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知乎的「想法」功能? 第1页

  

user avatar   zXr0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乎想法,今天在后台消耗了我18.65GB的移动流量。

原因是我发布了一个包含图片的想法,不知道触发了知乎什么内容审查算法,没能通过,也就没能发布成功。

这会导致它在后台进入死循环bug自动不断重试为我重新发布,会无限制的不断消耗每分钟102mb的巨额流量。

@知乎小管家


幸亏我流量多……不然直接产生几千块话费。




这个已删除应用就是知乎



~~~~~~


更新, 知乎给我发了一张可以五折买知乎live的礼券,可以最多抵扣10元 。



~~~~


再更新:后面又收到了300元补偿和知乎超级会员一个月兑换券。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理解这个功能是对知乎精神的严重伤害。先问一个问题:有什么“想法”是只能在在知乎而非微博和朋友圈里发布的吗?

没有。

所有“想法”,无非就是碎片化的几句话,几幅图,和几段视频罢了。微博上发得,知乎上发得,朋友圈里发得,在质量上无任何区别。什么转发流程的设计之类的,本质上都是点缀。

那这里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受众。

换句话说,知乎上发几句话和微博上发几句话,唯一的区别仅仅在于谁会看到而已。一言以蔽之,知乎这边将“想法”这个功能的区分度,完全压在了知乎用户身上,期待他们能对几句话几幅图一段视频做出和微博不同的,有知乎风格认真劲和真诚感的回应。

我对此的回应是:我就是因为觉得微博那一套不值得我去认真和真诚回应才来知乎的好吗?我的认真和真诚正是由于知乎给我看到的不是几句屁话几副随手拍而是有长度有分量的分析,数据和讨论好吗?结果知乎倒以为我的认真和真诚是可以拿微博那一套再次消费的吗?

再进一步,这个“想法”功能在不同用户数量级的用户群里展现的功能是截然不同的。内测几个人互相推来推去的小圈子和微博大家都在说话大杂烩外部环境也是截然不同的。拿内测来说事我是不会买账的

同时,我在想这个功能对谁最有利?还是大V。众所周知,很多知乎大V的粉丝数量和他们微博粉丝数量差得很远,因此在知乎上说几句话和在微博上说几句话的效果那是完全不同的。如此,想法这个功能一旦诞生,就满足大V们一呼百应的需求,再也不用辛苦去在微博和知乎间倒流了。隐性广告的投放和PR的效果也更加精准了。而对于广大知乎小透明和普通用户来说,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倘若你在微博上说话没人搭理,你在知乎上说话照样没人搭理,和你用什么平台什么功能完全无关。

最后,这个鼓掌功能的确根骨清奇,体现了知乎官方给产品做加法却不做解释的优良传统。时至今日,我敢说绝大部分知乎用户都分不清楚赞同和感谢地区别,或者认为它俩没区别。知乎官方不仅没有想办法从设计上解决这个问题,反倒多加了一个鼓掌,并自以为是赞同和感谢外“轻量级”的支持——我连赞同和感谢是什么量级都没搞清楚呢你就上轻量级了?这让我恍然回忆起高中时被数学课老师支配的恐惧:“这步推导同学们都听懂了吧,那我们继续!”老师我不懂,你能多讲两句不?不能?那我只好浑浑噩噩假装自己懂了……

综上,我谈了谈对于“想法”这个功能的看法,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因为我的确不认为几句话几幅图一段视频值得我去花费时间去支持——无论在哪个平台,无论以哪种形式。

补充一个昨天刚看到的消息:据一篇报道中记者提到,他的账号在目前内测中的想法功能中,看到的知友回复最热烈的号是疑似郑爽的小号,其次是罗大佑和万茜。这些明星号的想法比知乎创始人的想法更受关注。知乎已经辟谣说该账号和郑爽无关。但哪怕郑爽小号是假的,上述信息可能也体现了一个问题:

微博不是一个囿于某个网站的功能,而是一种网络用户共通的行为模式。微博来到知乎还会是微博,而知乎却不一定再是知乎了。

参考资料:

m.sohu.com/a/167023715_


user avatar   chen-tong-xue-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目前看来已经失败了。

