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有哪些最终被大众认可、并成为主流的错误翻译? 第2页

           

user avatar   neo-li-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基。

粤语的“基”,发音和gay接近,所以称之为基佬。

但按照普通话发音来念 基ji 这个字,就脱离了原本音译的逻辑,八竿子打不着。

打个比方,就像普通话叫jordan乔丹,粤语叫佐敦,都没问题。但是,你用普通话念佐敦,并向别人解释这是乔丹的意思,那就十分令人费解了。


其实类似的现象很多,一系列 "英 —> 粤 —> 普" 音译的词汇,都是错误的而又广泛传播的。

比如巴士(bus,为什么不是巴斯?),派对(party,为什么不是爬梯?),貼士(tips,为什么不是提普斯?),等等,是不是觉得普通话发音和本来的英语发音离得有点远?如果把这几个字按照粤语(或吴语闽语,都是当年的通商口岸)念出来,就知道为什么要选这些字来表音了。


以上的例子,和佐敦那个并无本质区别,但只是因为大家已经习惯和接受了,所以毫无违和感。当然,这里并不是要批判什么,毕竟现在已经根深蒂固了,而约定俗成的东西,错了也没必要改。


user avatar   mai-wen-xu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回答可能会得罪不少人甚至本问题里面的高赞答主 或者相互关注的知友, 但是俺坚持不匿名。

先说个笑话, 缓和一下气氛。




俺有个朋友是泌尿外科的, 他说了个笑话。

某天新收了患者,进修生在写病历。进修生以前是学电脑的, 不知道咋混进了医疗队伍。

俺朋友随口问了一句,

“Digital examination 做了没有?”

进修生好奇地问道:

“我才看完麻省理工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写的 《数字化生存》(Being Digital)。没想到写病历也数字化了。电脑还能做体格检查, 怎么做?”

俺朋友说:

“用手指。”



#####################################################################

有一个很小的错误翻译, 那就是对 “Official” 的翻译。

Official 的意思是 “正式的”, 当然也有 “官方的” 的意思。

但是, 大家在广告和网络媒体上经常看到完全没有政府背景的机构发布“官方的” 产品或者东西。俺忍不住吐槽一下, 不就是 “正式的” 吗? 犯得着装 X 装成那样子?

嘛玩意, “官方的” 。 哦卖糕的!


#####################################################################

回答正文:


别再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起来好吗?

求您了!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请多包涵。


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起来。
包括某些知乎高赞答案/高赞文章都有这个问题。不用到处找,也许就在眼前
本来觉得挺完美的文章,*格也很高,但是突然扎心的情况发生了:
竟然用书名号《》把英文/外文著作名、歌曲名给括了起来! 哎呀妈呀!
“咯噔” ,*格一下子就掉了一个数量级。
哦不, 太夸张了,也许没到一个数量级。

e.g.


e.g.


e.g.


e.g.

** 俺也是赞成杨振宁教授的看法的,别误会。

e.g.


e.g.


本来俺也不觉得问题严重, 但不少的文章和帖子是打着科普和教学的旗号。
中文系的、计算机系的可以耍赖说小学老师中学老师甚至大学老师都没讲过中英文混排的时候如何处理书名号。搞英语教学和英语科普的, 就没法耍赖了吧?英文里面是没有书名号的。

e.g.

       针对超弦的目标“Theory of Everything”(万有理论),安德森写了一篇杀气腾腾的檄文《More is different》(多则异,量变引发质变)。     


e.g.

** 忘记说了, 这是一个典型。“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e.g.


e.g.

。。


** 不得不说问题有多广泛, 百度百科(沦陷), 维基百科 (半沦陷)。
*** 看看这里:


对比之下, 有没有觉得书名号特别扎眼啊?



这可能是最令人喷饭的错误, 可能绵延一辈子 。


惊动教育部了:




别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
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e.g.





因此俺写了一篇散文。

e.g.


"科普中国"竟然也把书名号用在英文著作名上,严重减分啊啊啊啊啊!!!



