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英国和德国血战到底是否是一项战略错误? 第1页

  

user avatar   chang-shou-9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国不应该和希特勒血战。开战的后果大家也看到了,英国的损失太大了。但英国也不应该和希特勒讲和,因为讲和的风险太高了。希特勒此人反复无常,一旦让他停下来消化了欧洲,英国面临的压力也太大了。更不用说如果希特勒没有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打英国上而是以更多的力量更早闪击苏联,苏联是不是顶得住也不好说,一旦顶不住麻烦就大了。

英国有一条唯一正确的阳关大道:在30年代坚决投美。一旦投美,英国的天地就完全打开,变得十分宽广了。

反正你现在不投,将来也要流着血跪着投,对不对?

英国30年代还是颇有些权威颇有些资本的。别的不说,光是那一大片殖民地半殖民地对1929年后陷入严重经济困境的美国就是巨大的吸引力。还有金融,科技,欧洲地缘影响力等等诱人方面。英国如果坚决投美,美国几乎不可能拒绝英国。哪怕他的孤立主义再强,赚钱吃饭的压力也会逼他接受英国投美。

英国投美的时候,可以要求美国全面开动兵工厂和建造大量后勤运输船队作为投美的条件。

如果在30年代美国制造出海量的武器运给英国,甚至美国派一些大兵跑到英法的某些地方驻扎,希特勒还敢不敢打英国甚至敢不敢打法国就很难说了。就算美国不派兵,只要有巨量的廉价美国武器和美国后勤,英国可以从殖民地抽调海量人力进行武装。这对希特勒也是巨大的威慑。这不仅仅是因为有很多兵很多武器,也是因为希特勒和英法都知道,英法对于牺牲这些殖民地的人是没有多少心理压力的。

总之,如果30年代英国坚决投美,希特勒恐怕不敢全面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就算依然发动,英国的处境也会好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吹嘘自己和美国是地球上的一字并肩王。世界各国有很多人都会相信,甚至很多美国人自己也会信。这样的前景难道不美好吗?

就算以后随着世界大势逐渐维持不住殖民地了,英国也可以以从容得多的方式逐步退出殖民体系。甚至可以利用美国年轻气盛做事鲁莽的弱点,将计就计把很多殖民地的陷阱包袱甩到美国头上。等美国在殖民地碰得焦头烂额了,又会想起英国老绅士处理殖民地的水平,搞不好美国会再一次叹服:要治理好世界真是离不开英国呐。由此越发倚重英国帮助治球

人们常说张伯伦最大错误是对希特勒绥靖。此言谬也。张伯伦最大的错误是:在“世局大迷乱,国事极艰难”的情况下,依然不投美。这真是大英千古罪人。

人们常说丘吉尔最大功绩是领导英国抗德。此言亦谬。丘吉尔最大功绩是在危局之下完成了投美的历史性任务。他接手之时的局面是令人绝望的:有利的投美窗口期已经关闭,日不落帝国崩溃已经势不可挡,英国面临德苏美三虎包围,英国被顶在一线不得不战,就算战胜也有很大可能被剩下一虎甚至两虎吞噬。丘吉尔怎么办?在战时,他以“崽卖爷田不心疼”的气魄坚决割肉投美,宛如英奸。在战后,他又处心积虑挑拨离间为美苏爆发冷战立下大功,避免了最可怕的“美苏结盟治球阉割其他所有工业国”的局面,使得下坠的英国国势得以停在一个高位。丘吉尔大开大合纵横四海,在投靠学历史上书写了经典一页。

英国的正反投靠经验是一笔宝贵的思想财富,英国这本厚书美国人还没有读通呢。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少人认为,英国在二战中与德国血战到底,获得的结果仅比最坏的结果好一点点,我个人觉得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

首先从德国给出的停战条件来看,虽然英国几乎无法在欧洲大陆继续搅屎,但英国的海外殖民地和海外贸易命脉都在,可以说英国称霸的根本保持住了,也许仍然会衰落,但速度肯定比现实世界要慢很多。