知乎开始推出“想法”功能应该是为了提高用户粘着性,利用包含“知识”与“见解”的想法把用户吸引过来,减少其他平台使用时间。

可惜事与愿违。

首先是因为其“社交性”。关注者可以看到关注对象的想法,并且能与之互动。但关注者并不只是因为“知识”才关注他人,有很多不同的诉求,并会通过赞美、调侃以达到拉近关系的目的,与知识无关。倒是在回答中命令禁止的“撕逼”在想法圈中屡见不鲜,刀光剑影,各路大神粉墨登场,煞是精彩。但与知识也无关。

第二是因为其私密性。知乎最大的“大V”可能也就百万关注者,最多的“想法”转发也不过上千,甚至众人趋之若鹜的“锦鲤”抽奖也仅仅上百转发量。说到底,还是小圈子。跟微博动辄十万、百万的转发评论完全无法相提并论。但又比朋友圈多一些。这些私密性让大家把这里当成稍微放纵的地方,分享各种故事、心态、照片,堪比QQ空间。与知识还无关。

但这些还不够,大家还想继续交流,想法远远不足以认识他人。

然后微信群就来了。

开始仅仅是“万粉大V群”,其中各种有趣言论让大家眼界大开之后,也启动了自己群的模式。“粉丝群”“朋友群”,甚至“对骂群”……

当然,最光彩夺目的还是“毕导群”,为大家制造了许许多多的快乐与感动。

我自己也有群,也在其中认识了许多好朋友,学到了很多,看到了很多知乎之外的精彩。

但这并非好事。

因为微信群的建立,大家固然能有更多熟悉的机会,但有了微信交流,谁还上知乎?时间总是有限,当聊天都来不及的时候,写回答这种费心费力的事情还是放一放吧。

而且知乎上展现的面孔和现实中可能完全不同,私下交流多了之后,也滋生了许许多多的矛盾、攻讦,甚至反目成仇。如果只是单纯的分享知识,无关人品,这些应该都不会存在。

并不是说这些都是“想法”导致的。私信存在的时候,就有类似的事情发生,而“想法”只是在后面狠狠地推了一把。


user avatar   hello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是知乎「想法」的产品设计师意恩。在「想法」的界面里,每个内容卡片下都有一个「鼓掌」按钮,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创作者和浏览者都能通过互动,得到更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这两天也看到了大家关于这个功能的讨论,这里和大家分享下当时的一些思考。


https://www.zhihu.com/video/884117259822452736


Like all good design, the process of getting to a simple solution is complex.

在设计之初,我们体验了各类产品的互动方式,经过各种讨论,我们开始从几个维度进行了思考:

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想法」的定位虽然不同于回答或文章,但我们认为「想法」在有价值的前提下也会是多元的。知乎回答拥有「赞同与反对」、「感谢作者」、「没有帮助」等多种操作;文章也可以被「赞」、被「赞赏」。因此在前期的情绪收集阶段,我们决定可以给用户提供多样的、丰富的情绪表达方式。

包含更多价值取向的互动功能

有时候,在聊天中一些用语言难以描述的感受,一个表情就可以表达的非常精准,我们认为这种表情就是拥有较高「信息量」的表情。鼓掌 、大拇指 、爱心 ❤️ 、星星 ⭐️ 这些正反馈符号,同样也包含不同的信息量和程度,单纯的点「赞」之交在陌生人网络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较低,我们希望可以提供包含更多价值取向的互动功能。

找到贴合场景 (内容) 的情绪

Facebook 去年推出的 Reactions 给了我们一些启发。我们与熟悉社区氛围的同事合作,整理了一个潜在的、适用于「想法」的情绪列表。我们还邀请了插画师参与,希望在前期图形风格上能更多变、有趣 (感谢 @园园 的支持与参与)。



然后,我们产出了一些高保真原型,同时,也邀请了很多同事来测试以上方案的可行性。

通过 Demo 的试用,我们意识到现有设计方案并不理想

  • 知识分享不同于生活化内容,其他情绪被使用的机率很低;
  • 情绪数量较多,认知成本高;
  • 体验太复杂,与产品的简洁定位相悖;
  • ……

于是,我们试着只保留一个积极的和一个中性(偏消极)的元素,将 5 种情绪减少至 2 种。我们快速尝试了很多方案并收集反馈。

整个过程中我们遇到很多挑战:

  • 两个元素需要看起来是一个功能,不能有「对立感」;
  • 要使用最通用的元素,但是需要和其他操作按钮看起来统一;
  • 这可能是是一个非常高频但操作,要带给作者更多积极的感受;
  • ……

