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陆军讲武堂,一个专业培养各种爱国民主人士,割据军阀,各国军队一二把手的陆军高等院校,对东亚各国军政格局的历史影响要远超黄埔军校和保定军校。
云南讲武堂国内影响力非常大,即便举几个外籍毕业生就会感到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强悍之处:
李范奭 :我会讲昆明话,你会吗?
韩国政治家和独立运动家, 韩国首任总理兼国防部长 。中国云南讲武堂毕业,汉城钟路人。
崔庸键:我会,你有什么要讲的?
次帅,朝鲜人民军总司令,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委员长 ,共产主义者,中国云南讲武堂毕业
校友之间打架还不算玩,结果母校同学又插了一脚。
曾泽生:学长们别来无恙!
毕业后入云南讲武堂学习 。
历任国民革命军第60军184师1085团团长 1938年率部参加了台儿庄会战 1939年起任第184师副师长、师长,第60军军长 1945年日本投降后曾率部到越南受降 1949年参加了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 同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军长 1955年获一级解放勋章 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
不好意思,我做了微小的工作,第一支打进汉城的志愿军而已。
武元甲:我会讲昆明话,你会吗?
陈赓:请继续!
大将,越南国防部部长兼越南人民军总司令 ,共产主义者,中国云南讲武堂毕业
吴奈温(Ne Win):当年我用昆明话和太祖谈笑风声!
毛:其实不止你一个!
生于1911年5月14日,由于与昂山共同创建了缅甸独立军而被称为“缅军之父”。1949年以后,吴奈温长期担任缅军总司令,总参谋长。1962年,创建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并任主席。此后,他一直担任缅甸党、政、军最高领导人。 共产主义者,中国云南讲武堂毕业
群殴还不算玩,结果段希文又跑去金三角看望老同学了。
段希文 :我靠,学长们好!
国民党陆军93师少将师长,金三角国民党残军总指挥 ,中国云南讲武堂毕业
提一下国共两位超级大佬
朱德:学弟,我要在南昌搞红色起义!
1909年初到昆明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 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辛亥革命武装起义。1915年12月参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7年7月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北洋军阀段琪瑞的护法战争。1921年春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叶剑英:学长,有什么吩咐?
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 ,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者、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朱培德:叶学弟,学长是在和我讨论问题!
迟疑一秒钟后
我请假去度假还不行吗?
朱培德(1888—1937年),字益之,祖籍安宁,[1] 出生于禄丰元永井(现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县一平浪盐矿元永井矿区)。国民革命军南京中央军校校务委员,国民政府军训总监部总监,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
朱培德在云南讲武堂时期就和朱德并称模范二朱,历经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始终追随孙中山先生,后作为第三军军长参加北伐战争、战功卓著,官至江西省主席,参谋总长,代理总司令、军委办公厅主任。1937年2月17日,因注射引起血液中毒,在鼓楼医院死亡,终年四十九岁。
朱培德追悼会上,老蒋泪流不止
蒋委员长:朱培德,你个娘希匹,你死了谁来抗日?
龙云:委员长,还有我呢!!!!!
华岗:龙老大,要不加入我党?
张澜:龙老大,要不加入我们民盟?
龙云:委员长,对不住了啊!旁边这位是我学长!
