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西安比同样地处西部的成都要差? 第1页

  

user avatar   yanzidan3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17.1.23更新

鉴于我提交此答案时并没有对比其他高校的就业数据,其实这也不是我本意。但是既然有人提出了疑问,我姑且做个简单的补充。数据我就不贴了,有心的自己去百度一下就行了。

总的来说有一个情况让我很意外,就是高校所在地对就业地点分布的影响远没有我想象的大,我看过了杭州,成都,武汉的几个高校,总的来说本科毕业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差不多都和生源比例相当,大致都在20%-40%之间。我一开始看浙大留本省比例60%多被吓了一跳,后来才想起来浙大本省招生人数也是惊人的。这大概也是国内二线城市的普遍情况。

如果要在这里面具体的看,毫无疑问陕西省在本科生留本省指标上还是偏低,西安交通大学20%,西北工业大学26%,最要命的是西电居然才16%,同档次的电子科技大学有30%多留在本省就业。西安的IT产业啊,真是和成都差距越拉越远。

到了硕士和博士,各个高校就显现不出太大区别了,都在50-60%上下。由于博士生源数据十分缺少,也不好进一步对比吸引高端人才的能力了。

从表面上看,可以得出的比较公平的结论是成都、西安、武汉、杭州等二线城市吸引硕博士高学历人才的能力相近,而西安吸引本科生的能力较弱,但也没有和其他几个城市拉开档次的差距。

以下就是我个人的主观意见了,虽然上面说了半天好像没有看出“西安在吸引高端人才的优势”,但众所周知西安目前在经济体量上和以上任何一个城市都相去甚远,就业机会也差距很大,西安又有如此多的高校,所以本科生指标上西安必然是落后的,我这还只是对比了几所名校的数据,如果把普通本科生也加上,西安体量上的劣势肯定会更大。

硕博的情况就有所不同,至少从数据上看,西安在依然存在大量硕博毕业生(不少于以上城市)的情况下,留本省的比例却能和其他几个城市打平,这确实也是西安科教特色的体现,毕竟高校既产出博士,又给博士提供就业岗位,也是顺其自然的事。

说到这里,我必须扯一句无关的,此问题下,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西安人,都承认西安目前弱于成都的事实。但实际上从我这个回答的角度(吸引人才)来看,二线城市就是二线,不管是冲一线的杭州成都,还是在二线边缘挣扎的西安,这几个城市内部的差别还是远远小于二线城市和一线的差别。所以,撕个毛线逼,各自回家努力去吧。

-------------------------------------------我是分割线-----------------------------------------------------------------

我只拿一个数据来回答这个问题,根据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为陕西的占到20.61%,硕士为38.86%,博士为55.81%。足可以看出,西安这个城市在吸引高学历毕业生上的优势。

当然了,细追究起来,硕博士里面陕西生源的比例应该是高于本科的。而且本科陕西生源的比例应该在1/4左右,结果毕业留下的还不到这个数,同样足以见西安缺少足够的面向本科的就业机会。西安的企业少,尤其是缺少大量提供就业机会的大企业,能面向本科的,质量高一点的现在也就华为三星,很多想留在西安的同学留不下来,这一直都是西安的弱项。

但正如我一开始所提,西安的强项一直在科教领域,大量的高校和研究所每年都吸收大批高学历人才,这难道不是一个值得好好考虑考虑的优势?西安本地人是有不少素质比较差的,服务业也不行,但个人生活工作的圈子的作用比这个大得多,就像以前你在交大卖个菜还得学会上海话一样。

从未来的走向上看,国家对西安的定位明显在于维持科教强市的地位,而不是大批引进工业提经济走规模,现在陕西省和西安市各自的X长和书记,4人中已经3人都是高学历科学研究单位出身,这个意图应该已经极其清晰。另一人也以整顿市容闻名,想必能在几年内改善西安这个陈年痼疾。

对于个人生活来说,这个问题就更简单了,均价7000的房价可以让你轻松承受,众多二线城市里不错的商业娱乐环境(虽然是比成都差些),很好的教育,医疗水平,对于北方人来说比较容易适应的气候,冬天有暖气夏天不算太热,比较大的问题也就是灰大,有雾霾(话说成都这点也不算好吧)。各种条件比下来,对于学历高,希望兼顾工作与生活的同学来说,西安的条件算是挺不错了。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人一边说西安活在历史中,一边说成都历史上多牛逼,从未跌出前十……这让人很难办诶。几个基本常识:

1. 扬一益二是中晚唐的说法,是说地方城市里扬州和成都分列一二,当时的首都长安远比这两个发达繁荣。而入宋后,扬州成都都衰落了。

2.北宋熙宁十年的榷税表里,四川因为用铁钱的缘故导致税额虚高,应该除以2或3才符合基本情况。当时成都的排名应该在20开外,甚至30开外。

2017.4.6再补充:

怎么一个两个的跳出来说成都历史上多牛逼……到底是谁活在历史中啊?非要说历史那我就说说,成都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在中晚唐,也就是所谓“扬一益二”的时候,是成都历史上难得的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时代,但此时长安依旧保持世界第一大城市的规模,人口百万之众。此时长安第1,成都第3。唐亡后随着东南的崛起(注意不是西南),西安和成都一起相对衰落了,都由全国性城市衰落为地方性城市,但根据北宋熙宁十年的榷税表,西安此时排第13,成都在20甚至30开外。元初设秦蜀行省,西安做了成都的省会十几年,后来四川省才从秦蜀行省里分出去。明代西安是天下四大藩王的秦藩驻地,而四川一直没有从宋末的屠杀中恢复元气。清初,因为成都太破败,四川省省会迁往阆中20年。成都这样的历史算是一直繁荣,那西安怎么就不是了?


