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何史书少有令人有「跪感」的「烧脑」的权谋反转? 第2页

        

user avatar   sha-ye-niao-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大概只能说:“兄弟,你还是太年轻!”

给你讲个故事,来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齐国田常欲谋反,但忌惮国内的其他权贵,于是攻伐鲁国,想玩曲线谋国之路。孔子闻讯派弟子子贡解鲁国危难。子贡赴齐国,劝田常:鲁国国小力弱,你现在不该去打他,应该去打国富民强的吴国。

田常大怒,这人有毛病,居然要我放着软柿子不吃,去啃硬核桃!你当我是猪吗?你当我是猪吗?你当我是猪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子贡不慌不忙说道:“臣闻之,忧在内者攻彊,忧在外者攻弱。今君忧在内。吾闻君三封而三不成者,大臣有不听者也。今君破鲁以广齐,战胜以骄主,破国以尊臣,而君之功不与焉,则交日疏於主。是君上骄主心,下恣群臣,求以成大事,难矣。夫上骄则恣,臣骄则争,是君上与主有卻,下与大臣交争也。如此,则君之立於齐危矣。故曰不如伐吴。伐吴不胜,民人外死,大臣内空,是君上无彊臣之敌,下无民人之过,孤主制齐者唯君也。”这话的大概意思是:忧患在内部就进攻强大的国家,忧患在外部就进攻弱小的国家。您现在忧患在内,三次求封而不成,如果打下了弱小的鲁国,那么是养肥了齐国而削弱了自己。但去攻打强大的吴国,却能借刀杀人,趁机把国内的反对党送去战场死光光,干净利落不脏手,是削弱齐国强大自身。 兄弟,我可都是为你好啊!(这波操作怎么样?风骚吧?别急少年,更风骚的在后面。)

田常一听,有道理啊!但是他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现在再往吴国跑,吃像也太难看了。

子贡大神盘腿一坐,在头上划了三个小圈(详见一休哥),有办法了:你先按兵不动,我去趟吴国,忽悠他们主动来打你,到时候你玩个自卫反击,谁也说不出话来。

子贡到吴国,对吴王说:“臣闻之,王者不绝世,霸者无彊敌,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今以万乘之齐而私千乘之鲁,与吴争彊,窃为王危之。且夫救鲁,显名也;伐齐,大利也。以抚泗上诸侯,诛暴齐以服彊晋,利莫大焉。名存亡鲁,实困彊齐。智者不疑也。”大概意思是:在两国相争势均力敌的时候,如果一方增加了筹码就会重心偏移。齐、吴本来实力相当,但若任由齐国吞并鲁国对吴国大不利。所以,现在应该主动出兵伐齐救鲁,名利双收。 兄弟啊,这样一本万利的好事你干不干吧,哥可都是为你好啊!(看到这里你们是不是已经为子贡的绝代风骚倾倒?但是少年,没有最风骚,还有更风骚!)

吴王夫差一听,有道理,但是:我正在和越国打仗,腾不出手啊。这样吧,等我加紧吃了越国这颗小橘子,就跟你去打齐国。

子贡大神微微一笑(很是倾国倾城):没事,我再去趟越国。

越王勾践嘛,大家都熟,也是智商情商双爆表的猛人,立刻打扫修缮道路,到郊外迎接大神,还亲自驾车把大神送到馆舍,才恭恭敬敬地问:大神所来为何?

这次大神很直接(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劲):我劝说吴王伐齐救鲁,吴王说等他先吃了你再上。勾践一听就吓哭了,跪拜叩首曰:大神救命啊!!!

子贡大神老神在在的笑道:“好说,好说。吴王为人猛暴,群臣不堪;国家敝以数战,士卒弗忍;百姓怨上,大臣内变;子胥以谏死,太宰嚭用事,顺君之过以安其私:是残国之治也。今王诚发士卒佐之徼其志,重宝以说其心,卑辞以尊其礼,其伐齐必也。彼战不胜,王之福矣。战胜,必以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弱吴必矣。其锐兵尽於齐,重甲困於晋,而王制其敝,此灭吴必矣。”大意就是:别怕,那富二代蠢得很,现在国内民怨沸腾。你送点珍宝,赔个礼道个歉,再主动派兵跟随吴王伐齐。他打不赢,是你的福气;打赢了,这货必然趁势去怼晋国。我再去趟晋国,你们玩个两面夹击,这事就妥妥的了。” 兄弟啊,我四处奔波劳碌都是为了你啊!

