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史书少有令人有「跪感」的「烧脑」的权谋反转? 第1页

        

user avatar   dong-fang-bi-bai-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小时候看的历史书,总觉得古代将军们太蠢,都是愣头青。赢得都是,诈败埋伏。输的都是头铁自大。

我一个傻缺朋友,跟我一样,总跟我吹牛,我要是将军的话。怎么怎么着,肯定可以大杀四方。。。无语吧?跟这问题一样,令人无语。

打王者,你想放风筝对面。时机,地点,技能的把控,哪怕零点几秒也是不可或缺。不然反杀不成,还要被人打死,或者偷塔不成自己被杀。

我玩王者,每一次埋伏反杀都是得瑟半天,很是激动。但是说出去,也就这么几句。

所以,史书上简单几句埋伏反杀,诈败诱敌,要花多少心思可见一斑。三国邓艾是个天才,出身行伍,因为打仗时,整天研究地形——哪儿哪儿适合埋伏适合布阵,才被伯乐发现。可见,史书上简单的计谋,实施起来多么需要花心思花智商靠经验。对于时机把控,书里面完全写不出来。

而故事里的烧脑,只追求剧情,实则不堪一驳。打个比方,琅琊榜,权谋很烧脑吧。实则怎么看怎么弱智,谢玉一个权臣,自己家里面不能阻止不速之客的比武,别人想干嘛干嘛,自己只能当NPC适当时候才可以有反应。夏江被塑造成终极boss,稳赢的仗,一定要分兵打,我方水晶还放在箭塔外面。。。所谓的烧脑就是给水晶一个隐身功能,这就是我们说的烧脑?

这根本不是烧脑,而是刺激。我们爱看丝血反杀的那种刺激,最好是强弱形式多次反转,然后丝血绝杀。

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真正用脑子的不是整天玩悬的,而是怎么玩稳的,战局中有了机会才可以险中求胜。怎么可能每次大战就写好一个刺激的剧本,大家跟着玩?像不像马谡?我就是要无中生有,背水一战,故意爬上山然后跟士兵说,背水一战啦,同志们开始暴力吧!!然后死了。。。。战前确实烧脑,确实脑补剧情很多,这种人就适合写琅琊榜。

真正烧脑的是战时判断,法正步步为营稳不稳?洞察敌势,我盛敌衰,战斗则势如破竹,赢得巧不巧?但是,确实没什么反转,很不好看。贾诩了解曹氏父子,给的建议也就几句话,老实听话,乖乖学习。也很无聊。

但是,整天阴谋诡计,反而是卖给别人破绽。并不是每个对手,都如同琅琊榜小说,智商设定250,一旦开战就成了250,你怎么编,对面怎么配合。


user avatar   dan-xia-jia-mi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政治权力争夺的过程,可以被归入“政治实践”的范畴,这些居于暗室之中的血腥争斗,尽管是权力的真正来源,却不能被公开地展示……中古时期执掌国柄的权臣往往必须借助某种政治话语的生产与传播来掩饰权力转移的实质。曹操、曹丕父子“是儿欲踞吾着炉火上耶”、“尧舜之事,吾知之矣”这两句相反相成的妙语,无不暗示了在皇权移易的过程中,如何恰当地表达与呈现天命有归的正当性,其意义并不下于对实际权力的操控。政治话语的构建或许只是对于权力的缘饰,但丧失道德合法性的政治权力无法长期维;如果只有合法性,而缺少支撑它的权力,则会瓦解。因而政治的表达与实践,管对于秉国者而言是一虚一实,但在政治观看者眼中却又是一显一隐,两者表表相依,但又互有张力,进而推动我们思考在传统帝国体制下,合法性叙事所承负的政治功能,以及观察这种叙事通过何种途径得到有效地传播并获得普通吏民的认同——仇鹿鸣《政治的表达与实践:魏博田氏的个案研究》

user avatar   qiao-ba-3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史书不会把"阴谋"展现的淋漓尽致给你看

比如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你只看到李世民带着一票人在玄武门埋伏,一波团灭了太子党,逼着父皇退了位,看起来简单粗暴,实际上细思极恐

为什么玄武门守将这么重要的职位,李渊李建成会放给李世民的人去做?

为什么李渊退位退的这么干脆?

为什么李元吉和李建成的卫队、仪仗跟不存在一样?

为什么李世民用这种手段上位,太子党的势力没有反扑?

能在史书上留名字的人,永远不会告诉史官他们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做了多少的布置,你让写史书的人怎么写的让你跪下?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来说一句。

史书上记载的大部分为政治事件,政治事件不是不需要烧脑,而是太烧脑了,导致99.9%的人根本搞不懂。这些人搞不懂,大脑自然就会启动屏蔽保护机制,让他们直接跳过这段,或者以为这段是废话。

正因为如此,所以历史上的政治事件,在大多数人看来都很简单,“如果我在,我也能如此,我还能做得更好”有这种想法的人很多,这也是穿越小说流行的主要原因,他们就没有自问一下,如果你真有大才,为什么现实中只是一个屌丝,为什么一定要穿越后才能成龙呢?

