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于【煮饭仙人=工匠精神】式的理解,是对日本文化的误解。那些引以为批判日本穷途末路二杆子文化,同样是引喻失义,并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以工匠精神著称的德国怎么没有那么多神啊仙啊。
如果注意观察,其实日本时常会出现类似“煮饭仙人”这样的人物,比如前阵儿刷屏的“寿司之神”小野二郎
烧造陶器的“陶器之神”安藤雅信
他烧造的最著名的是这个玩意儿,叫片口,喝茶发烧的小伙伴都知道
在欧美也好,在中国也好,工艺大师都没那么多,而且主要集中在艺术领域。可日本不同,各行各业,随随便便就有各种大师。
为什么日本会有这种独特的社会现象?
这要从日本文化说起。日常讨论的所谓「和风」,可以简略为“幽、静、物、异”,日本文化强调“感受”二字,是“预感美学”,生活的体验追求向往和感受。最近有一部日本漫画,被改编成电视剧,叫《爱吃拉面的小泉同学》:
这个漫画讲什么呢?
女高中生大泽悠发现班里漂亮的转学生小泉同学虽然外表很酷,其实是个相当喜欢拉面的女孩,平时不言不语的她只要吃到美味的拉面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而且她对拉面界的规矩如数家珍。被小泉深深吸引的大泽拉上另一个同学美沙跟着小泉遍访好吃的拉面店,品尝到了形形色色、令人眼花瞭乱的美味拉面,同时也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其实国内也有这种爱好者,我们同事里就有,只不过收集各种味道的包装拉面,话说这个玩意儿味道居然做的还行,一直以为包装的只有方便面呢。
话说回来,如果中国人拍这样一部电视剧,大体上会认为是神经病。那为什么日本人会拍这样的电视剧,并且类似文化的东西层出不穷?
应该说对于各种“感受”的体验,人人都一样,但日本人把这种细微体验放大了,这种放大呈现出某种仪式化的文化形式,看过以后,就如同吃了某种药,把人们潜在的,不太在意的微小触觉变得敏感起来,的确会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共鸣。
比如,那部获得过美国人青睐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殓师》,里面有一段吃烤河豚精囊的长镜头,吃个东西像是在做礼拜
B站里面大把二次元等着孤独的美食家,掏出乌龙茶。搭配五郎中二的台词,那种美食变得很重要的感觉都快爬出屏幕了。
相比较而言,我们的《舌尖上的中国》,则主要把画面给了:大自然的馈赠,色香味与出神入化的厨艺,最后总要落到勤劳质朴与家庭亲情,体现的是靠山吃山心灵手巧家庭和睦的天人观,在这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才是主旋律。
“幽、静、物、异”日本标签化的四个字当中,「幽」和「静」主要讲环境氛围与人的心境共鸣感受,下图是日本的兼六园
「异」是由物而灵的聊斋式想象,比如由雪而妖的雪童。
但是,前三个都是表面,对「物」的理解,是日本文化的核心中的核心,是产生这一切文化现象的底层原因:
日本人对于物的理解是怎样的呢?