其次,英国虽然在军事上胜利了,但在经济上一败涂地,可笑的是,这个失败不是因为英国技术不过关,而是由于英国全力生产战争物资,导致民用市场份额主动放弃给美国。等到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影响力是市场份额已经深深的打入了传统上不可能让他国染指的殖民地地区。经济市场的丧失是英国衰落的根本原因。

第三,由于英国将全部的资源调到欧洲作战,导致印度出现了暴力独立势头,而此时英国已经无力再分兵镇压正在向全印度蔓延的武装暴动,只能允许印度独立。而印度是英国工业的重要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印度的独立进一步恶化了英国的经济竞争力。

可以说,二战对英国最大的影响就是迫使英国主动出让经济利益根本,导致英国再无力维持帝国的规模,最终滑落下世界老大的宝座。而在1940年与德国停战的话,则有可能保持住一定的优势。


user avatar   gong-ke-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西洋宪章跟投降德国有什么区别?

————美国人好歹讲信用,至少比希特勒讲信用。。。。。。

宁跟明白人打一架,不跟二百五说句话。美苏再怎么坑大英,也是可以按正常逻辑理解,按正常逻辑打交道的明白人。而希特勒是疯子。。。。

跟公开的视条约如厕纸的希特勒合作,风险远比死磕到底大太多了。这就是为什么二战后瓜分大英的狂潮能忍,但跟希特勒必须死磕到底的原因。

英德媾和的主要问题,不是英国是不是该死磕到底,而是谁能确保希特勒守信用?谁能确保希特勒不会在一个早晨突然撕毁一切协定,百万德军渡过只要几个小时航程的英吉利海峡?

从希特勒上台起,英国外交的核心就是尽一切可能避免欧洲大战,英国已经尽一切可能避免最后的局面了。简直是如大清国般卑躬屈膝,几乎是希特勒合理的要求去满足,希特勒不合理的要求也尽一切可能去满足,可以说没有人能要求英国再做更多。最后的悲剧不是英国的责任,责任要由希特勒来负,他已经将德国的信用透支殆尽。

其实自1918年之后,大英外交就是一个卖卖卖的过程,也算是价钱公道信用良好。这种情况下德国混进黑名单,锅不能给卖方。。。。。。


user avatar   tian-xia-77-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部分人总存在一种幻想,那就是纳粹德国是一个正常的国家。

然而要注意,且不说希特勒本人的政治素养有多高,在纳粹德国这样一个元首专断独行的政府机制下,国家元首的形象就代表了政府形象,但希特勒的政治工作就如同他的经济模式一样不具备任何的可持续性。如果说第三帝国的经济奇迹建立在政府信誉背书的梅福券之上,那么元首的政治外交胜利就建立在“民族自决”原则和他“爱好和平反对苏联”的基调上。梅福券到期了要还债否则股市会崩盘生产会停滞经济立刻垮台,而民族自决和爱好和平的幌子要是没了就意味着纳粹德国的政治信誉破产。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张伯伦本人其实能力绝对算得上一个不错的首相,任内改革经济加强海空军建设都为丘吉尔的“We will never surrender”提供了基础,奈何对面的希特勒是个没有任何信誉和底线的疯子。出兵莱茵兰,破坏《英德海军协定》,二度扩军,给弗朗哥派志愿军,德奥合并都是在挑衅唐宁街的底线,直到慕尼黑。希特勒保证苏台德是他在欧洲最后要的一块领土,张伯伦大老远飞去和他签了“一个世纪的和平”,然后随后希特勒就出兵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这就破坏了民族自决爱好和平属于公开的入侵了。希特勒兴高采烈的看着自己靠嘴上功夫把英法耍的团团转的本事,实际上也把英国逼到了死角。堂堂大不列颠,统治世界1/4土地,1/3人口,1/2海洋的日不落帝国屡次三番被戏耍固然好笑,但这也意味着就算是头猪也该反应过来希特勒的下限多低了。现在的德国比第二帝国更加强大,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和奥匈帝国的合体,同时《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的签署扯下了反共的大旗,弗朗哥在西班牙的胜利,墨索里尼在罗马的洋洋自得把英国在大陆上最后靠得住的盟友法国也逼到了三面被包的绝境,现在的英帝国要是想证明皇家海军还能纵横地中海大西洋,殖民地还牢牢捏在自己手里,就必须把这个刺儿头拍下去。

