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中东路之战? 第1页

     

user avatar   jiao-zi-you-fang-zhang-xian-z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东路之战作为小六子一生中最大的两个失误之一(另一个不用多说),本来已经盖棺论定了,但既然有人要借此大做文章,我倒要好好捋一下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大家自然就知道是非曲直。

这位先生倒是“吾道一以贯之”,用的是一些人对于中东路事件的老话术:你要持“中华民族主义立场”的话,那么你就必须反对苏联和支持苏联立场的人,不然你就没有坚持“中华民族主义立场”了。对于这种话术,我们要搞清楚的是:

第一、蒋、张挑起中东路事件的缘起和“中华民族主义立场”完全无关。

首先,小六子借着查封苏联领事馆继而收回中东路,真的是因为他持有“中华民族主义立场”吗?人家其实自己早就说清楚了:

当时我想要树立自己的威权,总要把日本打败,或把俄国打败。那时,我不自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1]

人家小六子说的很清楚,人家挑起中东路事件,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威权”,来“施展一下子”。和“中华民族主义立场”完全沾不上边。Coldstream先生评价马岛战争的话用来评价小六子倒十分恰当:

加尔铁里为了转移国内矛盾、维护自己的权势,才发起了这场收复福克兰群岛的战争,试图以军功巩固权威,转移公众的焦点。说穿了,这是一场他私人的战争。

另一方面,小六子的盟兄 蒋公支持小六子则有更深层的原因:

吾人对俄政策之目的,首在暴露苏俄侵略之真相。[2]

蒋公之所以支持小六子惹事,是因为当时国内(包括K党党内)亲苏氛围浓厚,对他不利。所以他要借此事件“暴露苏俄侵略之真相”,从而在国内抵消亲苏派的影响。至于事件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与他何干?反正苏联打不到南京。

后来小六子见势不妙,想要与苏联谈判, 蒋公坚决不允许,最终导致小六子被痛打。当时日本《太平洋彼岸》杂志对此的猜测是:

从最初爆发中苏之间的中东铁路冲突时起,南京对苏俄一直采取极端僵硬的态度,据报刊消息称,其目的在于使奉天方面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因为冲突的继续使张学良在财政和军事方面都受到削弱[3]

对于 蒋公来说,苏联如果打小六子的话,反而正中他下怀:可以借此削弱小六子的实力,实现“削藩”,正可谓一箭双雕。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小六子还是 蒋公,对苏联挑衅的原因都是出于个人的野心或算计,跟“中华民族主义立场”完全无关。

第二、蒋、张均误判了苏联的意志和国际形势

虽然中东路事件在表面上是苏联进攻东北军,然而这件事的起因完全是蒋、张主动挑衅苏联引发的。小六子本人就是这么说的:

不是人家挑衅,是我们挑衅[4]

当时的驻德大使蒋作宾也是这么说的:

无故挑衅,又无故投降,辱国丧权,莫此为甚,国际地位即从此降落,尤以国民政府之声誉扫地矣![5]

那么为什么小六子和 蒋公要在实力明显不如苏联的情况下主动挑衅呢?尤其是当时苏联在东北根本不存在对中国主权严重侵犯的前提下(它既不像日本那样在东北驻有军队,也不曾像日本那样明目张胆地把东北视为自己的保护地,公开插足和干预东北事务,它对东北安全的威胁远没有日本那样大[6])。原因就在于蒋、张根据过去的“经验”,对苏联作出了重大误判。

慈父接掌苏联的时候,为了全力推动工业化开展,在外交上一般实行妥协政策。 蒋公在广州时曾多次向苏联顾问团逼宫,均获得有利于己的结局。1927年的时候英国政府对苏联实行强硬的外交政策, 蒋公看到“英政府对驻英俄代表之一再搜查,法政府对驻法俄使之强制撤换,苏俄皆贴然就范,不敢稍抗[7]”。更认为慈父是个软柿子。而小六子的爹曾经公然袭击过苏联大使馆,如果他袭击的是日本大使馆的话,下场可想而知,而苏联对此并无强烈反应。故而小六子亦认为慈父不足为惧。

小六子继承父业后,曾多次和苏联进行了中东路权益的谈判,苏联都做出了让步。小六子本可以借助苏联此时不愿多生是非的心态,通过谈判继续获得尽可能多的权益。然而他却错误地把苏联的让步看成是软弱,最后采取了“掀桌子”的冲动决策。 蒋公明明自己在济南事变中怂的一B,但为了自己的私心算计,却鼓励小六子继续冒险。这两兄弟堪称绝配。

从6月搜查哈尔滨苏联领馆,到10月正式开打,小六子有四个月的时间可以用来挽回事态,然而均被 蒋公以东北没有外交权为由闹翻。 蒋公安抚小六子的理由是国际上一定会制止苏联动手:

美国务卿声言,美为非战条约之主动,望签约各国能和平解决,倘中国理由充足,可表示其和平态度,宣言愿将此事付诸公断或裁判。驻日汪公使效电称,见币原外相,自认为第三者地位,推测驻日俄国大使之意,中国如有对俄提议,俄不致拒绝等语。驻德蒋公使电称,德甚愿出而调停,恐为列强干涉等语。儒堂约今晚可回京,当与之详细研究以何方式为有利。中意拟提出仲裁也。顷又接英国消息,俄尚无开战决心,恐我方用白俄,为其利用启衅等语。详察国际形势,俄无开战可能,昨日绥芬飞机与炮声,是其仍以恫吓性质,我军前方部队,须以极镇静态度处之,即使其向我国境内进攻,则我方非引进于集中地点准备完毕后,不可与之接触,此时当力避冲突也。[8]