看完"科普中国"的文章,俺是绝望了……

《标点符号用法》是1995年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该书是一部国家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该标准适用于汉语书面语(包括汉语和外语混合排版时的汉语部分),外语界和科技界也参考使用。

该标准于1995年首次发布,现行标准是2011年发布的版本。

这些知识初中/高中都有教。英文没有书名号, 别再犯这种低级,十分低级的错误。
然而, 这个问题的广泛度和被忽略的程度被严重地低估了。
......


英文没有书名号,书名、报刊名用斜体或者下划线表示。如:
另外,英语中文章、诗歌、乐曲、电影、绘画等的名称和交通工具、航天器等的专有名词也常用斜体来表示. 中文行文中出现英文书名、报刊名时不加书名号或双引号.
中文行文中出现英文文章的篇名时用双引号标引;如果是期刊中的论文,用双引号标引论文的名称,用斜体字标示期刊的名称.
如:
他那篇“THIS NEW SUPERCONDUCTIVITY RESEARCH STINKS" 在 WIRED 上发表后,
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当英文翻译成中文的书名后面括注原英文书名时,英文书名用斜体表示,不加书名号。
如:《半导体物理器件》(Physic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

顺便说一句, 理科的教科书的句号一般用圆点 “.”!


例子:
“书籍(包括辞书、学术著作、小说、长诗、作品集等)、报纸、期刊等出版物的名称和电影、绘画、雕塑的名称为同正文其他文字区别通常用斜体。
如:
《牛津英语词典》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弥尔顿的长诗《失乐园》Milton's Paradise Lost, 基德的剧作《西班牙悲剧》Kyd's Spanish Tragedy, 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 Chaplin's Modern Times, 凡·高的绘画《向日葵》van Gogh's Sunflowers 以及罗丹的雕塑《思想者》Rodin's The Thinker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开头的冠词是书名的一部分,在文献著录时要保留;
在行文中使用不得体时可省略,如 the 20-volum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报纸的名称如果以冠词开头,出现在新闻报道中冠词不用斜体,也不大写。
如《纽约时报》全称为 The New York Times
出现在“…reported in the New York Times”中The 改为 the,
这时的 the 是行文需要的冠词,不作为报纸名称的一部分看待。”

相关文献:
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发布的《夹用英文的中文文本的标点符号用法(草案)》
《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
CY/T 154-2017 中文出版物夹用英文的编辑规范




老麦小时候也喜欢听杰克逊的歌曲, 特别是那首 Beat it.
这首歌的歌名曾经被错误地翻译, "Beat it!" 是俚语(也就是粗俗的话), 意思是“滚开!”的意思。 而不是 “打击”或者 “夯它”, 顺便说一下。

e.g.

** 不得不说问题有多广泛, 百度百科(沦陷), 维基百科 (沦陷)。


////////////////////////////////////////////////////////////////////////////////////////////////


别把问题从小学带进初中, 再从初中带进高中, 然后从高中带进大学,
最后又从大学带给自己的学生, 进入恶性的死循环......











///////////////////////////////////////////////////////////////////////////////// /*

老羊在河边散步,看见一只鸭子在河边饮水,便说:“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如果狐狸过来,你的小命就丢了。” 然后,又严肃地讲了许多道理。鸭子大笑表示接受。但老羊一走开,鸭子就对身边的蚂蚱说:“依仗胡子长就冒充懂道理。去年它的娃还不是在这里让狼给叼了吗?” ......人之忌,在好為人師。

*/ //////////////////////////////////////////////////////////////////////


作者其他毁三观的散文:


补充一下(美)鸡蛋价格走势:

** 备注 USDA 是美国农业部



老领导说,
任何讨论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事实错误,什么是不同观点,
否则就会在不需要争论时混战一团。




俺没啥文化, 初中毕业, 大伙都知道。


欢迎大家来踩踩俺的专栏 :


user avatar   nkdiudi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变形金刚》啊。上海电影电影译制厂1988年引进动画片时,人名就就没几个翻译准确的(包括孩之宝官方提供的名字,从翻译的角度说,也得算是“错误”)。但和其他错误翻译不同的是,这都是有意为之,而且神奇地做到了不“信”却既“达”又“雅”,还充满了恶趣味……

OPTIMUS PRIME和擎天柱有什么关系吗?