———原答案———

虽然我知道有人试图把原因往人上引导,什么官僚气息重、不思进取、活在过去云云,但这绝对是伪命题。我向来不大相信在人员自由流动的国家里,一个城市的发展能和这种文化有关。保守的风气是发展落后导致的,而不是相反。以下抛砖引玉:

地理肯定是城市兴衰的决定因素。

西安是关中乃至西北的中心,西安的兴衰维系在关中和西北之上。

都知道现在西北是中国最为地广人稀的一个板块,但历史上并非如此。明代陕西(含甘肃宁夏)的人口是超过四川(含重庆)的。康熙十八年陕西分省,原因正是陕西人口多到必须分开。而四川在当时显然还人口不算多。


同治大乱前夕。1851年,云贵川渝人口5092万,陕甘宁3225万,占云贵川渝的63%。

但是在同治年间的大乱让西北人口骤降,同治大乱和光绪大灾结束后的1880年,陕甘宁的人口仅剩1200万,比乱前暴跌三分之二。而云贵川渝则进一步增长到5835万。

直至如今这一影响仍在,现在陕甘宁人口在7000万,仅有云贵川渝2亿人口的35%。

所以我觉得关中乃至整个陕甘宁至今都没有从同治年间的大乱恢复元气。作为整体的西北人口大大少于西南,两地的经济中心有差距也是必然的。

------------再上一点数据----------------

以康熙十八年陕西分省之前的范围作为关陇的地域基础,以重庆直辖之前的四川省作为四川的地域基础。在同治大乱之前,关陇的人口一直比四川高。

唐开元间,关内道+陇右道83万,剑南道73万,另外山南道47万户中大概有7万户属今陕西,7万户属今四川。所以大致上是90万VS80万的样子。

宋崇宁间,京兆府路+秦凤路+西夏+利州路一部分户口合计在210万,川峡四路扣掉利州路中今陕南部分,户口在195万。

明崇祯初,陕西省人口在1000万左右,四川省人口是780万左右。

清咸丰元年,陕甘人口在3225万,四川人口是2600万。

直到众所周知的同治大乱,两地人口形势才逆转,变成现在的7000万VS11800万。陕甘宁人口不足川渝的六成。再加上云南、贵州的开发,西南的权重就越来越大了。

--------------区域人口对中心城市地位的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关陇地区的自然禀赋最好的地区无疑是关中,这就是为什么西安几千年来都是西北中心。但是唯独一个时期例外,就是清代中期。陕甘总督自乾隆二十九年起移至兰州,与此伴随的正是明末旱灾和大乱中,关中人口损耗严重,以至于乾隆、嘉庆时期甘肃人口超过陕西一倍。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段西安没有充当西北中心的时期。

同治大乱给甘肃造成的影响远比陕西严重,陕西、甘肃人口对比逆转,再加宁夏独立,甘肃人口更少。反映到城市上,就是自民国起,西安被设为直辖市,意味着西北中心重回西安。


user avatar   luluw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近期,我们全面对比成都查找了西安的短板:一是总量不大。二是投资不足。三是工业不强。四是外贸规模偏小。五是创新及转化能力不足。六是非公经济不大。七是县域经济薄弱。八是环境治理压力大。九是政务环境不优。十是干部队伍在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工作标准等方面,与“追赶超越”的要求还有差距。-王永康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无意中看到这个问题,有不少人否认成都比西安强,打心眼里是不愿意承认这种差距的。更有人认为成都发展成现在这样子是靠媒体吹出来的。那么,你们要真以为靠吹牛就可以达到现在这个样子,那真的是有点儿掩耳盗铃了。很多时候无数外地朋友去成都旅游,这就已经用脚投了票了。

不知道西安网友关注到最近发布的一系列西安官员被专门派到成都各个区挂职学习的新闻没有?没有注意到的我截图贴出来,看看西安政府怎么说。西安市政府已经意识到西安与成都的差距,所以才要派人去学习成都经验,好为西安追赶超越助力,试问谁会学习一个比自己水平低的城市?难不成想花样作死?最近我都看吐了的“追赶超越”的新闻标题。那么到底追赶超越谁,很明确,西安市政府很明确的说了对标的是成都,构想的是努力追赶超越成都,那么说明在政府层面是认为成都比西安强的,政府掌握的各种西安数据恐怕比网友要全面的多得多得多。

另外,成都市政府这帮官员确实也在不断努力更优秀的城市学习,当年为了学习武汉管理高新区的经验,成都市政府连续派了好几批的成都干部去武汉学习经验,成都领导班子神经崩得也很紧好不好,你们以为吹牛就能把成都吹成这样,那纯属意淫。

