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回国人士说话夹带英文? 第1页

     

user avatar   Orzh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没有出国的屌丝土鳖,常常说拜拜,不知道自己在炫耀什么。。。

除了官二代、富二代和少数成功人士,对大部分回国人士来说,花了一大笔钱没在国外混下去反而是自己黑点,同学和亲戚朋友间的笑柄,所以很多人都会回避自己的出国经历,聚会的时候尽量不主动提起,甚至片面抹黑国外环境吧。

在意别人用中性词,大概说明自己没别人混得好,比别人穷,往往是自卑和嫉妒心作祟。


user avatar   kana-nagat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老婆家是皖南的,他们的母语就是在我听来跟坦桑尼亚语没啥区别的那种玩意,只能听到一堆叽里咕噜。但是后来我发现,我老婆和家人聊天的时候,总是会时不时的蹦出两个普通话词……

这些词一般有……「微信」,「支付宝」,「扫码」,「健康码」,各种电视剧名,「核酸」,我们现在工作所在城市的各种地名,她所在工作单位名称,我家小孩上的学校名称,等等……

一句话总结,就是她只会在普通话环境中接触的东西。在普通话环境中接触的东西,回到方言继续用普通话表达。

这些东西没法用方言表达么?怎么可能,比如「广场」,她老家的广场就是方言,现在我家隔壁的广场就用普通话了。但她还是只用普通话说这些词语,并无缝嵌到叽里咕噜的方言里。普通话人人都会说,没人觉得用普通话也是装逼吧。


上面这个情形可能很多方言母语者都会有类似的表现,并习以为常。

我们这些在海外久了的华人说中文,就是一样的道理。

一个东西/概念/形容,如果日常只在英文环境中反复接触,那么大家都会不自觉的开始用英文表达。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自提」。点外卖的时候,选完菜的下一步就是选送货还是自提,对应到app上就是delivery还是pickup两个选项咯。手机屏幕上一个大大的「pickup」,每次点菜的时候都要选这个「pickup」,日子久了自然会说「哎我们点个uber吃吧,挺近的就pickup好了」。想想对应的中文反而要过一遍脑子,因为这个词我们不是来自日常中文环境的,我们只会在使用英文的点菜app时用到。

留学生常说的作业叫assignment,截止日叫赶due之类的完全类似,老师说的是assignment due,教务网站上写的也是assignment due,大家自然直接拿来用。这些词汇也只会在上课这个英文环境中接触,它们不属于我们

有个答主举的一个例子也是类似的。去买个景点的annual pass,因为这玩意上就印着个大大的「annual pass」,不会有人费脑子给他翻译个中文名。同样回了国买个年票,正常人也不会费劲给他翻译到英文。

一样的,在什么语言环境中接触到的东西,回到中文里,就倾向于习惯继续用这个语言来表达。

换你在美国待两年也一样。你跺你也麻。


user avatar   lu-yang-new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什么可看待的

两种语言就是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在任何一种语言环境中待久了回到另一种语言环境中

都会发现无法准确对译的内容

这个时候选择两种语言混用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自然反应

有什么可看待的

唯一刻看待的无非就是他/她在国外大概率长时间使用该国语言交流而非混迹华人圈英语废材罢了

你不喜欢你的朋友说话夹带英文

和他绝交就是了

难不成这也有是另一个眯眯眼

踩你尾巴了


中国人啥时候能学会尊重别人的习惯

尊重个人的表达

尊重个人的意愿?


user avatar   gu-qi-li-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user avatar   zhengziy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回国人士说话夹带英文,因为在国外我们平时就是这么说话的。

我在美国。

平时我们说“你买了(这个滑雪场的)annual pass了吗”,不会说“你买了年卡了吗”。对我们来说,“annual pass” 就是个东西,谁都知道是啥,不需要翻译,说着也不拗口。

平时我对我老婆说“今天我去老大”,不会说“今天我去pick up老大”。因为前者顺口,后者拗口。但是我也会问老婆“今天他们放学是在哪里pick up”,这样说是顺口的。

平时我们会说“从家里开过去要一百多mile”,这样说很顺口,比“从家里开过去要一百多英里”顺口。但是我们会说“今天跑了五公里”,不会说“今天跑了五kilometers” 或者 “今天跑了five kilometers”,因为后者拗口。

平时我们会说“早点去机场checkin”,而不会说“早点去机场值机”,也不会说“早点去airport checkin”。因为“值机”比checkin拗口,“airport”比“机场”拗口。

平时我们会说“听说了吗,supreme court受理那个affirmative actioncase了”。我们不会说“听说了吗,最高法院受理那个平权行动案子了”。后者太拗口,而且我们在美国,大多人只知道“affirmative action”而不知道“平权行动”。

平时我们会说“那家公司给你多少package”,而不会说“那家公司给你多少总包”。

平时我自己的习惯会倾向于说“今年奖金啥时候发呀” 而不是 “今年bonus啥时候发呀”。

平时我们会说“我要去换一副binding”,不会说“我要去换一副固定器”。

平时我老婆会问我“你买的这个鸡蛋是organic的吗”,而不是问“你买的这个鸡蛋是有机的吗”。

平时我们会说“今天这个薯条很soggy”。我不知道中文里有哪个形容词是一一对应了soggy的。说薯条soggy,意思就是这个薯条软趴趴、不脆。

平时我们会说“嗯,这个饼很crunchy”。Crunchy和“脆”还不一样,虽然意思很接近。Crunchy这个词带着一种声音,那种嚼起来夸嚓夸嚓的声音。“脆”这个词不会让我想到那种“夸嚓夸嚓”的声音。

