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真的险中求么?是不是更加冒险的决策能带来超额的回报? 我们来看看来自公司金融的证据。
在公司管理上,有的高管比较喜欢冒险,比如说喜欢用杠杆,喜欢用债务而不是股权的方式来进行并购……等等,而有一些高管则相反,喜欢给自己的公司保留更多的现金流,更加不愿意进行冒险性的投资……
问题在于,在一般的语境下,第一种领导人我们称之为“富有冒险精神的”,而第二种领导人我们一般称之为“稳健的”。似乎都是褒义词。但是以利润为衡量标准,必然只能有一种风格能带来更高的利润。
2016年的『金融研究评论』(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上有一篇文章可以部分的回答这个问题。里面收集了14000+的CEO/CFO的数据,根据是不是曾经在职业生涯经历过公司财务上的困难——比如破产、重组等等分为两组,结果发现这两组人的行为就有明显的差异。
凡是经历过公司财务困难的高管,再之后的职业生涯中会更加的“怂”一些,喜欢为公司保留的现金持有量要比没有经历过困难的高管增加 3.1%-4.4%左右。并且这种效应特别明显:当公司的高管出现变动之后,根据高管之前经历的不同,其现金持有量的增高和降低也是非常显著的——其实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乔布斯和库克,这两个人都算是经历过公司财务困难的CEO了,而苹果截止到2017年五月份,现金储备已经突破了2500亿美元,已经可以买的下通用公司了。
先解决了『谁喜欢冒险』的问题,然后我们看看是不是『富贵险中求』。这里面还是有两个解释:
1. 经历过困难的高管们持有更多的现金是好的,因为他们对风险有更情形的认识,其现金流持有量比其他的高管更优;
2. 经历过困难的高管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他们持有了过量的现金流。
前者用俗语说就是『小心驶得万年船』,后者则支持『富贵险中求』。实证结果支持后者。对于那些经历过财务困难、不愿意冒险的高管而言,他们利用现金储备的能力明显要低上10%以上!也就是说,这些钱本来是可以被用来投资更有意义的项目的,结果因为他们的过于谨慎而变成了现金储存在了公司的账户上。具体的回归结果见下图:
因变量是公司的超额回报;其中professional experience是一个0-1变量,0为没有经历过财务困难,1为经历过。第三项为负意味着,经历过财务困难,更加不愿意冒险的高管利用现金储备增加为公司创造超额回报的能力低于没有经历过财务困难的高管。
所以『富贵险中求』在公司金融的层面上算是得到了一些证实。
有些词我不知道翻译成中文咋说,就用括号带直译了,因为听起来很怪。
——————————————————————————
· Survivor Bias
与其说是富贵险中求,不如说是险中贫贱无人求,或者是求险中贫贱的人都被淘汰了。前者代表的是劣质的资产/投资项目被淘汰,后者代表的是被收智商税收死的人。简言之,自然选择。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有人让我零补给穿越撒哈拉沙漠,如果成功奖励我100元软妹币。你可以把这个项目当成一项投资,我投入的成本是自己的生命健康,它的风险很高因为我大概率会丧命沙海,同时这收益也太低了。那么这个项目我是会拒绝的,我宁愿去大马路上发传单挣这100块。也就是说这样的高风险/低收益项目在人们选择的时候已经就被淘汰了,压根就不会发生,伴随着高风险人们必然要求高收益。自然而然在事后/现实中我们只能看到那些富贵险中求的成功案例。
注意我说的是成功案例,富贵险中求是典型的马后炮式的鸡汤,我们只看到了幸存者赚的盆满钵满,却忘了有多少当分母的人输了一辈子,这就是Survivor Bias(幸存者偏差)了。事实上,在事前/人们抉择的时候高风险/高收益和低风险/低收益的资产都可以是Efficient(有效的)的,具体选择怎样的资产组合取决于人们自己的对于风险的容忍程度。也正因为只有那些Low Risk Aversion(低风险厌恶)的人才会去选择高风险/高收益的组合,所以在事后/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一夜暴富的人只可能是敢于冒险的。
换句话说,这不代表只有敢于冒险的人才能成功,而是只有敢于冒险的人才会选富贵险中求的路,很多人在这条路上死了,人们忘了;在这条路上成功的人会吹自己多么的胆大心细。有可能只是运气好而已。
·· CAPM错了?
前面有人提到了CAPM,Beta之类的模型,这似乎是富贵险中求里最直观的一个例子了。简单讲,一项资产的期望收益取决于它对系统性风险的Exposure(暴露度),越容易受到系统性风险冲击的资产,就隐含着越大的风险,所以人们就设计了一个东西叫Beta去测量这种暴露程度。Beta越大代表着越容易受冲击,就有越大的风险,所以期望收益也必须越高。听起来很有道理的样子。
那么接下来现在就是见证(伪)打脸的时刻了。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30年里,低Beta的股票组合收益要大于高Beta的资产组合。Baker, Bradley and Wurgler (2011)发现自1986年1月以来,股票的累计收益是随着Beta的上升而递减的。Frazzini and Pedersen (2014)也发现一个卖空高Beta股票同时买入低Beta股票的资产组合能够带来可观的利润。天啦噜,高风险/高收益错了!
桥豆麻袋!
