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韩春雨于 2017 年 8 月 2 日在《自然-生物技术》正式撤稿论文《NgAgo基因编辑》? 第1页

     

user avatar   fatfox10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案子我觉得韩春雨只有自杀谢罪才能解决问题。

2亿的资金白骗了,无数的重复实验的人时间和钱白费,中国的科研地位又一次受到重创,颜宁赶紧逃回美国和中国科研界划清界限。

然而没有任何法律可以实质性制裁韩春雨。简直荒唐。

韩春雨损失了什么?啥损失也没有啊。河北科大一个青椒,能赚几个钱?即使被解雇,对他也没啥损失啊。

我没有说韩春雨应该自杀,我是说,这个问题需要一个自杀才能消除影响,解雇是不够的,这是两回事。


user avatar   smart6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日本小保方晴子涉嫌学术造假,导师一个辞职一个自杀。而韩春雨的硕士导师,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博导邱丽娟2016年11月因学术不端行为被国际期刊PLOS ONE撤稿。

撤稿声明链接:Genome-Wide Analysis of the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Family Reveals Soybean-Specific Duplicable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部分抄袭内容:Genome-Wide Analysis of the Dof Transcription Factor Gene Family Reveals Soybean-Specific Duplicable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stics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谢邀请!

首先需要承认,我几乎对韩春雨老师研究的技术部分一无所知。我只是很感兴趣这次学术事件和小保方晴子造假事件在学术影戏上的区别。

为了探查这种区别,我比较了一下韩春雨老师和小保方晴子撤稿事件中《自然》自然杂志社发表的两篇编辑文章的内容和口气。我发现在小保方晴子撤稿事件中,《自然》杂志社的编辑文章中自己承认是借助了小保方晴子的RIKEN研究中心调查的力量才真正得出造假的结论,并至少两次着重强调了这一点:


我理解,这里编辑文章的口气(nevertheless的转折比较,promptly,only since等用词)实际上是在含蓄赞扬小保方晴子所在的RIKEN研究中心迅速而有效的调查行动。相比之下,在韩春雨老师撤稿的编辑文章里,却并没有像小保方晴子编辑文章中明确注明韩春雨老师所在的国内机构,甚至任何中国科研机构所采取的任何调查行动(感谢 @郭昊天知友的批评,这里的意思是没有在文章中注明国家及科研单位名称)。文中只是模糊地指出《自然》杂志社的团队无法在原始论文的图片中发现造假的证据,同时明确提出并列举出其他科研团队(这里其他科研团队中包括了很多中国科研团队,但却是以引用方式出现的,没有注明国家和科研单位名称,见 @郭昊天 知友的答案)无法复制韩春雨老师的研究。文中没有直接做出任何造假行为的直接指控(虽然已经形成了逻辑上强烈的暗示)。

与此同时,在这篇编辑文章中《自然》杂志社唯一提到中国的地方是描述韩春雨老师的研究在中国如何受到强烈追捧的。它还特别列出了Meltwater中关于中国媒体报道的数据:「在韩春雨成果发表的头两个月,接近4000家新闻媒体报道了这篇文章」。

综上,我想这两篇编辑文章比较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小保方晴子的编辑文章中,小保方晴子所在的RIKEN研究中心的形象是正面的,甚至是积极的。而在韩春雨老师的编辑文章中,韩春雨老师所在的科研单位河北科技大学,乃至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形象,都是仅仅是在追捧科研突破,却在调查时没有任何贡献。

当然,也许不会有科研工作者像我这样专门比较这两篇编辑文章的内容,所以这种比较的结果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然而,我相信这是一种对整个科研界来说确实发生且潜移默化的暗示,即日本和中国在维护学术道德上面,到底谁做得更多,更好?

而这种暗示所造成的影响,将持续在每一名日本和中国科研工作者身上。


参考文献:

Papers on ‘stress-induced’ stem cells are retracted

Time for the data to speak


user avatar   redoni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不过关于韩春雨的事情,在我另一个回答(知乎用户:如何看待科学家韩春雨疑似多次对媒体,同行和公众撒谎?)和后续的评论讨论里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这件事情的问题所在与韩春雨文章撤稿与否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与韩春雨是否造假都没有什么关系。

那个问题下面评论过千了,我把比较能表达我认为的问题所在的一段复制粘贴过来吧。

“问题的核心并不是韩主席的论文对错,历史上假阳性闹笑话的不要太多,科学界对此都是很宽容的。在计算机领域也有大牛发paper结果天外飞仙的好,结果大家再看发现是审稿人没有仔细检查公式,推导有问题。文章对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问题的核心是为啥中国学术界没有任何行之有效的检验和纠错机制,而政府的手伸那么长。2个亿说给就给,正厅级领导说给就给。如果这个事情NBT不调查,是不是咱们国家就准备再来一个水变油或者亩产万斤?