现实中的废材,即便是真穿越了,多了千年的经验,其实也没有卵用,该屌丝的一样屌丝。比如很多宋穿,穿过去就苦读高中状元的。如果真有这份毅力,为什么不直接高考状元?


政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难的一门学问。政治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来为自己的目标服务。但是,你以为你是谁?别人为什么要为你服务?人都不是傻的,人的本能是为自己的私利服务,而将各种各样的人集合在自己的周围,这是政治人物最大的能力之一。普通人,有几个能达到这个目标的?

靠收买?没有看见CEO们都抱怨高干自立吗?靠亲情?没有看见老板们都抱怨亲戚跑来打秋风吗?靠老婆儿子?没有看见大老虎们被家人坑吗?普通人连办公室三、五个同事都团结不了,你有什么信心去团结更高层次,更多的人?

所以说,凡是政治事件,如果真的写核心内容,就应该写这些政治人物怎么去拉拢人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是如何冲突的,是怎么进行妥协的。但是这种内容有几个人能看懂,几人喜欢看?他们只喜欢最肤浅的内容,所以只能简化,简化成了收买、阴谋、背叛。简化成了,好像他上他也行的模样。

再说说,各种文艺作品中所谓的权谋。经常出现的各种漏洞。比如对他人行为的判断,经常出现某个军师判定按照某人的性格,一定会怎么做,这种判定。事实上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行为是具有随机性的,性格只能影响行为,不能决定行为,越是微观的行为,就越难预判。权谋时,可以将性格作为参考,但如果你将这种判断作为你所有计谋的基础,那么结果就是赌博,这是非常低级的谋略。

正常的谋略应该是这样的:假设我要埋伏谁,我先判断,明天他很可能要独自经过哪里,我去哪里埋伏,如果他没有来,或者虽然来了,但周围有人,那么行动失败。

文艺作品中的权谋通常是这样的:我判定他明天一定会单独过来,然后搞一大堆计划,环环相扣,最后成功了。看上去好像很NB,实际上这种计划毫无现实意义,因为前提条件就是不稳定的,你将高楼大厦建设在沙滩上,万一失败了,你的损失会很大。你的环节越多,成功的几率就越低,暴露的几率就越高,失败后的损失就越大。

因为文艺作品无需现实支持,所谓作者让你死,你就要死。所以他们可以编一些很离奇的故事,不用考虑成功率的问题,反正必须成功。通常表现为:主角的跟随着死心踏地,毫无私心;主角洞悉一切,搞个再复杂的计划都丝毫不差;敌人总是出现在对他最不利的位置。即便是故意设置让敌人有利的条件,但最终依然是不利;主角从头到尾一次重大失败都没有,即便是有了失败,损失也是可以承受的。

还有一种信息不对称问题,通常表现为,NB方无所不知,无所不在,传递信息不需要时间,不考虑失真,甚至人物也摆脱了空间限制。比如今天出征千里,却对京城的事明察秋毫,明天就全军瞬移回京平叛;BOSS无所不知,再隐秘的秘密他都随时可能出现,看上去好像很NB的样子,但就是不知道主角在干什么,然后被逆转;经常在主角面临绝境时,空降一个助力。


————————————————————————

没有想到这么多赞,有人在评论区说希望举例说明怎么烧脑,好吧,满足你们。随手拿一本史书,比如大家最熟悉的三国志,翻看先主传看一下:

先主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汉晋春秋曰:涿人李定云:“此家必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兒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叔父子敬谓曰:“汝勿妄语,灭吾门也!”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瓚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德然父元起常资给先主,与德然等。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起曰:“吾宗中有此兒,非常人也。”而瓚深与先主相友。瓚年长,先主以兄事之。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三国志上这段话,翻译一下就是,一个孤儿,长到15岁,就有人送钱让他上学,但是他学习成绩很差,喜欢干一些游手好闲的事情,还喜欢干一些浪费钱的事情。不过这都不是事,大家还是喜欢他。有一个官二代,和他称兄道弟。他在当地,在地主、游侠中结识了很多人,许多年轻人推他当老大。有一年因为地方不稳,让地方征兵,这个孤儿振臂一呼,马上就有人来给他卖命。他没有兵器和物资,结果就有两个大商人免费赠送。

看起来是不是很简单。但是如果仔细看看,却发现一点都不简单。首先是15岁的少年,为什么会那么被人看重。请注意,这里的被看重,绝对不是前面的“此家必出贵人。”这种牵强附会之说,因为刘备家确实穷,必然是靠资助才能游学,所以资助肯定是有的。各位想想自己15岁时是在干什么,有什么价值值得被人投资。更神奇的是,不仅仅是一个人这样看他,所有人都这样看他。官二代的公孙瓒、同乡的豪侠、年少、两个大商人,大家就好像疯了一般送钱送人。而刘备有什么能力呢?“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读书也不行,喜欢的都是一些纨绔子弟作风的东西,完全没有一点穷人奋斗的自觉。

那么,刘备是不是很会混关系呢?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刘备好不容易靠拼命混了一个县尉,结果上面来人检查,他一点和领导搞好关系的觉悟都没有。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枊,弃官亡命。

上面觉得下面虚报军功,要裁员。刘备知道自己属于被裁对象。于是他去求见领导,领导不见他,然后他就把领导打了……

这件事至少说明,刘备并非一个靠混关系得势的人,而且他很冲动很暴力。那么,他究竟是为什么被人看重呢?

