好隔离资源的储备,必须建设方舱医院, 确保在需要启用时,快速收治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患者,缓解当地医疗资源紧张。

马晓伟称,面对疫情反复冲击,有的地方认为奥密克戎变异株症状轻、流感化,思想松懈麻痹,有“松口气、歇歇脚、等等看”的心态,常态化防控和应急处置放松了要求。如果不管“防”,只管“治”,中国医疗体系将面临击穿危险。

我们都是这个时代的一颗尘埃。网络上有那么多医疗求助的帖子,那么多的血透病人,重症病人,待产妈妈们都希望一一落实得到救助。我明白现在医疗系统正在面临严峻考验,也理解一线医务工作者遇到的巨大挑战。医疗体系接近崩溃。

不全封,基本防不住。全封,得下决心。正常情况下,参考武汉,2个月,参考吉林1个月。等周边来援助吧,靠内部自给自足已经玩不转了。封还是不封要商量好。迟早要共存的,现在谈共存呢,条件还不足,疫苗接种率不够,物资人员医药储备都还不够。那既然认清了形势,多少得付出点代价。之前一个月就当探索了,霍霍了一圈周边友邻。综合来看,长痛不如短痛。

真正被诟病的是,到底有多少人是因为排队做检测感染的,又有多少人没有感染新冠,而死在了“严管”。封城是非常考验团队决策力部署能力和组织效率的。基层为人民服务的队伍,还需苦练基本功。

来自网友王铁梅女士的内容:今晚瞅了一眼我们小区防疫群的消息,然后整个心情非常复杂。一群下班回到出租房的阿姨们,被业主以潜在威胁为由举报报警,然后被居委会“驱赶”出了小区,驱赶这个词很刺眼,但他们确实用了这个词,有人拍了阿姨们被赶出小区时的照片发到群里。

这些阿姨租住在我们小区,平时在边上的商场务工,好像从事配菜和快递相关的职业。我们小区本月3号封闭,一直持续到现在,14天之后曾解封过一天,于是阿姨们赶紧出去上班,谁知隔日又封了,他们吃住在商场没再回来过。

直到今天,按照政策商场也要封闭,于是这些阿姨被迫回到小区的出租房,当他们在门口接受门卫询问时,楼上有人目睹了这群人正进入小区,于是有业主在群里提出他们可能对小区造成威胁,与阿姨们对门的业主比较激动,要求居委7分钟内核查他们,不然就报警,居委反应没那么迅速,最后在该业主3、2、1倒计时之后,她选择了报警,警察赶来。

警察核对后,发现他们只有26号的核酸报告,今天做的报告结果正上传中无法查看,于是他们被“驱赶”出去。

然后报警的业主要求对自家门口进行消毒,对这些阿姨们走过的路进行消毒,对小区门口消毒。

有人说,他们是商场配送菜的,我们被隔离时如果没有他们谁给我们保障物资供给,应该互相理解。

有人说他们租在这里也是家,回家是他们的权利,既然都已经进来了就从实际出发,对他们足不出户隔离上门核酸就是,没必要赶走。

有人说群租就是不对,就该被取缔,有人开始爆出群租房具体楼号门号,要求居委彻查群租,凭什么我们被封了一个月要因为他们前功尽弃,这病有潜伏期,他们核酸不在48小时内。

最终就是这些阿姨大晚上被赶出小区,但听说商场也要封闭了,他们唯一的去处可能是被封闭在商场里。

每个业主都有自己立场,这里面也并非所有人都咄咄逼人,但阿姨们被驱赶出小区的背影让我非常难受,驱赶是必须执行的一步吗?

我很爱上海,但我不喜欢只有咖啡的上海,咖啡和大蒜兼有的上海才立体,咖啡和大蒜是平等的,咖啡没有权利滥用“驱赶”这个词,即便没有48小时报告确实无法入内,那还有更多的词可以协商他们离开。

有更多“底层阿姨”们是我没亲眼看到的,他们或许同样被施予“驱赶”而毫无察觉,毫无反抗,他们听话地提着行李在深夜往外走,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轨迹被毫无相交的人安排着。

防线决堤,一泻千里

在这几天的上海和吉林,几乎所有人都在关心同一个“元话题”:买菜。

上周日(3月27日)晚9时,当我听说上海“划江封控”的消息时,第一反应就是拿着购物包奔袭小区附近的生鲜超市,还没到超市,就被悻悻往回走的邻居劝退了:“刚刚很多人来,都卖空了”。