平时我们会说“哎哟,今天很foggy啊”。有时候也会说“哎哟,今天雾很大啊”。两种说法很随意。

平时我们会说“这个牛排overcook了”。说牛排一般没人会说“这个牛排煎过头了”。但会有人说“这个面条煮过头了”。

这样的例子可以一直举下去,举一百个、一千个。

结论就是:我们这些在国外的人,因为工作生活在这个语言环境里,慢慢的就不那么区分中文英文了,平时以中文为主,但很多名词、动词、形容词、短语 都会直接用英语,怎么方便怎么来,方便理解、方便说,不拗口。

哪天回国了,几个月、甚至几年 还留有一些原来的习惯,也是很正常的。

说起来有点像 普通话和上海话。我和我家里亲戚说话,主要还说是上海话,但上海话里会夹杂一些普通话,就是图个方便,还有就是一些习惯说法。我跟我大学同学讲话,我们几个都是上海人,但我们之间是以普通话为主的,因为那是大学里的习惯。但有时候会蹦几句上海话。

中文里参杂英文,是类似的。


user avatar   wang-rui-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认识经历过三个阶段的变化:

自己英语水平还是二把刀的时候,觉得这样说得顺口,而且也挺洋气的,管得着嘛;

后来比较熟练掌握英语了以后,觉得自己再这么说话挺难为情的。一方面说明语言能力不过关,不能很自然地用中文表述出来,只能照搬英文词汇,在语言上失于融会贯通。我很敬仰的林语堂大师,就能把西文中含义很难捉摸的"humor"翻译成“幽默”,能将中文中营造意境的描述用英语取其精髓写成《京华烟云》,对这样的神来之笔,我表示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觉得自己这么说话太自我中心了,没有照顾听众的理解能力,是比较自私的做法,因此也希望大家在和同胞交流时多用纯粹的中文。

后来,在学习工作中接触了更多背景和习惯不同的人,觉得交流这个东西还是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要根据手中的习惯灵活调整。如果对方在国外上学和工作时习惯了特定的表述习惯,在对话时肯定要主随客便,用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交流。

简言之,说话夹英文未必是装逼,坚持用中文也未必就在任何情况下都值得鼓励。语言分东西中外,沟通却不应因此产生不必要的阻碍,还是要以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吧。


user avatar   shuo-shu-44-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注意到,说明自卑】别人说话夹英文,我根本不会意识到,脑子里自动跟着切换频道就是了。有些人,听到别人说话夹英文,就开始自卑,妒忌,看不起自己。“他是不是不怕跟外国人讲话啊?”“他是不是有钱去留学啊?”心里头先下跪磕了无数个响头。但是,表面上开始了鄙视模式,激动,带攻击性,撒泼打滚:“哎吆喂~~快来看啊~~高级死了哦哦哦~~”------------ 所以首先要问,为啥激动?甚至要问:为啥会注意到?


user avatar   li-ying-hao-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夹名词可以理解。

夹形容词勉强凑合。

夹动词难以忍受。

夹介词... 奇葩您说慢点,录个音。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看到旧照片里,我爷爷姥爷帅的秒杀很多明星啊!你们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年轻的时候长什么样子呢?请放上旧照片。
user avatar   leon-3-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学的专业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的,因此专业和未来的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谋生方式,你的专业是你的一项谋生手段。

因此当别人选会计作为谋生手段的时候,是在他既定的能力和资源约束下,会计作为谋生手段,是他比较满意的,而评价一个谋生手段好不好,满不满意的标准当中,并不包括自己兴趣上喜不喜欢这一条。有些人喜欢一个东西并把这个东西作为以后的谋生手段,但喜欢并不是谋生手段成立的必要条件。我可以不喜欢这个东西,但不妨碍我用这个东西赚钱。

当我在比较高的性价比组合下赚到的钱,下了班,拿着钱去做我真正喜欢的东西,去真正按照我自己的意愿从事我喜欢的东西,那才是喜欢该有的样子喜欢不是把它作为自己每天吃饭的谋生方式,每天看客户和老板的脸色行事,你能喜欢的起来吗?




     

相关话题

  用汉语思维真的不如用英语思维逻辑清晰吗? 
  「孤陋寡闻」里的「孤」是什么意思? 
  外国人总说 we need to talk 是为什么? 
  英语作为日耳曼语的一支是如何被拉丁化的? 
  古埃及人自称是「埃及人」吗? 
  哪些专业名词翻译得特别烂? 
  「立直(リーチ)」「 栄(ロン)」是中国什么时期哪个地区麻将用语传入日本的? 
  中文“老吴”怎样翻译成发音相近而又洋气的英文? 
  如何看待「无法用家乡话谈恋爱」? 
  保持语言的多样性有什么价值? 

前一个讨论
你20岁的时候是什么模样什么思想?
下一个讨论
90 后、95 后、00后的三观相比有何异同?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