龙云 , 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1914年,龙云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四期步兵科。任云南都督唐继尧侍从副官。1922年被唐委为第五军军长。1927年发动政变,逼唐下台,独掌云南军政大权,至1945年,共主政云南18年之久。1949年8月13日,龙云在香港发表《我们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正式宣布起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龙云与民盟领导人罗隆基等关系密切,对民盟的组织和活动,不仅在政治上加以保护,而且在经济上也给了不少的帮助。1944年底,龙云加入了民盟。民盟在云南工作比较活跃,在群众中有比较广泛的影响,对于配合共产党、开展抗日民主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
转自金一南的《苦难辉煌》
这三个名字,我们一定不能忘记他们——尤其是新世纪的军人。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向西突围,开始长征。随着主力部队的离去,中央苏区附近存在的最大一支红军部队,只有红十军团。
红十军团由两部分力量组成。一部分是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寻淮洲红七军团,另一部分是方志敏的红十军。主力红军长征一个月后,中革军委发来命令,红七军团与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方志敏任军政委员会主席,刘畴西任军团长,全军团共一万余人,下辖三个师:
十九师,原红七军团部队,师长寻淮洲;
二十师,原红十军部队,师长刘畴西(兼);
二十一师,原红十军部队,师长胡天桃。
1934年11月中旬编成到1935年1月底覆灭,仅仅存在了两个多月。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后来心痛地概括成八个字:不编不散,一编就散。
军团编成后,首战谭家桥。
当时的考虑是,其他敌军距离尚远,唯尾随之敌补充第一旅显得孤立突出。敌人共三个团,装备比较好。红十军团是三个师,兵力和敌人差不多,但地形却十分有利。乌泥关至谭家桥两侧皆是山地及森林,地形险要,利于隐蔽埋伏。当时红军的弹药等物资极感缺乏,消灭补充第一旅,不但能获得人员和物资的补充,且能打掉追敌的气焰。
军团长刘畴西决定在这里打一仗,大家都无异议。
应该说这是一场立意积极的战斗,地形的选择也不错,但作战对象的选择却不是太好。补充第一旅于1933年冬由保定编练处的三个补充团改编,旅长王耀武,山东泰安人,黄埔军校第三期毕业,是蒋军中的一员悍将。该旅装备好,干部多是军校毕业生,训练有素;士兵以北方人为多,战斗力相当强。
这是一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完全不似“补充”两字给人以二流部队的感觉。
但刘畴西没有把王耀武放在眼里。1924年,他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时,王耀武还是上海马玉山糖果公司站柜台卖饼干的小伙计。1922年,刘畴西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历颇富传奇色彩:参加过五四运动,担任过孙中山的警卫,第一次东征时在棉湖战斗中失去左臂,照样参加了南昌起义,随后去苏联,进了莫斯科伏龙芝军事学院。
黄埔一期的资格,加上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学历,在红军指挥员中除了左权,无人可与刘畴西相比。这一切使他充满了一种不可抑制的自信。担任红十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后,想立刻打一仗扭转局面,是他的迫切要求。
但他小看了当年曾经卖过饼干的那个对手。