CAPM的背后是Complete Market(完全市场...?),意思是人们可以随便卖空,随便加杠杆。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大多数机构投资者是不可以随便做空的,老百姓加杠杆要看银行肯不肯贷款,很多基金也要留一些现金在账面上以防不测。由于不能加杠杆,人们会过度持有高Beta的资产来达到增加收益的目的。想象一下当市场过热所有人都想加杠杆但不被批准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大家会一窝蜂跑去高收益(高Beta)的资产上。这就导致了高Beta的资产存在短期价格上的溢出/泡沫,所以长远的角度上收益也就低了。
此时,低Beta股票就不再是所谓的低风险股票了。其实CAPM是有括号的,它讲的高(系统性)风险=高收益。因为人们一般认为非系统性风险(Idiosyncratic Risk)是可以被分散投资稀释掉的,这在Complete Market下的确是对的。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我们不能随便卖空,不能随便加杠杆,而且高Beta的资产还存在溢价。所以稀释低Beta股票的非系统性风险是不可行或者有成本的,由此低Beta股票的非系统性风险也必须被补偿。换句话讲,风险与收益的正比关系没错,只不过Beta低估了风险。
··· Bottom Line
风险与期望收益这件事的正比关系本身没错,但不一定非要走高风险高收益的道路,怎么选还看你个人喜好。揍酱!
——————————————————————————
Baker, Malcolm, Brendan Bradley, and Jeffrey Wurgler, 2011, Benchmarks as limits to arbitrage: Understanding the low-volatility anomaly, 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 67, 1–15.
Frazzini, Andrea, and Lasse Pedersen, 2014, Betting against beta,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11, 1–25.
Hong, Harrison, and David A. Sraer. "Speculative beta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71.5 (2016): 2095-2144.
抱歉最近太忙,作为嘉宾,这次圆桌参与度严重不合格……趁这次圆桌还没结束,挑几个还没有聊透的问题跟大家聊聊。
给大家鞠躬了!
关于收入和风险态度的关系,其实是一个帮助我们学习“相关性≠因果性”的好的案例。经验事实告诉我们:人的风险态度与收入之间呈非常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敢于冒险的人与有钱人这两组人重合度是相当高的,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想要挣钱多一定要敢冒险。
前者是相关性,后者是因果性,完全不是一回事。
关于市场经济中私人投资行为的经验研究告诉我们:
而无论是股票投资还是负债,本身都是风险较高的投资项目。但是,至少有以下几种思路可以解释这组事实:
我们可以看到,除了第一种解释之外,剩下的四种解释中的逻辑都不是“越敢冒险越富有”,而是“越富有越敢冒险”。而且至少对我来说,这四种解释都是说得通,而且它们都是有一定实证证据支持的。所以至少可以说,第一种解释不能够完全解释这种被观察到的正相关关系。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要说“富贵险中求”呢?
一般,我们提到“险”,是指“风险”,风险大说明一个行为的收益,作为一个随机变量,有非常大的方差,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玩儿的就是心跳。方差是一个随机变量的二阶矩,度量的是结果可能性的离散程度的期望。但是,按照我的理解,“富贵险中求”中的“险”并不是(或者说并不全是)能够由收益的二阶矩刻画的,更重要的是三阶矩。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有这样一种收益结构:高风险、低收益、高偏度。偏度是一个随机变量的三阶矩,度量的是随机变量分布的不对称性。一个高偏度的收益结构,挣钱的概率极低,亏钱的概率极高,但是一旦挣钱,这个奖金是非常非常高的,而一旦亏钱,损失往往比较小。有这样收益结构的投资行为才是富贵险中求这句话中真正的“险”,最经典的例子莫过于彩票,而经验事实告诉我们,穷人对彩票的需求比富人还要大。
关于这方面的解释,请看我之前的答案:行为经济学如何解释购买彩票(乐透游戏)的行为?这种解释放松理性人假设了吗? - 知乎,此处就不再赘述了。特别是在那个问题下面很多人说,人买彩票是他们一生中唯一的接近五百万资产的吗机会,这不是富贵险中求是什么?
其他的例子包括:在投资失败时借高利贷期望回本儿和陈胜吴广李自成式的被逼到绝境时的农民起义。这些例子共享的特征是,投资者往往已经nothing to lose,而有一个极小概率的希望能够彻底改变局面,这时候谈富贵险中求是有道理的。
不过,到底什么时候算是nothing to lose,这不好说。对一个从小学一年级就被认为以后一定能上北大的孩子来说,学到高三发现自己可能只能去山东大学了,那么他觉得自己nothing to lose于是毅然在高三去从零开始学艺术希望加分上北大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可能让他连山大都上不去……
以上。
我努力工作,年收入突破百万。我楼下小卖部老板眼红了。
他说他每天7点开店,晚上10点关店,工作时间比我长,收入却比我低,这不公平。为此,他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要求将卖给我的可乐从一瓶2块钱涨到100块钱。
他说之前他受太多委屈了,等他觉得委屈弥补回来了,他会把价钱降到一瓶4块钱的。但想像原来一样2块钱一瓶那是永远不可能的。
我默默想了一下,走多一百米,用2块钱在另一家店买了一瓶可乐。
这件事被小卖部老板知道了,他生气了,他跑去骂另一家小卖部老板,骂他不尊重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并且在我家楼下贴大字报隐晦地骂我。
你说我为啥讨厌他?
我不只讨厌他,我甚至想报警呢。可惜警察说这事他们管不了。
……
这件事还有后续。
后来,小卖部老板人权组织找到了我,跟我说我楼下的小卖部老板的小卖部老板人权理论不是正宗的,他们才是正宗的。
我说,那你们的是怎么样的?
他们说,我们卖3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