结果开打后这些国家都不靠谱。第一东北是日本势力范围,大家都不愿意为 蒋公火中取栗,得罪日本。第二当时发生了大萧条,大家都没功夫来管远东。第三这件事毕竟是小六子先撕毁了条约,大家都怕后来 蒋公把这招也用到自己头上。所以最后小六子只能单独面对慈父的怒火。

更要命的是, 蒋公的强硬态度还引得苏联也发生了误判。苏联以为小六子是国际帝国主义的马前卒,这次专门来试探苏联的底线。是“被帝国主义者用来作为向苏联挑起战争的借口”“"夺取中东路是反苏战争的前奏”[9]”所以苏联在几次要求谈判无果后,迅速定下了武力攻击东北军的决策,借以杀鸡儆猴。小六子莫名其妙地就成了苏联向英法宣泄怒火的出口,如果说小六子年轻无知,昧于世界大局的话, 蒋公老谋深算,明明可以预见这样的结果,但他偏用“出兵十万”的空头支票教唆小六子去继续冒险,对此我无话可说。

第三、中东路事件引发了严重的后果

中东路之战作为一场战争,本身没多少可说的,东北军完全被单方面暴打。但中东路事件的真正后果却是体现在战后的。

首先是日本人由此看到了东北军的虚弱

关东军由此对东北军极为轻视,从而加强了进行武力冒险,发动侵略的信心。

其次,苏联对中国东北本来没有多大威胁,反而是一个潜在的盟友。后来抗日战争的时候,苏联就为中国提供了宝贵援助。然而因为蒋、张这一通猛如虎的操作,苏联在九一八选择严守中立,并没有和中国结成盟友遏制日本侵略。

后来孙科认为:“我们回溯此段不幸历史,觉得假使当时中苏关系不恶化……两国能维持友好的革命外交关系,以苏联为与国,也许敌人对我不敢发动侵略”(《孙科与抗战初期的中苏关系》)

东北军将领何柱国也表示:“中东事件不仅损兵折将,产生的影响也很坏,既结仇于苏俄,又更加引起日本人的轻视,认为东北军不堪一击。”(《张学良与东北军》)

所以结论是:中东路事件完全是蒋、张由于私利,挑衅原本可以作为盟友的苏联,引来了日本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一次错误决策。就算可以论证蒋张的初心是好的,然而其灾难性后果却不可否认,连当事人的小六子和 蒋公都表示后悔。

因此,对于这一个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事件,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持“中华民族主义”立场的人,都应当理直气壮地加以反对和否定。毕竟“中华民族主义者”看重的更应该是民族的实际利益,而不是一时快意的口头便宜。

参考

  1. ^李乔:看《少帅》,说张学良 http://www.chinawriter.com.cn/dianshi/2016/2016-04-01/268977.html
  2. ^ 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
  3. ^ 左双文: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收场
  4. ^ 王海晨:张学良口述的几个历史事实
  5. ^ 石源华:蒋介石与民国时期的中苏关系
  6. ^ 杨奎松:蒋介石_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之交涉
  7. ^ 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收场
  8. ^ 左双文:再论1929年中东路事件的收场
  9. ^ 崔萍:陈独秀与中东路事件各方动态分析

user avatar   maomaobe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东路事件,非常类似于1962年的中印冲突。

苏联在实力占优的情况下,因为内部麻烦采取了退让的态度。

张学良干了几次都没打。

而张学良得寸进尺,真把苏联当软柿子。他幻想收回路权后,新疆蒙古问题也能向苏联开价。

苏联忍让了几次,决定要打,所谓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这和中国1962年是一样,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而真正打起来,农业国的军队不堪一击。

英美也好,蒋也好,嘴炮可以,真打起来不会给张学良支持。马前卒没有好下场。

当年黄岩岛,中国真揍了菲律宾,美国也未必敢怎么样。

结果,苏联疼打了张学良。张学良没有真正准备好打仗,东北军的战斗力也让日本人看到了机会。

中苏关系搞坏,日本人不允许张学良用南满铁路,反而帮苏联人。

结果到了918,就是苏联人不干涉了。

为了莫名其妙的动机,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强大的敌人。让日本人对占领东北充满信心。

张学良这一手非常的不明智。


user avatar   kala-38-6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完美诠释了国军“友军有难、不动如山”的优秀作风。


真可谓:

地不分南北——29年的东北,宛如48年的徐州。

人不分老幼——老蒋和小张。

整个中东路之战,

你会发现多个“名场景”。。。

(搜集资料的时候,发现关于中东路战斗过程的版本很多,目前只好把很多不同说法杂糅起来讲讲。)


【先说战果】

苏军进攻路线,有西线、东线和东北线,

即:三个主要入侵方向。

结局嘛,三大战场,东北军全部战败

东北线,东北军江防舰队全军覆没,数百名舰队官兵葬身鱼腹,约1000江防陆军被苏军消灭(毙伤俘)。

东线,由于苏军兵力太少,只有5000人(据苏军说法是一个缺编步兵师,一个缺编骑兵旅),而东北军有2万人,三个旅构建的防御阵地。

苏军只打了两天就撤退了。但是依然攻破了密山阵地,消灭东北军1000多人,还俘虏几百人。

西线,苏军集中了三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约4万人。歼灭了东北军2个步兵旅,约1.6万人。还消灭了海拉尔守军,约5千人。

显然,中东路中国军人损失约2.5万人,西线损失约2.1万人——几乎整个中东路事件是85%的损失。

显然如此重大的损失,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具体情况。


西线。

从西线决战前的布置,我们可以看出:

防守第一线的满洲里15旅、扎赉17旅,作为预备队的两个步兵旅,总兵力1.5~1.6万。

(当时东北军的旅级,实际相当于中原军队的师级)