把PRIME(首要的)翻译成“天”已经妙不可言——创意可能来自佛教典籍中就把各位“金刚”命名为“某某天”。而“擎天柱”三个字一出,一个让人感觉天塌下来也有他撑着的超级领袖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谁敢说武大郎也有这本事,就去试试擎天柱大哥那根男人看了会沉默,女人看了会流泪的、又黑又粗的大油管。

而他的继任者,Rodimus RRIME补天士,名字就年轻、瘦削了很多,气势也弱了很多,而剧情中,他正是一个在擎天柱意外战死后不得不补天之缺的角色,而且一直因为前任的光辉缺乏自信。

MEGATRON后来被宇宙大帝改造为GALVATRON,但是,就不如威震天、惊破天能看出关联的好。而且,在我们这个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文化里,“以威震服”的档次,可比“惊破人胆”的暴戾无度,高到不知哪里去了——比起威震天对多次背叛的下属恩威并施,被改造后的惊破天,明显有脑残症迹象,发起脾气来连自己都打。

而且,正是因为天被“震”了,才需要顶梁柱去“擎”,正是因为天被“惊破”了,才需要有人去“补天”,针锋相对,大妙。

如果说这还是恪守了“不用音译”法则的产物,那把ULREA MAGNUS翻译成通天晓,starscream翻译成“红蜘蛛”就更是神来之笔了。

我们知道,天在第二字,往往是博派领袖的名字,而通天晓本来就是擎天柱临死时钦定的接班人,又可以说成因为长得特别像擎天柱的弟弟,所以名字相似,还很符合他“百事通晓”的新领袖资深助手身份。

而咋咋呼呼的“星星叫”,当然比不上危险狡猾、野心勃勃的“红蜘蛛”更贴切角色性格。蜘蛛,结网阴谋捕猎的生物也。

——副作用是,每次在电视上看到同名电视剧时,都忍不住想:“一帮很省布料的女人,又不会变形,干嘛用这个名字……"

有些同学不要去搜了,只是海报露,内容不露…

还有一些恶趣味,博派的组合金刚Aerial bot,原意航空机器人,却被翻译成“飞行太保”——恩?为什么要把好人的名字翻译得和“盖世太保”这么相似?同样,“神风队”的法西斯坏人名字,也是给了博派。

如果你说“太保”也可以来自中国古典武侠小说,那看看“飞行太保”的主要对头,来源就基本确定了:MENASOR,愿意为胁迫者,被翻译成“飞虎队”——即使在80年代,我国也是承认“飞虎队”是美国派来帮我们抗日的啊……

上译厂秘密会议,组长环顾四周,严肃发话:“同志们,我们中间,出了一个汽车人特务!”

不过也有败笔,个人觉得,把MATRIX翻译成能源宝/领导模块,把VECTOR SIGMA翻译成魔力神球,倒不如按愿意翻译成矩阵、西格玛向量更有科幻味道。



再简单补一个:我的父辈,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俄罗斯歌曲有特别的情结,其中有一首著名的《三套车》,歌词如下:

冰雪覆盖着伏尔加河,冰河上跑着三套车
有人在唱着忧郁的歌,唱歌的是那赶车的人
小伙子你为什么忧愁,为什么低着你的头
是谁让你这样的伤心,问他的是那乘车的人
你看吧这匹可怜的老马,它陪我走遍天涯
可恨那财主要将它买了去,今后苦难在等着它

确实很好听,而且带着俄罗斯特有的一种悲怆感,用老马来托物言志,也是相当高明的手法。

但是,当懂中文的俄罗斯人听到这首歌的中文版,不禁大惊失色:

这首歌,写的是青年马车夫爱恋的姑娘,被恶霸财主抢占的故事啊!老马是哪里来的?

到底怎么回事呢?