第二天一早8点半,我踌躇满志地来到了9点才开门的超市,才发现门口已排了上百米的长队。9点一到,原本井然有序的队伍突然乱了起来,门口保安本想“分批进人”,但“封锁线”却被人潮冲倒,我跟着冲了进去,耳边只听见保安声嘶力竭的喊声“不要挤”。

我像橄榄球球星一样在冲撞中来到了蔬菜柜台,却发现球赛已经结束了:除了生姜和大蒜,什么都没了。我听到一位爷叔自言自语:鲜生鲜生,除了生鲜啥都有。

比空荡荡的生鲜柜台更活色生香的是老阿姨爷叔们的表情管理,烟火气和火气都有了。

在拥挤中,我见证了一位老阿姨的军事天才:她一声令下,和老公兵分两路,一人买菜,一人买肉,她嘴里念念有词地冲到蔬菜柜台时,先整个人扑上去,再从身下扒拉。不知道俄罗斯军神绍伊古见到,是否会惺惺相惜。不能说我没有任何收获,我抢到了一瓶牛奶、两袋速冻水饺、两袋面包、16枚据说可以生食的高价鸡蛋,然后我就一边排队付款,一边忙着拍人头攒动的照片。

正当我为自己少见多怪而感到羞愧时,竟然发现有一位高大威猛的男子啥也没买到但只顾着全场窜访拍照(视频),对于很多成长在物质丰裕年代的年轻网民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见的流量选题。平日我都会促狭地嘲笑中国老年人在疫情中过于谨慎和胆小,但他们证明了,在抢菜这个有关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他们没有退缩,不但敢于在密闭空间聚集,还敢于和年轻人短兵相接,凭借短缺时代的肌肉记忆战而胜之。

我的主攻方向是网购。为了囤菜,我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表:晚23点,抢每日优鲜;早6点,抢美团买菜;早7点,抢盒马。据说叮咚也是早6点,不过我没装。

周一晚上,我22点就把要买的几十样东西都放入每日优鲜购物车,把各种折扣都算好,毕其功于一役地静待23点的到来。我告诫自己,遇大事有静气,不能慌,于是我打开一本书,像谢安一样胸有成竹地等待淝水之战的爆发。我向老婆放下大话:论电商买菜,我可是浸淫经年的专业选手,就看我晚上的战绩吧。在看了无数次时间之后,22点59分到了。我淡定的打开APP,才发现出现了远比我肉身排队还要严重的堵塞,根本就登录不上去,等我刷了几十次,5G和WiFi切换了几轮,才抵达了购物车界面,然后又是无数次的死机。更悲伤的是,我每一次刷新页面,就发现购物车的东西少了一两样,23点10分,等到我终于可以顺畅的使用APP时,购物车里的几十样东西只剩了一样:啤酒。

我的心态一下子就崩了,就像俄国人无法接受,寄予厚望的钢铁洪流竟然在高速公路上动弹不得。我没好意思和老婆说,以免引发人为的物资短缺恐慌。我默默上了5点50 分的闹铃,第二天早晨起来抢6点的美团。

早晨6点09分,我低调且睥睨地在朋友圈晒了我的付款清单,没一会就有不少人来点赞留言,好几位都是和我一样早起的“抢菜客”,纷纷羡慕我的英明神武。

我晒单时没有说的是:我手指按了几百下,其间甚至气急败坏的想把手机砸掉,在损失了很多样购物标的之后,我才付款成功,然后,我又睡去。睡前,给老婆发了一条三字微信:买到了。我这么卖力,原因之一是老婆最近经常讽刺我:满口的乌克兰和防疫政策路线之争,却对真实生活缺乏推动力。前几天她还扔给我篇格十三的文章——《你永远可以相信上海女人》。我觉得,至少在买菜问题上,我是有战斗力的。

在超市和电商这两个渠道之外,最近最火的是“小区团购”。上周,所谓“上海豪宅小区攀比团购天价汉堡(Shake shack)”据说还上了热搜。

以我在我们小区群的亲身观察,这根本就和“攀比”和“炫富”没什么关系。所谓“小区团购”,当然和电商为了降低终端递送成本的“社区团购”是两回事,但这件事的初衷其实是为了解决疫情期间电商和外卖的“快递终端运力不足”。商家一次性将几十份上百份食品送到小区,由小区居民自行分发。

在我看来,这与其说是一种“炫富”,不如说是一种社区居民在疫情时期的“守望相助”。平日里看似疏离冷漠的现代城市邻里关系,在非常时刻却突然爆发出了强大的黏性,这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不少邻居表示,他们最近最开心最放松的时刻都是在小区购物群里“团购”,这是一种“自由吃货的共同体”,个体面对疫情与防控不确定性的无力感,在团购中得到了共同体的物质保障,以及心理慰藉。

