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五十以学《易》”,争辩了几十年:
一句“民可使由之”,我的天,那更是热闹非凡
北京大学出版社可以出《十三经注疏》,一家之言,是可以做的。
但是中华书局出手意义就不一样了,本来影印、整理古籍是商务印书馆的看家本领(想想涵芬楼和《四部丛刊》),但是在1958年中国出版社业务分工中,商务印书馆界定为主要承担了翻译出版国外哲学社会科学和编纂出版中外语文辞书等出版任务,中华书局则是以整理古籍出版为主,可以说是古籍出版行业的执牛耳者,也是带有国家意识的风向标。
因此,一直到2009年,直属于国务院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都是设在中华书局的,虽然后来办公室转回到了新闻出版总署,但是中华书局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代表着古籍出版的官方态度,对于《十三经注疏》这种动不动就是争辩成百上千年的学术疑难问题,想要一锤定音的出个官方点校本,说实话,被群起而攻之的可能性很大。
不要小看一个标点符号,例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句话的句读就直接关系着孔子思想的核心,可不能乱一锤定音。
有时候,还是得我读论语。
古代的縣並不是只有一個衙門,這完全是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完全沒有任何認知才能說出的話。
以縣制初次完全推廣到全國的秦代為例,這算是最初完全意義上的規範性縣級政府。
除了縣令、縣丞、縣尉,事實上還有很多吏員在維持政府運作。
縣的具體部門,一般單位名稱為曹,根據秦代遷陵縣的情況大概有十個曹和其他個別官署。目前已知有田部、亭部、市府、獄東曹、獄南曹、戶曹、吏曹、倉曹、尉曹、司空曹、兵曹、旁曹,除以上之外還有目前尚未知的部門。
一個縣至少應有103個吏員,除此之外有事務還會征發百姓、刑徒以維持日常運作。而遷陵縣只有152戶,算上縣吏、戍卒、刑徒也就千把人。在大縣中,吏員的數量只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