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以下为个人观点,与所在工作单位与机构无关.
谢谢大家的赞和评论2017.12.24更新关于金融风险、房价、消费观点。楼下也有小姐姐贴了最新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基本符合预期。
请给我一顶圣诞帽 @知乎官方
=======================================================
首先建议题主读一读各位券商首席经济学家的报告,整体观点偏乐观。
但是单纯经验主义的讲,各位卖方老板的报告通常都是很好的反向指标。
不信你回顾一下2017年度经济前瞻,市场对2017年普遍悲观,再看看今年这一轮波澜壮阔的上游+白马牛市和债券熊市,人民币汇率从7打回到6.6,唱空中国的声音几乎销声匿迹。
那么2018中国经济到底何去何从呢?我的观点是相对保守的。喊个口号就是充满危机的L底。抛开传统的经济分析框架,我们从政治需求,外部环境和内生动力的角度来看一下。
其实问题在18大的时候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从2010到2020年要实现GDP和居民收入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我们从2011到2017所实现的增长为 66.5%,这意味着未来三年我们只需要平均6.3%的增长就能完成这一重要的经济目标,换句话说,即使经济增速回落到6.5%甚至6.3%但是只要不发生重大危机使增速跌破6%都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划重点:所以自2017年起关键词已经从稳增长转变为了防风险!中央并没有强烈的政治诉求来作出漂亮的经济增长,而经济增长更多的是为防风险服务。
那么展望2018中国经济面临哪些风险,结合内生动力的变化会如何发展呢?
先谈风险点吧,其实不久前结束的19大也说的很清楚,我这里只是总结一下。
经济方面主要是去杠杆、去库存和去产能,核心还是降风险和提升效率,这方面2017已经颇有成效,2018只需要顺周期而为,压力应该不大。
金融方面主要是打破刚性对付,打破资管嵌套,最新的资管新规就是针对这方面,百万亿级别的盘子,攻坚期就在2018,我看来这是2018最艰巨的挑战,炸弹拆除之前是不可能开源放水的。
国际上如何应对美国税改和加息,防范资本外流;这一招央行已经玩的很6了,在岸封闭,离岸利率打上天空,做空中国的都是央妈的韭菜,再加上FED换届,川普中期选举,外部压力会相对小些。
民生方面改善生态环境和社会公平,在我看来这是第二艰巨的任务。虽然事情本身的难度大于金融去杠杆,但是金融去杠杆是和拔高上限,而民生工程是要守住底线,虽然一时半会改不好,但是也不会突然的爆炸,一边压,一边改,绝非一日之功。
划重点:金融去杠杆首当其冲,炸弹能否顺利拆除2018年至关重要。
所以说2018年依旧是防风险,拆炸弹的一年,难言经济拐点。上文已经说了一半原因,就是政绩上没有诉求。
顺着这个逻辑我们来导出下半原因。
许多喊出经济复苏的分析师观点都是建立在周期论下的。我简单的解释一下,就是说在刺激和衰退的尾声,随着产能和库存的出清,需求开始超过供给带来价格的提升和投资冲动从而拉动企业盈利和投资的增长带来健康的复苏。
然而如果我们从防风险凌驾于一切发展任务之上的角度来看不难发现这个逻辑是有漏洞的。
即使我们看到需求超过供给带来的价格提升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但是经济去杠杆和金融去杠杆的艰巨任务会抑制随之而来的投资冲动,所以我们只看到做强而看不到做大,这也是为什么今年股市白马牛而中小惨的核心逻辑。因为看重盈利的大企业盈利质量在改善,然而盈利能力的改善难以传导到依靠资金和投资推动的中小企业,导致估值始终被压制。
2018年这一逻辑将继续延续,然而不同的是随着通胀的攀升盈利能力将受到挤压,如果没有投资跟上将对企业的利润产生压力,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投资推动产能追随需求,通胀的速度可能比预期来的更快。
划重点:去杠杆的大环境下,投资大概率难以跟上盈利/需求和通胀。
投资带不动节奏,希望还得寄托在消费和财政上。
我觉得有可能超预期的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二孩政策和稳定房价有机会带来的“二胎经济”(之前用的是“婴儿潮”在评论区脸被打的太疼了,为防误导在此修改,谢谢大家的指正,又学到了新东西,大家可以去评论区看逍遥心子的评论);另一方面,90后崛起带来的新兴消费形态和消费冲动对消费领域的拉动
具体原因我还很难说上来,有这个想法完全来自于最近看电影的感受。对于我来说前些日子的《COCO》评价更高,但是看《芳华》的时候坐在旁边一位四五十岁的阿姨一直在抹眼泪,想想觉得我们这一代人应该怎么也无法理解他们从那个年代走来的内心的感触吧。
反过来想,他们又怎么能真正理解我们这些在互联网时代和留学潮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呢。这样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预期差或许正在兑现的前夜。
所以总结起来看,中国经济正在变得更合理和健康的路上,然而我们并没有拼增长数据的诉求,反而摆在眼前的当务之急是拆除金融领域的炸弹和摸清楚黑盒里的内容,在炸弹拆除之前还难言经济拐点。
=======================================================
(12.24更新)有朋友在评论区问为什么突然间防范金融风险提到了这么高的位置?