就是翻译错了……好吧,也没人想改,更没人能改。

虽然中文版也很有意境,但各位不要学,把姑娘形容成“老马”,你会暴露自己是个老骑士的。

知乎玩的少了,公众号

mp.weixin.qq.com/s/Z6kc

————————

(1)用《我爱我家》当背景,回顾90年代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的拙作《当明天成为昨天——“我家”冷暖二十年》(上)电子书已出版,谢谢关注 - 撕裂与抚摸——“我家”的二十年往事 - 知乎专栏,此为各渠道链接。

(2)下册预计四月末出版

(3)文章最终版收入专栏

(4)头条号&公众号:nk丢丢


user avatar   long-long-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Áo dài,越南的传统长袄,愣是被音译成了“奥黛”,我就想知道“黛”是怎么对译的音?是把d看成了đ,还是压根儿就不知道国语字里 d 念得是 /z/ ?你用“夷”或“曳”字都规整过“黛”呀。

总之是个对音很糟糕的音译词了。


user avatar   zhang-xi-cai 网友的相关建议: 
      

阿加莎推理小说名作《Sparkling Cyanide》在国内的翻译为《闪光的氰化物》,连带同名电影也都采用这个翻译。

(其实也不止这个译名,还有《死的怀念》、《万灵节之死》、《魂縈舊恨》等译名,不过这几个译名不是根据Sparkling Cyanide这个词组翻译的,不在吐槽范围内。)

《Sparkling Cyanide》由于在国内最普遍的翻译为《闪光的氰化物》。

事实上,Sparkling在此处应做“冒泡的”释义,而不是“闪光的”,也就是说书名更准确的译名应该是《冒泡的氰化物》。

《闪光的氰化物》书名乍一看,直接让人联想到装在闪光的小玻璃瓶里化学毒药,看起来也似乎是没毛病。但小说真的是在说“闪光的”氰化物吗?

通读全书会发现,这本书和“闪光”这件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因为氰化物始终没有闪光过。

那会读完书时候让我很疑惑,阿加莎不会给书名加上这种毫无意义的形容词的——别的作家可能会取个华而不实的书名,但阿加莎不会——阿加莎的书名常常是案件内容的关键信息或者对案件概括,怎么可能把一个毫无关联的词加到书名去?如果书名叫《闪光的氰化物》,那书里一定有“闪光”这个特征,如果没有的话直接叫做《氰化物谋杀案》不好吗?非得画蛇添足加上不存在的“闪光”?

除非......是翻译错误了?

这个疑惑让我开始寻找这个书名到底本意是什么。

先来看看各个版本封面:

这些不同版本的封面有什么共同点?

都有高脚酒杯。

(接下来会涉及到一些剧透。)

高脚酒杯就是本案中装氰化物的容器,准确的说,是装有被下了氰化钾的香槟酒的容器。

这就是一杯置人于死地的毒酒。

这些封面都是在直接向读者剧透展示书中杀人凶器的模样,虽然读者还没读不知道,不过翻阅了以后就会明白了。

那么这个和翻译有什么关系?有的,其实这个是在展示书名的形容词部分——Sparkling。

Sparkling什么意思呢?

查阅《21世纪大英汉词典》可以知道Sparkling作为adj时候有以下释义:

1.发出火花的,迸出火星的
2.闪闪发光的,耀眼的,闪亮的
3.灿烂的,令人眼花缭乱的
4.有才智的,才华横溢的
5.(酒等)气泡的
6.活泼的,欢快的,热烈的

可以发现,《闪光的氰化物》采用的是第二个释义。

我查字典时候发现,有一个释义和书的内容有关系, 或者更直接的说和毒药有关系。

那就是第五个释义。

先来看看,被投毒的香槟酒是什么。

对香槟酒大家都不陌生,就算没喝过也绝对看腻了,因为每次电影里轮船起航、开派对、赛车获胜都会有拿着一瓶香槟使劲摇晃然后猛地打开、释放气泡的场景。

很明显, 香槟是一种起泡酒。

起泡酒的英文是Sparkling Wine。

当氰化钾被投入到Sparkling Wine里,会出现的现象不是闪光的氰化物,而是冒泡的氰化物。

Sparkling只有做冒泡的、气泡的释义才符合书中场景。

闪光?别扯了,一点关系都没有。


user avatar   wang-shou-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英雄联盟中有个经典英雄——盲僧。

他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表情台词——如果暴力不是为了杀戮,那就毫无意义。

这句话的翻译是错的,而且错的很离谱。

原文——Force is meaningless without skill.