在海拉尔有防俄第二军,第二军成立时有4个旅+1个炮团,也就是整个西线东北军的绝对主力军。粗略估计有3万人。


那么,哪怕是军盲看看地图,

也能看出两个问题来:

1.【主力远在天边】

没错,西线东北军主力居然在距离前线200公里外的地方待机。。。

显然这么远的距离,

哪怕现代公路也要走2小时,就更别说九十年前了。

即使有一条铁路,在这200公里的铁路线上,苏军只要派出一支骑兵小部队或飞机轰炸,就能截断。

所以,一旦战事严峻,第二军很难及时增援前线。

2.【重新定义预备队】

在8月,小张帅就已经组建了两个主力军,

其中西线军团的配置最豪华。

西路总指挥胡毓坤任第二军军长,参谋长是刘忠干。下辖董英斌步兵第三旅,徐永和第十四旅,黄师兵第二十四旅,张树森骑兵第三旅,张福山炮兵第五团,周荷全工兵第一营,王汝梅陆军通信队。

西线,防俄第二军:

步兵旅3个(步3旅、步14旅、步24旅),骑兵旅1个(骑3旅),炮兵团1个(炮5团),工兵营1个(工1营),通信队1个。

西线“防俄”预备队,军长周濂,第十五旅旅长梁忠甲,第十七旅旅长韩光第。黑龙江步兵第一旅张殿久,另外穆春的满洲里警备司令部所属部队。

西线预备队

步兵旅三个(步15旅,步17旅,黑步1旅),地方警备司令部所属部队。


结果是:

预备队15、17旅在前线打了三个月。。。

而主力军到打完仗也没到前线。。。

我们会发现这个“预备”二字是多么讽刺。


预备队当主力用

作为预备队的15旅和17旅,从7月驻防满扎两地开始,就一直在前线与苏军交火。

从7月第一次开火,直到11月决战被消灭,两支预备队硬是孤身只影在第一线打了三个多月,甚至还俘敌300人。。。

所谓的东北军与苏军一触即溃,自然是无稽之谈。


作为西线主力军的东北防俄第二军

从8月组建并向前线出发,

直到11月23日,前线这两个预备部队被苏军消灭,

差不多三个月,东北军西线主力也没能到达前线。。。。

要知道,沈阳到满-扎-海,是有铁路运输的。

显然,这可不是中心开花,

而是一字白给。。。

可是时间不等人,敌人不会等着你。

【苏军越打越多】

其实苏军在远东的兵力,7月开战之初,还非常薄弱。

直到8月,才正式成立苏联远东特别集团军,嗯,张学良的两个防俄军也是8月组建。

在打了三个月小规模冲突战以后,苏军的后续部队终于从西伯利亚中部地区调来。

积蓄了足够的实力,11月16日,苏军开始了总攻。

远在天边的海拉尔第二军显然短时间帮不上啥忙。

而且苏军侦查后认为:满-扎-海三地总敌兵力也就2万多人。

意味着:海拉尔第二军,只有不足5000人到位。

只能蜗居铁路车站的国军

其实17和15旅,跟它们的国军后辈们一样,只能依靠铁路布置兵力。

而满洲里没有地势优势,却是个铁路大站,不守不行。

扎赉诺尔又是个地形关键的车站地区,也不守不行。

于是两个旅只能各占一地,等于一个1.5万的师级战斗群,分裂成了两个旅级战斗群。

两地分驻,又导致他两个旅的中间,出现了一个将近25公里(50华里)的间隔区。

这布阵,邱清泉觉得很淦:

1948年豫东战役,粟裕发现:区寿年兵团与邱清泉兵团也是沿着铁路线运动,最终他俩之间有40公里的空隙。

于是就靠这40公里的间隙,华野快速分割了国军这两个兵团,之后一边阻击邱清泉兵团,一边吃掉了区寿年兵团。

而之后的淮海战役,徐州到碾庄的间距大约50公里,也成了黄百韬兵团和徐州集团军的天堑。

分散就意味着给了敌人可以各个击破的可能。

苏军显然比之后的中国华野更懂包围歼灭战。

苏军远东指挥官布柳赫尔集中了三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配合飞机坦克火炮,分别围歼了这两地的东北军。

首先苏军一部切断了满洲里和扎赉诺尔之间的联系。

同时,苏军派出一个步兵师(苏步21师)对中国满洲里15旅(约1万)进行牵制进攻。

另外两个步兵师包围了兵力最弱的扎赉17旅,苏联骑兵部队则迅速行动,阻断了扎赉与嵯岗的联系,截断整个东北军后路。

就这样,不到一天时间,两个旅就被彻底分割包围了。


古代兵法讲“十而围之”。

可是对于离开铁路公路就不会运动的国军来说,他们可选的路只有一个,那就是顺着铁路回撤。

毕竟在草原跟苏军打运动战,国军缓慢的步兵只会被苏联骑兵旅和飞机围追堵截。苏军步兵师运动速度更快,很快就会被追上。

而失去工事保护、重火力和装甲车几乎为零、完全暴露在草原上的东北军步兵,只能死得更惨。

11月17日~18日,苏军对扎赉17旅展开全面进攻。

扎赉17旅旅长韩光第战死,旅部副官和1个团长战死,另一名团长重伤后自杀。

17旅6000人马,仅有大约1000人在仅存的旅高级军官一团长带领下突围成功逃回了海拉尔,其他高级军官则全部殉国。。。

随后苏军集中三个步兵师,全力围攻满洲里15旅。

在此期间,两地东北军向海拉尔西线总部多次求援。

最后,到11月20日,扎赉17旅已经被全歼,而满洲里15旅在持续三天的猛烈战斗后也弹药耗尽。

此时,海拉尔第二军司令官胡毓坤才致电15旅:

“因铁路破坏,援军不能前进,可相继突围,以全实力。”

没有增援,突围靠自己。



【弹尽粮绝的15旅】

11月21日,副旅长魏长林率队突围,突围失败,魏长林战死。

11月22日,15旅长梁忠甲亲率残余突击部队500人突围,遭到苏军密集炮火阻拦,突围失败。

而在此绝望之际,15旅内部也开始混乱了——城内的溃兵失去控制,甚至大肆抢劫。

到11月23日,梁忠甲15旅基本丧失战斗力,无力再战,在日本领事馆的安排下,与苏军交涉停火,接受苏军入城,实际上等于投降。

【战士】

应该说两个旅的基层官兵表现已经可以。

并非日军观察员所说的东北军一遇敌就逃。

扎赉17旅甚至出现一整个营的官兵全体战死在防守阵地上。

满洲里15旅面对敌人坦克进攻,也多次组织人肉反坦,靠手榴弹击毁苏军两辆坦克。

旅高级军官战斗意志也并不差,

特别是17旅几乎全部高级军官战死。

15旅就算最后投降,也是在弹尽粮绝,外无援兵,以一当四的绝境下。

东北军在火力弱势的情况下,通过积极修筑防御工事和反坦克壕沟,有效阻击了苏军装甲部队。

但是东北军暴露的问题也很多:

防炮准备不足——东北军部队往往全部兵力投在一线,然后挨苏军密集炮火,伤亡惨重。

不过直到二十年后,中国军队才总结出一套面对敌人优势火力下最大限度保存战力的方法。

兵员组织度差——战斗后期15旅依然有至少5000人的兵力,然而在大战之后失去建制的士兵沦为溃兵,甚至出现了乱兵抢劫。

导致最后突围时,梁忠甲身为15旅旅长,也只能组织出几百人突围。

然而战后被俘的15旅官兵却多达8000人。

连续作战四天,就连旅长也组织不全自己的部队了。。。

其实东北军在这次战斗中的表现,放眼全国军阀军队,不算强,但也不算太差。


前线打得火热,后方在哪里?


【200公里外的援军】

防俄第二军,从纸面数据推算,总兵力约三万人,大约从8月25日在沈阳出发,甚至还有直通的铁路运输,可是直到11月18日,才爬到了海拉尔。

一共爬了两个半月。

而此时,驻防扎赉的17旅已经被苏军歼灭,

驻防满洲里的15旅也被苏军包围。

直到11月23日,15旅在满洲里连续作战已经超过7天,陷入绝境。

而胡毓坤哪怕从19日接到求援报告,到23日,也有足足4天时间上路。

最后也没见到它派出援兵——据说派出的苏树华和朱维新两个团,但在遇到苏军阻击后,不再前进。

而且才这么两个步兵团的兵力前面是苏军至少三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

与其说是援助,不如说是去送死。。。

这两个团的结局我没找,不过显然苏军表示自己向东推进时候几乎没有啥像样抵抗。

要么就是没打就跑了,要么就是被苏军在野战运动中一击即溃了,以至于苏军都没觉得他们抵抗了。。。



【最后的防线】

按很多网上资料的说法,东北当局命令胡毓坤在海拉尔组建防线。

可是苏军则表示:海拉尔压根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战斗就结束了。

按海拉尔风云录的说法,23日苏军乘胜进攻,胡毓坤放弃整体防御,海拉尔在24日就被苏军占领。

于是,不到一天时间,苏军便沿着铁路奔袭200公里,到达了海拉尔。

有的说法则是苏军到27~28日攻占海拉尔。

(还有说法是苏军有7千人,在完成扎赉歼灭战后,11月19就立即启程,向海拉尔方向进攻了。)

不过,能找到的战史中:

都没有出现西路二军奋力防御的样子。

另外,按海拉尔风云录的说法,防守海拉尔的,只有本地守备部队:

护路军司令部机关警卫营、

维持海拉尔社会治安的警备队,

以及胡毓坤的军部卫队,

还有1000人左右的17旅突围撤回部队。

这些残兵败将+本地治安部队+卫兵,加起来也没有5000人——居然完美地契合了苏军情报部门战前的侦查。

而胡毓坤第二军主力:四个旅一炮团,连个影子都没有。

苏军到达海拉尔,开展了对海拉尔的包围战。不到一天,占领海拉尔。



【奇葩中的奇葩】

11月24日,海拉尔-扎赉-满洲里,全部被苏军攻占。

可是此时,西线东北军主力,到现在我也没找到它们的准确位置。

网上也没人说得清楚,胡毓坤它这三个步兵旅和一个骑兵旅,又一个炮兵团,到底在哪里。。。

甚至可能胡毓坤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部队在哪里吧··············

知乎有人找到了胡毓坤部的进军信息。

起码到10月26日,第二军已经达到博克图。

博克图距离海拉尔,也就200多公里了。。。

哪怕是从最开始的昂昂溪算,昂昂溪到博克图270多公里,再由博克图到海拉尔200多公里。

胡毓坤有近20天时间走完这470公里。


可是这200公里,成了东北西二军的天堑。



【拜托你很弱哎】

可能大家不会想到——开战前,

反而我国上下都觉得:

中国胜率更大。。。

当时的媒体报纸甚至认为:

苏联整天吃不饱穿不暖,闹饥荒,哪有力气打仗啊?

而我们中国多强大!

兵力增强!丰衣足食啊!

(1928北方八省饥荒,吃撑死了1300万人),

内乱平息!天下太平啊!

(井冈山三万工农红军:喵喵?)

友邦支持!得道多助啊!

(继承了所有大清不平等条约)。

黄金十年!经济腾飞!