很多人说丘吉尔是英奸,因为他把英国打包卖给了美国,日不落帝国就此日落,其实这是太小看温斯顿了。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固然是血腥罪恶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把先进的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带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促进了当地人的觉醒。旧殖民帝国本来就已经捉襟见肘风雨飘摇了,连自己家门口爱尔兰都护不住的英国就算有着世界第一的海军也不可能同时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挑战,尤其是美苏两个打着普世价值观旗号的新兴工业强国的崛起,英国模式的衰落是个时间问题而已。丘吉尔用殖民地基地换驱逐舰保护好了帝国的海上生命线,然后用对法西斯抵抗到底换来了和斯大林罗斯福平起平坐的政治资本,用铁幕演说把英伦三岛和新大陆绑到了同一战线,帝国固然日落了,却也留了个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结局,而不是真的被美国治标苏联治本美苏联合治成标本。时至今日英国的金融业计算机仍然处于全球第一梯队,英语圈的舆论能力和干涉能力独步全球,英伦文化仍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旧殖民地和英联邦,这无疑要给丘吉尔算上一笔功劳。

说回二战,如果和德国媾和了会有什么结果?已知美国人是势必要入场的,罗斯福新政再奇迹也得消耗美国庞大的工农业产能,那么自然英美海军矛盾,旧殖民帝国和门罗主义的矛盾就上去了。德意英法(维希法国)四国海军加起来自然不逊色于美国并且全球基地让美国登录老欧洲几乎是痴心妄想,而英国殖民地丰富的稀土石油橡胶资源也能解决德国的刚需,在当时指望从西伯利亚给乌拉尔运送大量物资支援苏联是几乎不可能的,那么很可能苏联就会失败。问题来了,现在英国有什么资格说自己还能当世界老大呢?一个整合了法国中欧南欧苏联工业能力的大日耳曼帝国,本土的工业产值能力已经远超英国本土了,就算是英联邦也不可能指望自治领和殖民地超越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心辐射带的法苏。可如果当了老二,你就知道希特勒会不会用海军登录空军轰炸不列颠?要知道他可是从1935年说谎到了1940年。同样是当老二,同样是投,美国起码真诚,小胡子则败坏了全部的国家信誉。

如果要我说的话,丘吉尔就是一个偶尔出昏招的老赌客,虽然有时候也会输的昏天黑地(加里波利战役,达喀尔战役,紫石英号进入长江),可总体上还有作为赌客的骨气和技术。希特勒则是一个完全的混混,他把自己小时候那些街头流氓和家暴父亲的缺点也带到了政治里,一会儿小心过度一会儿又胆大妄为,一边刚愎自用一边投机取巧,得了便宜还卖乖,靠骗和偷袭欺负人家一百多岁的日不落帝国赢红了眼,然后在手里筹码最多的时候一把抛出(巴巴罗萨),被庄家(英国)和几个高客(美苏)逮住一顿好打(巴格拉季昂、诺曼底),踢出了赌场。

说英国那是战略错误,要么是德棍日常YY没有xxx我大德意志必然天下无敌早就日耳曼尼亚了,要么就是过度黑丘吉尔或者吹美苏了。无论如何,英国作为一个离岸平衡玩了几百年,大陆均势拖垮拿破仑,执掌世界牛耳一个世纪,至今仍是地球OL前五的超级玩家,偶尔出昏招我信,说能在二战这种生死关打臭牌,那我是真的不信。





user avatar   kashiwagieri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时间限制到二战前的话,英国的选择,已经谈不上对错了,因为英国自己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到了不得不和德国血拼的地步。

如果是一战之前,英德合作还有可能(通过划分势力范围达成一定的妥协),一战后期如果英国是有限度地扶持德国,那么英德之间也会有一定“准盟友”(针对法国和苏联威胁)的默契,可时间放在二战前,英德妥协就已经不可能了。