我来帮大家分析一下这个句子:
名词force做主语,意思为“力量”,可泛指一切自然中的力量,或人的力量。
动词is做连系动词,表示前后两个成分之间的关系,大约可翻译为“是”。
形容词meaningless做主语补足语,意思为“无意义的,无谓的,没有价值的”。
介词短语without skill做状语,意思为“没有技巧,没有技术”。

这个句子的主要结构是主系表结构,外加一个条件状语修饰句子的谓语部分。
这里介词短语without skill我理解为谓语部分的状语,而非force的后置定语。我们可以将这个部分单独拆出来转为这样的句子——Without skill, force is meaningless.

好了,我们先从字面上直译一下这句话,大概可以译为——如果没有技巧,力量是没有意义的。

然后我们艺术加工润色一下,翻译为——不得其所的蛮力,等于无力。


(注:翻译灵感来自于台服暗黑破坏神3中的一句说明词,我稍微进行了修改。)

详解如下:
这个错误翻译的句子,比较显见的是把句子当中介词短语中的“skill”误当做“kill”来翻译了。但是,就算我们真的想要表达“如果暴力不是为了杀戮,那就毫无意义了”这个意思,也不太会用这样的一个句子。因为首先,暴力有更为贴切的词汇“violence”,而force通常用来泛指自然和人的天然力量,一般不用来指暴力。其次,介词短语“without kill”这个用法也会显得非常不地道。“kill”常见的词义是“杀死”,经常以一个及物动词的身份出现,在介词短语中,without后接的应是一个名词性的成分。“kill”虽然也有名词性词义,但一般表示“伤亡”,用在此句中词义不贴切。所以应使用“killing”或直接用表示杀戮的“massacre”这类词汇才对。因此,这个句子是一个错误的翻译,应该没有任何问题。


然而,这个错误翻译明显已经口口相传,成为经典了,随手举个例子:




盲僧斗图表情包……

从背景故事上来看,盲僧是一个愿意牺牲自己,拯救他人,追求大道轮回的一个贤者。怎么可能是满脑子杀戮的战斗狂人呢?背景故事里盲僧的经典台词“一人之行可灭世,众人之勤可救世”也算是相当高的境界了。因此结合这一点来看,国服关于这句话的翻译也是有问题的。

评论区也出现了一些不错的建议翻译,大家可以去翻阅。
鉴于大家对英雄联盟热情较高,我更新一些内容。

--------------------------------------------------------------------------------------------------------------------------------------


英雄联盟里还有一个英雄——堕落天使 莫甘娜
这名英雄的台词里有两句台词的原文和国服翻译分别如下:

Feel my pain. 感受我的痛苦吧。
Share my torment. 享用我的折磨吧。

第一个句子 Feel my pain 的翻译很到位,没有问题。而第二个句子出现了问题,详解如下:
这两个句子的类别相同,都属于英语陈述句里的祈使语气。皆省略了逻辑的主语you。我们主要讲第二句。在Share my torment. 这个句子当中:
逻辑主语you被省略,此句为祈使语气。
动词share做谓语,有实义,可翻译为“分享,感同身受”。
名词torment做宾语,翻译为“遭受的折磨,经历的苦难”。
代词my做定语,此处为形容词性物主代词修饰宾语,翻译为“我的”。

那么这个句子应当翻译成——请你也来尝尝我所承受的折磨。 我们稍微润色一下,这个句子就变成——感受我的痛苦吧。


咦?好像和上面那个 Feel my pain. 的句子一样了?是的,这种修辞现象称为互文,也就是上下两个并列关系的句子,可以互换动宾结构的内容,动词同时作用于两个句子的宾语,宾语也同时受到两个动词的作用。意思保持一致。 这里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感受我的痛苦,并不是感受我带给你的痛苦,而是感受我正在经历的那种痛苦。因为my是定语修饰pain,确定了痛苦的来源不是由我产生。这与莫甘娜的背景设定也更为相符。