我们制作了原型来进行可用性验证。同时,我们还开始了另一条分支:元素上使用不同的风格,从品牌的角度进行探索。

https://www.zhihu.com/video/884119842393849856


https://www.zhihu.com/video/884119898777845760

几个方案在一段时间的试用后反馈都不让人满意:

  • 对于「想法」类型的内容,或许初期都不是在一个相对完善的阶段,这种情况下,负面反馈可能会对作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
  • 操作和计数模块影响了卡片内容的可读性,使列表混乱;
  • 按钮状态变化不自然,整个交互令人感到晦涩难懂;
  • emoji 和「刘看山」太活泼,与内容不够契合;
  • ……

重新审视最初的目标 ── 让创作者和浏览者都能通过互动,得到更多的认同感和参与感。我们按重要程度梳理了所有问题,最终我们决定只保留一个元素。

在元素的选择上,我们不断回溯过往方案的积累,同时对每个元素进行了多维度的剖析和评审。最终「鼓掌」显露了明显优势,我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



我们还尝试了不同版本的「鼓掌」图形,让它拥有最佳的辨识度,并且和其他按钮在视觉上保持一致性。我们用动画让「鼓掌」更生动,还添加了音效和震动效果 (Taptic Engine) 。

https://www.zhihu.com/video/884121517233950720



这几天也看到很多用户对「鼓掌」的功能表达了喜爱,项目成员们都很开心。接下来的计划正如 @孙妍 所说:

「鼓掌」是我们在新互动方式上的第一步尝试,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互动方式。

user avatar   sun-yan-20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好,我是知乎产品孙妍,负责「想法」功能。看了知友们的讨论,感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 @褚自航@陈欣@程墨Morgan@路过银河@月球人@锦熙 以及所有回答的知友,你们的支持、鼓励、批评以及吐槽,我们都看到啦。在这里,我也特别想和大家分享下我们对「想法」功能的思考。

长久以来,我们都以「为知友提供更好的知识分享与交流平台」为产品的核心发展目标。问答、文章和专栏构成了知乎核心的创作和讨论场景。为了让有价值的知识更好地创作、传播和沉淀,从去年开始,我们以知识为核心,在内容结构化、知识的版权保护与消费、多元的创作载体(比如,视频)等方面进行探索与拓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知友们在手机进行创作的习惯越来越高频。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社区内出现了越来越多即时分享的短内容。这类内容虽然不是体系化的知识输出,但其内容本身在信息密度和构建有价值的讨论氛围方面,也有着不错的表现。比如:人类发现火星南极冠(惠更斯,1683)比发现地球南极洲(1820)早了137年生活经历告诉你黑胶唱片并未过时。

在思考如何更好地服务这类分享之前,我们左右互搏地进行了很多次内部讨论,也请很多知友共同来讨论了现有的使用习惯和预期:以目前大家熟悉的短内容记录方式,会不会造成宠物和自拍刷屏?会不会因为碎片化,而增加信息噪声?……

在知乎,大家通常从感兴趣的内容为起点,继而建立对人的关注或认同。从社交分享的原动力讲,关注关系决定了分享的内容。 所以,我们推断,同样是即时创作和分享的工具,知友们的使用方式会有所不同。知乎有机会拓展一个新的分享有价值信息的场景。

在达成这个共识后,我们进行了一个大胆的试验——在移动端的「提问」和「回答」写入口旁边增加了「分享」功能。知友们不再需要特定一个场景或话题就能发布内容,发布的内容在首页流通。从试验结果来看:

  • 在知乎,即时、轻量的分享需求真实存在,并且能够产生很多优质内容;
  • 相较其他内容分享平台,专业、领域的思考分享,在知乎会极大概率地获得更多积极的讨论与互动;
  • 与问答、文章的混合分发,与现有首页的阅读预期不完全契合。在某些场景中催生了不太合适的内容。

基于以上的试验结论,和无数次的思考、推翻和重建,最终有了你们看到的「想法」。作为知乎在创作场景升级的一次新尝试,希望它能为广大知友提供:

1、多元的创作工具

「想法」中的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载体,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创作。我们希望在移动创作场景下,为知友们提供更便捷、符合移动场景的创作体验。


2、高效的互动与流通机制

一个好的「想法」诞生,能够激发出更多的思考和创作。我们希望提供一种高效的流通机制,能够让好「想法」得到传播,并且让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讨论,呈现给更多的人看到。在问答中,知友们已习惯了通过「赞同」的方式表达对一个回答的认同、同时分享传播。在「想法」中,「赞同」能够满足传播的需要,但难以让想法之间生具有关联性的展现。

