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
@白小经的邀请。
经济学的的函数形式,以及函数性质,刚刚读文献的时候都会觉得很神秘,我也觉得——怎么他们就知道把函数设置成这个样子呢?
后来多看文献,自己也写了一些,温水煮青蛙被煮熟了,倒也不觉其异。其实主要是就是两点:
就拿你举的例子来说: 来说,如果这是一个利润函数,里面的x y z应该都是某种输入,p是价格,然后f是个净产出。如果你把其中一个参数,比如 设定成大于1的,当然不是不可以,但是这意味着函数是x的凸函数,二阶导数大于0.。对x的投入越多越好,比如你往一群程序猿中间投一个妹子做鼓励师,效率加成为10%,投两个可能加成是30%,投三个加成为80%,投N个… 什么Windows, OSX都是一天写完加调试加debug^_^ 在很小的规模内或许是可行的,但是这个边际生产率递增,显然和我们在现实中的观察不一致的。
数学上说,一个凸函数,只有极小值,没有极大值,而经济学的收益最大化需要我们求极大值,怎么求呢?这个时候问题就变得很没趣,只要我们不断的投入x,这个函数给我们创造的产出会越来越多,根本不存在一个最优的组合。这个数学上没有问题,就说到无穷远就好了,但是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企业应该不断的扩大扩大x的投入,然后生产出无穷多的产品。
除非x的价格可变,也是买越多,价格越贵,比如说, 这样的话,函数又凹回去了, 又可以求最大值了。
有些套路是约定俗成的,当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的时候,用起来几乎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刻意的justify,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会采用相似的设定。比如你例子中的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就是一例,审稿人除非有特别的理由,一般不会去质疑你为什么用这个形式。再比如当effort是线性的时候,effort成本往往就设成二次方,这样求导的时候,正好能得出一个漂亮的解析解... 这都是很直观的技术假设。
再举一个稍微复杂一点的例子:
委托代理问题经常会要求 Inverse Hazard Rate 随着代理人的类型单调。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会觉得不知所以,但是如果你真的去解那个动态优化问题,就会发现如果这个东西不单调,就无法保证代理人的产出随着代理人类型的不同而单调变化,从而无法保证你求的解是全局最优的。有两种可能,第一你可能需要分情况讨论不单调的时候是什么产出水平(Bunching),这样还算好的,因为只是麻烦了一点,还能得出有意义的结论;第二就是可能会导致整个模型不tractable,得不出一个漂亮的结论来说些什么,那么这个时候建模的意义又何在呢?
一切都是套路,多看看就好了,看得多了,自己也就有自己的套路了。
还有就是,学点latex写写公式还是挺方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