日本人的“崇物”,与中国道家的“观物”和“造物”,有着很大的区别。道家讲究主张顺应造化,物我合一,是对“物”的“造物者”的崇拜,归顺的是自然。是“出世”“无我”的隐士哲学。而日本人的“崇物”,是对“物”这个自然对象本身的崇拜。它不是“出世”,而是“入世”。是“庶民哲学”。它所主张的“物我合一”,是大我与小我的合一,而非“物我两忘”
相比较西方的“人类中心论”,中国文化偏向于“非文化中心论”,日本则是“万物中心论”。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崇拜自然本身,神道教里供奉着万事万物,连筷子都供奉。简单说,比如咱们中国木匠会尊崇鲁班,绝对不会供奉刨子。
由这种哲学出发,延伸出“物哀”,就是人要对万事万物产生移情式的共鸣,你对飘落的叶子,盛开的花朵,这种随风即逝的东西如果没感动,你大体就是个麻木不仁没心没肺的人。
中国人也会伤春悲秋,但到极致也就是黛玉葬花,而黛玉埋葬的是花,感怀却是自己。换做日本式崇物哲学,哭的是花就真的像哭亲妈。
况且,中国人虽然欣赏黛玉葬花,但更喜欢史湘云醉卧芍药式的没心没肺
扯远了。所以,日本的“崇物”哲学延伸到这个煮饭老仙
这种看起来不可理喻的,对于煮米饭搞出这么神圣仪式感的现象,在日本人看来,估计和中国人看到《某著名画家到深山10几年采风》这种新闻之后的感受差不多,中国人会认为这个画家比较心痴画画,近疯近癫。而日本人看这个老头,也不过是个煮饭的痴货,厨房届的劳动模范,于崇物之情更容易理解他为啥这样做,而不是像中国人觉得这样做好神奇啊,然后给捧为大仙。
这种二杆子死磕的精神和工匠精神有相当程度的交集,但我们中国人比较认可的工匠精神是要服务人民和国家社会,服务于好看与好用,日本人则主要服务自己“崇物”的宗教仪式感,物我合一。
他在煮饭的过程中,也许感受自己就像大米,春种秋收长成米,干柴烈火煮成饭,最后满足人的口腹之欲,我怎么能不好好对待大米呢?老头感受到的是宗教一般的体验。
对于普通国人吃货来说,吃个饭而已,我会感怀下农民,其他就是锅了。与那些国外背回来的电饭锅,煮饭动不动2个小时香米,我觉得小米电饭锅40分钟煮的真的就很好了,哈哈哈
「崇物」哲学延伸出来,具体到做某个东西上就是中国人所看到的“工匠精神”,但是中国人只看到了“工匠精神”但基本不会理解日本人“物哀”的心理,不管追捧的还是批判的,最后都可能源于外在与内在的误解。
反应到手工艺当中,“物哀”往往还表现为不完美,比如烧造的瓷器上故意又一些残缺粗朴。不像中国人,虽然知道月有阴晴圆缺,但是还是追求的十全十美。
客观的说,日本人的这种二杆子与物同振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帮助日本人奠定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是这种东西,既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也是日本人的精神枷锁,彷佛是孩子气的成年人,想象一下,小学生准备去植物园参观,要穿统一的校服,还有准备吃的喝的放大镜……,日本大人去郊游一下的繁琐程度一样,完全不像国人之随性。
这种精神能让日本人孜孜以求的改进提升一个东西,比如walkman,但也因为难以调转航向,强迫症一样在无限细分下去的仪式性改进当中,不知不觉错过了人的真正需要。毕竟,让人感觉到美,只是是众多人类需求当中的一小部分。
人们都不需要胶卷了,把胶片做的再极致也没啥意义。
别以为日本人对于茶道花道这种“无用的虚礼”没有批判,实际上也有相当的日本人对此极为反感,认为日复一日精致的便当相当丧心病狂的辛苦与累赘。与像会计一样算计的德川家康相比,日本少有的比较有想象力的政治家丰臣秀吉就很讨厌这一套,所以赐死了死磕茶道的千利休。
只是在整体的社会氛围当中,这种万事万物“虚礼以待”已经成为一种风气,离经叛道的人,离经叛道的方式也逃不开同样的套路。
日本有个我们木匠届的同行,叫秋山利辉
建立一个叫「秋山木工」的奇葩木匠培训学校。看看这个学校奇葩在哪呢:
该校学制八年,学费全免,针对全体学员设有不须偿还的奖学金制度。
这八年寒窗,“秋山木工”针对以成为工匠为目标的见习者和学徒,颁布十条规则:
1、不能正确、完整进行自我介绍者不予录取
2、被秋山学校录取的学徒,无论男女一律留光头
3、禁止使用手机,只许书信联系
禁止使用手机和电子邮件,对外的联络方式以书信取代。书写也是一种训练,如果连给客户的感谢信都不会写,是不能胜任工作的。
4、只有在八月盂兰盆节和正月假期才能见到家人
5、禁止接受父母汇寄的生活费和零用钱
6、研修期间,绝对禁止谈恋爱
一旦发现有人谈恋爱,立即开除。为了习得一生赖以生存的技艺,在五年学徒的期间,除了如何成为一流匠人之外,必须心无旁骛、专心学习。
7、早晨从跑步开始
8、大家一起做饭,禁止挑食
9、工作之前先扫除
10、朝会上,齐声高喊“匠人须知30条”
有要求可以理解,但是禁欲不用手机不让谈恋爱不能挑食这些反人性的东西是什么鬼?