(我就问你:跪不跪?拜不拜?反正我跪了,也拜了。)

接着子贡回吴国溜了一圈,给吴王挖好坑,给自己留好路,然后来到了晋国。对晋君说:“臣闻之,虑不先定不可以应卒,兵不先辨不可以胜敌。今夫齐与吴将战,彼战而不胜,越乱之必矣;与齐战而胜,必以其兵临晋。”晋君大恐,曰:“为之柰何?”子贡曰:“修兵休卒以待之。”晋君许诺。(又多了一兄弟。)

这事到此为止,子贡救鲁的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结果很nice。齐、吴莫名其妙地打了一场,齐败吴胜。田常顺利求败,表示很满意。然后吴、晋接着大战了一场,吴败晋胜,晋国很满意。最后吴、越又打了起来,死磕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吴王夫差挂了,勾践很满意。从头到尾都没鲁国什么事。至于夫差......死人的满意度不计算在结果考核之内。

以上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评论中有人质疑了吴、晋之战孰胜孰负的问题,我就去查了一下详细的史料,结果有点烦,各家的说法不一。我只能把目前查到的详细资料在后面贴一下,至于上文因为翻译自史记,还是以史记为准,就不改了。

吴王果与齐人战於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彊。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城七里而军。吴王闻之,去晋而归,与越战於五湖。三战不胜,城门不守,越遂围王宫,杀夫差而戮其相。破吴三年,东向而霸。——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十四年春,吴王北会诸侯於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六月子,越王句践伐吴。乙酉,越五千人与吴战。丙戌,虏吴太子友。丁亥,入吴。吴人告败於王夫差,夫差恶其闻也。或泄其语,吴王怒,斩七人於幕下。七月辛丑,吴王与晋定公争长。吴王曰:“於周室我为长。”晋定公曰:“於姬姓我为伯。”赵鞅怒,将伐吴,乃长晋定公。——史记.吴太伯世家

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获七将,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疆,晋人击之,大败吴师。越王闻之,涉江袭吴,去邦七里而军陈。吴王闻之,去晋从越。——越绝书

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盟,吴晋争先,乃先晋人。——左传

以上资料都是说晋国赢了,并当了盟主。


吴王夫差地方二千里,带甲七十万,南与越战,栖之会稽;北与齐战,破之艾陵;西遇晋公,擒之黄池;此用民气之实也。——淮南子.兵略训

吴王夫差破齐艾陵,胜 晋黄池,非不捷也,而子胥忧之,见其必禽于越也。——淮南子.傣族训

黄池之会,吴子进乎哉,遂子矣。——谷梁传

吴王夫差既杀申骨,不捻于岁,乃起师北征二,以会晋公午于黄池,吴公先献, 晋侯亚之。——国语.吴语

以上资料是吴国赢了,成为盟主。


还有一些资料没有明确说明孰胜孰负,就不贴了。不过淮南子为兵书,并非历史专著,其中事例常有以讹传讹,可信度并不太高。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即时战略游戏可以当做模拟器来玩。

综合国力足够强时,不畏惧任何谋略,完全可以推平对手。对手开挂时除外。

不论是模拟器还是真实战场,最关键的指标只有两个:

引擎功率比、战损比。


user avatar   qi-qi-85-89-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历史上成大事的只有阳谋,阴谋诡计大都上不了台面。

现代一些所谓烧脑的权谋剧,都是作家写的,作家要你三更死,你多活一秒都不可能。有的小说里摆了七八个多骨诺牌,环环相扣,紧张刺激,读者看着这七八个阴谋一个个的实现,大乎过瘾。但事实上阴谋是环节越少越好的,越多出岔子的可能性越大,失败的可能性也越大。


user avatar   luo-wei-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你史书看得不够多。中国大乱世的几个时代,毒计频出。