你看苏联GDP当时只有美国的一半而已。

(中国当时GDP是美国的四分之一)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话没错。

问题是:你还不如反动派。

【蜜汁自信】

其实开战前,很多有识之士都不建议跟苏军彻底决裂甚至决战。

东北军爱国将领王树常在南京的军事会议上,力陈对苏联不宜诉诸武力的意见。

而立法院院长胡汉民对王树常说:

“你是军人,怎么怕事?”

国府高层和底层都认为:

你苏联现在很弱诶。

(完全忘了黄埔军校是谁赞助的,也完全忘了当年是谁给的北伐军大炮和步枪。)

国府上下充满了欢快的气氛。

而王树常因为反对开战,被人认为是软弱无能,是个胆小将军。。。



【真打起来】苏联人不讲武德

11月21日,副旅长魏长林率队突围时战死,很多记载表示:

魏副旅长的手下2000人只配备了“扎枪”。

关于扎枪,有说法这是东北做的长矛,也有说法是拿铁管锯出缺口当长矛用。

但是,参与突围的2000人已经靠冷兵器作战了,

显然体现出15旅已经无弹可用了。

而更讽刺的是:

号称拥有中国最强兵工厂的东北军,15旅还是作为本土防御方,也就只有三天的弹药。。。

11月17日,苏军全力进攻扎赉17旅。

在苏军60门大炮的“火海”轰击下,东北军将士缺乏防炮经验,经常整连整营被炸死在阵地上。

呃,没错,苏军集中了60多门大炮+9辆坦克,

对东北军来说,已经是“火海”战术了。。。

这还是号称炮火比中央军还强的东北军。。。

苏军:这点火力也算“火海”?

一战列强们的炮弹跟不要钱似的。。。。

网上能找到的装备对比,拿得出数字的不多,我暂时没考证。只找到一些。

苏军四万人,配以大炮六十多门,飞机二十余架,坦克车四十余辆,汽车等新式之武器

(苏军方面则表示坦克只有10辆。。。)

甚至小张帅也觉得苏联很弱,弱到一打就散了。

唉,苏联境内真是好安静啊,白卫军也没有了,十四国干涉军也回老家了,连一五计划也进入第二年了。。。

我们中国东北军也要加把劲儿啊!

张学良晚年回忆时说:

“那时, 我不自量力, 很想施展一下子”。

原本以为苏联是个软柿子,这一施展··········

【开战前】——终极动员令

东北军战前总兵力号称30万,

但是等到组织对俄部队的时候,能拿出来的兵力,有说法为10万,也有说法为6万。

以最多数10万兵力算,飞机也就5架,

坦克?虽然东北军当年引进了很多坦克,但是东北军坦克在中东路的战史不详,存在感太低了。

就这点兵力,想打苏联。。。好,很有精神。

你要知道:当年苏俄红军最弱的时候,面对40万白军和13万十四国干涉军。而苏军很快就动员了大量兵力,后期远东苏军已经超过10万人。

而您这号称10万东北防俄军,兵力还不如白军,装备训练也不如白军,甚至动员能力也不行,普通却这么自信。

超勇啊这是。

以8月小张帅组建的防俄军编制看:

起码成立了三支主力军——

东路总指挥王树常,为“防俄”第一军军长,李瑞浩为参谋长。下辖刘翼飞的步兵第四旅、张廷枢第十二旅、孙德荃第十九旅、郑泽生暂编骑兵第一师、黄永安的东北炮兵第二团、王景元的东北电信队。

东路,防俄第一军:

步兵旅3个(步4旅、步12旅、步19旅),骑兵师1个(暂骑1师),炮兵团1个(炮2团),电信队1部。

西路总指挥胡毓坤任第二军军长,参谋长是刘忠干。下辖董英斌步兵第三旅,徐永和第十四旅,黄师兵第二十四旅,张树森骑兵第三旅,张福山炮兵第五团,周荷全工兵第一营,王汝梅陆军通信队。

西路,防俄第二军:

步兵旅3个(步3旅、步14旅、步24旅),骑兵旅1个(骑3旅),炮兵团1个(炮5团),工兵营1个(工1营),通信队1个。

西线“防俄”预备队,军长周濂,第十五旅旅长梁忠甲,第十七旅旅长韩光第。黑龙江步兵第一旅张殿久,另外穆春的满洲里警备司令部所属部队。

西线预备队

步兵旅三个(步15旅,步17旅,黑步1旅),地方警备司令部所属部队。

总之,一共九个步兵旅,约两个骑兵旅,两个炮团,以及若干特种技术兵种。

哪怕按每旅6000人,仅仅步兵旅,就超过了5.4万。

(暂编骑兵1师可能实际编制很小,因为之前的东北军骑兵1师,反而比骑兵旅的人数少,只有两个骑兵团。。。)

而作为预备队的西线15旅和17旅,却成了西线的前线主力部队。。。






【开战】——出征

东线王树常在辽宁出发——出发前,辽宁老百姓家道欢送,鼓励将士们“多杀赤寇”,王将军本人也是沸腾不已,高呼抗俄口号,要血战到底。

然而到了前线,东线第一军就开始了摸鱼。。。

王树常将军到了哈尔滨,就开始整日喝酒打牌?!!!