之二



之三



之四

之五


。。。。。。。。。。

后面的什么六七八九的报道就不说了。西安将来会不会比成都强,那是以后的事情了,现阶段差距还在那里。


user avatar   mingjun2016 网友的相关建议: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成都与西安也不是一天建成的。其他答案都在讲当下的行政因素影响,但人们通常忽略数百年尺度的行政大区演变历史的影响。

陕西变小了,四川变大了

元朝发明行省一级行政大区以前,行政区划的特点是山川形便,通常以自然特征来划分行政界限。而且一级行政区划分通常是小而细,便于地方根据自身地理优势进行经济往来与交通建设,有利于地方区域经济自主优化与整合。

元朝开始,蒙古人不仅把全世界的民族格局洗了一遍牌,也把中国汉地的传统区域认同给洗了一遍牌。元朝开始的政区划分原则是犬牙交错,将地理环境差异大的地区拼凑成一个省,以互相牵制,在很大程度上打乱了地方的经济与文化认同感,牺牲了地方经济发展的效率,来稳固政治上的稳定。

有趣的是,自打元朝,陕西和四川这两个省份概念建立起,两边的待遇却是朝着相反方向走的。

宋金之时,为了治唐五代藩镇割据的病,汉地的区划已经被打稀碎。关中与巴蜀盆地都被分成好几份。到了元朝,蒙古人一上来,统治着前无古人的领土面积,细而小的区划管理势必难以为继。所以行省制度就出现了。元明清,为了进一步制约地方,省级区划也是越分越小。多数元代的省份,今天都被二分或三分,陕西也是其中之一。可是总有个例,反而往大里变,比如甘肃,比如四川...而且他俩都是陕西的邻居...

陕西,或者说关陇一带,是忽必烈最早的封地,京兆宣抚司是忽必烈最早经营汉地大本营。所以忽必烈对关中的控制能力是比较强的,也是忽必烈次子的封地。陕西省诞生之初,就东起潼关,西至兰州,控制着关陇这条中腰人口黄金线。以河西走廊上的甘州、肃州命名的甘肃省,与陕西划黄河而治。于是,陕西诞生时,就是一个大省。犬牙交错原则下,陕西并非被限制的一方,反而是限制各方的基地。

明朝,蒙古势力包围着汉地,中央实际治理的版图整体收缩。陕西作为防卫重省,正北临蒙边界也一起内缩。但是明朝为了钳制藏区,陕西临藏边界向西南扩张。西北陇上边界更是扩展到黄河、贺兰山一带。那时,明朝九边重镇,有三边在陕西境内。关中这一平原腹地的支撑作用被凸显出来,所以才有了现在的西安古城的堡垒规模。

四川就比较尴尬。巴蜀盆地因为面对中原,封闭性更强,本来就被唐宋长期分割区划。宋金对峙,宋元战争,汉中的兴元路在拉锯中的关键据点作用被凸显,兴元路直接被划入陕西省,将汉中盆地这个优质据点和秦岭山脉这一屏障一并划给北方。藏传佛教又是忽必烈的信仰,西藏领袖,大元帝师八思巴又是忽必烈铁杆,所以西藏的宣政院实际上挤压了成都汉人对川西的管辖权与治地范围。四川竟然成了元朝最小的行省...

论“省”诞生的起点,陕西真是比四川高太多。元明两代四百年,陕西都是北方大块头。但是明朝时候,四川也迅速成长起来。因为明朝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对藏区的钳制,作为汉地桥头堡的四川,向西向南大幅扩张。也成一个大块头。

四川对陕西的逆袭发生在清朝。陕甘分治,一锤定音!

陕甘分治这个词叫着有些别扭,实际上是甘肃吞了陕西东半块。但是呢,与先前的甘肃比,新甘肃省其实又像是陕西分裂出去的东半块吞了甘肃...

简单来讲,就是在明朝中期开始,从兰州到平凉这一带的陕西东部地区,即“陇”,由于军事作用更大,和陇山以东的关中地区,即“关”,两地民治就逐渐成分离趋势。最后,在清朝初年,陇被分出了陕西,与河西走廊的元代甘肃省、明代陕西行都司,即“河”,合并成新甘肃省。也就是关陇分家,河陇另组一家。陕西,就被剔剩成了今天的大致形态。

河陇组成新甘肃省,是满族统治者的需要。

元代的统治者,将蒙人、藏人列作上等,汉人、南人列为下等。为了方便对藏区进行统治,需要藏区北扩,藏蒙合流制汉,与统治中枢拉近。所以,陕西西南部被限缩,整个四川都被限缩。汉地优先让度给藏地。

明代的统治者,是汉族出身,汉地为界,所以尽可能扩大汉地对周边少数民族区的渗透扩张。也就是能多拿一点算一点。陕西与四川都大幅向少数民族区扩张。

清代的统治者,是东北地区的满族。满清与蒙元的最大区别就是,蒙元视汉为最次等,满清起码视汉为二等。所以满清需要汉人的省份,能够分割藏区与蒙区,甚至分割开西域,以防止蒙族、藏族、伊斯兰三派合流威胁西部。这个时候,汉和统治阶级是站在一边的。陕西的核心区过于偏东,对大西北腹地鞭长莫及。所以,甘肃立省,带着这种楔入分割大西北民族分布格局的使命。陕西,就被咔嚓了。