比如金刀计。

五胡乱华时候,十六国。先是前燕慕容垂枋头之战名声出众,被内廷妒忌要加害全家。然后举家出逃,小儿子又被策反试图弑亲。最后投奔前秦,前秦苻坚,人是牛人,统一北方的强人,可惜太忠厚,不知道慕容家的传统,非常厚待慕容垂。但是丞相王猛,这个王猛,人如其名,是真的猛,觉得慕容家不除不行的感觉,定下金刀毒计。

先是在为慕容垂出征燕国的时候,要求让慕容垂嫡长子随军。嫡长子慕容令也是牛逼人物,父子两个在一堆杀来杀去的慕容当中也是顶尖的。慕容垂后面还复辟过。

又在出征前夜,突然和慕容垂吃饭,还索要礼物。这就是资治通鉴里面非常著名的梗:今当远别,卿何以赠我?使我睹物思人。亲,我要上战场为你报仇了,你送我个信物呗亲。慕容垂来不及啊,当场就把自己的金佩刀送给王猛了。这时候,慕容垂的儿子慕容令还在军中,不知道这个事情呢。

然后王猛在行军途中,又买通了一个慕容家的家将,带着金刀偷偷去慕容令那里骗他,说你看,这是你爹给我的信物,他说了,咱们是假装投奔秦国的,现在被人看出来了,我已经跑了,回燕国去了,我叫这家将带了这信物给你,好让你也赶紧跑。

慕容令这孩子哪见过这个,一看,我艹,这是我爹真刀啊,这家将我也见过,错不了。这里也没wifi,微信找不到我爹。我也学我爹,跑回燕国吧。找个机会,跑了。

王猛一看慕容令跑了,马上飞信哦不飞鸽传书回去,最狠的是,他传回去不是私密邮件,直接给苻坚的,他发的是公开信,整个皇城都知道了,这慕容垂一看,我艹,我这儿子怎么又叛变回去了?就怕了,也跑了。。。。。。

再说那边慕容令,跑回燕国,燕国人一看,咦,这不是之前跑了的二五仔嘛,怎么又回来了?看在皇族面上,流放小城。他不高兴啊,就又反了。。。

最后这父子两,一个被抓回来软禁,一个反叛被杀。


虽然后来王猛病死,之后淝水之战苻坚完了,慕容垂复了后燕,可惜牛逼的儿子死了,只能让废柴慕容宝上,结果再次亡国。


user avatar   qiu-suo-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结论就错了啊,谁说史书上很少有疯狂烧脑的权谋?

史书比小说精彩得多,小说只不过是作者绞尽脑汁虚构的东西,但史书上很多事件却是当时世界上最顶尖的人物斗志斗力,我看史书经常就有那种“卧槽,还有这种操作”的感叹。

举个例子,苏秦张仪够耳熟能详了吧,但你真的知道他们事迹有多牛逼么?

张仪假称六百里地骗了楚王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但后面不久发生了一件事,秦国与楚国做交易,想交换一些地盘,结果楚王深恨张仪,宁愿不要土地,点名要张仪,秦王素来刻薄寡恩,用一个人换土地,他绝对是同意的,如果你是张仪,你觉得你怎么办才能保住性命?去看看张仪的骚操作吧,反正换一个人多半十死无生。

张仪晚年,厌恶他的太子登基,国内政敌各种攻讦,随时可能被杀,因为以前合纵连横,天下诸国基本都厌恶他,齐国更是公开宣称哪个国家敢收留他,就攻打哪个国家,这种绝境,最后依然硬生生被他走活了。

至于苏秦,在燕国作为臣子睡了王妃,换谁都是死罪,偏偏他依旧能享尽人间富贵,顺带着还把齐国忽悠瘸了。哪怕是最后被刺杀身亡,临终之际的布置,也替自己报了仇。与此类似的还有吴起,真是佩服他们,临死之际那么仓促,竟然还能想出如此缜密的复仇计划。


哪怕不要春秋战国时期的,后面类似的例子也很多,比如种世衡以反间计除掉西夏大将野利兄弟,去看整个事件,完全是一出无间道,而且李元昊也未必是真的中计,很可能是将计就计除掉国内威胁他地位的野利家族。