刘畴西不知道,当年他随南昌起义部队南下时,参加堵截的,就有第一军补充团的少校营长王耀武。刘畴西担任红二十一军军长参加第四次反围剿时,率部坚守苏区战略要地宜黄二十四天未被红军攻破、被蒋介石称为“奇迹”的,也是王耀武。带兵与作战,是王耀武两大擅长。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七十四军,即后来的整编第七十四师,就是王耀武一手带出来的部队。
刘畴西对王耀武的补充旅基本情况掌握不清楚,王耀武对刘畴西的红十军团却一点不糊涂。他对手下的三个团长说,“共军第十军团政治委员会的主席是方志敏,军团长是刘畴西,副军团长是寻淮洲。该军团辖三个师:十九师师长由寻淮洲兼,二十师师长王如痴,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军团长和师长的意志很坚强,作战经验丰富,尤以寻淮洲的作战指挥能力为最强”。王耀武只讲错了两处:方志敏任主席的是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不是“政治委员会”;二十师师长由刘畴西兼,不是王如痴。对黄埔前辈学长刘畴西,王耀武的他评价不是太高,相反却对没有进过军校、红军中土生土长的将领寻淮洲作出很高评价。
谭家桥伏击战是红十军团的第一仗,关系军团能否在皖南立足之胜败存亡。刘畴西以二十师、二十一师在伏击地域右侧担任正面攻击,置十九师于左侧,待正面打响后,截敌归路。
十九师未放在主攻位置上。原红七军团军团长、现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和十军团参谋长粟裕均执异议,认为十九师野战经验丰富,战斗作风顽强;而二十师、二十一师组建才一年多,缺乏野战经验,担任主攻存在问题。
刘畴西却很自信。二十师、二十一师都是他的老部队,他认为战斗力强于十九师。他坚持原来的部署。
12月14日,补充旅出发,以第二团为前卫,其余按直属部队、第三团、第一团的秩序,经乌泥关、谭家桥向太平追击前进。
红十军团隐蔽得非常好。王耀武的前卫第二团经过乌泥关、谭家桥时,路旁百姓有的在砍柴,有的种地,有的在公路上行走,如平常一样。前卫团长周志道以为没有可疑情况,也未派部队严密搜索,部队浩浩荡荡继续前进。
机会很好,但开火却提前了。敌人团指挥部还未进入伏击地域,二十师、二十一师部分干部战士过分紧张,提前开火。敌人立即警觉,马上开始抢占路边高地,整个伏击战斗被迫提前。如果待敌团指挥部进入伏击范围后,首先打掉指挥机关,那么整个战局就会大不一样了。
王耀武、周志道等人,事后想起来惊出一身汗的,就是基于此种设想。
野战经验不足,特别是打硬仗经验和思想准备皆不足的二十师、二十一师连续向敌前卫团发起猛冲,企图一举将敌人压垮。攻势很猛,几次展开肉搏,敌前卫团团长周志道都被打伤。但两个师动作不一致,连冲四次也攻不下来。未放在主攻位置的十九师在山峡里一时又出不来,局势很快由伏击的主动变成被敌反击的被动。王耀武一面命令部队不许后退,一面调加强营和第三团的三营增加到第二团的正面作战,同时令第三团团长李天霞率该团主力向红十军团的左侧背猛烈反击。令第一团团长刘保定立派一部占领乌泥关,并坚决守住。
补充旅曾经是寻淮洲指挥的十九师的手下败将,此番红军三个师伏击它,最初它被打得措手不及,最后红十军团反被它打得措手不及。
乌泥关制高点的争夺战成为胜败的关键。十九师终于抽出来发动为时以晚的攻击。寻淮洲亲自领头奋勇冲锋。王耀武后来回忆这场战斗时说:“红军三次冲锋虽都受到挫折,但斗志仍盛,其打败补充第一旅的决心并未动摇,又发起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冲锋。这次红军出动了七八百人,分三路冲过来,一路针对加强营,两路对着第二团中伤亡较重的第一、第二两个营。大有一鼓作气击溃补充第一旅之势,情况紧张、危急。”
王耀武亲到第一线督战,令各部集中迫击炮、机关枪的火力,向冲过来的红军猛烈射击,战斗极为激烈。他回忆说:“据第二团团长周志道报称,在敌人第四次冲锋中,发现红军有十几个人冒着炮火的危险去抢救一个人,抬着向后方走去,看样子,被抬走的这个人可能是敌人的高级军官。”
被抢救下来的,是在猛烈的冲击中身负重伤的寻淮洲。