国服翻译版的错误在于,没有抓住互文的修辞现象,而且把share这个单词的词义搞错了。share表示的是分享或感受别人的想法,也可以表示同时拥有的意思。比如英文中常见的 share the same view 表示两人的意见相同。而share一般不能表达“享受,享用”这个词义。我们可以用enjoy这类的词来表达。

------------------------------------------------------------------------------------------------------------------------------

那么说到英雄联盟的台词汉化,不得不提一下——德邦总管 赵信


国服翻译组好像特别偏爱赵信这个英雄,关于他的台词在汉化的过程中,加入了不少夸张的艺术加工。比如下面这句:
Press the assault !
这个句子的字面翻译为:发动突袭吧!
国服翻译为: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这样的翻译虽然偏离句意比较远,但可以视为夸张的艺术加工润色,也可以理解。不过赵信的另一句台词就有些问题了:
Perish with honor. 国服翻译为:荣耀与毁灭同在。

这个翻译是有问题的,我先来分析一下原文句子:
首先,这个句子没有形式上的主语。一般来说,祈使句会省略掉主语,逻辑上的主语是you。但是结合赵信这个英雄的其他台词来看,我更倾向于认为这个句子的逻辑主语是“我”,也就是“I”。我们先不管主语是谁,继续分析。
动词perish做谓语,在这个句子中perish是不及物动词,因此没有宾语。意思为“死亡,毁灭”。
介词短语with honor做状语,修饰谓语perish。意思为“和荣耀在一起,带着荣誉”。

因此如果我们将句子的逻辑主语理解为“我”的话,那么这个句子应该这样翻译——带着荣耀死去。
润色加工一下变成:我愿光荣地战死沙场。


国服的翻译为“荣耀与毁灭同在”,这个句子很明显是将荣耀和毁灭视为两个名词。而我们观察原文会发现,毁灭(其实是死亡)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而with honor是做方式状语来修饰死亡的状态。由于英雄联盟中的英雄台词可以视为士兵对长官的一种报告口吻,因此我们可以将许多祈使句的逻辑主语看做“我”。因此我给出的翻译校正结果是——我愿充满荣耀的死去。


------------------------------不定期更新,欢迎收藏阅读-------------------------------

狂野女猎手 奈德丽

We'll prey on the civilized. (国服翻译:我们会文明地捕食。)

这个翻译没有搞清楚状语的类别,或者说,忽视了介词的作用。首先we是主语,will prey是限定动词,时态为将来一般时,表示对未来行动的一种计划。到这里都没什么问题。由于prey是一个不及物动词,不可以直接跟宾语,因此句子的核心结构到这里就结束了。关键问题是on the civilized这个介词短语,并不是做prey的方式状语,而是做目的状语。所以该句子的含义表达的并不是捕猎的方式,而是捕猎的目标(也就是猎物是谁)。我的建议翻译是——文明?你不过是我的猎物罢了!

奶大力才不会文明地捕食呢!她就是想用蛮荒的力量去撕碎文明。


曙光女神 蕾欧娜

Next time, try to leave a dent. (国服翻译:下次,记得留下些被打败的凹痕,以作纪念。)

这句话是蕾欧娜的嘲讽台词,但dent(凹痕)的所属目标没有翻译对。这里的dent应该是指蕾欧娜自己的盾牌上的凹痕,而并非对方被痛打的痕迹。也就是在说,对方的战斗太无力,连盾牌上都没能打出点痕迹。因此我给出的建议翻译是——你们能不能使点劲?要不我带个盾干什么?


