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跟实验方向有关系。同一个实验室的人,做的可能是不同的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发文章,所需要的工作量是不同的。比如有的同学做聚合物,不需要生长单晶;有的同学做小分子,需要生长单晶。而单晶生长是一门比化学更玄的玄学,这一件事就有可能拉开很大的时间差。
2. 还是实验方向的问题。对于不同的方向,新颖程度不同,需要数据的质量也不同。对于一些新的方向,只要数据还过得去,有创新点,工作量不大而且数据质量稍差,也可以发好文章;但成熟的方向对数据质量的要求已经形成了,那么你数据做得不好看的话,跟以前已发表的文章一对比,你的文章就没法接收了,带来的其中一种结果,就是实验需要大量重复以取得更漂亮的数据,而且对数据完整性的要求更高,有时候会让你在细枝末节的方面花费大量时间。从这个角度看,做一个相对新的方向,有时候可以自动节省一些时间的,而且发出来的文章档次还比成熟方向的高。
3. 个人努力。个人花的时间和对学术的投入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有学术积极性的人会想方设法去解决实验中碰到的问题,他们的工作时间也要更长。自然解决问题和出成果的速度也就不同了。
4. 课题靠谱程度。这个只能看导师了。万一给学生设计的课题接二连三不靠谱,再厉害的学生也只能两手空空。但如果给另一个学生设计了几个靠谱课题,文章一下子就出来了。
5. 课题系统性。有的课题做起来是系统和连续的,做出来以后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可以用较少的工作量连出几篇文章。
6. 运气。实验能不能做出结果,除了个人奋斗,还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有时候运气不好,类似于买到了不合格的原料,能让你重复反应重复不出来直到生不如死。有的时候下个大雨,湿度上升,反应又开始谜之尴尬了。还有什么设备坏了啊样品要寄到外校测试之类的乱七八糟的问题,都可能有影响。也影响速度的。
7. 还是运气。给杂志投文章的时候,有的人总能碰到苛刻的审稿人,一拒再拒,一篇文章投一年。有的人一投就到了导师朋友的手里,转眼接收。这就只能看天了。
想到别的接着补充。
我补充一个很多人没注意到的答案:导师的关注度。
我的硕士导师曾经跟我说过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他说他发现不管他怎么努力,每年发文章的总量都是一样的,但是每年发论文的学生不同。他作为博士导师曾经培养出一位天才级的博士,经过五年训练,博士毕业的时候手握15篇SCI(包括两篇JACS),堪称活在传说中的人物。
然而,硕士导师一直为这点感到后悔,主要原因是当时在这名师兄的课题上花了太多时间,结果给其他人的时间不够了,使得同级的几名师兄的博士论文仅是勉强满足毕业标准。再后来硕士导师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加上没有可靠的博后和小老板帮忙;最终导致每年发表的论文数量直线下降,不仅再也没有这样传奇的师兄,甚至出现了学生毕业困难的情况。
到了德国这边,我发现我的博士导师也是这样的。我读博的前四年,因为他对我的课题不感兴趣,所以我不能直接向他汇报,最终导致一篇论文从开始写作到发表足足花了两年时间。反过来,和我同一级的德国同学,来了以后很快进入状态,做的方向也是我导师感兴趣的方向,于是我导师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找他单独谈话,最终比我早一年半毕业(考虑他其实是联合培养的学生,他的毕业本来可以更快)。除此之外,在这个博士平均毕业时间4年半的方向上,我们还有一个乌克兰博士只花了3年半就毕业,我认为除了因为他硕士是在德国读的,所以很适应德国教育系统以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的方向是我导师最喜欢的方向,自然也得到了额外的关注。
说到我自己,最近一年的论文数量和质量远胜过前几年。除了我熟能生巧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导师在2019年之后对我的课题产生了兴趣;同时因为课题组人员的减少,使得他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我的身上,去掉了中间的博后,效率因此大幅度提高了。
因此,我觉得,如果你觉得课题进展不顺,可以考虑去做导师感兴趣的问题;要知道在导师感兴趣的方向上,他会和你一起克服所有困难,而不是留你一人单打独斗。
谢邀,
基本上所有高复杂性的问题,比如说天气预报、地球洋流、股票预测、大型生态系统演化、癌症、狂犬病等等。
具体一点的,湍流、堆积固体颗粒的流动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