可以看到,同比例尺下,陕西变小了。四川变大了

陕甘变弱了,川渝变强了

从经济便利上说,关陇的亲近度,与河陇比起来,应该是更大的。关陇在清代以前自古交错往来,并称为一,民风民俗相近,二者的经济互补性也很高,比如陇东的平凉、庆阳,平原耕地少,胜在扼守关中西去的交通要道。如果仍是陕西的地市,省级全盘经济战略下,发展定位会更准更高。

在陕甘分治之初,宁夏也是甘肃的地盘。宁夏平原,加上庆阳台塬,说这两处是河陇粮仓也不为过。平凉则扼守萧关古道与泾河古道,是关中乃至中西部通往陇上宁夏与河东兰州的咽喉。将平凉与庆阳,这两处陇东要地划给甘肃,除了支持甘肃补足后方腹地外,事实上也有弱化陕西与关中的考量。毕竟,北宋西军、明朝边兵、李自成灭明、王辅臣叛乱、陕甘回乱、冯玉祥东出中原、西安事变、延安奇迹...陕西这个地方的龙脉即使已经是过期的,也不能不防啊...

清朝陕甘分治之后,西安才叫真正进入了历史低谷期。新甘肃省诞生后,疆界越拉越大的清朝,一改宋元明三代以关中为重心的西北经营方略,将西北的军事大本营放在兰州。这对于一个都城非长安的王朝来说,的确更便利于平定西域。可是仅仅一百年后,这套方略就破产了。导火索正是陕甘回乱。事实证明,远离人口腹地的甘肃这条线形人口带,虽然区位偏更西,适合作为军事桥头堡,但如果作为经略西北的经济和政治中心,国家控制力是相对要弱的。

汉族是一个农耕民族。而关中出了陇山向西,不是山地,就是戈壁,陇西到河西,只有河谷与冰山融雪形成的绿洲才能够形成大的城镇,对农耕人口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而且这宜居带还呈一条长线的形状。甘肃省实际上的人口重心,至今仍然在甘肃东部,也就是陇东陇西。而拥有黄土高原上最广阔平坦的黄土大台塬的庆阳市,至今仍然是整个甘肃最大的产粮市,全省粮仓所在,也是GDP第二大市。这个台塬面积总和,实际上也是个小平原体量。所以,陇东二市平凉与庆阳,尽管快像飞地一样从甘肃插入宁陕,但甘肃不可能丢掉它。它是全省很重要的经济基础所在。

甘肃共14个地市自治州,总人口2600万。仅有两个超过300万人口的城市,一个河东的兰州,一个陇西的天水。兰州的城市功能是交通,不是平原农业。它是依黄河之险形成的军镇渡口。而天水紧挨着关中,GDP全省第三,人口第二。甘肃另有5个超过200万人口的城市,有陇东的平凉、庆阳。另外陇南、定西也临着天水。这意味着陇山两侧的陇西与陇东几市,也就是传统上关中并肩并称为关陇的“陇”,仍然是甘肃的人口重心所在。

如果陕甘不分家,或者只分出去河东,同纬同俗的关陇不分家,西北经济或都不至于沦落至此。

在清末的陕甘回乱时,陕甘损失2000多万人口,当时宁夏还未分出甘肃省。三省人口至今无法恢复到传统比例。在陕甘回乱之前,明清时期,大陕西地区(陕西、甘肃、宁夏)的总人口,与河南省人口的比例,大致稳定在1.2:1。但是回乱之后,陕西如今3800万人,甘肃2600万人,宁夏680万人,比起河南省的人口比只有0.7:1,与历史比例相距甚远。何况和川渝分治前人口过亿的四川省去比。西北三省的人口始终无法恢复,与宁夏进一步从陕甘分离出来,西北地区经济全局协调能力弱化也有关。现在兰州还与西安在竞争丝绸之路新枢纽地位。甘肃在全省布局上也重西轻东,重省会轻地市,让甘东地区的区位禀赋和经济潜质被尘封。关键这个省会并非是因经济功能而兴的城市,甚至是不在人口重心区的省会。

可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出台,也算是国家希望打破行政隔阂,让区域经济能够更好发展的期待。这一点山西省也颇为相似。临近关中的晋南盆地,是山西最大的农耕区,山西人口承载力最大的平坦区域,却没有得到更匹配的发展定位。关中城市群将整个晋南盆地划入,也是企图打破行政区隔成本,恢复自然地理应有的区域经济效力的考量。

西北三省这几千万的人口,还不如四川多呢,却这样被一级区划反复瓜分...只能说,这地广,政治上不好管,得分。可这里人也稀,三分之后从经济效率上来讲,就更难与中东部竞争和匹敌了。

我看到有些评论才明白为什么重要的话需要说三遍了,我只标个黑吧:

如此看西安近三百年来的历史,就是人口腹地一步步被分出去的历史。

而且西北地区之前积累的腹地人口,还在清末被毁掉。至今无法恢复。

所以,西北弱,则西安弱。西北人口少,西安的腹地小。

再反观四川,一路坐大。即使清末民国一度被分出了西康省,但一直到1997年,四川都仍是那个大块头。

关中平原,是全国第四大一级平原。但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中次级平原都要大于关中平原。相比黄淮海平原那样的中东部大平原,关中还是太小了。关中主要是隔着黄河连接晋南盆地,沿着黄河连接着豫西。这个黄河金三角区域是两汉时的司隶地区,同属一个区划,但现在仍然是政区三分。进入中央集权时代之后,头一千年,关中便是汉唐京畿重地被反复分割区划。后一千年,西安是西北咽喉,在省级层面被继续分割区划。被现在的关中,既没有汉唐时期做都城时,关中东面区划优势加持。又没有元明两代,大陕西区划的西边腹地加成。分分割割,一个东西向狭长的关中平原,竟然引领了南北向最为狭长的省份...在陕西,你能找到沙漠,戈壁,高原,草原,平原,高山,水乡,集三大气候类型于一身...这个地理多样性在全国也够牛逼了吧...换句话说,就是地域文化认同感,经济认同感相当弱...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在陕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这是清朝的杰作。

四川盆地的经济和行政区划完整性,则保持到了1997年。四川盆地看起来要比关中平原大多了。但放大了看,四川盆地内,主要还是丘陵地形为主。最大的平原成都平原,实际上只有关中平原一半多一些。可是,关中平原北部的台原,被砍走大半到外省。四川盆地内的低矮丘陵,也是能够供养庞大人口的易耕地形,四川的优势,就在这个巨大的人口腹地。陕西就不行了。

汉唐之际,都城在关中。蜀道是连接成都与经济中心中原,成都作为往出盆地的陆路枢纽与蜀道起点,一城独大。到明清之时,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至京杭运河一线,重庆作为长江水陆连接经济中心江南的港口起点,经济地位逐渐与成都平分秋色。但说到底,成都的繁荣依靠的是平原功能,重庆的繁荣依靠的交通功能。重庆虽然被分出来,除了分走三千万的行政人口,不会过分冲击成都的既有优势。而且直辖市这个政治地位,给盆地带来了更多的政治资源,也有一定的外溢效应,盆地存量虽被分离,但盆地增量也被整体带动。

西安,则是关中的平原功能与西北咽喉的交通功能,两种功能叠加所推动形成的城市。现在碍于更大的区域腹地被行政所限,所以无法发力。

四川盆地体量很大,而且是一个整体。即使被二分,盆地东西也有各自明确辐射范围。关中平原却是一个体量较小的地理单元。元明大区划的优势,是以关中平原为核心,连动陇东台原,宁夏平原,晋南盆地,豫西盆地,整合更大的区域。面对这种大范围区域内多重心整合的要求,行政区划反而被打散,各自为政,缺乏全局一体发展战略,增加协同运作与博弈成本,如同被封死穴位,动弹不得。关中城市群规划批复近一年,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陕甘对接关中平原城市群规划实施 探索设立省部联席会议制度”。这应该说好的方向,但也是各方现实发展动力不足的倒逼所推动。

所以,四川网友也不要整天说什么没有汉中,四川无险可守了...陕西只是在南边拿了一片山区,却把整个西部都割完了。犬牙交错,大家不都这样吗?我们现在认同的家乡,不就是当下这个样子么...

关中其实也是北方进入四川盆地的重要枢纽。成都是面西,面北。重庆市面东,面南。西北无法整合开发,四川盆地的发展就自然更侧重于盆地东部的重庆。成都在盆地内的陆路枢纽优势,相比重庆就偏弱。这是重庆地位在近代能两次逆袭成都的原因之一。重庆三千万人的经济权重,反而能追平八千万人。因为它们是首要物资出入口。重庆的背后,仍然是那个1亿多人口腹地。

西安的交通功能,就无法像重庆这么显著。因为它距离陕西以外,西北的其他的五六千万人口太远了。甘肃是陕西的临省,但是甘肃敦煌市到西安的距离,与西安到上海的距离相等...地广人稀,多政区,多人口重心的西北地缘特征下,西安作为西北货物枢纽的优势,已经最大了,就是现在这个程度。如果想再进阶,必须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产业的枢纽。一带一路,真的是西安难得,却不知道最终能否抓住的机会。

总结一下这段,重要的话我不说三遍了,只标个黑吧:

由于四川盆地是一个整体,以及成渝兴起功能并不同,川渝分治,对成都和重庆共用整体腹地的影响不大,它们仍能保持既往发展水平。

关中周围的各个平原、台原、盆地,是分散的,不是一个整体。有了行政区划的隔阂,区域经济整合的困难度比四川盆地更大。

陕甘分治对陕西的历史负面影响,远远大于川渝分治之于四川。

另外,西安与成都的差距最要是80年代开始就拉开了。成都与西安的GDP比值,从八十年代到现在,变化并不大。

在80年代,最后一次区划调整,定型全国区划版图的时候。省会如何面对未来需要拓展的平原方向,陕西省对西安与咸阳,做出了四川省对成都与温江截然不同的选择...

实际上,这个小区划因素对西安的限制,和上边我一直说的大区划因素同样严重...正是历代国家对陕西大区划的限制,加上近现代陕西对西安的小区划限制,成功把这个几千年来的既有平原优势,又有交通优势的声名赫赫的大都邑,给按死到GDP三十名开外...而且西安能保持现在这个尴尬的位置,还是由于建国前后,国家经历战争或者面临战争,实在是需要西安这座城市的功能,所以强行被中央拿去给工业化改造几年...