人们都以为25岁当军团长的林彪是红军中最年轻的军团长,其实寻淮洲1933年出任红七军团军团长时,还不满22周岁。寻淮洲是湖南浏阳的青年学生,参加秋收起义上井冈山后,与陈伯钧、王良同为红四军三十一团有名的青年知识分子连长。三人当中陈伯钧、王良都是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学生,算黄埔六期,唯有寻淮洲没有进过军校。但他一直是红四军战将、黄埔四期生伍中豪的下级。从这位与林彪齐名的红军将领身上,寻淮洲学到很多东西,进步极快。他19岁当师长,20岁当军长,1933年2月在第四次反围剿的黄陂战斗中,率红二十一军直插敌后,截断蒋军第五十二师归路,为全歼该敌创造了条件,获二等红星奖章,受到中革军委的特别嘉奖。
粟裕回忆说:寻淮洲是在革命战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青年军事指挥员;他艰苦朴素,联系群众,作战勇敢,机智灵活。
粟裕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中极有造诣的一员青年战将,当时尚年长寻淮洲5岁。
寻淮洲曾经五次负伤,谭家桥成为最后一次,因伤势过重,在转移途中牺牲。
方志敏后来在囚室中写《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这样评价寻淮洲:“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同志,因伤重牺牲了!他是红军中一个很好的指挥员,他指挥七军团,在两年时间,打了许多有名的胜仗,缴获敌枪6000余枝,并缴到大炮几十门。他还只有24岁。”一位优秀将领,陨落在谭家桥战场。
险遭歼灭的王耀武在谭家桥战斗中反败为胜,所获甚丰。他派出一个步兵连寻找寻淮洲的遗体,捉到一个参加埋葬的人,便由此人带路到茂林,把寻淮洲的遗体挖出来照相,以作为寻淮洲确实被打死的证据。他们发现遗体尚完好,但上身无衣,由此认识到红军处境已极度困难。王耀武判断说:“共军官兵所穿的衣服破烂不堪,难以护体,因被服奇缺,在掩埋其阵亡的官兵时,顺手将死者的衣服脱下,以供活人穿用。”
王耀武领到了5000块大洋的犒赏。
谭家桥战斗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选敌不当、指挥不当所致。后来红十军团在怀玉山的失败,基因已经潜伏在了这里。
谭家桥战斗失利,皖南便无法立足。红十军团由方志敏、刘畴西率领,南下返回闽浙赣边。谭家桥战斗前那样自信的刘畴西,又变得如此优柔寡断。到达闽浙赣苏区边缘时,敌情已十分紧急。粟裕坚决要求部队不能停留,连夜行动以突破敌人封锁线,但刘畴西觉得部队刚刚到齐,人员十分疲劳,当晚不能再走。方志敏担心刘畴西迟疑,叫粟裕率先头部队先走,他留下来等刘畴西一起行动。
一留便成永诀。
粟裕率少数先头部队行动坚决,当晚就冲过了敌人的封锁线。刘畴西率领的军团主力却行动拖沓犹豫,前面一打枪便改换前进方向。转来转去,耽误了几天时间,在怀玉山被赶上来的国民党军十四个团包围。方志敏本可跟着粟裕突围,就为了等刘畴西,最后二人双双被俘,并肩走向了刑场。
浙赣边界的怀玉山成为红十军团最后的战场。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红军战士拿枪向敌人射击,但冻僵的手扣不动扳机;挣扎着向围上来的敌人投弹,又投不了多远。王耀武发现他所俘虏的红军人员,都面黄肌瘦,手脚冻裂,因喝不到水,嘴上起泡的人很多;很多人数日不得饮食,冻饿交加,躺在地上动弹不了。
红十军团终遭失败。1935年1月底,军团主要指挥者方志敏、刘畴西等人在程家湾被俘。
国民党随即将他们解往南昌,沿途召开“庆祝大会”。到达南昌后,又在市内豫章公园召开“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美联社一名记者报道了当时的情景:
“豫章公园周围都排列着警察队伍,街上架着机枪、戴着脚镣手铐而站立在铁甲车上的方志敏,其态度之激昂,使观众表示无限敬仰,周围是大队兵马戒备着。观众看见方志敏后,谁也不发一言,大家默默无声,即蒋介石参谋部的官兵对此气魄昂然之囚犯,也表示无限敬佩及同情??”