一方面从外部来看,以美国为首的经济体已经进入了加息缩表的周期,为了防止资本外流同时给下一次危机留有宽松的余地,中国跟随进行缩表加息是情理之中的,但是因为各种资管嵌套、金融体系资金空转、民间贷和影子银行的黑盒操作导致大家对于杠杆率和风险没有准确的把握,这种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风险是最可怕的,很容在加息周期开始时产生蝴蝶效应造成惨痛后果,所以为了顺应外部周期,实现金融正常化,必须要先厘清金融系统的风险,这个过程其实从2016年下半年已经开始,而且持续时间远超了我的预期,2018将是攻坚期。
另一方面从内部看,金融危机后的五年是应对危机被动宽松稳增长的时间,然而当下的任务是要调整发展结构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通俗点说就是要让穷人得温饱,中产敢消费。可是过往的宽松货币和土地财政导致资源都集中到房企、国企和地方政府手中,典型模式就是用4-5%的货币理财吸收民间存款,在金融体系中空转、层层吸血后形成一个6-7%的资金成本再投入到8-10%或者更高的基建、股权融资、房地产项目中,而最后为这些股权、基建、房产买单的还是纳税人。利益相关不再展开,大家就想想这个模式中的钱去哪了?
无疑,当我们拿着缓慢增长的工资和理财收入却看到蓬勃发展的资本市场是会产生巨大的落差和危机感的。这种落差和危机感直接抑制了消费冲动和创新能力。那么要重新激发大家的消费冲动和创新力的源泉还是要打破这种旧的发展模式,拆解过往的土地财政和金融空转现象,所以内部来看,金融去杠杆也是为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促进社会公平的当务之急。
关于房地产和消费的出路。
谢谢大家对我“盲目自信”提出的怀疑,最近也是重新思考了房价与消费的二元困境,今天有时间来详细答一答。
首先房价还能不能涨?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一个健康发展的经济体中,资产价格肯定会随经济体量的增大而上涨,特别是一线城市地少人多发展快,看不到房价下跌的理由。
但是房价上涨和投资房地产并不能划上等号。我们不妨做些简单的计算,假设房地产价格平均每年还能上涨20%,那么2%的租售比,5%的利息和2%的税费还是能带来约15%的年化回报,再加上杠杆,确实是一笔不错的收益。但是正如大家所见和我在前文提到,如果资金继续流入地产和金融行业,是不利于社会公平和居民消费发展的,且不说中国经济并不支持20%每年的房地产升值,当前的宏观政策也不支持。
那么假设房价每年的升值空间下降到10%-15%的区间呢?这依然远高于6.5%的GDP水平,和10%左右的M2水平,对应的投资收益大概只有5%-10%,只是略高于货币基金,可能比一些收入不错的股票或者实体项目还有差距。虽然值得投资,但已经很难让人选择压上全部身家。
所以我认为房价依然会健康合理的上涨,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很难带来长期的超额回报,刚需盘不亏,投资盘不疯,买不买见仁见智。
从更大一点的周期来看,从1990年到2015年的改革开放和房地产大牛市最大的受益者是上世纪60-70年代婴儿潮一代,他们成家置业之时刚好也赶上了中国蓬勃发展和资产增值的年代,而且他们手里的资产大部分是不加杠杆的优质资产。恰好,这一代人当今50-60岁,正是90后的父母们,而90年代刚好又是狠抓计划生育的生育低谷期,人口相对少。在接下来的5年间一个个独生子女家庭将完成各种M&A,并且随着上一代的老去,90后家庭手中的资源将包括上一代人手中的无杠杆优质资产,自己手中的现金流和新增杠杆,所以从家庭角度来看,90后手中享受着两代人、两个家庭的优质资产,这是70、80后难以比拟的,所以说为什么“富二代”这一词早些年没有,恰恰是90后身上才流行起来不是没有原因的。
那么问题来了,接下来5年这些90后家庭手握两代人的资源,不愁吃不愁穿,房价相对稳定,他们会干什么呢?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