北齐的高欢, 年轻时是个彻头彻尾屌丝,喜欢当地一个白富美,结果被女方家里嫌弃将女儿嫁给别人,一气之下出门闯荡,结果最后成为了人上人,一生也不知道睡了多少皇后皇妃,年轻时暗恋的那个白富美后来也被他成功娶回了家(上党太妃韩氏,(韩)轨之妹也。神武微时欲娉之,轨母不许。及神武贵,韩氏夫已死,乃纳之).......起点YY文都不敢这样写。

后宫中更是阴谋诡计重灾区,什么将玉佩藏在裙子里发出撞击声假装身体自然发出声音,晋武帝时的羊车望幸,北魏胡太后以公主冒充太子继任皇位,北宋的狸猫换太子,南宋宁宗杨妃与曹妃皇后之争,当然,后宫里争斗格局一般很小,只在女人之间有用,真正涉及到朝堂这些女人往往就没那么精明了,当然也不乏刘娥这种利用修皇陵除掉权臣丁胃的存在。


史书上类似的情节很多,只是大多数人根本没精力看那么多而已



补充相关事件记载:

一开始之所以没有详细写事件过程,主要是觉得关键词已经给出了,百度一下,就完全能搜出来,后面发现很多人还是希望看到完整事件,所以我补充一下吧,只不过自己的言语很难描述其中的惊心动魄,就直接贴上史书原文了,若是看着晦涩的,可以百度一下,这些事迹其实也算常见,很多白话文的:

张仪面临楚王索要他报仇:

张仪晚年化解危机:

苏秦睡了文侯夫人后化解危机以及被刺杀临死前设计报仇:

种世衡反间计除掉野利兄弟:

至于后面的,就不一一发了,只是友情提醒一下,高欢的一定要配合后妃列传看效果更佳,其实现在网上关于高欢桃色事件的文章也很多......


还有评论有人指出其中有小说事件,应该指的是狸猫换太子,狸猫换太子这件事虽然没有狸猫那么夸张,但事情本身是有历史原型的,那个太子也就是宋仁宗从头到尾也是被瞒着的,后来知道真相大怒,甚至准备屠杀刘娥全族,只不过刘娥太过高明,事前早就防到这一天,一开始就将他的生母厚葬,这样宋仁宗开棺验尸也无话可说。不过民间却谣言四起......

很多事情空穴来风未必无因,还有烛光斧影、明武宗暴毙等等,这类事情可能更符合题主要求的那种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只能草蛇灰线推测出的阴谋,可就因为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所以大家只能怀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真的确定有这件事,但也不能说历史上一定就没这件事。


user avatar   madm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诸位大佬解析历史,我也手痒,讲个浅一点的吧。

读书一定要读出深意,才能体会到乐趣。中国的史家因为史家传统、政治考量等诸多因素,并不会把权谋给我们掰开揉碎来讲,但是在简单的三言两语间,其实可以读出许多惊心动魄,许多意味深长。

我就拿最近给高三学生讲的一篇文言文阅读来说吧。下面是原文:


徐有功,名弘敏,避孝敬皇帝讳,以字行,国子博士文远孙也。举明经,累补蒲州司法参军,袭封东莞县令。为政仁,不忍杖罚,民服其恩,更相约曰:“犯徐参军杖者,必斥之。”迄代不辱一人,累迁司刑丞。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

韩纪孝者,受徐敬业伪官,前已物故,推事使顾仲琰籍其家,诏已报可。有功追议曰:“律,谋反者斩。身亡即无斩法,无斩法则不得相缘。所缘之人亡,则所因之罪减。”诏从之,皆以更赦免,以此获宥者数十百姓。

道州刺史李仁褒兄弟为人诬构,有功争不能得。秋官侍郎周兴劾之曰:“汉法,附下罔上者斩,面欺者亦斩。在古,析言破律者杀。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后不许,犹坐免官。

起拜左司郎中,转司刑少卿。与皇甫文备同按狱,诬有功纵逆党。久之,文备坐事下狱,有功出之,或曰:“彼尝陷君于死,今生之,何也?”对曰:“尔所言私忿,吾所守者公法,不可以私害公。”