因为二战前德国的利益和英国的利益已经产生了根本矛盾,而英美之间的世界霸主地位争夺和过渡,在二战前已经完成初步妥协了。

导致英美逐渐从矛盾双方转化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原因,是涉及英美的另外两对大国矛盾(英法和美日矛盾),以及从“殖民时代”到“新殖民主义”的帝国主义操作系统升级需要,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就是英美通过相互利用从而控制世界的“操作系统”。

但这个操作系统玩得转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亚欧大陆上不能出现世界霸主级别的强国(像纳粹德国和后来的苏联这种)。

而纳粹德国如果完成了对欧洲的实际控制和力量整合,那么英国在欧洲大陆将再无插手空间,等同于本土时时刻刻面对来自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英国在欧陆外交上的传统套路将直接失效。

这样的话,英国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对美国来说的利用价值)也会直线下滑,甚至被美国“跳反”,直接沦为被纳粹、美国和苏联合伙瓜分的大肥肉(因为英国是这四大国里唯一处在下坡路上的,而且殖民地又最多),那么二战后美苏拆解英法殖民体系的戏码,将提前在英国自己身上上演(此时法国已投降),(德美苏)三大强国合伙“伺候”英国自己,这“福气”你说小得了嘛?


而且二战的爆发,本就有英美(尤其是英国)“玩脱了”的成分。

美国资本之所以能很快进入欧洲,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英国的“引狼入室”。

一战后,因为德国受到重创,国际地位短时期内大大下降,法国开始重夺“欧陆霸权”,战后初期很多欧陆事务实际上是由法国在主导,所以为了限制法国,继续维持所谓“大陆均衡”,经济实力(对于维持世界霸权来说)早已不济的英国,开始主动引入美国的资本来平衡法国,而美国也乐于在此过程中“借(英国)壳上市”,通过英国的政治霸权为自己的资本扩张开路,更快速地用经济资本渗透到欧洲大陆,完成之前通过《凡尔赛和约》没能实现的目的。具体的操作就是之前提到的“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这两个计划下去,法国战后所获得的对德主动权(和欧陆主导权)直接被英美稀释,也就没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欧陆霸权国”。

但问题在于,即便英美不扶持德国,和平发展几十年后,德国凭借国家规模(人口以及人才技术)优势,还是会超过法国,离岸平衡原本是“锄强扶弱”,英美这波却是“除弱扶强”,而德国也得以借此快速咸鱼翻身,重新成为了世界大国。

这时(二战前),虽然各有小算盘,英美都想利用对方的优势为自己办事,但英美利益也因此渐渐绑定,同时开始主从易位,英国渐渐像拿破仑战争时的俄奥普三国那样,因为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开始逐渐从政治层面上的世界盟主,沦为美国借力打力的“打手”,也就是美国出钱,英国出命(像二战前期和《租借法案》里所体现的那样)。

进一步促进英美形成特殊关系和加快完成霸权交接的,则是轴心国和苏联的崛起与扩张(以及其难以保证的信誉),这时的英国已完全无力单独应对轴心国的武力竞争和苏联的意识形态竞争,英国抑制法国不成,反而让德国做大,弄出了一个更难对付更具侵略性的对手;让(德国、美国)祸水东引打苏联不成,反而让自己进一步绑定到美国战车上。


二战前的英国,最需要的是和平,通过维持和平让自己能够消化一战后的战果,并恢复一战带来的战损,因为如果能充分调动上图蓝色部分的资源,英国毫无疑问还会是日不落的“超级大国”,扭转相对国力(对于美国和苏联而言)的弱势,并不是不可想象的。

但德国的崛起,打断了英国需要和平的进程,并且纳粹德国基本没有信誉可言,又近在眼前,英法之前的绥靖,是希望通过满足德国的“复兴”愿望,维持欧洲的和平,从而让自己能更好消化殖民地,甚至将部分殖民地本土化,恢复和充实国力。

