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汉朝采用「察举制」选拔官僚是一种必然吗? 第1页

  

user avatar   wang-kang-96-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科举制的基础是文化知识廉价化。

具体包括:

知识载体(笔墨纸砚书籍)廉价化,

获取途径(各级官学私学)廉价化,

应试程序(科举规则)廉价化,

及应试内容廉价化。

如东汉万千学子跋山涉水抄熹平石经的行为,虽令人感动,却明显成本高昂,根本无法支撑全国范围内的科举体制。

值得指出的是,后世饱受诟病的八股取士,事实上正是应试内容廉价化的极致:

严格的格式

标准化体例

明确的范围

填鸭式学习方式

这几点让参试者可以以最低廉的成本进入应试程序,从而最终成为农耕文明条件下知识分子选拔制度的高峰。


user avatar   han-kun-history 网友的相关建议: 
      

题主首先要明白一个前提,世卿世禄、军功授爵、察举征辟、九品中正、分科取士虽然都被提炼概括为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但所选拔的人才其实是不同社会结构所决定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的兴衰并不以其自身的设计公平与否为转移,而是以社会结构的变化为转移,这就决定了题主所臆想(此处,臆字偏中性)的张冠李戴是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社会结构而提前实现的。更何况,察举仅仅是汉帝国选用儒生的制度而已,并非汉帝国选用全部人才的制度。

士大夫阶层源自东周年间的社会结构变动。在这场变动中,随着上层社会(封君)权力与资源的不断错位(生产力的进步与野心家的贪欲),礼坏乐崩的深入不断抛出堕落贵族,并为进阶平民提供可能。旧体制下的权力、资源、知识匹配被下位者们不断挑战,最为广泛的下位者士阶层便逐渐在以能力与知识对抗封君的过程中凝聚成型(并且士开始为民代言、为民请命,成为笼络平民的最佳中间人)。注意,此时的士阶层之所以还不能叫做士大夫阶层,便是因为他们尚未完全掌握政权与话语权,而追求成为士大夫恰恰是这一时期士阶层的共鸣

士阶层在战国初成之时,是诸派并立的,是有不同分工的。大体言之,事功性的士更受军政繁忙的新式国君喜欢,因此,血缘旧贵族(封君)不断被事功新贵族(军事、外交、农商)稀释,这个过程是纵贯战国变法、秦并六国、汉朝建国乃至削藩推恩的一条纲。事功新贵,凭借实际功勋上位,这是以军功爵制为代表的一系列秦汉制度取代周制的能量所在,是第一次大一统集权帝国之所以形成的制度保障

然而,这种事功主义的秦汉制度(军功贵族与文法吏)却始终不受汉儒的欢迎因为这种制度实际上并没有包含儒士在内。真正走上实权部门的(而不是像董仲舒那样做一个顾问)如汉初的叔孙通与张苍、汉武帝时的公孙弘,实际上也是事功色彩浓厚儒士,三者不过是拿礼来粉饰汉朝权威而已,并没有达到理想主义色彩较浓的西汉诸儒的要求。

察举制其实只是汉武帝前承汉初事功主义、后拉汉儒诸经学派,而走的一个折中路线既不放弃功士干活出力,也要拉上儒士粉饰正统。(所谓汉家法度的本质便是如此,汉宣帝真不愧是汉武帝的好曾孙,深得汉武统御精髓。奈何儒在太子宫2333)。察举制本身并没有彻底取代周秦变局以来的其他选官方式,儒生与文法吏的二元格局其实才是两汉政治的标准格局,东汉帝国中后期,左雄的“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算是反映了大体上二分的选拔方式。甚至察举孝廉本身也只是选官制度的一环,要配合上郎官制度才是汉朝选拔儒生的完整渠道。

东汉社会的士阶层逐步从分化,走向融合。儒生越发像公孙弘那样懂事功,文法吏则越发像张汤家族那样懂儒经。以至于像陈、荀、袁、杜等世家大族都纷纷兼习礼律,儒生与高级文法吏(律学家)合流,家传经学与律学的世家大族掌握了全部统治之术,恢复了孔子以前那种对统治知识的垄断状态。但,东汉的皇权一如西汉那般喜欢交到外戚手上,宦官则作为皇帝撕逼外戚时的合作者分享政权。