好在,功能在,国家需要时,就想起来了。一带一路倡议一出来,西安呼呼得跑到今年的第20名了...

—————————— 补充 ——————————

这是个老题目了,本来没看到有从区划和晚清西北人口两点说这个答案,刚刚往下翻才发现有位匿名答主观点和我几乎完全重叠,不经意间误拾牙慧了。我只是侃大势,这位答主的答案列举了数据,这里推荐一下:

匿名用户:为什么西安比同样地处西部的成都要差?

—————————— 分割 ——————————

讲现时城市发展问题,这个老题目下很多珠玉在前了,本来只想侧重省级区划历史的变迁这一个角度来回答,但是评论区带了一些当下展话题,又写了几段,也补充贴在这里。

为什么说陕甘回乱对西北人口后来的限制是决定性的?

陕甘回乱是将以前长期和平时期的人口存量给殆耗尽了。清廷前中期以甘肃河东地区为中心经略西北,河东银川一带的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陕甘回乱,实际上是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架在民族矛盾上爆发的。关中是导火索,但对存量人口伤害最大的却是甘肃。人口土地矛盾是河西、河东人口承载能力有限的具象表现。这点和关中对比就可以看出。陕西人口总数在清朝时期,是不如甘肃(含宁夏)的。但是今天,陕西人口多于甘宁,是关中人口得到迅速填充,人口承载能力与恢复能力强的表现。关中平原现在2000多万人口,密度不比河南省平原部分低。但是甘肃迟迟恢复不了。关中人口的恢复能力不比江南差。当然,江南作为经济中心,人口集聚能力只会更强,同样人口真空后恢复能力,拿这两边对比并不恰当,因为地缘条件就截然不同。

所以人口经济方面,最大的问题是在甘肃省。甘肃之所以不能恢复,我认为是两点:

一是国家不走清朝老路,只将军区指挥中心放在兰州,不将政治、经济中心放在兰州,而是陕西。这是从政策面限制住河陇一线的人口增长能力,以切合地理应有的人口承载能力。可是陕西得到政策资源的同时,无法有效带动陇东与陇西地区,也就是甘肃的人口重心区。

再一点是甘肃再次被分割成甘宁,增加的行政成本进一步降低区域经济全局效率。宁夏的平原优势与甘肃的交通优势无法在同区中互补。所以甘宁人口无法回归历史比例。一旦行政被分割,经济整合难度更高,这个是西北地缘特征决定的。

所以,陕甘回乱,绝对是一个转折点。原为西北汉地的陕甘民族问题尖锐爆发,直接导致甘肃进一步分出省级民族自治区,堆高行政成本与经济整合难度。这不仅是对存量的削弱,更是让西北行政区划进一步分崩的导火索。这种行政壁垒,也是人口恢复既有比例的机会成本。甘肃如果没有分出宁夏,或许人口能够恢复到略高于陕西的历史比例。当然,这个假设只能见仁见智。

西安城市发展到底与什么因素休戚相关?

一带一路,是西安的机会。但其实也是一时的口号。西安真正的机会,就是铁路革命。铁路这项技术,中国人掌握仅仅一百年出头的时间。现在全球正在引领这项技术革新的,却是中国。在清代,江河水路运输的时代,那时江南的物资都是从汉江丹江入关中,才是西安民生经济最衰的时代,只是被西安军事功能所掩盖。上个世纪30年代前,西安城人口一度跌剩10万人,但陇海铁路通西安开始,到54年,不到20年,西安人口已经超过200万,所以那时被列入十大城市。在陕甘西北人口剧损之后,在铁路诞生前,成都拉开西安的差距不会更小。改革开放这一波,是沿海的崛起。北方水路内航全部废止,长江就成了内陆唯一的黄金线。重庆、成都,依靠这一点都不会差到哪。但是相对来说,铁路时代的北方内陆城市,也在缓慢回归,尤其是陇海干线一线的,郑州、西安,仍能维持80年代与南方多数大都会的比例。西安在80-10年之间,GDP都在30左右徘徊。

可是2010年,郑西高铁开通之后,西安8年的时间,GDP从29爬到20,这个速度也不算赖了。当然,与沿海、南方主要城市的距离仍大,但这势头总不能无视吧?

大宗货物公转铁已经有趋势,随着铁路网越铺越大,速度越提越高,成本也开始降低,高铁也释放铁路货运运能。加上国家一带战略,不远的将来,迫于环境压力和成本压力,内河航运势必萎缩。铁运纵然不能取代沿江货运,但分庭抗礼,深度改变内陆城镇实力格局,还是可以预期的。现在看高铁兴起后的GDP榜单,就明显能看出,上来的是内陆省会城市,下去的多是非省会的沿海港口城市。内需权重变动,与亚欧大陆经济整合这两个趋势,正在发生。亚欧陆运时效已经超过海运,运能正扩大,成本在降低,将来只要能达到海运一半,不敢说颠覆东西格局,捧起几座城市没问题。当然,成都现在榜单前列,腹地人口,自身产业发达,暂时一二十年应该没有后边的威胁。西安,会继续随着铁路革新而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当然,你讲到程度,我更愿意看二三十年间的大趋势。至于当下,西安增速今年在50强里搞不好又要夺冠。

成渝铁路这类铁路线的开通是否能撼动陇海大干线,与西安的铁路枢纽地位?