这种极端的“工匠精神”与灵修和传销没什么区别,都是虚礼,即便某种程度上可以尊重,但不值得亦步亦趋的学习。但就是这个家伙写了一本叫《工匠精神》的书,在国内还卖的不错
所以回到“匠人精神是否过誉”了问题本身,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形成的称赞和批判掩盖这个事情本来应该有的样子。煮饭需要不需要手艺,如果需要,这种匠人精神就没有过誉。但是煮饭需不需要上升到只有这样才是工匠精神,很显然,这是对工匠精神严重的理解错误,这些虚礼只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样以工匠精神著称的德国,并没有这些繁文缛节。
致力于把某个东西做到极致就是工匠精神,所以设备进步了就用好设备,流水线提升效率就用流水线,只要可以改进工艺和效率,一切皆可为我所用。附着在上面的仪式感并不等于工匠精神。
对于这个“煮饭仙人”,大家当作一个可爱的,传承日本式的“崇物”精神的固执老头就可以了。在这之上,用这种仪式感追求工匠精神不适合国人。
不过中国人都是实用主义者,至少在面对消费选择时,口嫌体正的很,国内鼓吹工匠精神的,赚到眼球的不少,赚到大钱的不多,把侘(音同差)寂 挂在嘴边的魅族黄章,面对小米应该有点慌张了吧。把日本“太君精神”夸出天际的罗永浩,锤子手机估计是others里的others。
真正赚到钱的还是那些,东西作的不错又知道怎么系统解决用户痛点需要的人。所以既不用担心中国那些“缺少工匠精神”的论调,也不必担心中国人会对日本的这种窄化僵硬的“道”所迷惑。中国最大的本事,大概就是来回来去的彻底推翻所有事情。
不然一个俳句日本人写了几百年,而2000年里,中国人从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古体诗文一直不断的更新演化。显然中国的文化创造收益要更高一些。
日本的这种“工匠精神”在中国广为流传,体现的是国人对于系统的美学的追求提升,深刻反应了中国人民的的社会矛盾,已经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升级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缺不缺工匠精神不重要,为满足人民的消费升级,大家的路都还很远。
-----------------------------分割也分裂的分割线-------------------------------------
其实我是做实木家具订制的,这些是我订制的案例
木匠小强:装修打算装美式风格的,知乎好像关于美式家具的问答很少啊,有没有专家能给一些建议?
对订制实木家具有需要参考的小伙伴,可以微信搜索公众号:nicebirdchina 上面有几十个可供参考的案例。
我发现很多朋友可能对日本不熟。像「煮饭仙人」这种名头,日本人是天生的特别会取的。
比如什么青鬼,恶领主,鬼石,日本第一兵,雷神,日本侵略朝鲜的时候,什么鬼石曼子。对了,还有第六天大魔王织田信长。
侵华战争的名将之花阿部规秀,被我国的18岁的李二喜拿个筒子凭借直觉当场炸死。
张继科,日本电视台给他取名帝国之绝凶虎,马龙,取名为帝国之破坏龙。
所以关键问题不在于「煮饭仙人」过不过誉,关键在于本来日本人就喜欢取这些名字。神叨叨的,给人感觉特别牛。
不要怪人家老人家啦。
最近决定规律吃点早餐,就在家做茶叶蛋。
茶叶蛋,敲那个纹路是最难的。