为什么中国历史2000多年了,新中国也70年了,中国的学术依旧是行政领导们手里的玩物,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这种环境下,什么钱学森之问,李约瑟问题,答案不是很明显的吗?一个正常的学术环境都没有,学者的成功模式跟艺妓名伶一个样,要能出大师出成果,那只能靠老天呀。”


user avatar   zhang-hao-q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科学,特别是中国的科学来说,是好事。

然而,当媒体找我,让我发表一下专业的、有深度的评论。我只能说,我不能再往深处分析了。因为韩春雨的学术不端事件,从头到尾,牵扯了太多人进去:大小领导、各级学者、资本、体制内外媒体、意见领袖、普通民众、学生,全都卷在里面;有些人是抱着为了科学好、为了国家好的想法走进来,有些人是为了名利跳进来,甚至还有些人只是做了分内的职责,就被卷了进来。不论初心如何,最终韩春雨事件都走向了最诡异、最尴尬、各方都在事实上进退为难的境地。

比如,当初有大领导说,韩春雨的工作是“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中国第一个从头原创工作”,想必很多人会抓住这点喷;可是如果我说,韩春雨拿多少科研经费、河北科大发展得好不好,与该领导没有丝毫关系,这个领导真的只是为了国内青年科学家做出优秀工作而开心,希望借舆论敲打一下现在对年轻人不友好的科研分配体制,大家又会怎么看呢?

韩春雨的学术不端,远不只是学术事件,所以对它的深度评论,涉及的也远不止是学者。很多人觉得,国内创新难,改革难,难在没有各领域内“干净”的、“公道”的人来主导。可当初韩春雨发表出论文的时候,“干净”的、“公道”的人该怎么办呢?发不发声,捧还是不捧,什么时候发声?从后续发展来看,不论在何时、不论怎么做,“干净”的、“公道”的人都会变得“不干净”的、“不公道”了。我也无法幸免。为什么?因为牵扯了太多方面进来,大家的专业程度、利益方向、思想观念、舆论能量都太不一样,没有最大公约数了。

所以以后,专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操作吧,至少科学应该是这样。


user avatar   fung-steel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生物学的学术造假,远比大家想得严重。
在我的同学中,至少有两个和我抱怨过老板存在编故事,挑数据嫌疑。这两个老板,一个是中科院,一个是复旦,均发表过CNS。
更别说小院校,小医院的学术造假有多严重。

韩春雨造假被发现,因为他做的是应用方向,重复他实验的人很多。大量国内媒体跟踪报道和科研人员联合向杂志社施压,跟了这么久,一年多才被定性为无法重复,自己撤稿。

然而,我说的那两个老板,都是做生化方向。
生化方向有个特点,你用你自己的细胞系,换瓶培养用的血清,用你自己的细胞培养条件,有些CNS级别的文章,都可能重复不出来。
你不能说别人造假。
可能你的细胞培养代数比别人高,细胞状态不同了?
你买的血清和别人不是同一批次,成分不同了?
你用的培养箱不稳定,你用的细胞因子生产有问题,你的培养基成分有偏差?

实验重复不出来,不一定是别人造假。
于是,这就成了生化领域学术造假的温床。
有些老板喜欢tell good story,鼓励学生挑数据。
对,我说的就是复旦那个老板,暗示学生挑数据,最后数据挑完,发文章时,结论和国外大牛完全相反,文章发不出去,学生五年实验全部白费,最后学生得了抑郁症,老板给她挂名了一篇一作,让她走人。很多老板的思路是:一个故事只要A到Z主结论正确,不管A到B到C中间有多少步,挑多少数据,都没关系。
别去责备学生,老板让你挑数据,你挑不挑?
我同学不造假,老板给的那些烂idea,到他手里就是做不出来,他就是不愿意配合老板讲故事,组会上尽讲些大实话,那有什么办法?
所以他没法毕业,只能跟我吐槽。

除了老板造假,还有学生造假。
我们老板不允许挑数据,但我们实验室有人挑数据。
100只小鼠,50只不符合预期,就当那50只没做过。
跑个胶图,3次里1次符合预期,2次结论相反,就当那两次没做过。
为了毕业,为了发文章,直接瞒老板,学生相互间也不好对此说什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种货色,会挑数据,会讲故事,只要不被查,文章说不定比我们这种老实人发得更好。过个10年,可能就是你未来的老板,谁知道她做学生时的猫腻。
新一代的开山怪就此诞生。
就问你怕不怕?