方志敏、刘畴西被俘后,蒋介石密令国民党驻赣绥靖公署主任顾祝同,尽力劝说方、刘“归诚”,特别是针对黄埔一期毕业、第一次东征在棉湖之役任教导一团第三连党代表的刘畴西。那是奠定国民党党军生死存亡的关键一仗。蒋介石一直记得当时奋不顾身、因伤被锯掉左臂的刘畴西。无当年棉湖的胜利,便无后来的蒋介石。他命顾祝同对刘畴西要特别关照,一定要设法争取过来。
顾祝同是军校战术教官,管理部代主任,在黄埔既是刘畴西的教官,又是他的上司。但顾祝同怕自己一个人说不动,又借蒋介石任黄埔同学会会长时,刘畴西担任过总务科长的由头,联络来更多的黄埔同学,让他们帮助做工作。于是从怀玉山到上饶,从上饶南昌,押解方志敏、刘畴西二人的路上,来劝降之人络绎不绝,仅顾祝同本人就亲自来了三次。
今天回头仔细品味那段历史时,我们可以指责刘畴西在谭家桥战斗前听不进寻淮洲和粟裕的意见刚愎自用,可以叹息刘畴西在怀玉山突围中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但在敌人以友情、以官爵、以监禁、以死亡的利诱和威胁面前,我们只有衷心钦佩刘畴西的意志之坚韧与不拔。
对蒋介石、顾祝同的劝说和纷纷前来的黄埔同学,他丝毫不为之所动。
刘畴西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方志敏一样刚强。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用“田寿”这个名字,记述了刘畴西在狱中的不屈斗争。
1935年8月6日凌晨,方志敏、刘畴西被秘密杀害于南昌。
蒋介石把消灭红十军团归功于俞济时、王耀武。尤其是在第一线大打出手的王耀武。王耀武参加追击红十军团的作战时,赣东北“剿匪”总指挥赵观涛曾对他说过一席话:共军装备虽差,但作战很机动、很顽强。闽北的部队及俞济时的保安团等都受到了很大损失,俞济时本人还因此受了处分。你一定不能大意,大意必定遭受挫败。
赵观涛也是蒋介石的嫡系悍将,多次参加对江西苏区的围剿。王耀武牢牢记住了赵观涛的叮嘱,同时生出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一定要面对面见识一下这些装备又差、供应几乎没有的红军将领,凭什么本事令一个又一个国民党骄将如此头痛。
他在谭家桥战斗中打死了红军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失去了与这个暗中叹服的红军将领见面的机会,但在怀玉山却又捕获了二十一师师长胡天桃。
王耀武立刻仔细利用了这个机会,但第一次见面就让他呆住了。他回忆说:“这位师长的上身穿着三件补了许多补丁的单衣,下身穿两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脚上穿着两只不同色的草鞋,背着一个很旧的干粮袋,袋里装着一个破洋瓷碗,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与战士没有什么区别。”
时值严冬,天寒地冻。若不是被别的被俘战士指认出来,王耀武绝对不相信面前这个人就是红军师长胡天桃。
他压下震惊,与胡天桃展开如下对话:
王:蒋委员长对你们实行宽大及感化教育,只要你们觉悟,一样得到重用。
胡:我认为只有革命,坚决打倒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军阀,中国才有办法。
王:我们也希望国家好,也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你说国民党勾结帝国主义,有什么根据?
胡:国民党掌握着军队不抗日,却来打内战,还请帝国主义的军官当顾问,这不是勾结帝国主义是什么。
王:共产主义不适合国情,你们硬要在中国实行,这样必然会失败的。
胡: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才是最好的社会,我愿为共产主义牺牲。
王:你知道方志敏现在什么地点?
胡:不知道。
王:方志敏对未突入封锁线的部队有什么指示?