用力小了敲不开,用力大了都脱皮了,下手轻重把握不好,蛋壳碎得也不均匀。
一共就做了八个,敲了十分钟。
就跟修禅差不多。
我就感觉,可惜日本人不咋吃茶叶蛋,要不然贯彻日本人那种工匠精神,肯定能发展成一门艺术。
一个大宗匠,十代人啥也不干,就做茶叶蛋,家长就叫茶叶蛋之神。お茶ゆで卵啥啥的。
这家就是茶叶蛋界的本因坊。
家族里最会做茶叶蛋的,授予九段地位。
我都茶叶蛋九段了,那可是远近闻名,多少人千里迢迢赶过来,就为了吃我一颗お茶ゆで卵。
鸡蛋品质自不待说,肯定不能是蛋壳上印了二维码的,强调一个纯天然。
水也是好水,水是专门找隔壁烧水之王徒弟给烧的水。
烧水之王听说我拿了他精心伺候的白开水要来做茶叶蛋,气疯了,不见我。
专门有个徒弟叛出师门,用了同样的工法,帮我烧水煮茶叶蛋。
茶叶蛋,最重要的是纹路。
三段以上,能做到纹路均匀细密;
达到五段水平,每一击恰到好处,力道浑圆,缝隙深浅相同;
到达九段,人蛋合一,茶叶蛋就是我,我就是汪有啥都有。
我住在茅草房子里,清晨起床。
这时候人已经把我家外面围满了。
我的弟子把他们请进来,安静坐成一圈。
我穿着木屐和粗布衣裳,跪坐在中间,请上来一个鸡蛋。
这个鸡蛋不是全熟,刚在烧水之王徒弟的白开水里泡了五分钟,将熟未熟,摇一摇,里面蛋黄还微微颤动。
弟子把蛋捞出来,淋一圈冰凉的井水,擦干递给我。
我把它摆在我面前,掏出一个木鱼小槌,槌头还包了绒布。
一百多人,就看我拿着小槌在那槌鸡蛋。
哒哒哒哒哒,木鱼声声不绝,清脆绵远,很多大作家专程来听完我的槌鸡蛋声,回去就有了新灵感。
敲了一个小时,观众大气不敢出,就为了等最后那一敲。
最后一敲,叫做“破迷”,取的是破除迷思,开悟正道的意思。
在此前的上万次敲击下,内里结构已经被完全破坏,却依然维持表面的完整。
我把槌头在鸡蛋顶部轻轻敲下,只是一碰——
裂痕立刻蔓延过整个鸡蛋,一击之下,全部纹路立刻出现了。
是不是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以日本人的认真,根据茶叶蛋不同的纹路,显然得起不同的名字。
和牛还整啥“霜降”呢。
我根据用槌的力道,蛋壳也会有不同的裂法:
大小蛋壳相间,一个大碎片周围又散着一圈小碎片,这个叫“樱花”。
蛋壳碎片狭长,顺着蛋壳经线开裂,就像是仙鹤舒展的长喙,这个叫“鹤喙”。
碎片紧实排列,层层散开,如同飞鸟的羽毛,这个叫“千鸟”。
碎片紧密连绵,每一片都只有针尖大小,却连成一体没有脱落,这种最为入味,是至高上品,这个叫“松针”。
(当然啦,以我目前的真实实力,我只能敲出来“秃噜皮龟甲”)
“松针”是可遇不可求的。
每一位九段,都必须得敲出一枚松针,才能真正升为九段。
而传说每位九段一生中只能敲出十二枚松针,就跟“每一位音乐大师一生只能写九部交响曲”差不多。
如果我真敲出了第十二枚松针,那么家族会为我举办肃穆的退隐仪式。
我会将家主之位传给下一代中的佼佼者。
今天我就敲出了一枚松针。
也不能完全说就是“我”敲出了一枚松针,是我们历代家主的英魂在这一刻贯注我的体内,我们共同完成了那会心一击。
这时候我的弟子会拿起这个鸡蛋,对大家展示。
大家恭恭敬敬看着这枚鸡蛋,他们发现,此前鸡蛋只是在开水里泡了五分钟,尚未完全凝固,又过了冷水,内里缩回,蛋壳与鸡蛋已经出现小小空隙。
每一处蛋壳都被细密粉碎,却都粘连在鸡蛋里那层膜上。
如果用手轻轻触摸,蛋壳表面会轻轻向内里凹陷,甚至像丝绸一样柔软光滑。
当然他们是不能碰的,甚至一口气也不敢出,生怕世俗的气息亵渎了我的茶叶蛋。