韩春雨造假被查了,是警钟吗?
不是。
有些行业里的科研人员,依然会挑数据,因为即使自己的文章别人重复不出来,他们也能说是细胞培养条件不同。自己领域关注度没那么高,也不会有人追着不放。

一个韩春雨倒下了,应用领域造假是他蠢。
千千万万个韩春雨一边笑他蠢,一边更低调,更高级地编着数据,吃着瓜。
不,他们才不是韩春雨,他们怎么会蠢到让自己被抓呢?

---
对于挑数据,这种学术造假行为,依然有人在评论区洗地,实在令人震惊。

假设做实验,10000个人吸食海洛因,1个不上瘾,9999个上瘾,你把9999个数据抹去,告诉大家海洛因不上瘾,这合适吗?
如果9900个不上瘾,100个上瘾,你隐瞒了那100个呢?告诉大众,海洛因不上瘾呢?
隐瞒了,文章发表了,你自己愿意吸吗?

实验是个统计学问题,统计学P值是要拿出来看的。不显著的你扔掉一些数据,把P值改到显著了,你就下个假结论,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挑数据是不是学术造假,大家心里有杆秤。
这是你的学术道德底线。


user avatar   guo-hao-tian-10-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各位邀。半夜还睡觉呢就被各路刷屏震醒了。作为一个相关从业人员,我从科研者的角度简单补充几点吧。


1. 首先,撤稿了是值得肯定的好事。不管这是韩教授在一些新闻报道内声称的所谓的“主动”撤稿,还是NBT强烈要求的被动撤稿(从NBT的editorial上我们其实看不出来),至少这篇文章终于定性为不能重复的问题文章了,好事。


2. 很多高票答主没有提到的一件事——这是发表后同行审议的胜利!

Retraction of a study claiming gene editing via an Argonaute enzyme illustrates the importance of post-publication peer review in the age of 24/7 media.

NgAgo基因编辑工作的撤稿,显示了在这个7天24小时工作的媒体时代,后发表同行审议的重要性。

要实名反对一下@山羊月 提到“似乎整个调查行动都是《自然》杂志社独立进行的”,“只字未提韩春雨老师所在的国内机构甚至任何中国科研机构采取的任何调查行动”,这是非常不准确的。没有科学共同体在文章发表后的再重复、再审核,仅凭杂志社一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整个调查的。这其中有大量中国学者的贡献。这在小保方一案中也是一样。

Publication of the NgAgo paper was not the end of the scientific process, it was the start. Like any other report that appears in the literature, it is the wider research community that tests methods, identifies potential sources of error, validates reagents and optimizes assays. In this case, it took dozens of dedicated individuals to work through the details of the published protocol and produce well-documented and controlled refutation studies (Protein Cell 7, 913–915, 2016; Nat. Biotechnol. 35, 17–18, 2017; Cell Res. 26, 1349–1352, 2016; PLoS One 12, e0177444, 2017).

NgAgo文章的发表不是科学过程的终点,而是起始。就像其他的报道,广泛的科研共同体会检查文章的方法,发现潜在的错误源头,验证试剂的有效性并优化实验系统。这次事件中,十数个辛勤工作的研究团体仔细研究了发表方案的细节,并发表了有着详细的记录和对照组实验的反驳性文章

其中Protein Cell和Cell Research的都是国内研究组的文章,Plos One的也是华人PI领导的研究。


3. 媒体请捡起专业主义,不要一天到晚想着搞个大新闻,不是你的事情也别夹带私货瞎搅和。

如今人人都是可以做媒体,随着门槛的降低,专业主义也越来越显得稀缺。近些年,科研界越来越重视向一般民众科普、介绍他们的工作,中国的科研界尤是。然而作为科研人员,更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媒体对于科研人员的语句的扭曲——很多情况下研究者并没有很简单易懂地表达,媒体人并没有完全听懂就以自己的理解进行“重新造句”。有时候可能也并不是故意的,比如这个题目下面 @山羊月 认为NBT对中国的评价是负面的,没对打假起到贡献,评论区很多吃瓜看客就跟着跑掉了。

但后续的再报道则产生了很多的标题党——“震惊!科学家发现如何饿死癌细胞”、“震惊!科学家发现吃西兰花可以续命”、“震惊!我国科学家韩教授发现了全新的基因编辑系统”。这种事情不是一次两次,以至于我怀疑如何从科研报道转化到朋友圈大妈的伪科学报道,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模式。

NBT editorial也特别点出了这个问题。“韩论文发表的前两个月,在中国,有近4000的新闻报道,大多以发现了全新的基因编辑系统为标题”。

而且我发现,很多媒体,在科研共同体曝光韩春雨文章可能有问题之后,并没有专业、如实地报道新的证据,而是夹带了很多私货。在知乎上,甚至有这样一种高赞的论调,认为科学共同体是解决不了这个事情的,需要媒体的推动。然而对于一个研究工作的发表后再分析,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是极其漫长的过程,往往也充满了争论,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同行,当没有看到重复实验时都很难准确判断。