如果我们继续往下读史的话,可以发现,刘备这个人,走到哪里都吃得开,如果要说反转的话,他所经历的反转,连意淫小说都不敢写。

比如:

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

有人看不起他,觉得这样一个穷B居然当了领导,收买刺客去杀他。结果刺客不忍心杀他,还告诉刘备有人要杀你。觉不觉得白雪公主是抄袭的三国志?

再比如:

曹公征徐州,徐州牧陶谦遣使告急於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时先主自有兵千馀人及幽州乌丸杂胡骑,又略得饥民数千人。既到,谦以丹杨兵四千益先主,先主遂去楷归谦。谦表先主为豫州刺史,屯小沛。

刘备此时只是青州刺史田楷的手下,陶谦打不过曹操来求救,田楷和刘备一起去救。当时刘备有千余兵,又招了一群饥民充数。但是到了徐州,陶谦直接送4000丹杨兵。要知道丹杨兵在当时可是精兵呀,然后陶谦还表刘备为豫州刺史。田楷跑一趟估计什么好处都没有捞着,刘备直接投1收4,官职升得和领导平级了。

再后面就是陶谦死了,让刘备领徐州的事情了。按说当初同学公孙瓒对他也很好,他却转投了陶谦。但是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恶名,大家都看好他。

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谦死,竺率州人迎先主,先主未敢当。下邳陈登谓先主曰:“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州事。”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寿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内所归,君可以州与之。”登曰:“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北海相孔融谓先主曰:“袁公路岂忧国忘家者邪?冢中枯骨,何足介意。今日之事,百姓与能,天与不取,悔不可追。”先主遂领徐州。

这就是所谓的三让徐州,先是小舅子糜竺迎刘备,刘备没有去。然后是地头蛇陈登让他当老大,他却说袁术NB,你们让袁术来当老大。最后是隔壁的孔融都看不下去了,骂四世三公的袁术为冢中枯骨,一定要刘备来当这个徐州牧。

不仅如此,献帝春秋还记载了袁绍的态度

陈登等遣使诣袁绍曰:“天降灾沴,祸臻鄙州,州将殂殒,生民无主,恐惧奸雄一旦承隙,以贻盟主日昃之忧,辄共奉故平原相刘备府君以为宗主,永使百姓知有依归。方今寇难纵横,不遑释甲,谨遣下吏奔告于执事。”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袁绍的江湖地位,基本上是海内一哥,他对刘备的评价是“弘雅有信义”,大家还记得刘备刚刚才炒了领导鱿鱼吗?咋就有信义了?

再后面,反转就更奇葩了。刚刚和刘备打了一架的曹操,居然要献帝给刘备升官。然后吕布抄了刘备的家,却送还家人,还让刘备保持独立领军的地位。

曹操且不说,吕布可不是什么好鸟,这人最是好色,待手下也不好,他背叛的领导已然不少了,估计背叛刘备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有什么理由把个仇人留在旁边?但是他待刘备还是客客气气的,后来袁术过来找场子,吕布还帮刘备出头。丝毫没有永绝后患、借刀杀人的觉悟。


好了,后面的历史就不再说了,刘备这个人,为什么那么厉害,他的经历为什么就那么独特?其实答案就藏在史书之中。

刘备肯定是有很多内在能力的,这是基础,也是15岁就被看好的原因。但是他的能力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读书”、“智谋”、“武力”等表面的能力,而是笼络人心的能力。那么,为什么他能够让人看重跟随他,这就是最需要烧脑的地方,也是书本无法告诉你的地方。

或许刘备从小的志向真的是要当皇帝,所以他的能力一直在往这种方面发展。他不是在空想,而是在实践。比如他的爱好是“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在旁人看来,这就是败家子,但是这是当时贵族们的爱好,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爱好,使得他后来可以很快的与贵族们打成一片。他的性格是“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少言语,很可能是因为他与周边的人想法差距较大,他的所思所想超越了周边人,这就好比当周边人在追捧P2P的时候,如果你看破了P2P,你就会觉得与周边人说不拢,这种时候普通人可能会争执,其目的是表现自己的高明,但是刘备并没有去争执,而是喜怒不形於色,后来P2P破裂了,别人才发现他早有见地,更加信任他的能力。“善下人”,这也是他能得人心的重要因素。因为汉时实际上是一个等级比较森严的社会,刘备虽然穷,但也算有地位的人,他善下人,所以豪侠、年少才会争附之,包括后来的刺客,才会不忍刺杀他。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刘备的势力可以发现,虽然曹操口中说着“唯才是举”,但是曹魏的官员基本上是出自豪强,鲜有寒士。但刘备这边很多人却是实打实的出身寒门,包括关羽张飞魏延等人,这些人都是蜀国的骨干人才。