关于一带一路,你说的西安垄断地位被打破,我不认可。西安的枢纽地位是地形赋予的,人类只要还要兼顾地形作业带来的成本,这个优势就仍牢固。

看行政图,南亚次大陆当然离中国很近。事实上印度从来与中国都不远,但为什么经济关系并不显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这些是绕不开的,巨大到能消弭距离优势的成本。兰渝铁路通了,大宗干线通道就能绕开西安吗?当陆运运能要求更高时,西安在平原上扩一股道,和成都在甘南群山间为扩一股道架起一座桥的成本会一样吗?西安到陇东台塬,银川平原,是一条人口带。川西北与甘南间则人口稀少。二者的沿铁货运营运能力,沿铁产业形成能力会一样吗?成都现在对西安的优势,是有发达的产业,和省内的腹地人口。而西安的缺陷就是省市两级区划的乱象,压制了城市人口腹地和区域人口腹地。过去三十多年的区划瓶颈也让两市差距被保持。但这些西安正在努力解决。区划可以变动,可天堑却依然是天堑。辅线可以缓解天堑的影响,却不能无视天堑的存在。这才是干线与辅线的真正区别。铁路每扩一条线的成本,沿铁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不是地图量距离就能消弭的。

丝绸之路经济带,各方产业竞争才是本质,不是单纯得枢纽之争

西安的垄断 是地形的垄断。只看图的话,大家都有路网。北京从阴山河套直接下银川,背后是东北与华北。西安从陇海直接往河西,背后是华中。成渝间,我更看好重庆的交通地位,华南会走重庆去兰州。最后的结果,就是兰州会成为西北的交通枢纽。这对整个西北的提升也是利好。可兰州的不足就是他没有足够的产业人口腹地,只能作为交通枢纽,而非产业高地。真正能分走西安枢纽功能的只可能是兰州,但它也只能分走一部分交通优势,无法分走产业人口腹地的优势。

但是,光看线路图没有用。还要看人口密度图和地形图。川藏铁路,就是政治作用更大,经济作用弱。还有今年要通的兰渝铁路,广元出川。甘肃段是:兰州市—渭源县—漳县—岷县—宕昌县—陇南市...广元到兰州,绕过关中是绕过了人口稠密区。说句不好听的,这条铁路重在扶贫,让地广人稀的山区群众走出来...当然,这对于华南货物通往大陆桥是非常便利的,对重庆是利好。

我给你的回复,是着眼于运能提升能力。这些后修的铁路,之所以建设晚,本身就是工程技术困难。这种工程奇迹实现的时候,平原上的运能在就又扩张几倍了。地形决定的。

京包银到时地形合适,奈何也是草原戈壁,人口承载力也不行,人口稀疏区,临铁经济不会太发达。所以京包之外,京太西这条线才是华北首选。

至于华南,重庆和成都比西安更偏西,而且抵住海拔5000的青藏高原。川渝盆地与关中也会需要产业竞争来决定华南通道走向。因为西安这边打通了宁西、西武两条线。珠三角的货从到重庆转兰州也可以,到武汉转西安也可以,距离成本差异不大。但是长江以北如果转盆地,再去兰州,那才无疑是绕大弯,而且最后要走一大截沿铁经济发展困难的人口稀疏区域。华南西安可以和重庆一争,但长江以北,重庆不容易和西安争。因为西安可以与武汉分工合作。

说到底,还是产业之争。我不介意说西安的产业实力比成都差了十几年。事实上西安产业规模就是不行。但我这个回答着眼在更长远,20年,50年...因为现在,西安很弱,因为西安是睡着的。成都很强,它是醒来比较早。西安几千年没有沦落到区域中心城市以下,从地缘角度来说不是碰运气,就像成都两千多年来也是大都邑也不是靠运气,可未来二者谁更好真不一定。陕西现在是窝里斗问题比较厉害。

清朝大甘肃(甘肃+宁夏)根本撑不起元明大陕西与河南1:1的人口比例?

评论有质疑我对陕甘宁与河南人口恢复传统比例的人口承载能力。北方大部分省份如果去查环境承载力,几乎没有及格的。

你在看我这个观点的时候,不应该忽略我专门在文中强调的一点,我讲的是甘宁未分的大甘肃。

我大致查了一下,14年甘肃的人均水资源量是767立方米/人,小于陕西省的932。宁夏只有153。但是河南省是300,山东省是152,连江苏省也只有502。宁夏这项之所以低,是因为黄河310多亿立方米,在政策上是保下游了,所以宁夏只能分到10亿。甘肃在这项指标上的空间其实还很大。但西北的问题是,工业化程度低,所以基建落后。山区里的贫困人口出不来,所以宜居人口带与山区的资源分配极不均匀,给人的一般印象是非常缺水。这个是可以通过发展来优化的,但现在西北发展乏力,所以处在一个恶性循环中。