按照王树常日后的抗日表现,这位抗日将军并非一个酒囊饭袋。

有说法是:

东北边防军副司令长官张作相本来对防俄就是消极的,对王树常率辽宁部队开赴吉林,主持东线作战,更是怀有很深的疑惧和不安。 他认为王树常有觊觎吉林地盘改客为主甚至取而代之的野心。王也为吉林方面对他的态度而踌躇,深怕与这位东北军元老发生冲突。 为此,王树常在出发前曾向张学良提出派他当军长去东线指挥作战,务必把张廷枢(张作相之子)的步兵第十二旅编入第一军序列之内。王这样煞费苦心的安排,仍未能解除张作相的疑虑,张作相授意王树常留日同学丁超,向王渗透最好不要进出一面坡以东地区,以免与吉林部队在责任上发生混淆。 为此,王树常抵达哈尔滨之后就不再前进,终日无所事事,以打扑克练字为消遣,以致外间不明内情的人指责王树常抗俄态度消极,实际上王树常有他难言的苦衷。

哪怕是12月,东北防俄部队的两个主力军,依然还有完整建制。

可是:

东北军并不全是张家军。

东北军的组成,有国防军和省防军。

所谓的省防军,基本就是地方大员们的私兵了——孙十万表示这剧情有点熟悉。。。

黑省王万福麟,手下有3万多人。

吉林王张作相,手下有5~6万人。

热河王汤玉麟,手下也有几万人。

除了这几个大军头,省防军的各地方部队也是不听从张学良调遣。。。

算上关外那些2万土匪收编部队——约等于没有战争能力。


号称25万的东北军,反而像一个股份制公司。。。

满打满算,张学良能支使的嫡系部队,也就这么两个军,8万人。


仅仅三天,张学良的嫡系军团就损失了2万多人。自己付出了超过1/4的主力军损失,而敌人伤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小张帅认怂了。。。


user avatar   wagel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尼赫鲁所推行的这种反动民族主义的政策,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究竟应当采取什么样的立场呢? 在这里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三十多年前中国的一段历史。

我国人民记得,当苏联还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时候,就曾经遇到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中国大资产阶级大地主反动派的挑衅和进攻。当时,尽管苏联政府曾经大力支援过中国国民党,但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叛变了革命,投靠帝国主义之后,在大肆反共反人民的同时,也立即掀起一个疯狂的反苏浪潮。1927年12月,国民党反动派悍然用武力封闭在中国各地的苏联领事馆,逮捕和屠杀苏联外交人员,断绝了同苏联的外交关系。接着,在一年多以后,1929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又违背1924年的“中俄协定”,制造中东路事件,拘捕苏联公民三百余人。尽管苏联一再忍让,建议召开会议和平解决中东路问题,但是,蒋介石竟把苏联的克制态度视为“苏联帖然就范,不敢稍抗”。同年10月,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就向苏联边境进攻,从而爆发了中苏之间的武装冲突。这样,苏联不得不起而自卫,击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挑衅。

社会主义的苏联,当时这样做是不是正确的呢?历史早已作出结论,是完全正确的。苏联坚决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挑衅,不但维护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也是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全世界革命人民的利益的。

今天的中印关系,同三十多年前的苏中关系,有着某些类似的特点。 我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对印度政策的原则,是一贯的。尽管尼赫鲁政府不断进行挑衅,我国仍然采取最大限度的克制态度。直到最近,在尼赫鲁政府发动大规模进犯之后,我国为了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为了击败印度反动派的进攻,才不得不进行自卫反击。中国这样做,是完全必要的,是完全正义的,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最起码的立场。正因为这样,我们赢得了全世界爱好和平和主持正义的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在尼赫鲁政府挑起中印边界纠纷之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叛徒、帝国主义的走狗南斯拉夫现代修正主义者,根本不顾中印边界问题的真相,公然袒护和支持尼赫鲁政府狂妄的反齤华政策。在中印边界问题上,铁托之流历来就对中国进行无耻的诬蔑,做了帝国主义和印度反动派的应声虫。铁托还说什么要苏联在中印边界问题上对中国起“镇定作用”。难道铁托集团认为,当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遭到某一个国家的资产阶级反动派的侵犯的时候,另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竟然应该站在资产阶级反动派方面,对一个受侵犯的社会主义国家去起什么“镇定作用”吗?铁托集团的这种谬论,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背叛社会主义、仇视社会主义中国、挑拨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叛徒面目。

马克思列宁主义一向指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是代表两个不同阶级的、根本对立的两种世界观。共产党人在支持进步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同时,必须同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划清界限,并且对反动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进行斗争。 三十多年前,当中国的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苏运动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陷入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民族主义的罗网。中国共产党人同进步人士,强烈地抗议国民党政府的反苏罪行。中共中央于1927年12月24日发表宣言,庄严地宣布:“反动的国民党政府绝对不能代表革命的中国,其一切‘对俄绝交’的命令绝对不是中国广大多数人民的公意,反动的国民党政府认苏联是仇敌,而我们民众则仍然认苏联是中国的良友,永久与之联合为中国革命及世界革命而奋斗。”国民党革命派领袖宋庆龄,当时也致电国民党当局,指责他们是“误党误国之罪人”。 1929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在东北发动反苏战争后,中共中央再次发表宣言,坚决号召“广大群众起来反对进攻苏联的战争”。在中共中央的号召下,中国共产党人同广大人民一起,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镇压和迫害,英勇地举行群众集会和示威游行,坚决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反苏的军事挑衅。许多共产党人、工人、农民、学生和进步人士为此光荣地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中国共产党坚决地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支持社会主义的苏联,做得对不对呢?毫无疑问,完全做得对。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反苏的浪潮中彻底揭穿了国民党反动派煽动狭隘民族主义的欺骗宣传。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极端困难中坚持真理,坚决维护中苏人民的友谊。我们迄今仍然感到光荣的是,在那次事件中,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的行动表明自己是真正忠实于中国人民的利益,真正忠实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原则。

今天,印度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处境,同三十多年前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处境,也有某些类似的情况。在尼赫鲁政府的反动政策之下,印度共产党和进步力量遭到迫害。尼赫鲁政府每一次掀起反华浪潮,都同时对印度共产党和进步力量展开进攻。但是,大量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大量的觉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公正人士,并没有受印度统治集团的反动宣传欺骗,也没有在他们的进攻面前屈服。他们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为印度人民的利益,坚持真理,坚持正义,坚持印中友好,不屈不挠地奋斗。历史会证明,他们才是伟大的印度民族和印度人民的利益的真正代表。