我想,很多人和我一样,在这几天就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十年筚路蓝缕的商业之路:菜场、超市、网购、团购。

就疫情期间的“抢菜”,自然和所有群体性风潮一样,都有非理性的一面。道理其实大家都知道:超市聚集会增大感染新冠病毒的风险;蔬菜不能久放,抢得太多只是徒增浪费;上海生活物资供应整体充足,心理上的恐慌远大于实际的短缺,毕竟,连都江堰近期都运了120吨蔬菜进了上海。

但是,在这些大道理的背后,抢菜也有极其理性的一面。缺不缺菜和买菜难不难是两个问题。“买菜难”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进行时。在这几天的上海,能买到菜的确是一个可以拿出来吹的事情,网上很多诸如将各种绿叶菜比作国际名牌包的段子固然是调侃,但这何尝不是一种“买菜焦虑的自我消解”呢?

其中当然与抢菜造成的“挤兑”有些关系,但核心问题还是:电商配送运力存在比较大的缺口。说白了,就是快递小哥不够。疫情期间由于居家人数越来越多,快递需求本就急剧增大;而雪上加霜的是,生鲜电商和物流行业的员工又大量被封闭管理,据财新传媒报道,运力比平日减少了至少三分之一。此涨彼消,电商买菜自然就“挤兑”成难题了。

更何况,疫情的发展是不可控的,封控的时间也是一未知数。按照现在的版本,上海浦西的封控是4.1~4.5,但届时若有确诊病例出现,局部小区的封控时间很可能会延长。

在此种情况下,囤菜的“宁滥勿缺“似乎也是一种理性行为,我甚至看到有人说“宁愿菜烂掉,也不能封控延长时没菜吃”,话糙理不糙。除了年轻人的消费习惯之外,我觉得,价格优势也是这几天电商买菜的“挤兑”原因之一。

相比电商,这几天上海菜场买菜其实还是相对容易的,但问题是价格涨得很厉害。据我们家阿姨说,这几天除了绿色蔬菜大幅涨价之外,菜场里白菜土豆洋葱萝卜这些原本两元左右一斤的菜,也因为其“耐存储性”,“补涨”了一大波,白菜达到了8元一斤,土豆达到了6元一斤,因此出现了“两颗白菜破百元”这种超现实情况,以至于“白菜价”这个词都快破产了。菜场的菜价上涨也是一种市场行为,事实上进价也涨了,不宜泛道德化,更不能用囤积居奇和奸商一概而论。

但客观情况是,电商的价格优势就凸显出来了,并且很可能,电商平台企业对菜价是主动进行了一些补贴。能否将此定义为一种社会责任可能仍有争议,但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一两年前的舆情,即电商社区团购发轫时,所谓“资本利用资金优势挤垮了个体菜贩”。在疫情期间,当你一边对电商的相对平价菜趋之若鹜时,还要一边说这是“大资本的镰刀伸向菜贩”,你觉得这个看似自诩底层的叙事还说得下去么?

买菜难是混乱,是焦虑,是被放大的恐慌,是排队,是拼手速,是段子,是自我解嘲,但我也看到了市场。

以我的目力所见,至少在上海的范围内,在所谓的挤兑和恐慌背后,这个城市的人还是尽量想依靠自己和市场的连接,来解决买菜问题。网上半夜抢菜也好,超市排长队也好,抱怨菜场的涨价也好,小区团购也好,这都是基于市民对于市场的自发秩序,在上海,我极少看到有人呼吁以政府送菜取代市场。上海在这段时间可能出了不少纰漏,但就相信市场这一条,这个城市的市民是一以贯之的。我觉得这比秩序和所谓的高素质,更能定义这座城市的市民精神。

相信市场当然也不排斥政府行为。这几天上海有个传闻,说有一些街道和市属企业开始配送“绿油油”的“抗疫暖心包”,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就我的观察而言,上海市民更多地将此理解为一种“额外的福利”,很少有人会将自己的吃饭吃菜问题完全系于政府送菜之上。具体在买菜问题上,政府最好的作为并不是自己出面送菜,而是保障市场的正常运行。上海商务委相关负责人最近有一个“三个正常”的提法:让保供企业正常经营;让保供车辆正常通行;让保供人员正常上岗。翻译一下就是:解决买菜问题主要还是靠电商和快递小哥。

