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题主是作为学生还是作为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我觉得这对我国的科研来说是一个超重要,但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问题。我读博第一次在组里演讲的时候,就被导师说,我能讲出来的东西,不到我做出来的东西一半。后来去各种学术会议,接触到的国内学者,博士生,包括自己带的国内过来的硕士生,都觉得国内学生在这方面确实很需要加强。研究出了很棒的成果,却表达不出来,没有比这更可惜的事情。
我个人认为其实国内学生在英语学术领域研究的欠缺,并不仅仅只是英语表达上的问题,更多的是展示自己和“讲好一个故事”的能力的欠缺。这个问题,换成用中文做演讲也还是存在的。所以这个问题要拆解成三个部分:
首先,一个好的演讲的内核就是一个好的故事(不分中英文)。一般来讲,准备学术演讲的时候要先定好我要给观众的 take-away points 是什么,这个项目最后的结论是什么,然后再根据这两点展开 story line。是的,学术演讲也是要有所谓的story line的。定好了这个story line之后,还要根据面对的受众不同对内容有所侧重。一一般来说,学术演讲的结构如下:
其实相比于讲故事的能力,我个人认为英语的能力反而在其次(当然,是在表达相对顺畅能让人听懂的基础上)。至于词汇、语法如何提升,这部分的信息相对充足,我就不细述了。
我参与的许多学术会议中,也遇到了不少英语并不很好的欧洲人,但他们的演讲普遍会让人觉得更“听得下去”,其中的原因更多是在语气和肢体语言表达上的优势。
准备英语演讲的时候,如果之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在有演讲稿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的背稿是有必要的。并且在准备演讲的时间段内,每天大声朗读英语找找语感也是有帮助的。背稿也不仅仅是把每个词,每个句子背下来,而是要记得哪些地方是重点,语气上面要highlight,哪些地方可能比较复杂,需要停顿几秒让观众去吸收。
即使有完美的演讲稿,一个好的演讲也绝不是念经一般地背完稿件。这个部分可以参照我的另一个回答,也可以多看看TED的演讲。
其实这部分才是演讲中最难的部分,因为它最能体现演讲者的英语能力,反应/应答能力以及学术能力。英语能力至少要足够支撑你听懂问题,并迅速整理答案。而对于来者不善的提问者,则需要演讲者有能力跟提问者打太极,利用一个攻击自己研究的问题去强调自己的长处(这个取决于场合,如果是毕业答辩可能这么做就不妥了)。
这个部分在准备阶段绝对不能忽略,而且需要额外的练习。漂亮的Q&A攻防会为你的演讲加分不少,也会是最后听众印象最深的部分。
虽然国内学生在这方面普遍欠缺,但演讲是完全可以勤能补拙的领域。我开始读博的时候是组里演讲底子最弱的,但三年之后,我也是组里唯一一个拿了领域内国际顶会的best student presentation award的(当然有运气成分),但一定是能练出来的。
希望这个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什么更具体的问题,也欢迎继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