刘备的名声一直很好,因为他确实是仁义君子,道德模范。所以虽然他离开了公孙瓒,但是并没有招致什么恶名,即便是后来背叛了刘璋,他的名声依然很好。当然了,这也是因为汉朝的社会背景不像现在这样苛刻。仁义可不是一件很容易办到的事情,刘备为了仁义,是付出了很多代价的。比如他去救陶谦,陶谦占着徐州这么大一块地,都打不过曹操,刘备才一千兵?美国打伊拉克,你敢去救吗?他凭什么敢去救,他是拿命去拼呀!但是刘备就是去救了,而且有理有节,不但让陶谦感激,曹操这边也没有得罪。吕布偷袭了他,他无怨无悔,这是“喜怒不形於色”的能力,也是气度的体现。他一生多次陷入危难,如果不是这样的气度,别人也不会善待他。后来携民渡江,这是军事大忌,很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事情,但是刘备并没有“领导先走”。


他善下人,不但能让底层的人拥戴,而且这种性格让他更接地气,更可贵的是,他能够将利用自己的这种能力,将之应用于管理上,反映在地方治理上就是善于治民,所以后来在新野才有那么多人跟随他,反映在军队上,就是战斗力强,所以刘备才有善战的称誉。陶谦有兵不自己带领,非要请他来领兵,后来的刘表、刘璋也要请他领兵,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看刘备的经历,他所经历的那些反转,其实并没有什么阴谋诡计,但是要想复制他的成功,则太难了。一个穷小子,怎么让人看重?一个看上去没有什么特长的人,怎么让人跟随?如何让仇人不记恨你,还对你客客气气帮你出头?如何让大家都称赞你?这些都是极度烧脑的事情。


user avatar   you-cai-jian-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读书不认真啊。

史书上可没有闲话,随便几句都够人琢磨半宿的。

选最短一篇初中教材文言文举例: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写了什么?

无非就是孙权劝吕蒙要学习,吕蒙果然听话学习了,让鲁肃刮目相看。

这也是教材里让学生领悟的中心思想。

满满的正能量有没有!

但是,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你再仔细一想,不对劲啊,吕蒙可不傻,十五六岁就说过:“旦不探虎穴,安得虎子”,

他岂是泛泛之辈?

打仗不会用脑子的早战死沙场了,他会不学无术不思进取?

回顾吕蒙生平,他从大头兵做起,第一次靠山没了,第二次站错队伍,居然做了封疆大臣,封了侯。

这人要是傻,天下就没明白人了。

所以,多半是吕蒙怕表露的太过于精干,让孙权猜忌,所以才装傻充愣,还说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让主公别多想?

那孙权为什么要劝他学习,他对吕蒙不满意吗?

不,吕蒙战功累累,心疼还来不及呢。

朋友们,这里有个知识点要记一下:

如果领导对你很满意,突然又让你学什么新东西,

那就是在明示你:我要准备给你加担子,升你的职了!

史书记载,孙权当政期间,吕蒙渐受重用,从别部司马,做到中郎将,再到庐江太守,再到南郡太守,至封侯。

当吕蒙脱下了伪装的时候,连鲁肃惊讶到了,原来吕蒙这么厉害?

世上哪有什么速成班,不过是鲁肃以前也被吕蒙骗了而已。

谁还没点小心机嘛?


但是,事情真这么简单吗?

远远不止,

既然这篇出自帝王教科书《资治通鉴》,

那么让我再以权术的角度来解读吧。

这里要引入另一位关键人物:张昭。

他在吴国位极人臣,是孙策临终的“托孤大臣”,

托到什么程度:“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这与后来刘备托孤诸葛亮说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是同一个意思。

可见张昭的能量。

但是这位张昭,却没有诸葛亮那般良好的政治风骨,也没摆正自己的位置。

史书记载,他耿言直谏,常常指责孙权,说穿了就是跋扈,没把皇帝放眼里。

甚至有次孙权准备和朋友去KTV唱歌,都被张昭赶来一顿臭骂。

(看看诸葛亮的出师表,那才是当臣子的典范)

所以,那句遗言把孙权害惨了:“孤与张公言,不敢妄也”

回到这段课文,为什么要提到张昭,

因为文中这段小故事,发生在刚打完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胜曹操之后,

要知道,战前张昭是极力反战,主张求和的投降派。

可是孙权竟然在重重阻挠之下打赢了!

这是乘胜而归的孙权打压张昭势力的绝好时机!