尝谓所亲曰:“大理,人命所系,不可阿旨诡词,以求苟免。”故有功为狱,常持平守正,以执据冤罔,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选自欧阳修《新唐书·徐有功传》)


这是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记载着唐朝武则天时期的大臣徐有功的故事。可以看出,徐有功是一个勇敢、正直的大臣。理解到这一层,基本上应对高考是可以了。

可是我的一个学生文言文水平比较高,所以和一般学生不同,他是越看这篇文章越纳闷,问了我一个问题:

“老师,这个周兴不是武则天的心腹吗?为什么徐有功一直跟他们对着干,结果被革职,还被三次判死罪,最后却被武则天重视呢?”

我说你这个问题很好,说明你看出文章里的不合理来了,一般的学生稀里糊涂就过去了。我们先看整篇文章对武则天的定位:

通篇文章提到武则天就是“后”如何如何,这说明和现代人对武则天“古代唯一的女皇帝”的定位不同,古代人并不认可武则天的“皇帝”身份,还用了“僭位”这个用来形容乱臣贼子的说法,就差啐唾沫了。可见武则天登基的时候,政治环境非常恶劣,敌人很多。

从这“后”“僭位”两个词,我们可以解读出这些。这一般是你们高三学生想不到的。

接着说。原文我加粗的第一处:时武后僭位,畏唐大臣谋己。于是置总监牧院诸狱,捕将相,俾相钩逮,朝野震恐,莫敢正言,独有功数犯颜争枉直,后厉语折抑,有功争益劳。可以看出,武则天为了打压反对者,任用来俊臣、周兴这些有名的酷吏收拾他们。“捕将相”“朝野震恐,莫敢正言”说明当时朝中即便是将相级别的,也是过着胆战心惊的日子。而徐有功却“数犯颜争枉直”,他不怕死吗?将相都说干掉就干掉,武则天弄死他不跟踩死个蚂蚁一样?

他还真不怕。

为什么呢?因为这里有一个问题:武则天重用酷吏打压朝臣,那么她又用谁来限制酷吏呢?

武则天给了酷吏们巨大的权力,她就必须扶植能够牵制他们的人,不然的话总有一天武则天会被权力无限膨胀的酷吏们架空。事实也正是如此,酷吏的头子来俊臣在后期确实野心膨胀,满朝大臣不畏武则天而畏来俊臣。所以徐有功的存在是必要的。

我们可以发现,徐有功再怎么和武则天顶撞,也都是在就事论事讨论冤案,这是他的职责范围,分内之事。他虽然看起来胆子很大,但是他很聪明的一点在于,他绝不会质疑武则天的执政合法性。武则天的“逆鳞”在这里,而非被顶撞。虽然她处理反对者非常心狠手辣,甚至可以说残暴。但是徐有功反对的都是武则天关于案件的旨意,而不是武则天本身。

所以,徐有功和武则天的默契在这里:一个负责牵制酷吏的派系,效仿魏征,做一个直臣,顶撞皇帝,成全武则天做“明君”以及压制酷吏的需要;另一个负责把脏活都扔给酷吏去做,让酷吏背黑锅,同时负责在徐有功一次次被逼到绝境的时候用皇帝的绝对权威把他保住。

帝王之术,在于“制衡”。朝堂上大臣们互相争斗,僵持不下之时,皇帝的最终裁决权才体现出来,皇帝就拥有绝对的权威;相反,朝堂上如果只剩下一派,皇帝就会被架空,下场很不好。

所以,当某一派势力占上风的时候,皇帝要打压一下冒头的人,革几个元老,贬几个骨干,维持均衡;当某一派占下风的时候,主要成员被敌人弹劾的时候,就会出现“后不许”。皇帝不允许他出事,直接保人。

然后我们看最后一处加粗的:凡三坐大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后以此重之。

这里体现的是徐有功几次被逼到墙角,判死刑。经历了漫长的政治斗争,酷吏的派系自然知道他们扳不倒徐有功,那么徐有功三次死罪,没有武则天的授意是不可能的。这里面体现的是徐有功占上风时,武则天对他的打压。