在经历了多次思考和尝试后,「转发」功能诞生。不同于常见的多层嵌套结构,我们为「转发」设计了更简洁的单层平行结构。平行结构使内容不论经过多少次的转发,都能始终保持完整的信息呈现;同时,知友转发时创作的新「想法」也能够以既独立又相关的形式呈现和传播。细心的知友可能还会发现,平行结构下的传播链路,可以使内容互动和讨论更加集中在有价值的「想法」节点上。

除「转发」以外,我们还新增了比赞同更加轻量的「鼓掌」功能。在知乎基于内容的关系网络中,我们希望可以提供包含更多价值取向的互动功能,而单纯的点「赞」之交在陌生人网络中所包含的信息量较低。「鼓掌」是我们在新互动方式上的第一步尝试,未来我们会继续探索、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互动方式。

3、良性的创作讨论空间

「想法」在创作和阅读上更加轻量、即时。如何在即时分享的场景下,仍然保持内容的质量和调性,也是产品设计的核心目标之一。

前面提到,在内容质量方面,我们也有过不少担心和讨论:知友们不再分享知识转而分享生活了怎么办?最终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关系形态决定了核心创作属性。在知乎,知友之间的的关系大多基于共同的兴趣形成,在这样的关系氛围下,形成认真、专业的讨论更加自然。个人的生活分享,反而很难获得传播和互动。所以「想法」功能沿用了社区已有的关注关系,希望在新场景中继续保持认真、专业和友善的讨论氛围。

同时,「想法」作为独立的页面不与问答、文章共用流通空间。创作者的思考方式和过程,以时间上连续的方式进行串联,强化了创作者个体的形象。此外,「人」+「碎片化思考」这个维度,也具有自然的「主题聚合」意义。

此外,我们会选取优质「想法」进行推荐,好「想法」值得被更多人看到、分享。「想法」也需遵守社区管理规定,如有违规内容,大家可以举报,我们会严格根据规范来进行处理。

以上就是「想法」功能的核心思路。目前「想法」还在小范围内测中,后续我们会逐步扩大内测范围。大家在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想法都欢迎评论,你们的每一个想法都对我们非常重要。感谢知友们的支持(◡‿◡✿) 。

最后,附赠个脑暴「想法」ICON 时候的手稿草图,期待你与我们共同探索「想法」的无限可能:)


user avatar   zhao-gan-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人50岁,丈夫03年意外过世,自己带儿子至今。事业单位工作,业务优秀,职称也评下来了,目前做行政。在帝都,工资不高,再带个儿子,压力还是蛮大的。曾经数年,周末在外面兼职,直到儿子工作。目前一大一小两套房,大房子和车都给儿子,自己去住上班更远小房子。总之,做了一个母亲能做的一切。

工作上并不开心,我应该是个业务型,不适合行政,每天各种瞎忙,也没什么成就感。

至于想什么,感觉自己只有眼前的苟且,攒钱给儿子结婚,自己熬到退休,那时经济压力就小了。

我的诗和原方,就是退休后能去四处走走,好好锻炼身体,拥有好的生命质量。至于再婚,已经不抱希望,过往的经历让我清醒了,有的男人一听说你是儿子,连面都不想见。交往过的,有的对我各种算计。好容易遇到不算计的,却出轨……呵呵,而我偏偏眼里不揉沙子,即使有时候一个人很孤独,也不想将就。

原本不信命的我,现在信了,任凭命运安排吧!




  

相关话题

  全栈工程师为什么会招黑? 
  为什么知乎热榜会出现视频? 
  知乎上怎么快速涨粉获得千赞? 
  段永平是个怎么样的人? 
  如何看待近日多个健身 QQ 群里发布的「公诉网络健身打手xxx」一文? 
  近日,名为「暴汗服」的网红运动服装对于减脂是否有用,在网络上引争议,该服装是否是「智商税」? 
  如何评价「打车软件 Uber 涉嫌非法营运,广州总部被查处」? 
  应该用怎样的态度看待邀请名人答题却被忽略的情况? 
  米聊用的是什么技术啊?是android还是phonegap啊? 
  滴滴全家桶被下架后,大家出行会受到影响吗?给出行行业释放了哪些机会? 

前一个讨论
为华为工作几年之后华为会卸磨杀驴是真的吗?
下一个讨论
假如杀一个人可以挽救一万个人的生命,那么他应该被杀嘛?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