当然我并不会把这枚松针高价拍卖,它会被赠与今天首位前来的客人。
大家看过一圈后,弟子会把它泡进茶汤,待晚间入味后,由客人前来品尝。
这是我们世家的传统。
我看我搞这么一套下来,找一个纪录片团队来拍我,我很快就能出名。
然后我还上什么班,造原子弹也不如我卖茶叶蛋的。
甚至还能帮助洗钱。
你们就说,这是不是一个巨大的商机。
匠人个毛线球。
都什么年代了,工业化多少年了。
而且,去网上看看视频。
一出现德国机械工作的视频,一堆弹幕就全是不愧是老牌工业国家,真发达啊。
一出现日本手工艺人,就是“这就是匠人精神啊。”
一到中国手工行业,立刻成了“中国还是工业太落后啊”。
一到了中国无人仓库,无人物流,机器人餐厅。立刻就不是科技工业发达了,话音一变就成了资本家为了节省劳动力,导致无数人失业,有什么好吹的。
我c。。。
言归正传,日本人用手捏个大米就是匠人了?中国厨师把烤鸭片成每片必须有皮有肥有瘦的108片没见谁吹过。原来捏大米比这么繁复的片鸭子有技术含量。做寿司比做佛跳墙有技术含量。
脑子啊。。。吹匠人精神是为了多挣钱而已。是为了20块钱一块的寿司可以卖你200。烤鸭要是日本美食,给你吹片108片鸭子多难,多有技术含量,这刀功多有匠人精神,怕是你2000块钱要不起一只烤鸭。日本人自己吹是为了自己的生意,你跟着吹你是图啥?
知道为什么中国人活的累吗?我告诉你们,西方人是想尽一切办法把东西往贵了弄,然后自己省心又省力的赚钱。再让底层人可以去买别的国家便宜货。
中国人是想尽一切办法把东西往便宜了弄,号称薄利多销卖给外国底层人赚点血汗钱,然后再用血汗钱去买西方人弄得特别贵的东西,号称我要活的“精致”有品质。
一句匠人精神,一个寿司店一天少工作一半时间,利润翻了20倍。一句巴黎18xx,一个创始人如何像匠人一般创立品牌的故事,一个包可以翻200倍。一句德国人的严谨,一把同型号钢材,同等质量的菜刀可以翻30倍。
中国用了几代人的努力把基础工业,部分高端工业追了上来。可这人心,还没追上来啊。这玩商业模式的脑子,追不上来啊。
要不为什么现在很多牌子都去国外注册呢?因为一看洋大人的牌子,销量就好啊。要不为什么现在啥玩意都有个品牌故事呢?因为有个品牌故事价格可以翻倍啊。要不为啥现在也开始吹匠人精神了呢,因为又省事利润又可以翻翻啊。
要不为啥现在综艺节目清一色吹艺人多苦多难,过年见不到家人呢?我爸要知道我过年不回家就能挣几百上千万,他能一脚给我踹出来。可他们不会告诉你,他不回家可以挣多少钱。他只会在此刻发挥他人生最高的演技,告诉你他好想粑粑麻麻啊,就好像有人拿枪逼着他不让他回家一样。
吹嘘、造神、营销这一切都是商业手段而已。他捏的只是个寿司,不是仙丹。他不管怎么捏,十八捏,它也只是个寿司。你吃不出花来,你吃不出一场春梦,吃不出你逝去的青春。
但是你有谈资了,你可以回来变本加厉的和别人去吹这位大师的手法多么欲仙欲死,这位匠人大师捏出的不是寿司而是梦境。这就是商业,自己先把基本盘吹稳了,自然就有一群人免费帮你吹广出去。
因为我不敢说他不好吃,说他不好吃就戳破了所有替“大师”吹广的人的谎言,就戳破了他们的“格调”“品味”,于是我只能跟着吹。我怕他们说我没品味,我怕他们说我low。我更怕我不能区别于你们这些吃不起匠人大师作品的low货们。
【看了一圈,居然还没有人祭出这两张图】
最近看到网上有段话形容现在的自媒体:
风平浪静死一半,兴风作浪也要上。
大意就是说这要没点事情吸引大众眼球了,报纸谁买?新闻谁看?这广告还卖不卖了?报社新闻社这么多员工喝西北风去?公司领导用爱发电?