——1962年10月27日《人民日报》《从中印边界问题再论尼赫鲁的哲学》


user avatar   xc51-dong-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四一二政变的前些日子,张作霖的军队和警察以“苏联大使唆使颠覆中国政府和扰乱治安”为理由,强行搜查驻北京的苏联大使馆。苏联政府采取对策,把驻北京大使召回莫斯科。 同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举行暴动。国民政府借口驻广州苏联领事馆指导暴动,命令关闭各地苏联领事馆及贸易机构,同时宣布与苏联断绝外交关系。 其后,1928年4 月,蒋介石国民革命军开始第二次北伐,6 月9 日进入北京城。在其数日前的6月4 日,满洲发生了炸死张作霖的事件。10月8 日,蒋介石就任国民政府主席,为了避免东北孤悬关外 , 沦为朝鲜第二 , 张学良冒着巨大压力 , 毅 然选择了易帜一途 , 其意很大程度上就是要使东北和关内联成一 气 , 以全国之力来抵制日本 , 且使日本在试图吞并东北时不能不有 投鼠忌器的顾虑 。他甚 至相信 , 以日本之强 , 一旦动武 , “ 不但东三省力有不足 , 即全国协 力也无把握 ” 。 既如此 , 张学良又何以会选择在易帜后不久就去 挑战苏联呢 ?所以会去挑战苏联 , 是因 为 “ 那时 , 我 不自量 力 , 很想施 展一 下子 ” , “ 要想 把东北的地位提高 ” 。 中苏关系日益恶化,其根源是中东铁路问题。奉系军阀以苏联违反中东铁路共同经营原则,夺取实权并利用该铁路进行共产主义渗透等为借口,煽动反苏反共情绪。 1929年5 月下旬,张学良警察认定驻哈尔滨苏联总领事馆是赤化满洲的大本营,强制进行搜查。继而于7 月10一11日,张学良解除了苏联人担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的职务,任命中国人担任局长,同时解雇苏籍工作人员并驱逐出境,连苏籍铁路工人工会也给解散了。“联东路局长及该路重要 职员 , 对于一九二四年中俄协定及中东路暂行管理协定 , 自始即未 能切实执行 。 数年来 , 该局长等种种违法越权事实不可胜指 , 致使 中国人员欲按照协定执行职务而不可得 。 尤甚者 , 苏联人员辄借 该路机关作险诈违犯中俄协定之宣传 。 因此种种原因 , 该省对于 东路不得不有此处置 , 是违背中俄协定及东路管理协定其责不在 我方 , 至为明显 。”《 外部昨电令驻俄代 办转达 中国 对苏俄希望》 , 1929年7月17日《大公 报》 , 第 3 版 。这样一来,张学良就掌握了中东铁路的经营权。他把兵力集结于北满,并加强同白俄部队的合作。针对这种情况,苏联方面也在增强远东兵力。



布留赫尔

张学良军

苏联政府编成特别远东军后,依然力求通过谈判来收拾局面。1929年9 月25日,苏联照会中国政府,要求停止“地方政权的犯罪性活动”,并警告,如果招致严重后果,概由中国负责。中国方面对这个警告置若罔闻,收到苏联政府的照会后 , 蒋介石除了电示在北戴河避暑的张 学良 “ 本原定方针 , 妥慎处理 , 持以镇静 ” 以外 , 对苏方的威胁并 不以为意 。 他甚至不愿与苏联就此交涉 。 在当天的日记中蒋记述 称 :“ 外传所谓最后通牒 , 限三日答复者 , 今观其辞句强辩而含 恫 吓 , 余不愿与之直接交涉 , 以非正式答之 , 力辟其为不正行动与不 顾事实耳 。 ” 南京政府其他要员 , 如铁道部长孙科 、 立法院长胡 汉民等 , 亦相继出面发表谈话 , 声称苏方照会实为恫吓 , 不足为虑 , 强硬表示中央将坚决贯彻对俄策略 , 绝对不为苏联政府的照会所动 。

于是苏联政府便决定对张学良军发起攻势。





战斗没啥好说

这个图可以说明

苏军:

日本:

苏军还把面粉砂糖和其他食品送给当地人

苏联:

日本:我还要吐槽

影响

回顾日本陆军出兵西伯利亚当时, 就已经十分关心苏联对满洲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的问题。接着,由于沈阳的张学良推行强硬的排日政策, 日本陆军开始担心日俄战争中获得的满洲权益会不会被夺取。乃至中苏发生武力纠纷后,又怀有的 “苏军未来令人可畏”那种危机感。这样,陆军军官中那种“无论如何也要解决满洲问题”的想法,便急速抬头了。


user avatar   zhu-yi-heng-85-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讨论中东路之前,先搞清中东路是谁的,中东铁路在苏俄内战后,苏联把中东路的主权还给了中国,并且将铁路改为中苏合营

这是苏联在中东路的情况




第四,在平均用人方面也作出了让步。1926年11月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有所松动,11月20 日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按《奉俄协定》的第9 条和第10 条的规定,对各部门的处长和副处长作如下分配:在理事会中,华人任正处长、俄人为副的部门为:技术处、法律处、驻京办事处;俄人为正、华人为副的部门为总务处、财务处、材料处。在路局,路务处、电报局、进款处、地亩处、学务处、医务处、法律处、经济调查局、印刷所、兽医处等十个处,正处长为华人、副处长为俄人;而机务、车务、商务、会计、材料、设有华俄秘书科的总务处、恤金处、华俄秘书处等八部门,俄人为正、华人为副s 。1927 年3 月11日的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指示中东铁路理事会的苏方在平均用人问题上作出极大让步,同意把路局商务处处长的职位让给中方。但指示“它要想办法先提出把路局的材料处和理事会的商务处转归中方,而把路局的商务处和理事会的总务处保留下来。”D1929 年3 月14 日的联共(布) 中央政治局会议接受理事会苏方成员就对等问题提出的建议,但要在无损于铁路工作的情况下进行,条件是中方空缺的职位不能用已经接