武则天就是要让他犯死罪,然后再救他,生杀予夺,无论徐有功,还是酷吏,性命全部牢牢被武则天把握着。武则天才有绝对的权威。

这也就是徐有功“将死,泰然不忧,赦之,亦不喜”的原因了。因为这都是表演,是在展现自己的态度。

讲到这里,这篇传记里的几处逻辑问题就算是给学生讲明白了。短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一个唐朝最高法院副部级官员的经历,向我们揭露了武则天时期唐朝高层波云诡谲的政治斗争的一角,展示了武则天驭下的手段。可以说很精彩。同样的一篇文章,高三学生看个字面意思的流水账,很枯燥。我们则读深意,这里面的快乐是不一样的,启发也是不一样的。


我的水平有限,只能解读到这里。史学大佬肯定能读出更多。

那么,同学们,史书里的烧脑权谋,真的少吗?


user avatar   tian-yuan-nan-quan-5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史书惜字如金,而一个成熟合格的阴谋描写需要大量的字数进行铺垫和渲染,这才能让你产生烧脑的感觉。然而中国史书对此大部分的描写方法就是写个结果了事,剩下的,都让你去猜。

举个例子,汉文帝的人设。

作为无为而治,开创文景之治的典范,汉文帝就在历史上的形象一向是儒雅温润。

对国内,他休生养息

对匈奴,他和亲结好

对南越,他放低姿态,自称高皇帝侧室子,还修好了赵佗的祖坟,客气的让赵佗不好意思,最后自己去除帝号,称臣。

即使架空权臣周勃陈平,整个过程也是波澜不惊。

然而,有一段记载却让人捉摸不透。

而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孝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史记》

这段是出自于汉文帝的后来的皇后窦漪房的传记中。里面的那个“代王”,就是汉文帝刘恒。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代王刘恒曾经有一个王后!而且这个王后给他生了四个儿子。

不过可惜,王后在代王成为汉文帝前就去世了,所以窦漪房才能上位。

蹊跷的是,这位代王后的记载就只有这么一句!作为一个堂堂帝王曾经的正妻,她连名字都没有留下?这正常吗?显然不。她有可能是被人故意隐瞒了。

再往后看!

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

等到刘恒被立为汉文帝之后一个月,这四个由代王后生的儿子全部病死!

四个由同一个爸妈生出来的青少年,在之前都好好的什么事没有的情况下!突然病死!一个月内!全部!

巧合不?我也觉得太凑巧了!是吧?

太巧合的事情终归是有蹊跷的,如果说,有什么手段能让四个兄弟短时间内同时死亡,那么谋杀恐怕比疾病更令人信服!

如果是谋杀!那么是谁?

是谁敢杀皇帝的四个儿子?在当时有比皇帝还厉害的人吗?

有!

记得刘恒是被谁立为皇帝的吗?周勃啊!

太尉周勃掌握着军事力量,平定了吕氏之乱,才迎接刘恒继位。

那么周勃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显然,他很忌惮这几个孩子!为什么?因为这个孩子是一个妈生的吗?

很有可能!因为这个神奇的妈,后世连名字都不敢记在史书上,自然不会是泛泛之辈!

显然,这位代王后的血脉让周勃忌惮!周勃此时的势力比文帝还要强,所以显然不是害怕这个血脉此时的势力,那么他怕的,只能是这个势力未来的报复!

好了,既然是报复!周勃显然做了对不起这个代王后血脉的事情!是什么呢?

想想周勃之前干了什么?平定吕氏之乱!杀戮吕氏全族!吕家男女老幼全部被杀!吕后的妹妹,刘邦悍将樊哙的妻子被用鞭子活活抽死!可以说,周勃的手上,沾满了吕家的血。

而吕后在世时,曾经大力支持刘吕联姻,齐王,赵王,朱虚侯……几乎所有的刘家王爷都被吕后标配安排了一个吕家的姑娘!

代王,又怎么会例外呢?

答案呼之欲出了!

代王的吕氏王后生下四个孩子后病死,此时,假如你是周勃,当你杀光了吕家人之后,却尴尬的发现,吕氏的血脉现在有可能成为太子!你怎么办?