所以没有新闻也要制造新闻,俗称搞事情。
于是在国内就出现了各种震惊体啊,各种瓜来了,又反转了,反转又反转了,甚至反转套娃。无非就是博眼球,引流量,毕竟要恰饭的嘛。
奈何最近大家也开始审美疲劳了,震惊体呗疯狂调侃就不说了,反转也开始有点不好使了。
不过没关系,国内的路子不行了,还有没有尝试过的国外的全新套路嘛。
比如说日本式中二尬夸。
说到底这套路并不比震惊体高级出多少。不信你把下面两个放一起看。
震惊!小日本竟然如此称呼我国运动员!
——帝国的破坏龙!帝国的绝凶虎!
是不是也没太多啥违和感?共同点无非就是:
拿这个套路再去看「煮饭仙人」是不是也是一样的?
仙人这个词首先就很夸张和煽动,让人觉得这得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仙人啊,让人想要看下去;煮饭和仙人又形成矛盾,煮个饭有啥了不起的,凭啥能被称为仙人嘛;这两者形成的悬念就让人想要去了解或者反驳、不管看的人是会被洗脑还是反驳,读者和评论是不会少的了,流量就来了,饭就可以恰了。
至于实质内容?就是一日本老头,喜欢煮饭,研究了好多年,弄出了一方法,很多人爱吃,齐活了。
是否过誉?有什么过誉不过誉的,我就那么一说,你就那么一听,文章读完爱干嘛干嘛去。
郭德纲还老说于谦的父亲王老爷子呢,怎么?网友们还得急公好义,非要给人家整个亲子鉴定才高兴?
媒体的嘴,骗人的鬼,说话有时候还不如德云社靠谱呢,怎么还有人当真了?
日本的国民性之一。即使边际收益已经很低了,仍然愿意投入高昂成本致力于极致完美。
这也是日本电子制造业衰落的原因之一。
包括寿司之神,将食物推向极致肯定能捕获高净值人群猎奇获得收益。
但是索尼将电视分辨率提升到人眼分辨不出,运行内存占用过高、手机芯片能用25年,但成本依旧居高不下,那么大家就用脚投票了。
当然目前汽车仍是耐用产品,所以汽车行业依然强势,但是未来新能源转型就不好说了
我来跑个题。
之前跟学院里一个搞制造的教授聊过。当时他问我们,你们怎么看大国工匠精神。
同去的一个女生说,她喜欢日本的那种一个小作坊,一家三辈,一两百年里都在钻研如何卷寿司最好看的那种感觉。
教授笑着表示这种思路放到制造业里面就不成立了。
航空制造里面那种变态的公差等级要求和尺寸精度要求,用什么什么高端机床或者高大上机械臂都很难满足的时候,就只好派出这些菜刀劈开头发丝的神人们了。
就是那种打孔误差几微米,摸一把工件就知道小数点后面两位数尺寸的大国工匠们。
在加工过程中遇到机器的极限,就不得不转而求助人类。这些工作本应交给更加高端的设备来做。只不过这种设备买不到或者技术上还不成熟。
如果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使用人而不是机器,技术是不会进步的。
所以我感觉,匠人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圈子里。自娱自乐的产物罢了。
当然涉及到文化的东西,就不好妄加评论的。技术层面上我确实是这么想的。
日本在近代以前,如果从天朝上国的角度看,就是个穷山恶水、物资极度贫乏的“蛮夷小邦”。
即使是贵族、诸侯(大名)们的一日三餐,也只有小鱼干,腌萝卜,酱菜,梅子,海苔,和大米饭、汤泡饭等等,还因此发明了寿司(梅子腌饭团),茶泡饭等独特食物。
虽说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然而其古代的捕鱼和保鲜技术都十分低下,(一直到近代化以后,才能靠捕杀鲸鱼补充蛋白质。)
鲜鱼不易保存,容易变质,统治大半个日本的织田信长,就因此痛责其部下明智光秀,间接导致影响了日本数百年历史的“本能寺之变”。
统治日本关东地区的诸侯北条氏政,只因为用酱汤泡饭时,多放了一勺调料,就被他的父亲叹息:「北条氏要灭亡了。」
要知道,日本关东平原的总面积1.6万平方公里, 疆域已经相当于如宋国、郑国这样的春秋中等国家了。如果是任何一个正常的古代国家,一个统治地域不小的贵族领主,吃汤泡饭……哪怕就算多加十碗汤,又算什么?