原则上的支持固然重要,但缓解买菜难更关键的可能还在于细节。比如,就财新说到的“快递运力因封闭管理减少了三分之一”,可能需要在快递小哥正常上岗下作出更多松绑;比如,最近很多人都发现,外地快递现在根本就不能发往上海了,这其中是否也有管控的因素,这种管控是否也有“降压”的需要?这几天还有一个段子:家门口的中介买菜买疯了 。据说以前在路上发传单的中介小哥们,现在都手里拿着菜,等在被隔离的小区门口,一边给业主送菜,一边在手机上接下一单任务。这个段子自然有夸张和戏谑的成分,但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其中涌动的市场自发秩序:送菜运力的不足,就这么部分消解在一群中介的“灵活就业”中。在我看来,没有什么理论比这个段子更能阐释“市场”之于“买菜”的重要性了。

在去年扬州和西安的封控中,“买菜难”的重要教训之一,就是城市在一段时间内丧失了与市场的连接,快递与电商企业停摆,政府成为了送菜的直接责任人。事实证明,政府即使在短时间内也没有能力完全取代市场自发秩序,希望政府“托管”买菜,不仅会让买菜难的问题扩大化,而且对政府也并不公平。这并不是什么特别高明的道理。事实上,在这几天的吉林,也出现了可能比上海更为严重的买菜难问题,但值得乐观的是,吉林也正视了买菜难的症结在于市场。

在本周二(3月29日)的吉林省疫情发布会上,长春市有关官员坦承:蔬菜批发市场的临时关闭,以及保供人员上岗严重不足,“导致市民买菜难,部分市民在网上订购后,采购的商品迟迟不能到家”。

让快递小哥上岗,让物流通起来,让市场转起来,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吧。当封控开始时,我们只要想着,还有快递在送,还有快递小哥在满城飞奔,楼下还有快递可以拿,那就真的可以自我解嘲地晒上体重秤:又重了两斤。

作为拥有2500万人口的中国金融中心,上海从本周开始实施的“分区封控”措施令世界关注。3月28日5时起,上海市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第一批,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先行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月1日5时解封。第二批,4月1日3时起,对浦西地区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月5日3时解封。

英国广播公司(BBC)称,“这次封控的交错方式意味着在任何时间段内,这座城市都有一半保持运转”。路透社称,从3月28日上海和香港股市的表现看,“金融市场交易受封控影响不大”。

在3月28日举行的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此轮上海疫情决胜的关键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全覆盖、无遗漏、少流动、严管控,“希望我们用最快速度实现清零”。上海从28日开始实施“分区封控”措施,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核酸筛查。

事实上决策给力,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到位,日增200的时候是可以在半个多月结束战斗的。无奈疫情已经超预期了,防疫策略仍然按部就班,痛失G点。

曾经有人用“低人权优势”(劳动力供给过剩,缺少议价空间)的概念来对比中国和西方的劳动力状况,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来源。更多人把这个概念引申到广阔的社会领域中。一些人说中国重视集体主义,这就是一种“低人权优势”,换言之,就是对个体生命的不重视。而西方,特别是美国,更重视个人权利,更关注个体生命,因此,他们在人权方面的成本高,和中国竞争会受到限制,等等。这些说法在西方成为攻击中国的一种常规套路。

在大众文化领域中,更有一些人用诸如《拯救大兵瑞恩》等电影来强调西方对于个体生命的珍视,极力渲染美西方社会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高扬,认为个体生命在西方是高于一切的、是神圣的,并由此试图用所谓“低人权优势”来对中国进行否定。这些说法极为简单和粗陋,却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影响了不少人的观念。

新冠疫情在西方大范围传播,持续对于个体生命构成严重威胁,不仅大量人口染疫,也有大量人因为新冠病毒死亡。在美国,因新冠病毒死亡的人数超过80万人。而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全力防控。中国的新冠治疗等都是免费的,显然是将对个体生命的关怀视为最重要的价值。这与美西方的抗疫状况形成鲜明对照。

一些西方媒体这时显示出让人吃惊的一面。他们在分析中国抗疫状况时,竭力宣称中国保障多数人生命安全的清零政策经济代价巨大,是不可持续的;而西方大量人口染疫并死亡,反而被认为是一种保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他们肯定西方“与病毒共存”策略具有“韧性”,人员的染病或死亡被视为是不可避免的;反而将中国重视和关注个体生命、用清零方式保护更多个体健康,视为是中国可能在和西方竞争中落于下风或即将失败的征兆;认为西方的抗疫举措是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为。