同样还有耕地面积。2009年,陕西人均耕地面积是1.59亩,排全国第10。甘肃和宁夏以3.12和3.07分别排第5和第6。河南是1.29,四川是1.23。而且紧邻黄河的宁夏平原,足有1.7万平方公里,与1.88万的成都平原相差不多,主要是受限于黄河水灌溉指标受到国家限制,所以宁夏人口始终上不去。

当然,受气候和地利因素影响,甘宁的亩产肯定不如东边的省份。但相差多少呢?2016年,陕西是323公斤每人,主要陕西山地作业多。河南平原地形占比多,是625。山东和四川丘陵地貌多,分别是475和423。甘肃是437.9,已经是全国中上水平。宁夏是552,已经名列第7。像山区较多的浙江、福建、广东都连150也不到。

西北的人口承载力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么差。因为大西北虽然沙漠隔壁多,但西北特别大,而且相对平坦,一些宜居地带零星分布,加起来体量也不小。我文中专提到这个特征了。像东部大平原那样养一堆6000+的人口大省不可能,但陕甘宁整个承载1亿人口并非是胡话。只是现在的经济条件和政策限制,制约了甘宁人口增长。甘肃五年的人口增长,还没有西安市今年一年多。当然如果单说环境承载率,还是我那句多数省份都特别差。很多人口大省还不如甘宁。这与人口并非完全正相关。现在是受限西北当下的区划格局和民族格局,国家也不准备让陕西以西大力发展人口而已。


user avatar   chen-zhen-chao-8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刻板印象的影响也很大

~我是山东人,去西安上学前,周围的人都说西安特别干燥,有沙尘暴,大西北的夏天热冬天冷

去了之后发现西安比山东在纬度上还要靠南,气候也远比我山东老家适宜生活,也没碰到沙尘暴~

每次回来总有些亲戚朋友想从我口中听到些环境恶劣,贼多民彪的故事,可是我真没碰到,然后他们就自己脑补些内容强加给我,这他妈就尴尬了


user avatar   chen-l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一个:成都市宣传部门的筒子们的BUFF加持。

在2008年6月19日,成都有关部门组织人员制作了城市形象宣传片《I LOVE THIS CITY》,在电视台、电台、网络、市区各大小商场进行播放推广,当年逛一次春熙路,能听十几遍这首歌。。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2666792291377152

----

火遍全国的歌曲《成都》其实是赵雷在2014年创作的歌曲,2017年2月参加湖南卫视《歌手》作为补位歌手演唱《成都》突围成功,然后各大网站、微博、朋友圈、街头巷尾全是这歌。。没有宣传部们同志们的BUFF加成,我是不信的。。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2666904426221568

----

其实在《成都》火之前,还有一首关于成都的歌,那就是电影《成都我爱你》的插曲,这首歌由李荣浩作曲、作词,朱珠、马海生演唱,然而这首歌啥泡沫都没起,连音频都很难找: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2653843892039680

----

成都宣传部门小编们的互联网敏锐度是非常高的,2018年抖音“小甜甜事件”一出,没过两天成都市区的地铁上就出现了小甜甜广告,看这效率、这执行力,啧啧: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2665295323439104

----

由于宣传同志们的支持,成都也是各类选秀、综艺的重要场地,2005年超级女生出道的李宇春、张靓颖让成都一直与各类选秀结缘,之后选秀出道了张杰、谭维维、郁可唯、戚薇、张嘉倪、张歆艺、鞠婧祎、吉克隽逸、杨迪、白举纲等等,《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也都在成都拍摄节目。

然后还有两位比较特别的网红对成都的热度也有特别的贡献,那就是:

贝利马列斯·里贝金、谭Sir谭警官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2664888027062272 https://www.zhihu.com/video/1052664926442717184


user avatar   wei-liu-ci-gu-h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辽东的问题是在万历的手上直接爆发的,但是万历却没有在自己去世前解决。最终辽东就变成了大明的一个伤口,让大明不断失血。

如果能够遇到嘉靖那种皇帝还好,偏偏遇到了崇祯帝。刚愎自用,还有点儿死脑筋。本来只是伤口出血硬生生被搞成了大动脉出血。

所以啊,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情,因为你还真不知道你的后人是什么货色。




  

相关话题

  丝路起点,西安还是洛阳? 
  为什么四川盆地的中心城市是位于盆地边缘的成都、重庆,而不在盆地的中央? 
  西安地铁事件保安最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如何看待西安女子景区内遭骚扰,发文怒斥保安不作为「个个都在吃空饷」,景区道歉称「提高保安责任意识」? 
  如何评价潼关肉夹馍协会道歉,给广大肉夹馍经营者带来了严重的困扰和麻烦? 
  西安疫情期间28个人传送成包的菜,采用多人流水线的方式效率是否为最高? 
  成都大学党委书记毛洪涛遗体已被找到,案件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信息? 
  田子坊、南锣鼓巷、宽窄巷子的本质分别有哪些不同? 
  张献忠血洗四川是否属实? 
  请问绵阳九院和四川紧缺选调(成都)怎么选啊,本科985,硕士C9,四川人?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美国有钱人住郊区,中国有钱人住市中心呢?
下一个讨论
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这些大学那些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





© 2024-12-2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