这居然也值得当成事来说?这也值得特意记挂于心?这也值得父亲用来教训儿子?哪怕是千年之前、中国春秋小国的国君,也不至于这么寒碜,大块的熊掌管够,大口的鱼汤乌龟汤随便喝。
至于天妇罗(炸面糊,包裹鱼虾)、生鱼片,对日本贵族们而言,更是难得才能吃到的顶级美食。
江户幕府的建立者,德川家康除掉心腹大患丰臣氏,统一日本之后,终于可以惬意地大吃天妇罗,因为活到70多岁,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油腻食物,肠胃受不了挂了。
他的子孙、德川幕府的将军们从此引以为戒,谁也不敢再品尝美食,甚至当成了其重要的祖训。于是上行下效下,人人都只好守着贫乏的食谱了。
至于被幕府、诸侯、贵族、武士们,敲骨嗜髓盘剥到极致的平民,更是只有野菜、杂食可以勉强裹腹。因此,「吃一碗白米饭」带来的幸福感,对米饭的偏执喜爱,成了一代代日本人最大的偏执,即使到物资丰富的现代,依旧保留在其民族记忆中。
至于中国观众看日本古装剧,会讶异于即使是日本贵族的饮食如此贫乏,只因为我们太习惯于用“天朝上国”的本能去类比他国了。
殊不知在近代以前的数千年时间,中国华夏文明皆是当时世界最高度发达的文明,物产丰盛,衣饰精美,文华风物,地灵人杰,诸子典籍,诗词文章,礼仪冠裳,全都是远远领先于世界的存在。
无需用明清时期成书的《金瓶梅》《红楼梦》,所罗列的各种日常饮食来对比。哪怕是更早之前的两张菜单:
唐朝宰相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
笼金乳酥(酥油饼)、曼陀样夹饼(炉烤饼)、巨胜奴(芝麻点心)、贵妃红(红酥饼)、婆罗门轻高面(笼蒸饼)、御黄王母饭(盖浇黄米饭)、七返膏(蒸糕)、金铃炙(酥油烤饼)、火明虾炙(煎鲜虾)、通花软牛肠(牛肉香肠)、生进二十四气馄饨(二十四种馅料生馄饨)、生进鸭花汤饼(面片)、同心生结脯(风干肉)、见风消(油炸糕)、冷蟾儿羹(蛤蜊肉汤)、唐安锬(唐安盒子饼)、金银夹花平截(蟹黄点心)、水晶龙凤糕(枣糕)、天花铧锣(手抓饭)、赐绯含香粽子(蜜淋)、白龙腥(鳜鱼片羹)、葱醋鸡、红羊枝杖(烤全羊)、八仙盘(剔骨鸡八只)、分装蒸腊熊(蒸熊肉干)、暖寒花酿驴蒸(烂蒸糟驴肉)、水炼犊(清炖小牛肉)、缠花云梦肉(云梦肘花)、遍地锦装鳖(清炖甲鱼)、汤浴绣丸(浇汁大肉丸)等等。
南宋大将张俊宴请宋高宗赵构的食单:
这些距离明朝几百年前的中华美食食单,虽然缺少了地理大发现后,从美洲引进的大量的香料、食材,但也足以令工业化之前、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帝王膳食为之自愧不如,何况是日本这样的穷饿小邦呢?