所以,汉儒虽然在东汉拧成了经律合一的世家大族,却依然没法儿斗过实际掌权的浊流

这个儒生不断在秦汉制度中羼杂儒家色彩的过程其实可以看做是士阶层在以不同分工先后凳上历史舞台后争夺胜利果实的过程,说的不好听点,便是新贵们在胜利后因分赃不均而引发的新斗争。

正如儒家以春秋决狱参与司法裁判、以太初改历参与天象解释、以盐铁会议参与经济决策、以天人感应参与天命解释、以引经注律参与立法补充一样,察举制是儒生在选官选人层面对事功主义的侵蚀。这个斗争最终以儒生同化文法吏告终,以事功色彩的儒生最终取得全盘胜利为结果。察举制是嵌在这一趋势之中的一个工具,是儒生并未完全得势之时的权宜之计而已,这就需要提一下九品中正制了。

察举征辟与九品中正的评价标准,从字面上看其实无外乎“道德人品”四个大字,都是儒家标榜的真理。前与周秦的血缘、事功标准不同,后与科举制的道德经典学习能力标准不同。本可以归为一码事的两个标准为甚么就被历史煞有介事地分成两节子呢?

东汉末年,世家大族经过一番地方包围中央的割据混战,终于痛定思痛地搞出了个魏晋中正制,这便是对察举征辟这种向皇权妥协、为浊流开洞的制度的反正,一如当年拥立集经学家与外戚于一身的王莽推行复古改制一样。

只不过这次的世家大族不再依靠单一强力外戚来实践政治理想,而是编织起一个密密麻麻的亲戚婚媾、官员提携网络,把皇族与世族编进一个似乎可以唤做“再封建”的权力网络之中,走向士大夫门阀社会

在这样的魏晋南朝社会中,门阀成为与皇权平起平坐的阶层。皇权虽然不断挣扎着恢复秦汉荣光,无奈乎自身深陷割据世家的再封建网络。唯有北朝取自北族的那种军事领袖权威方能从外部打破这张网络,重建皇帝权威。

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是用察举制全面压倒秦汉各种选官系列制度的举措,是在用儒士的标准压倒事功之人的标准把原本与事功之吏地位并列的孝廉郎官,擢升成压在吏员之上的官员阶层。独享士大夫阶层的利益,将事功之士、事功之标准降格为次要阶级与次要考虑对象。

然而,魏晋南朝这种盲目吹捧清流士大夫的趋势,使得官场逐渐以世家门望为贵,削弱了南朝政治解决实际事务的能力,最终不敌重塑军功与皇权威严的北朝,自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北魏的灭亡其实也与其门阀化有一定关系)。

隋唐以来,皇权逐步放弃了北魏那种将皇族编入世族搞门阀化的想法,逐步换做了针对寒门的科举取士,以其适应时代发展,扩大统治基础。这是隋唐皇权针对秦汉皇权无法阻遏魏晋门阀而采取的补救措施,即是对中正制的纠偏,也是对察举制的纠偏,更是一定程度上向汉代杂用王霸精神指导下重新走向多元选官制度的举措。

科举制最终取代“品举制”(以乡评人品为标准的察举与中正),除过前述皇权心机以外,也有社会经济能够承载更多寒门加入士大夫行列的因素在。隋唐那般渐趋成熟的四民社会结构(强有力且受皇权遏制的士大夫阶层),是汉代所无法比拟的(西汉有豪侠,东汉有豪族,都不受皇权控制)。

而且,汉儒内部,直到东汉末年方才逐步形成对于经典的较为统一的认知,整个汉儒的历史纵贯了各种内讧撕逼。这种学术情形无法为选官提供统一的经典依据,所以汉儒只能对外迁就于其他士,对内迁就于诸经学派,采取一个察举制

而不能像魏晋南北朝那样虎气地全面高举九品中正的门阀大旗,更不能像隋唐宋那样贯彻以经典为准据的科举,也不能像明清那样站在宋儒撕逼集成基础上搞理学准据的八股套路咯。

何况,科举制背后的社会基础,是庞大的逐渐统一准据的儒家经典传习者们,在这些传习者中唐代尚且有世家大族的羼杂,中晚唐以后,随着知识载体技术的不断革命(印刷术的作用类似今天的互联网),科举制的社会基础便完全成为更为广泛的寒门士族。

所以,在隋朝与前唐没有垄断选官制度的科举,便在这番知识载体技术革命后全面取代了唐代仍旧存在的诸多选官渠道。且不论,中晚唐以后受惠于知识载体技术革命(“印刷术+”?)的寒门士族,汉代社会直到最后才孕育出颠覆了它自己的世家大族,又怎么能凭空搞出来一个以部分世家大族和全部寒门士族为基础的科举制呢?

