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不说,63那个焊接炮塔,在我国装甲车辆中是开创性的
在全世界战车史上,这个工艺也是极具创造性的,空前绝后
补充:
我说评论里面都是些什么人啊?
我哪里黑焊接炮塔了?我哪里说63的炮塔不好了?
63/211工程的母型是PT76
PT76那个截圆锥,或者说叫圆台型的炮塔是先切割钢板,做扇形的炮塔毛坯。然后要用弯板机把毛坯弯板成型。成型之后的炮塔,还需要完成整体矫形,并在防盾部位机加,焊接防盾和炮塔顶板之间的上隔板。搞完这些,还要开切割出并列机枪孔和特莎镜孔;切割出炮塔左侧天线孔并焊接天线座。最后焊接炮塔顶板。
苏修能这么做,前提条件是有高镍铬含量的43CMP合金钢和有相当加工精度且是冷加工的弯板机。
就算这么搞,这个炮塔还是各种问题。
首先是,受限于弯板机,炮塔不能做的太厚。14吨的PT76,炮塔最大厚度只有14mm,14.4吨的PT76B也只有16mm。而且,因为弯板时板材变形和延展,导致厚度分布不理想。炮塔底部14mm,到炮塔上部就只剩12~13mm了,炮塔防御达不到标称值。
其次,弯板以后还要矫形和局部热处理,耗时长,成本高。
我国既没有镍铬装甲钢,稀土装甲钢照抄弯板成型工艺,废品率会很高。况且,仿制T54的42CM钢轧板,不适合这种薄装甲板。仿苏MBL1铸钢和601装甲铸钢,厚度太小,不能铸造。
我们也没有苏修那种弯板机,我们只能热加工。
而且PT76的炮塔装甲太薄,炮塔得装甲等效还不如首下迎弹面。
水陆坦克的炮塔不能做的太厚,厚了头重脚轻,水中适航性不好。
于是决定参照59-16和62的炮塔设计,模仿铸造炮塔的连续变厚度截面。
我国硬是用603稀土装甲钢轧板,热弯矫形,做出了50-32mm厚度用于炮塔正面的变厚度装甲板。倾角越大,物理厚度越薄。防护远强于PT76,接近62式。
稀土装甲钢薄板的焊接特性不好,而且变厚度板,炮塔后部的3块工件厚度只有25mm,圆形顶板厚度只有10mm。我国之前装甲钢焊接技术,是苏联给的奥氏体焊条填充熔焊技术。这个不适合薄装甲板焊接。
因此63炮塔焊接使用了压焊,这是我国兵器工业中首次在大型工件上使用。
一个战斗全重18.7吨的车,炮塔正面最大50mm,中弹概率较高的部位不低于32mm,防弹外形比PT76更合理,内部容积更大,为安装85炮提供了条件。
就这炮塔得防护水平,放到今天同级别的装甲车辆中都不算落后。
再补充一下
63也就是炮塔特别出挑
首下14mm/47°,首上11mm/80°,侧面10mm垂直
PT76
首下13mm/45°,首上10.5mm/80.5°,侧面履带以上13mm垂直,以下11mm垂直
63的车体防护水平,正面和PT76相当,侧面还差一些
对越还击战中唯一的坦克战,11:0
1979年3月2日,55军根据中央军委以攻占谅山市为目标,造成威逼河内之势的指示,决心于4日组织6个营的兵力打过奇穷河,攻歼谅山市南市区和附近要点之敌。军坦克团4连奉命在奇穷河铁路桥东西一线沿河岸占领发射阵地,以火力支援163师担任主攻任务的489团打过奇穷河,向南市区发展进攻,占领整个谅山市。
6时50分,我军开始进行炮火准备,持续时间10分钟。7时,步兵发起了冲击。这个时候,隐蔽在391高地、428高地及其以西无名高地的越军坦克和火炮开始实施反击,企图以猛烈火力阻止我军进攻。
坦克4连连长王廷云和指导员梁妃六发现敌人炮兵阵地和坦克阵地之后,立即号召全连指战员勇敢作战,坚决歼灭敌人。当即进行了火力区分,在铁路桥右侧的411、401、402、403、407号车,先摧毁428高地西侧无名高地上敌人的炮兵阵地;在铁路左侧的404、405、406、408号车,先打正前方和左侧的391高地和428高地上的敌坦克阵地。铁路桥右侧的5辆坦克对准敌兵炮阵地打了4个齐射,敌炮兵阵地当即被摧毁。接着,全连火力都集中射击位于掩体之中的敌坦克,一时间炮声隆隆,火光闪闪。装备了激光测距仪的我军62式轻型坦克射击精准,命中率高,越军的T34坦克完全处于被碾压境地,纷纷中弹。4连各车不断报告胜利战果。
4连与炮兵、步兵密切协同,经过15分钟激战,共击毁击伤敌坦克11辆(连同3月2日击毁击伤的3辆,共14辆),击毁37高炮4门、122榴弹炮1门。4连的坦克无一伤毁(仅3辆车外部备品损坏),乘员无一伤亡。
在历时十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中,坦克战仅此一例。
1979年对越作战,是迄今为止62式坦克参战规模最大的一次,共计4个团。缺点在于装甲较薄,防护力较差,战场生存能力逊色于59式;优点是在地形、道路条件不佳的山岳丛林地比59式更加便于机动,加装的激光测距仪使得命中率有较大提高。
对于越军装备T-34不要太奇怪,当时54军坦克团装备的也是T-34,54军可是军委战略预备队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注中越战争史,兼习解放军其他历史时期战史,只用干货说话。
欢迎关注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