诚然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固然是千万百姓的民脂民膏之上,但是中国古代,长期普遍实行十一税制,十五一税制,普遍税负6%~10%,有的朝代(如汉景帝时)甚至三十一税制。
而日本呢,上文提到的北条氏,在自己统治土地上,搞“四公六民制”(40%税负),就已经是日本难得罕见的善政,更让自己成为其他普遍搞“六公四民制”(60%税负)的诸侯们的公敌,终于被丰臣秀吉铲除了。
甚至有些时期、有些诸侯,比如德川幕府时代,搞“七公三民制”(70%税负)同样也很普遍。
所以,对比日本这种穷极困甚的小国,古代中国当然是神仙一般的梦幻国度,名副其实的天朝上国。
也就是这种物资极度贫乏的环境下,日本人才会养成极度内卷、轻视生命的民族性,一方面是大量溺死新生儿,一方面是老人一上年纪,就主动到山林饿死,或者葬身野兽腹中,减轻子女负担。而且,「不能给别人添麻烦」,惧怕社会性死亡远过于生理性死亡,一出现棘手问题,就自杀谢罪,更成为日本人的本能。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一个基本常识,中国的农业税自古就是世界古代各国最低的。每个合格的皇帝,都懂的最浅显的道理,就是轻徭薄赋,方为明君。
但是低下的社会生产力,导致【自耕农】们往往抵御不了大规模自然灾害,不得不出卖土地,沦为佃农,给地主种地,和自己有土地只需和官府交税赋比,自然是过得苦了。
因此,每个王朝崛起初年,大量自耕农存在,自然政治清明,太平盛世,
等到王朝中后期,时间推移,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出卖土地,沦为豪强地主的佃户后,朝廷的轻徭薄赋,好处全归了地主,自然民不聊生,群起反叛,诸侯割据,直到通过兼并战争,火并出一个新王朝,这就是所谓的【三百年王朝周期律】。
然而,这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三百年王朝周期律的周而复始,吐故纳新,也确定了华夏文明相对于欧洲中世纪贵族文明的先进性,更非崇尚“天子万世一系”而洋洋自得的井蛙之地可比了。
事实上,【日式料理】所谓的风靡全球,则是日本近几十年努力向欧美、向东亚去文化输出的结果,一如日本战国历史通过游戏和动漫产业的推广普及,本质如出一辙。
类似梅子饭团、炸面糊这种东西,哪怕表面雕琢得再如何精致异常,也难改其量少无味的本质,至于其中蕴含了多少“工匠精神”,谁当真了谁傻。
又比如去年年初,新冠疫情肆虐下的意大利,他们此前向全世界小资们征收智商税的各种高奢品牌,
宝格丽(BVLGATI)杜嘉班纳(Dolce Gabbana)古驰(Gucci)普拉达(PRADA)戴里柯施(DELLE COSE)范思哲(Versace)华伦天奴(Valentino)……等等,
也是曾令许多流量明星粉丝们津津乐道、互相攀比的“高奢代言”,能救其国其民于水火么?
看看当时的意大利,在欧洲四处哭救无门,被邻国强抢各类防疫物资而欲哭无泪,只能一批批赶着医护人员们去人肉填战壕,65岁以上的老年病患者们被拒绝救治,赶出急救室,甚至直接拔下呼吸机。有的城市甚至一代老人都已经全部去世,报纸上全是一页页黑字讣告。
而那些充溢着智商税的高奢品,甚至远不如最普通的口罩、呼吸机、熔喷布更有实际价值。
那些被消费主义洗脑、盲目追逐“国际奢侈品牌”,一掷千金购买这些据说蕴含了“工匠精神”“手工皮包”,坚信其具备极高“品牌附加值”,贡献大量智商税给“欧美时尚圈”,并津津乐道、互相攀比的小布尔乔亚们,又做何是观?
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张继科
日本:帝国の绝凶虎 张继科
帝国绝凶虎?
随便翻翻,日本这种中二名字太多了!
匠人精神是什么时候开始成为日本的一种对外宣传名片的?
90年代之后,之前日本还是强调工业风的,这就是内卷化和工业外移的产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