我们看看张家父子的行为,大家口中的“爱国”军阀。





好了,我们谈谈那个时候的情况,1927年刮党和苏联断交,1929年,张学良就对苏联宣战,苏联曾经多次请求调停。至于东北军的战斗力么,大家也知道。

补充一句,你张学良不动日本的利益,非要拿苏联开刀,是不是想挑软柿子捏阿。补充1962年中共的看法。这个事请大家自己评判吧。

最后感谢

@潜纸箱

的资料

来点小菜,看看拖先知怎么评价中东路事件tieba.baidu.com/p/56251


user avatar   motton-3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几张图我能用到知乎倒闭







user avatar   jing-xin-15-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一说一,其实性价比最高的4K蓝光播放设备很可能是二手xbox


user avatar   wang-jun-jia-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简单说一下法军编制

步兵:

  • 步兵的基本作战单位是营,作战时平均有500-600人,大多数情况下一个营下属6个连,其中4个火枪连,一个掷弹兵连和一个尖兵(轻步兵/猎兵)连,大概3-4营为一团,2-4团为一旅,2-4旅为一师,师为基本战略单位,大部分师有炮兵连,有些师没有旅。

骑兵:

  • 骑兵的基本作战单位为中队,平均100-200人,2-4个中队组成一团,1-3团为一旅,2-4旅为一师,大部分师配有骑兵炮,有些师没有旅。

在此之上为军

  • 军通常下属2-4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旅/团(大部分军为骑兵旅)以及一个炮兵兵团(1-3个炮兵团,一个炮兵团下属2-4个炮兵连,一个连大致4门炮)。
  • 此外还有骑兵军,2-4个骑兵师为一个骑兵军,下属数量不等的火炮。

再之上为军团,通常包括几个军。下面各举一个军和骑兵军的例子。

军级单位以1806年奥热罗的第七军为例

皮埃尔·奥格罗元帅(17,672人,36门炮)

参谋长:克劳德·玛丽·约瑟夫·潘尼捷大将

第一师:雅克·德斯贾丁师(8,242人,8炮)

第一旅:

第16步兵团(4营)

第二旅:

第14轻步兵团(1营)

第44线步兵团(3营)

第105线步兵团(3营)

火炮:两门12磅炮,四门6磅炮,两

门6英寸榴弹炮

第二师:

第一旅:

第7轻步兵团(3营)

第二旅:

第24步兵团(2营)

第63线步兵团(2营)

第三旅:

黑森-达姆施塔特火枪军团(2营)

拿桑步兵团(1营)

火炮:两门12磅炮,四门6磅炮,两门6英寸榴弹炮

骑兵旅:安托万旅(1,290人,4炮)

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20军团(3中队)

第6马炮兵团:四门4磅重炮

兵团炮兵(1,323人)

四门12磅炮,十二门8磅炮,四门4 磅炮,四门6英寸榴弹炮

骑兵军以贝西埃的第二骑兵军为例

第2胸甲骑兵师:(1927人,3炮)

第一旅:

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5胸甲骑兵团(4中队)

第二旅:

第10胸甲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6磅重炮弹,一门6英

寸榴弹炮

第二龙骑兵师:格鲁西师(2,915人,3炮)

第一旅:

第三龙骑兵团(3中队)

第四龙骑兵团(3中队)

第二旅:

第10骑龙军团(3中队)

第11龙骑兵团(3中队)

第三旅:

第13骑龙军团(3中队)

第十二龙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8磅炮,一门6英寸榴

弹炮

第4骑兵师:(3129人,3炮)

第一旅:

第十七龙骑兵团(3中队)

第27龙骑兵团(3中队)

第二旅:

第18龙骑兵团(3中队)

第19龙骑兵团(3中队)

第三旅:

第15骑龙团(3中队)

第25龙骑兵团(3中队)

火炮:两门8磅重炮,一门6英寸 榴弹炮

轻骑兵师:(1623人)

轻骑兵第二团(3中队)

第四轻骑兵团(3中队)

第五白马猎骑兵团(3中队)


user avatar   mszyzteb 网友的相关建议: 
      原因是什么?按理来说九十年代经济比八十年代要好啊


     

相关话题

  二战后美国为什么不和苏联一起瓜分中国? 
  请问苏联有核武器为什么还会解体? 
  如果二战让德国打中国,日本打苏联会怎么样? 
  为什么感觉乌克兰目前战争烈度不是很大? 
  斯大林大清洗对苏德战争弊大于利吗? 
  关于西安事变,往往提到和被讨论的是张学良,而杨虎城却常常一笔带过,甚至压根不被提及,这是为什么? 
  如果你是勃列日涅夫,如何在冷战中取得胜利? 
  如何评价E. T. 盖达尔的《帝国的消亡》?苏联到底缺不缺粮食? 
  现在中国人(部分)为什么特别喜欢苏维埃(美国神曲苏维埃进行曲送给各位)? 
  苏联的军事如此之强,加之绝对的集权,为何在不动一枪一炮的情况下,就这么解体了? 

前一个讨论
如何解读今敏的作品 《红辣椒》(Paprika)?
下一个讨论
试简介以及评价法鸡在二战的敦刻尔克级战舰?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