但纳粹德国认为自己作为世界大国的权力是无限的,英法给的这点儿好处完全不够看,连塞牙缝都嫌寒碜,所以就必然和英法冲突。

英国在二战前唯一可行的“对德妥协”,就是将纳粹的野心在萌芽中掐死,不让其做大,让其为了摆脱法国的限制(或对抗和防范苏联),避免两线作战而不得不和自己合作。

但绥靖开始后,纳粹的胃口已经被英法的妥协给吊起来了,德国的战车启动也刹不住闸了(德国自身的经济和政治氛围并不健康),自然无法再和英法达成实实在在的平等合作和妥协了,只有谁给谁当从属,谁踩着谁当老大的问题了,而因为英法总体国力仍比德国强,又是“国联”名义上的世界霸主,所以英法和德国必然会打起来。

除非有时光机,让英国知道战后的美国和纳粹德国一样会对自己的“帝国”进行拆迁,那么英美合作或许才有可能瓦解,好安心当个超大号的“中立国”。

但在做不到这点时,英国就只剩一个“快去请如来佛祖”(美苏这种国际体系外的大国)降住“齐天大圣”(要掀桌子的纳粹)的选项了,而谁能降住猴子,谁就是英国的“佛祖”了。


user avatar   xiao-xia-yi-s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这话题还真有点像三国圈有人喜欢说的一句话——在德国角度而言的确是蠢。。。

就我的了解,44-45年左右第三帝国有一大群人倒里宾特洛普,包括戈林、戈培尔、希姆莱等人再内,加上一大群将军,全都对里宾特洛普恼羞成怒了,因为实在是想不通,德国坐拥整个欧洲大陆4年,整整4年的时间都无法跟英国媾和,直到英美有足够的实力开辟第二战场,那他这个外交部长是干什么吃的?

唯有希特勒认为这不是里宾特洛普的问题,因为即便是不列颠空战期间,英国都拒绝讲和,更让人震惊的是巴巴罗萨行动爆发后,一贯反苏的丘吉尔竟然支持了苏联。那么在英国最困难的时候,以及最有利于英德和解的共同利益时机出现时(假如此时英国与德国媾和再加一把力,苏联的确很危险)。丘吉尔都拒绝和谈,那么等到了盟军已经逐渐开始节节胜利的时候,与英国讲和就更不可能了,换谁上都一样。

而且这还不能用历史经验来解释,不要用现在的观念去看当时,英国历史上并不是血不流干死不休战的。就是拿破仑,英国也跟他讲和过(《亚眠和约》了解一下)。拿破仑战争时期,英国也是讲和后不断组织新的反法联盟,而不是直接拒绝讲和。在当时看来,与英国达成协议应该是可行的才对,所以很多德军将领一直寄希望于西线媾和。

大体说来,这的确不能归结为丘吉尔的个人性格。首相也是对议会负责,在战前,英国议会也是主和派居多,之所以会有现在这样网上对英国的印象,慕尼黑阴谋可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德国入侵波兰之后,外交声誉完全名声狼藉,丘吉尔这样的鹰派自然就完全获得议会支持了。

有些想得多一点的容克地主可能就想到了“必杀希,乃许和”,720事件主谋施陶芬贝格可是个伯爵,涉嫌者中也包括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冯克卢格元帅在内的一片冯字辈将军。不过此时已经是诺曼底登陆以后了,就算成功,估计英美也没有理由在这时候停下来了(话说难道还停下来要苏联多占地?)。希特勒之所以在一片反对声中执意要打阿登,主要还是企图趁着俄国人还在维斯瓦河一线,用西线决定性胜利来以战促和(直接谈美英肯定拒绝)。




  

相关话题

  二战英国,日本和美国的航母在甲板和机库的设计上有哪些区别? 
  一战后犹太人究竟做了什么造成欧洲反犹? 
  美日太平洋战争是“狗咬狗”的战争吗? 
  求问,该图是我截的隼鹰航空调书,看不懂上面的型号对应? 
  二战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如何评价爱沙尼亚二战电影《1944》? 
  二战如果美国完全不参与,保持中立,结局会是怎么样? 
  如何正确评价美军二战时的谢尔曼坦克? 
  如何评价英国丘吉尔坦克? 
  为什么乌克兰有新纳粹,而德国民间还支持乌克兰?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上海推出的“沪惠保”,值得买吗?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乃万说「男生也有梦想,到了 18 岁他们的梦想成了买房买车,应该给心爱的男孩一些宽容和理解」?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