自己杀?不可能的!代王是未来的皇帝啊,杀皇帝的儿子,想不想混了?

唯一的办法是,让皇帝自己妥协!让他在皇位和血脉中做出选择!

刘恒来到长安时,周勃在宫门口安排十个壮士拦住宫门口不让刘恒进入,直到周勃赶来,让他们退下,刘恒才进入未央宫!

这个意思很明显!没有我,你连宫门都进不去!刘恒不是傻子,他显然陷入了沉思!

一个月后,四个吕氏血脉全部病死!

代王才真正成为了汉文帝!


你看,即便是这么简短的一句,真要拿出来分析,都是可以拍一部电视剧的。



10.26更新

我看到很多人对文帝四子死亡时间有疑问,在这里我统一回复一下。这个东西要结合《外戚世家》和《孝文本纪》的记载来看。从本回答里看,文帝四子相继死亡发生在文帝被立为帝之后,朝臣请立太子之前。

而《孝文本纪》中,文帝正式即位是在文帝元年(前179年)十月的辛亥日,而跟随文帝而来的随行人员只有代国将军宋昌和六名后来的九卿,代国王室没有跟来,而是在之后第二天。

壬子,遣车骑将军薄昭迎皇太后于代“

也就是说,文帝四子最早也不可能早于十一月来长安。

那么,大臣请立太子在什么时候?还是《孝文本纪》

正月,有司言曰“蚤建太子,所以尊宗庙…”

所以,文帝四子差不多就是在前179年十一月后来长安,最晚在正月前,就全部死亡。


user avatar   Ivony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其实我没看懂题目。

是想说为什么史书上很少有非常厉害的阴谋诡计?


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你肯定对阴谋有什么误解。

就算你爽剧看多了,至少也知道一句很有名的台词。

这事儿,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这是搞阴谋的标配吧……




请问,史官如何得知?!

难不成上天会托梦给他?



再说了真正搞阴谋的,更加不会没事搞一出:

哈哈哈哈,不妨告诉你吧,我如此这般,驱虎吞狼,声东击西,瞒天过海,李代桃僵,扮猪吃虎,一切尽在我算计当中,你栽在我的手上,也算不枉此生了。来人,把我的阴谋计策记录下来,流传后世瞻仰……


你看,后面加粗这一段,就算是编剧,他也不敢这么写啊……

更何况,现实中,前面那一段哈哈哈哈也不可能出现。

这么多年了,反派死于话多还学不会?


user avatar   nai-ping-zhan-dou-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很多背景知识,看历史的人都不具备。所以,在面对一些历史记录的时候,你连烧脑的资格都没有。比如说四渡赤水之战,真的把各种细节都一一补全,又对军事有相当了解,那就真的要跪了。


user avatar   BizarreAdventu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真正厉害的权谋,施展的人恨不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写历史的人怎么知道的?

自己脑补的吧?

或者是根据结果和开始,推断中间发生了什么。


史料有个笑话叫正史之疑,野史之妄

正规的史书遇到不好说的,一般就不说了,最简单的就是我们看近代史,一到走了弯路的时候,有些人就不见了,时间就跳跃了

所以后人会看的一脸懵逼,中间发生了啥?


野史就是猜测,妄言就是了

有时候野史也能上正规史书

明中期很多读书人黑朱元璋黑朱棣黑成化皇帝的段子

后来都当成正史了……




        

相关话题

  普法战争为什么不直接消灭法国? 
  秦国公室有没有明确的区别于“赵氏”的“氏”?如果有,是什么氏?另外称秦始皇为“赵政”是否错误? 
  为什么古代大户人家不允许读杂书却养戏班子? 
  民族主义是如何形成的? 
  为什么中国古代藩王的封地一直都在中原这个基本盘,为什么不分封到漠北、东北这些地区呢? 
  如何客观地评价乾隆? 
  走西口是一段什么样的历史? 
  在历史上,李世民冷遇了杨妃吗? 
  李世民这人厉害在哪里? 
  王安石变法能否算作成功? 

前一个讨论
如何在自家装修中加入克苏鲁元素?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年仅 4 岁的「天才曦曦」?





© 2025-01-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