总之,汉代的标准选官制度并不仅仅是察举,而是察举、征辟、任子、貲选等多种渠道并行的样貌,这种样貌是对汉代社会结构的反映,其本身在整个两汉是大体适用的,两汉本身的正常运作,便体现了这一制度的合理性。

唐代的选人制度也与汉代相仿佛,唐代科举如同汉代察举一般,只是下一个时期得势者在当时潜伏在旧体制内的嵌入而已,并不占据统治地位

而宋明清的科举则很像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都是前一个时期潜伏者全面得势之后的表现

回到本题,汉儒的“参与式”察举体现了儒士在全面垄断知识与政权以前的客观状态,以及儒士在完成内部整合之前的主观状态。在政治上能够在周秦汉系列变局中参进去一脚已属不易,遑论分科取士、讲究八股那般在“印刷术+”大潮哄抬下后来者逼格满满的套路。

@何越曦 与题主邀。

本答思路阐述已音频化至喜马拉雅: 从社会结构与选官制流变看汉代察举制

参考书目:

  1.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 (豆瓣)
  2.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3. 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4.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豆瓣)

推荐一个公开课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1)儒生与文吏【阎步克北大公开课】,当然还有讲者原著: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 (豆瓣)


user avatar   xing-hua-chun-yu-58 网友的相关建议: 
      

郭淮认为诸葛亮占领北原,就能断陇的结论,纯属YY。假定诸葛亮占领北原,就是下面这个局面

  • 诸葛亮一字排开,不但要横截南北30-40公里,还有保护从褒斜道而出的粮道
  • 诸葛亮的东西面,都是魏军,陷入包夹之中

所以,这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断陇去哪里断?

去陇右。

断陇的意义何在?

断陇,就是断绝陇道,切断陇右和关中的联系,以达到蚕食陇右的目标。

断陇的背景

源于陇右和关中平原,都在黄土高原上,而陇右地势高于关中平原,两地之间主要靠谷道联系,所以连接陇右和关中,主要就是依靠2条谷道,一是陇山道,二是陈仓渭水道。

诸葛亮曾经采取的断陇

诸葛亮在一伐时,从祁山道出兵陇右,三郡投降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守住陇山道的西口-街亭,诸葛亮本人“称兵上邽”(《曹真碑》),亲自围住陈仓渭水道的西口-上邽(郭淮驻守)。

诸葛亮五伐,在关中断陇,即使断成功也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诸葛亮压根就没有派兵去陇右。

在关中断陇,周边都是敌人,要守住开阔地几十公里,才实现断陇,完全是搞笑。

所以估计郭淮这种说辞,也许是为司马懿守不住渭南,而在后世补写的开脱之词。

  • 当初马谡驻守街亭,违背诸葛亮命令,而张郃20多天强行军700公里,击败马谡,蜀军失去陇山道西口街亭,从而导致诸葛亮一伐全局的失败


欢迎关注我 @大内义兴 ,以及我的历史专栏:




  

相关话题

  如果中国和印度地理位置换一下,中国能比现在发展的更好吗?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资源,地缘?印度的表现会怎样? 
  弓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 
  元朝的建立残酷血腥,元朝的统治宽松自由,如何看待这一两面性? 
  康熙「传位于四阿哥」的传闻是真的吗? 
  如果中国拍丧尸片,军队吊打丧尸是否是不错的题材?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是什么导致中国的科学进程落后于西方的? 
  商朝国王为什么大多是兄终弟及? 
  有什么视频、讲话或文章被后面的事实发展"打脸"? 
  南非是否拥有或曾经拥有核武器? 
  假设现今的印度军队和法国全面开战,双方在无外援的情况下,印军是否能占领法国? 

前一个讨论
有没有以共产主义社会为时代背景的科幻小说或电影?
下一个讨论
如果建国后践行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理论,中国乡村现今是否会呈现另一番景象?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