清零对于个体健康的关怀,被这些西方媒体认为是经济上不划算的,因此,他们劝告中国放弃清零政策。如BBC去年10月发表的一篇分析就有一段具有代表性的论述:“短期来看,随着欧美持续放开并适应与病毒相处,经济需求将被释放;与此同时,实施零容忍政策的亚洲经济体将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即如果不放宽限制,经济地位可能会受到实质性损伤。”最近几个月以来,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论述,关于奥密克戎冲击的报道中,这样的说法更是普遍。似乎美国出现80多万人的死亡,反而是没有了拖累,在和中国的竞争中更具优势。同时,西方的媒体报道对由于染疫出现的死亡表现出一种听天由命,甚至是冷漠、淡然的态度。

这才是真正的“低人权优势”。美国等西方国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无视个体生命的死亡和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冲击,反而用淡漠和无视来获得一种对于中国关怀个体生命的“优势”。这显示出西方社会非常实用主义的态度,大量人口的病痛和死亡,同取得经济与竞争优势相比,似乎是更不重要的。这种价值观在中国当然是难以被接受的。而这种说法在西方的流行,正好说明了之前对于中国指责的虚妄和片面。

现在看来,一些西方政府的抗疫举措,正是一种利用“低人权优势”来获得经济和全球竞争好处的策略。这种策略的实际效果,不可避免地受到广泛质疑:大量人口染疫,社会必然会付出巨大代价,由此想在经济和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是没有根据的。这也说明,西方一旦遇到真实的挑战和严峻的状况,所谓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就成为一种空洞的说法和没有现实根据的宣传。新冠疫情的现实发展,戳破了西方之前对于中国的无端指责,反而让西方用“低人权优势”来描述自身。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


user avatar   wang-jian-min-76-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般城市都是生活物资入户最后一百米考验基层工作能力,上海不说做的一塌糊涂至少也是骂声不绝。

现在不仅仅是这一百米做不好,近在咫尺的东西都没法运走,说明商业局根本就没考虑哪里还有黄瓜,这就是另一个部门的官僚行为。

这样的还有多少,可想而知。

也许就考虑咖啡能不能保证供应。


user avatar   wu-pei-70-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靠运输解决不了,中国根本不缺运力。

我们那个小县城过年闹过一阵子,农村都封村了。

结果就是明明村里有蔬菜大棚,但搞大棚的菜农也被封在家里。村民吃的是不知道从哪里送来的高价烂菜叶,还没得挑。

spring之后农业、轻工业的供应几乎完全依靠市场经济。封城的直接结果是用行政力量掐断了市场经济的大部分自然供应链条。让市场提前进入到终极的垄断阶段。


不用市场经济也能运作,计划经济和调拨物资又不是没搞过,选择性会差一点,但经济能运作起来。

让上海周边菜农暂时合作化,统一收集蔬菜跟政府直接按原市场价交易。然后政府以按需原则组织志愿者限额平价分发。

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这样很难吗?中国却菜吗?显然不是的。

销售渠道被少数“有门路”的经销商垄断了。他们掌握了消费端的供给,抬高价格牟取暴利。

同时又掌握了生产端的采购,因为消费端被价格压的需求大减,生产端自然过剩而价格暴跌。

低买高卖,经销商两头通吃。


利益链条被少数人把持,还想靠“运输”解决吗?


user avatar   meng-zhi-wu-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上海似乎不知道什么叫应急保障。

之前我就说过封城不是简单的一封了之,而是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的。居民被封家里了,他们生活用品以及遇到的困难都需要政府来保障。就算全员封城,应急保障人员都是可以凭出入证出入的,因为少了他们,就无法保障封城后的社会运转。




              

相关话题

  郑州市发布新冠疫情防控紧急提醒,目前情况如何?是否有确诊病例?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钟南山预计中国年底或可实现群体免疫,科学依据是什么?在此之前还有哪些必要措施?届时能彻底摘口罩吗? 
  3 月 26 日吉林新增 1071 例本土确诊病例,目前情况如何? 
  2 月 14 日香港新增新冠确诊病例 2071 例,达单日新高,目前当地疫情防控情况如何? 
  南京疫情外溢下,还能去中国哪里旅游? 
  不切断蔬菜是否能更好的留住纤维? 
  新冠变异病毒「拉姆达」蔓延 29 国,有何特点?疫苗有效吗?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统计...」是什么梗? 
  12 月 14 日广东发现省内首例境外输入奥密克戎阳性病例,目前当地情况如何? 
  福建一男子初筛阳性仍坐动车返乡,致同车厢 201 人密接,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如何杜绝这种行为? 

前一个讨论
深圳教师降薪降了多少呀?以后会涨回来吗?
下一个讨论
上海回应哮喘病人借除颤仪被拒去世,称涉事医生停职处理,在这一事件中,都有哪些人需要负责?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