怎么打压,当然是提拔嫡系人马,把张昭的人顶下去咯,

所以才有了这篇提拔部将的文章,

他是在暗示吕蒙,如今我们大胜而归,打了他张昭的脸,你我都不用装傻充愣,装孙子了。

史书记载,赤壁之战后,张昭失势。

“今后后江东就是我孙权说了算,你们跟我是跟对了人。”

再说鲁肃,一直饱受张昭诋毁,比孙权还孙子。

吕蒙这番表现,鲁肃当然明白原由,

当时鲁肃的军职可比吕蒙高,政治嗅觉比吕蒙敏锐多了。

他当然明白孙权的用意。

他假装惊讶,作为长辈恭维勉励吕蒙一番,

其实是搞好关系,抱团取暖,共同对抗张昭的意思。


这简短的一段课文,

隐晦地描述了孙权的赤壁计划成功之后,在政治利益上的收割。

从招揽部下这个角度,刻画了江东风向的转变。

同时也呼应了孙权在赤壁之战前,江东内政的动荡。

就像他说的,“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如果不是周瑜数次力保,他当不上皇帝,

那么,江东还有谁想换,又有能力换皇帝?——还记得张昭手里的遗诏吗?

这些一个个细节,表现了孙权如何苦心经营外交内乱;

如何在曹操大军压境的危机中发现绝地翻盘的机遇;

中间还有力排众议保住鲁肃,

借刘备的势力给自己当炮灰,

等等。

最关键的一点,他如何做到打赢赤壁之战的?

搞清楚这些,就明白了:为什么孙权要冒险打赤壁之战挣这份军功?

他得到的好处,比刘备多太多了。

一仗就破了外敌,平了内乱。

他要准备多久,做多少工作,才能保证这些棋子都按他的套路去走?

任何一步出点差池,都是满盘皆输。

这才是皇帝要学习的帝王权谋。

烧不烧脑?

换做是我,就算把三国志提前给我看了,我都不敢接这活。


其实,这件小事还有更为复杂的一面!

前面说,吕蒙怕孙权猜忌,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因为吕蒙在孙权上位之前,是张昭提拔的将领,

他历史不干净,不清白!

他知道张昭的嚣张,也见识了孙权的手腕,这两人都不是好惹的大人物。

他一个军分区司令,只能夹着尾巴做人。

赤壁之战大胜,政治平衡被打破的时候,

孙权来找他谈话,这是什么?是试探!

朋友们,这里还有个知识点要记一下:

如果高层变动之际,领导找你谈话,那就是你表忠心的时候。

(劝退那种不算哈)

吕蒙当然听得出是升职加薪的意思,

也听出了试探他的意味!

可是他之前跟张昭又不清不楚。

如果答应太快,绝对有问题。

说明这人不老实,还心向着张昭那边。

那么吕蒙仕途也就到此为止了。

保不齐还要被拉清单。

可以想象,吕蒙当时心情有多紧张,有多惶恐!

蒙辞以军中多务。

他只能推辞,表示他知道自己成分不干净,没什么指望,往后也不想跟张昭混了。

以退为进,是他的唯一的选择。

孙权其实不在乎那点历史旧账,

要的就是他现在这种诚惶诚恐的态度。

下属对上司谦卑畏惧,是每个领导都想看到的。

这代表臣服。

那就可以放心提拔栽培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

朋友们,这里又有一个知识点需要记一下:

如果领导在教导你的时候,拿自己做例子,那就是没把你当外人了。

(马云那种灌鸡汤除外哈。)

这里开始,孙权就彻底完成了对吕蒙的收编。

既然如此,鲁肃作为孙权根正苗红的嫡系,当然明白主公的意思咯,于是对吕蒙一番恭维示好。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朋友们,这里还有个知识点需要记一下:

如果上级领导去看望慰问你的家人,那就是把你当小兄弟了,以后大家就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这是鲁肃以老员工姿态主动接纳新同事之举,从此两人搭上了班子。

不过,也没那么简单,

也可以说鲁肃是以组织名义去他家考察的。

这种考察还带有威慑性质。

是一种恩威并施的手段。

让吕蒙感恩戴德之余,也心存畏惧,

自己家庭情况上面都了如指掌,还敢有异心?

当年李陵战败被俘,他的妻儿老小不就被杀光了么。

历史上皇帝封赏提拔官员,都会派人去家里宣旨,

家庭成员必须全部到场跪谢,

这其实就是一种委婉的考察方式。


这种掌握下属的组织行为,直到现在仍然广泛存在,

如今官员的档案也要反复调查核实,

家庭成员,家产也要向组织交代清楚,这是纪律要求。

前些年打击“裸官”也正是为了防止他们吃里扒外。

李达康主动向沙瑞金汇报自己离婚的事,

不仅是他自己要撇开嫌疑,同时也是政治纪律要求他的义务。

不然,他就跟高育良一个下场。


user avatar   yu-peng-3-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正的权谋哪有那么复杂,要么忍要么等,不出手则已,出手则雷霆万钧,胜则封王封侯,败则万劫不复。


user avatar   zhang-zhi-dao-84-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埋下刀斧手五十,摔杯为号


这一句话,一个正常人想折腾明白没个一礼拜折腾不出来


哪来的刀斧手,用旧部还是用家里的下人,刀斧从何而来,甲胄从何而来,大厅如何布置才能埋伏得下,何时宴请宾客不突兀,摔杯为号要多大声音,是否需要提前演习一下,演习的时候走漏了风声怎么办。