暗夜猎手 薇恩 (应评论区要求)

  1. I hear the innocent cry out. (国服翻译:我听见了无知的呼喊。)
  2. The dark should fear me. (国服翻译:黑夜,也会怕我。)

这两句台词的翻译都是错的。这两个句子当中都使用了the+形容词表示具有该形容词特征的一类人的结构。the innocent译为“无辜的人”(而非无知的人),the dark译为“堕入黑暗的人、邪恶的人”。第一句中的cry out可译为“呼喊,请求援助”。因此第一句我的建议翻译是——听,无辜的受难者在哭喊。整个句子是hear和cry两个动词的级阶连用,而不能把cry译为名词“呼喊”。

第二个句子或许会有些存疑。dark是黑暗、黑夜,这看起来也没错啊。事实上,问题出在冠词the。如果这个句子的主语真的是黑暗本身,用darkness更好;如果是黑夜本身,用night、nighttime、nightfall都不错。再退一步讲,dark确实也有名词“黑暗”的词义,但前面不该加冠词,因为此处不可数名词不需要特指。再看后面的should,这个情态动词更暗示了主语应当是有主观倾向的一个鲜活的个体,而不是某客观自然现象。(当然,should句的主语也可以是物,但should的词义会变化)所以在此处the dark表示的是黑暗的、邪恶的一类人或邪物更为妥当。我给出的建议翻译是——畏惧我吧,黑暗中的孽物们。



跟大家分享一个好玩的事情。暗黑元首 辛德拉 这个英雄的台词设定,感觉像是设计师在暗指万智牌。她的选择台词 So much untapped power! 国服翻译为“我的能量,无穷无尽。”明显是进行艺术加工了(或许是汉化组没有注意这个梗)。因为tapped指的是万智牌当中的牌处于横置状态,意即不可用状态。而untapped指的是未横置状态,也就是可用状态。而untapped用来表示潜在的、强大的这样的含义是非常不常见的,因此我主观上认定这是暗指万智牌术语。(或许设计师是个万智牌爱好者也说不定)另外,辛德拉还有句台词叫 by the force of will 国服翻译为“通过意念的力量”。看起来辛德拉有个技能叫“驱使念力”似乎翻译成意念的力量也没什么毛病呢。事实上,Force of will 是万智牌当中的一张经典牌,这张牌的年代久远(目前市价高于500RMB/张),当年连官方的中文翻译都没有。这张牌的效果是可以反击对手的咒语(俗称康,类似于炉石传说里的法术反制)。也是强大单卡的经典代表。



然后,稍微看几个LOL汉化中的精彩翻译吧(时间有限,随找随发,不定期更新),错误虽然有,我们也更该懂得欣赏优秀的翻译。一起来看:


  1. Whatever's necessary. 来自阿卡丽的台词。这是一个明显的省略句,事实上,这个句子本身只是一个从句。它的字面意思是“任何必要的事情”。结合阿卡丽的人设来看,指的应该是为了均衡教派的使命,她愿意付出一切。国服的翻译是“绝不手软”。我给四颗星。
  2. Don't make me hurt you! 来自安妮的台词。make在这个句子中的用法相信初中生也都了解——指“强迫”某人做某事。那么这个句子看起来可以翻译成“别逼我打你”。但结合安妮的人设,这个翻译就显得很苍白。国服给出的翻译是“再烦我就打你呦”!更好的贴合了角色的设定,我给五颗星。
  3. A sword mirrors its owner. 来自锐雯的台词。mirror是动词,表示“以镜像方式呈现”或“映照出”的含义。句子的意思是,剑和剑的使用者在灵魂上是可以互通的,因此执剑人的样子会映射在剑上。国服的翻译是“阅剑知其主”。我给五颗星。

user avatar   yu-mu-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说一个古文的例子吧。

《庄子·至乐》篇有一句话云:“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大意就是说支离叔和滑介叔游览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不知不觉中“柳生其左肘”,支离叔见了不禁心生厌恶。

这里“柳生其左肘”一句,清代以前人多按字面意思解释,也就是所谓“忽然间,他的左肘上生出一株柳树”,如唐人成玄英作疏时就曾说道:“柳者,易生之木,木者,棺椁之象,此是将死之征也。”

诗人王维在其《老将行》里,曾提到:“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王安石所作 《即事》诗之四提到:“肘上柳生浑不管,眼前花发即欣然。”

白居易《病眼花》也提到:“ 花发眼中犹足怪,柳生肘上亦须休。

可见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典故,算得上是被大众所认可了。

而细细玩味“柳生其左肘”这句话,人的手肘上竟会不知不觉生出一株柳树,枝干挺拔,柔弱青翠的柳条在风中荡漾,而所承载着它的主人却已是须发皓白,垂垂老矣——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样的意象可谓相当之震撼。

然而,这翻译其实是错的。清人郭嵩焘曰:“《说文》:“瘤,肿也。”柳,瘤字,一声之转。” 这时人们才明白,所谓的“柳生其左肘”,其实意思就是说胳膊上长了个大瘤子……虽然更接近原意了,可是原来的意境也已经碎成了一地……


user avatar   lapetitel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拉登!!