胡:不知道。
王:你家在哪里,家里还有什么人?告诉我们,可以保护你的眷属。
胡:我没有家,没有人,不要保护。
胡天桃后来被押解到王耀武的上司俞济时那里,也无多余的话。俞济时说:你是红军的高级人员,不会不知道红十军团的情况。胡答:我不知道,你把我枪毙了吧。
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前夕,王耀武被作为首批特赦战犯释放出来,仍然清清楚楚记得二十五年前与胡天桃那次谈话。
王耀武当年一身戎装,与寒冬中衣衫褴褛、脚穿两只各异的草鞋、干粮袋内只有一个破洋瓷碗的红军师长胡天桃谈论国家命运和个人生死。
思想交锋中,王耀武不是胜者。
胡天桃被枪杀了。那场谈话中表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意志与决心,却令王耀武想了几十年。
红十军团三个师,军团长、师长全部壮烈牺牲;一万余部队,最后冲出包围圈到达闽浙赣苏区的,只有粟裕率领的一个无炮弹的迫击炮连、一个无枪弹的机关枪连、二十一师第五连,以及一些轻伤病员和军团机关工作人员,共四百余人。
对丧魄落魂者来说,这是一支残兵;对前仆后继者来说,这是一堆火种。
以这支突围部队为基础,迅速组成挺进师,粟裕为师长。
新中国著名的音乐家劫夫在一首歌中写道:“像那大江的流水一浪一浪向前进,像那高空的长风一阵一阵吹不断”。
中国工农红军就是这样的队伍。伍中豪牺牲了,带出了寻淮洲;寻淮洲牺牲了,又带出了粟裕。革命的理想、战斗的意志像一支不熄的火炬,从一个人的手中,传到另一个人的手中。
1948年9月16日,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重兵合围济南城。以济南战役为转折点,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开始了惊天动地的战略决战。
指挥十五个纵队共三十二万大军发起济南战役的,是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兼代政委、当年从怀玉山冲出去的红十军团参谋长粟裕。
率十四个旅共十万守军防守济南城的,是国民党山东省主席兼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当年追击红十军团的补充第一旅旅长王耀武。
十四年前的生死对手再度交锋。济南战役发起时,粟裕一定想到了掩埋在茂林的寻淮洲,被枪杀于南昌的方志敏、刘畴西,以及慷慨饮弹的胡天桃。
他亲自拟定攻城部队的战斗口号:“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9月24日,济南全城解放。王耀武化装出逃,在寿光县被民兵查获。
“捷报飞来做纸钱”。
那些在天英灵,定能有知。
天下风云出我辈, 一入江湖岁月催。
王图霸业笑谈中, 不胜人间一场醉。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1年的北京政协座谈会,照片上的三人,从左到右分别是鹿钟麟、溥仪、熊秉坤,都已经白发苍苍,垂垂老矣。
这其中,鹿钟麟和熊秉坤是溥仪实打实的冤家。
熊秉坤是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人,是武昌起义的关键性人物,是把溥仪从皇位上赶下来的人。
鹿钟麟是西北军冯玉祥的得力部下,在1924年“北京政变”中率兵入城,是把溥仪赶出故宫的人。
他们两个,一个让溥仪当不成皇帝,一个让溥仪住不了紫禁城。可以说家仇国恨,莫过于此。
在这次会上,溥仪对熊秉坤说:“辛亥革命,你打响了第一枪,可称盖世英雄,了不起,推翻了封建统治,打倒了我这个当年还是小孩子的皇帝,让我能顺应历史潮流,改造为新人。”
熊秉坤则回答:“承当不起,我们过去是夙敌,你是皇帝,我是乱民;今天是共产党领导,冤家路宽,大家择善而从,成了朋友,都做了新人。新人做新事,让我们为国家昌盛,民族兴旺共同干杯。”
而鹿钟麟则笑着问溥仪:“你还记得吗?当时我把你押出王宫送到‘醇亲王府’,临下车时我问你,你愿意做老百姓呢,还是做皇帝?”
溥仪说:“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说要做老百姓,可是,老实说,那时心里想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三个人,溥仪当了三次皇帝。熊秉坤曾担任民国广州大元帅府参军、南京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 武昌市市长。鹿钟麟是国民党二级上将,曾任南京军事委员会委员、军政部次长及代理部长、河北省主席等要职。
都曾经在那个年代叱咤风云,搅动时局。而现在,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普通公民,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以往的恩怨情仇,在杯酒间消散。
看着三人的合照,我恍然想起天龙八部里扫地僧为慕容博和萧远山治病疗伤,讲经说法的段落。这一段的名字就叫“王图霸业,血海深仇,尽归尘土”。用作这张照片的主题,最为贴切不过。
只是不知道当时的溥仪,是否有慕容博那样,“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的觉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