哦对了,以上步骤有一步不对请直接下辈子再来。






这么点事就这么大压力,还权谋?兄弟,不是没有权谋,是咱们小老百姓理解不到位啊!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上这种事情很多。

不过史书没写的那么清楚,为尊者避讳而已。

比如居住在某高原的人,英武有力,伍德充沛,信奉某种嗜杀活祭的宗教。居高临下,对中原王朝威胁很大。

然后跟大唐和亲。

天可汗和亲的时候除了公主也送去了一个大德高僧,慢慢的把佛教的东西与原宗教结合,进行改革。

几百年后,唐朝灭亡了,但新的宗教改变了这个地方的人。唐后再也没有人有能力从高原对中原王朝进行威胁了。

一个高僧解决永久边患。这种权谋几近鬼神。只能用深不可测来描述了吧。

悲哀的是,现在还有些“牛人”,比如“996佛”啥的,以拜仁波切为荣了。。仁波切给人的福报,据说要996磕头很远的路再奉上金子才能求来吧?


user avatar   xiang-jing-92-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越是复杂的计谋越是不稳定,越是容易出破绽。

像柯南或者一些推理片的计谋,只适合小格局。

大林子怎么击败托司机?去当书记取得人事权慢慢架空。

事实上政治场上,有无数的目光盯着你,你搞一些奇怪的手法,是必然有着致命的破绽。

假如:斯大林如果直接以某种烧脑的方法击杀了托洛茨基并构成了一个悬案,托派的人也一样会直接把矛头指向你,然后一一侦破,最后斯大林卷进去,政治斗争失败,搬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不要以为谁能当替罪羊,作为对手矛头最终只会指向你。

再举个列子:“琅邪榜”的权谋不知道是否符合你的想象。

可实际上却多此一举,事实上誉王和太子已经有无数将要爆炸的破绽了。靖王根本不需要梅长苏,只需要等誉王或者太子自爆,他有着他妈和那个郡主的政治力量可以轻易捅出这些。

如果按照现实,靖王应该按照“贾诩”所说的好好做人,孝顺父母。然后等着“曹植”自爆最多加点儿助力,他就可以如同“曹丕”一样上位。

最后举个列子,现实:当你遇到小人怎么办?好好做人提高能力,团结同事和上司等一切力量,排挤小人出局。这难道不烧脑么?团结同事不需要烧脑么?提高能力被领导赏识不需要烧脑么?事实上完成该项目比“烧脑”的计谋更加烧脑。


大格局的政治,无非是力量的比拼。积累声望和政治力量,然后采取一个正确的路线,最后使用游戏规则让对手出局。不要以为这不烧脑,这几乎是人格,耐力,智力,情商,体力,的极限巅峰考验和比拼


user avatar   xuan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史书上并不是没有,而是没有你想的类似甄嬛传、芈月传、雍正王朝这种权谋。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大家上学都学过的,史记上面的《鸿门宴》这一段。表面上看,这就是项羽优柔寡断,妇人之仁,放走了自己的未来的心腹大患。但是如果你深入分析下,就会觉得有很多细思恐极的地方。项伯明明是项羽的叔父,是项家最核心的成员,他为什么要主动沟通协调刘邦,帮助刘邦逃出一劫?而范增等激进派,为什么视刘邦为生死大敌,不惜一切想要干掉他?项羽又为什么态度暧昧,轻而易举的放了刘邦过关?

所谓历史的权谋,基本上都是这种表面看上去没问题,但是细思恐极的东西。

首先我们看下当年鸿门宴时候的整个政治军事格局。虽然秦帝国的灭亡是从陈胜吴广的大泽乡起义开始的,但是到了鸿门宴这个时侯,农民起义军基本上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反秦的主力已经变成了各个诸侯的军队,而这些诸侯基本上都是过去六国的旧贵族——除了刘邦,刘邦的起家班底是沛县的一群底层老伙计。

当时项羽的叔叔项梁在反秦起义的时候,不仅支援了各国的贵族诸侯起义,而且还在范增的建议之下,树立一个反秦联军的精神共主——楚怀王熊心,也就是后面的义帝。在拥立楚怀王之后,果然原本楚国的一些义军纷纷加入项梁的领导,反秦大业一片大好。但是在大好局势之中,项梁飘了,骄傲了,结果因为轻敌在定陶之战中被章邯攻杀。在项梁一不小心死了之后,打败项梁的章邯军围攻赵国,把赵王困在了巨鹿这里。

这个时侯,史书中出现了细思恐极的地方,那就是原本的傀儡熊心,在项梁这个顶梁柱败亡后的巨大恐慌之中,果断站出来安抚诸将,稳定军心并掌握了楚军的实权。然后熊心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五万大军救赵。而刘邦则成为西征军的统领,目的大概是为了围魏救赵,分散北边秦军的力量(一个细节是项羽这时候主动要求和刘邦配合西进,不过楚怀王没同意)。这里很有意思,宋义是原本楚国令伊,他预计到了项梁的失败,被熊心认为很有军事才能,再加上是楚国旧贵族,所以破格任用为上将(是一个典型的空降兵)。项羽是项梁死后,项家的领军人物,他这时候还很年轻,才二十多岁。范增虽然开始投靠的是项家,但是他也是力主拥戴熊心的代表人物。看上去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事配置,不仅照顾了各方面的利益,而且有老有少,有保守有激进,相互取长补短。