直到最终尘埃落定,大多数媒体净拖后腿了(比如网络暴力导致一些科研人员不敢在社交网络上再出声),NBT editorial专门写了这么一段批评媒体的盲目性,啪啪啪打脸。

The NgAgo controversy also illustrates the pros and cons of social media. Clearly, these platforms were valuable for rapidly alerting the wider scientific community to problems with the paper. But they also raised expectations that issues with this paper were straightforward and could be solved quickly. Unraveling all the problems with the NgAgo editing claim didn't happen in weeks or a few months for a reason. Even simple experiments take weeks to prepare, perform, analyze and troubleshoot. It does not help that the efforts of those carrying out replication studies often go unrewarded—it is unglamorous, unfunded and thankless work.

NgAgo的争议也显示了社交媒体的优点和缺点。显然,这些平台可以快速的警示科学共同体,文章可能具有问题。但是,它们往往也会让人们误以为,文章的错误是简单的可以快速解决的。没有任何报道在NgAgo文章发表的前几周甚至数月内对它质疑是有原因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实验也往往需要数周的时间去准备、去完成、去分析,并寻找、解决实验中的问题。然而可惜的是,这些重复实验的努力,经常不被重视也不被奖励——他们是乏味的、没有经费支持的、费力不讨好的工作。

归根接地,追寻热点的媒体多,愿意做冷板凳的媒体几乎绝迹。科学的事情,还是要由科研界来负责,而媒体人,也应该正确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4. 一点反思——科研共同体的自我清理也存在困难和偏见。

假如韩春雨发表的文章不是基因组编辑这样一个热火朝天的领域,那么不可重复性是否还能够被检验出来?

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如果全世界有100个科研小组发表了100篇文章,就算所有人都愿意做重复实验,本着最少3个独立研究组的重复才能进一步判定可重复性的原则,有大量的文章实际上是被置之不理的。

实际情况下更糟,由于重复实验不能带来任何实际的科研产出,全世界的大多数科研小组,往往都各忙各的,真正的重复实验少之又少,只有和自己相关的工作才会动手重复一下。

而且一般只有热点性文章会被重复,而一些冷门的,甚至没什么卵用(只是用来让学生混毕业)的文章几乎不可能被重复,甚至很少被阅读——这些文章里面往往充斥着更多的错误,甚至造假,而不能被检出。


5. 制度的缺失和权力的任性——韩春雨的各个头衔和经费还能吐出来吗?

我个人对此比较悲观。

国内的科研制度到目前为止,仍然非常的臃肿和人治,基本上处于外行领导内行的状态,尤其体现在,又要马儿跑,又不要马吃草,又担心马腐败

良性的制度才能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运转。大家吐槽这事也不是一天两天,我就不再展开了。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把领导的意志从制度中剔除,不然就会发生权力的滥用和失控。韩春雨一例,就体现了权力的任性的后果,因为相对艰难穷困的实验条件而被树立为正面典型,如今出了不可重复和撤稿的事情一直处于骑虎难下的状态。

然而这件事是否能推动体质改革,优化国内的科研环境呢?…哎,未知……


以上

我的相关回答:

如何评价13名科学家呼吁对韩春雨启动调查?

2016.11.11这篇跟NgAgo有关的实验文章,大家怎么看?

如何看待 7 月 29 日多国科学家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实验,建议 Nature Biotech 介入?

韩春雨团队在《Nature Biotech》上发表的 NgAgo 基因编辑技术是什么?有何突破?


user avatar   ge-dan-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相关话题

  肺腺癌有哪些表现?致病原因是什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飞蛾的粉掉了,还能长回来吗? 
  Nature 新研究表明:所有生命都是甲烷生产者,这一发现有哪些意义? 
  以唐代技术条件而言,老妇铁杵成针可能吗?如果可以,要磨多久? 
  学习阿拉伯语需要做舌根手术吗? 
  如何看待中国人不发展中医却发展现代医学? 
  如何回答孩子:动物妈妈是怎么认出自己的宝宝的?它们看起来长的都一样。? 
  梦想是成为一名医生,需要做哪些准备? 
  你的研究领域有哪些特别有意思的东西? 
  怎么追普外会音乐的男医生啊啊啊? 

前一个讨论
共青团中央提问:如何评价豆瓣上《战狼 2》的热评前 100 ?
下一个讨论
发现研究生收入不如卖麻辣烫,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了怎么办?





© 2024-05-1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