学阿语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拉登的阿语名是: ‎

拉丁转写后:Usāmah bin Muḥammad bin ‘Awaḍ bin Lādin

英译后是: Osama bin Mohammed bin Awad bin Laden

阿拉伯语全名意为:“拉登之子阿瓦德之子穆罕默德之子奥萨马”

难道不应该翻译Osama(奥萨马)嘛?!!


把人家太爷爷的名字揪出来,当成他的名字翻译是什么鬼!

———————————————————————————————————————

更新,感谢评论区 @Wang James提醒!

引用wikipedia:

Osama bin Laden's full name, Osama bin Mohammed bin Awad bin Laden, means "Osama, son of Mohammed, son of Awad, son of Laden". "Mohammed" refers to bin Laden's father Mohammed bin Laden; "Awad" refers to his grandfather, Awad bin Aboud bin Laden, a Kindite Hadhrami tribesman; "Laden" refers not to bin Laden's great-grandfather, who was named Aboud, but to Aboud's father, Laden Ali al-Qahtani.


The Arabic linguistic convention would be to refer to him as "Osama" or "Osama bin Laden", not "bin Laden" alone, as "bin Laden" is a patronymic, not a surname in the Western manner. According to bin Laden's son Omar bin Laden, the family's hereditary surname is "al-Qahtani" (Arabic: ‎‎, āl-Qaḥṭānī), but bin Laden's father, Mohammed bin Laden, never officially registered the name.


user avatar   kong-shao-fan-8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白犀牛

白犀牛如果没翻译错的话应该叫宽吻犀,但一个半吊子翻译把荷兰语中的wijd(宽的,相当于英语的wide)翻译成了white(白的),然后白犀的名字就传遍了全球。


而非洲另一种犀牛尖吻犀,大概是为了和宽吻的白犀对映,被命名为黑犀。


你说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user avatar   AkutaHinako 网友的相关建议: 
      

The Withcher在国内被翻译成了“巫师”。

可是我看了小说也玩了游戏,人家杰洛特除了和不少女术士保持着关系之外,自身和巫师没有一点关系。

正确的翻译应该叫“猎魔人”“狩魔猎人”。

不过这个错误的翻译已经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了,就连波兰的游戏制作团队接受采访的时候也用中文说了“巫师三”。

还有,Fallout英文直译为“辐射尘”。

但是这个游戏叫做辐射似乎并不合适,叫做“异尘余生”更加合适一些。

Total War这个翻译为“全面战争”也是错误的,直译应该为“总体战”。

当然叫做《全面战争》也没有什么不好的。

Tomb Raider翻译为直译应该是“古墓入侵者”,当然翻译为“古墓丽影”也没什么不好,毕竟劳拉小姐姐深得不少人的喜爱。

如果想到了再补充。




           

相关话题

  妈妈特别想让我改名字怎么办? 
  如何用几句话概括四大名著? 
  你曾经为一口流利的英语付出了什么? 
  写作的时候,总是不能先打好腹稿再写下来。怎么办? 
  许嵩的「等到华发悄然苍苍」是否是病句呢? 
  有哪些可以媲美「可口可乐」的翻译? 
  有哪些你看过一眼就难以忘怀的句子? 
  我本人英语不好,下课了我背英语单词时候同学嘲笑我,我该怎么办? 
  如何评价《故事会》? 
  历史上或文学/影视作品中有哪些高人气的反派?人气高的原因是什么? 

前一个讨论
谷歌、微软这样的大公司为什么不在大城市设立总部?
下一个讨论
计算机专业真的如此完美吗?





© 2024-06-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