然而,历史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配置。当楚军在安阳停留了好几十天之后,项羽和主将宋义就战略路线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于是项羽下定了决心,在某一个早上去见宋义,然后趁其不备杀了他,提着宋义的脑袋召集诸将,说“宋义与齐合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了他。”由于将领很多是项家的旧将,无人敢于抗拒,一致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您家中的人,如今又是您诛除了乱臣贼子。”诸将就共同推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这个地方看似只是战略分歧,但是明显隐含了项家和熊心之间的权力冲突。熊心一开始是项家扶持的傀儡,但是毕竟他是楚王,而那时候六国灭亡不久,旧王室和贵族有很强的号召力。而且在项梁死后也是熊心主动挑起大梁,整合了惶惶不可终日的楚军,稳定了大局。然而,这种权力的转移不可能不刺激到项羽。剽悍轻狡的项羽,内心傲慢的项羽,无法无天的项羽,他一方面怀着对秦军的巨大仇恨,一方面怀着对楚怀王夺权的暗恨,估计满心都是率军找秦军报仇的想法。而他这种跋扈和无视主将的行为,和宋义发生了严重冲突,并最终酿成军变。

项羽夺军之后派人派桓楚报告了楚怀王,楚怀王估计也是顾全大局,虽然对这种兵变杀将夺权的行为非常愤怒,但还是捏着鼻子忍了。之后项羽主动派人出击,想进攻章邯给王离军输送粮食的甬道,但是都失败了。这时候项羽其实被摆在了一个很危险的位置,他虽然靠着自己伯父的威望,杀掉宋义夺取了军权,但毕竟这是一种违反规则、不太光彩的行为。如果后续他救赵失败,那么免不了要被秋后算账,将士们估计也会对他离心。

然而,项羽就是项羽,是千古难得一见的战神勇将,自古以来,和他一样以一将之力决定国运的人简直是凤毛麟角。项羽上演了闻名千古的破釜沉舟,断绝自己的一切后路,以不成功则成仁的勇气,莽了上去。在项羽的带领下,楚军集体爆种,和秦军的大战九战九胜,简直打疯了。围观的诸侯国军队(他们一直在附近,但是不敢去救赵军),一个个看的瞠目结舌。等到楚军胜利之后,诸侯们被项羽震得心惊胆战,用史记的话说: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士,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从此之后,项羽用军威和胜利震慑了诸侯,一年之内连跳三级,从项家的一个小子,楚军的一个副将,杀宋义兵变成为上将军;然后破釜沉舟,一战成名,威震诸侯,成为诸侯上将军,实际上成为了诸侯的盟主——他已经不在局限于楚国的框架之内了。

在这之后,项羽持续开挂,连战连捷。秦国名将章邯面对项羽屡屡失利,而他派长史司马欣回国求援又被赵高阻拦,连秦王的面也见不着。在内外交困之下,章邯被迫投降项羽,用自己的名声成为了项羽又一个垫脚石。项羽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上将军,率领秦军为前部,行至新安。

历史看到这里,感觉项羽简直就是起点历史文的男主角,一朝爆发,时来天地皆同力,秒天秒地秒空气,二十多岁的年青人短短时间就成为了天下霸主。然而,在新安,项羽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并因为这个错误,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气运、名声乃至于天下。大概是军粮不足,大概是秦军和诸侯军的矛盾,更有可能是出于项羽对秦军深入刻骨的仇恨,项羽将秦降卒二十余万全部在新安城南连夜坑杀。在这里有一个微妙而同样细思恐极的历史细节:项羽坑降卒之前的一个月左右,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在轵道旁,向刘邦献上了传国玉玺,秦国灭亡。

接下来,就是课本上写到的,历史有名的一幕——鸿门宴。

这时候的形势是这样的: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行至函谷关,发现有兵守关,无法通过。项羽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勃然大怒派军队攻破函谷关,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驻扎灞上。这时候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告密,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并且用子婴为相,珍宝全部占有。而项羽的亚父范增也说刘邦有天子气,其志不小,建议项羽趁机干掉刘邦。

很多童鞋以后世的上帝视角,认为范增说的有道理,项羽干掉刘邦就可以稳稳取得天下。如果哪位童鞋这么想,那只能证明你图样图森破,根本不适合政治这一行。

让我们抛弃现代人的上帝视角,用一个当时人的眼光来看看局势到底如何。刘邦和项羽名义上都是楚王的臣子,实际上在项梁死之前,两个人还在定阳和濮阳一带并肩作战。甚至于最初项羽不想加入北上救援赵国这一路,而是积极的想和刘邦一起西进关中。然而后来形势突转急下,项羽先是火并了宋义,然后孤注一掷的北上决战并获得大胜,之后又是连连战胜,消灭俘虏了秦军主力。而刘邦这一路也非常顺利的挺进关中,灭亡了秦国 。可以说一年多的时间,看似强大的秦国灭亡了;而看似摇摇欲坠的楚国却奇迹般的反杀。然而这种形势的剧烈变化,实际上给楚国埋下了隐患。刘邦和项羽的胜利过于迅速,导致他们突然做大,而楚怀王再一次丧失兵权,沦为傀儡。另一方面,楚国的辉煌胜利,也使得楚军成为了诸侯的盟主,而且是有一定掌控权的盟主。

再加上之前楚怀王和诸将的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所以,鸿门宴的时候,整个形势是非常的微妙复杂,并不是只有刘邦项羽两方,严格来说,是项羽、刘邦、诸侯和楚怀王四方。只有理解了这个大背景,你才能理解鸿门宴上各种风波诡谲之处。

刘邦和项羽看似对立,但是在名分上面来说,双方均属于楚军,而且上面还有一个名义上的老板楚怀王。项羽和刘邦最大的分歧,不过是因为刘邦先一步占据了关中,再加上那个“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为什么当初项羽敢于果断杀掉了上司宋义,但是今天却迟迟不敢下手杀掉一个平级甚至低半级的刘邦呢?因为宋义是空降兵,没有根基。而且那时候一切以反秦为先,大敌当前的危局之下,有着项家子弟的支持,没人敢冒着分裂瓦解的风险来动他。而今天的刘邦根基深厚,有沛县老兄弟和亲戚子弟。最关键的是刘邦非常的识相,他果断通过项伯的渠道来给项羽认怂,表示自己充分尊重项老大的地位,不敢画地为王,并承诺主动让出关中

如果说一开始面对守关拒纳的刘邦,项羽还有理由带着诸侯攻击。那么在刘邦主动认怂之后,项羽根本没必要也没有理由对如此乖巧的友军发动致命一击。相反,如果项羽真的敢铁了心这么干,那么诸侯必然会离心离德。四十万大军里面,项羽的军队不过十几万,面对关墙之后的刘邦军和同仇敌忾的秦人,项羽就算是赢了,也必然伤亡惨重,最后获利的只会是诸侯和楚怀王。

同时,请大家注意一个历史细节,这时候项羽才二十多岁,而刘邦已经是五十多岁了。按照那个年代的人均寿命判断,刘邦也活不了几年了。所以项羽认为已经认怂的刘邦并不是自己的主要对手,这是非常符合情理的判断。只能说,开挂的项羽没有意识到,世界上还有更加开挂的刘邦。在他心理的剧本是自己以盟主的身份分封天下,过几年刘邦这些老将死了,自己就是随便欺负剩下的孤儿寡母。项羽大概完全没想到自己短短几年就会被刘邦打爆掉。

最终,项羽和刘邦达成了默契,刘邦让开关中,也没有据关中而称王,反而承认了项羽的霸权。而项羽不用动兵就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一切,所以他纵容了刘邦的离去,甚至还顺口出卖了曹无伤。项羽和刘邦没有火并,诸侯的军队没有等到自己想要的一幕,只能继续老老实实跟着项羽做小弟。而楚怀王手下的项羽和刘邦两个大将达成了默契,他这个被架空的君主,命运早晚已经注定。

至于后面项羽进入关中,各种倒行逆施,杀戮破坏,那都是另外一个故事了。于此同时,萧何入关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萧何作为曾经的秦朝小吏,他最清楚秦朝这套动员制度的强大,在第一时间收拢了最珍贵的财富。汉承秦制,这句话并不是简单说说而已,从一开始,汉朝的组织基础就建立在秦朝的组织和制度之上,刘邦、萧何等人是秦朝事实上的精神继承人。

若干年之后,楚汉之争中,项羽屡战屡胜,结果越战越弱;而刘邦屡战屡败,却越战越强。甚至于项羽上演了彭城之战这样的惊天大逆转,依然难以改变败亡的命运,其原因,除了项羽外交上的失败,最重要的就是他和刘邦进关中的所作所为——一个是坑杀降卒,焚烧宫室,烧杀掠夺;另外一个是约法三章,安抚百姓,收纳典籍资料。

楚汉之争的胜负手,并不在鸿门宴上面的权谋交错,尔虞我诈。不管是刘邦还是项羽,在鸿门宴之上的应对都没有明显疏漏。两者的胜负手在更幽远更深微的地方,在那些看不见但是却影响深远的地方,在于制度、组织和用人上面的差距。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刘备有多凶残? 
  为什么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如何看待台湾网友提到的联军对陆作战? 
  项羽想建立的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天下? 
  清朝宗室爵位世袭递降,功臣爵位世袭罔替哪个好呢? 
  西汉一朝都是三十税一,那它是怎样保证财政开支的? 
  就军事才能而言,中国名将中,哪些名将能排进前100位? 
  古代皇帝是怎么掌管军队的? 
  你怎么看网民对分裂主义主张的「人滚地留」论? 

前一个讨论
如何在自家装修中加入克苏鲁元素?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年仅 4 岁的「天才曦曦」?





© 2024-05-0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