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阿猫阿狗穿越后都能吊打世界了,满清在甲午战争前后就是批了点近代化皮的农业封建国,在国家体制上和拿战时代的沙俄差不多,但因为民族隔阂,爱新觉罗皇室对底层百姓绝没有罗曼诺夫王室那种“小爸爸”式的号召力,在动员力上和资源调用上完全比不了当时的英法。少数军队(注意是少数)的武器比欧陆各国强,但既没有成熟的军工生产也没有靠谱的后勤管理,陆战武器无法完全形成代差,海军作为较为现代化的部分有较大的代差优势,然而并不是远洋海军,自产军舰以近海海防舰为主,其技术优势又能维持几年?
下面就以甲午战争时的相关资料剖析一下1894年时我大清的成色。
军队战术上空有先进武器,却完全不知怎么合理运用。不会合理运用地势,不会修工事,以及从鸦片战争延续而来的极低的主观能动性,不会防卫侧翼,不懂什么是纵队冲击,只知道集群前进,说实话,平原也就算了,复杂地形下真不会被拿战时奥皇的猎兵团爆出屎来?就是基本的射击,也“只知托平乱打,不起码牌,故弹及近,难命中”“挑奋勇为一簇,马奔操前,宛同孤注”,军事素养极差。
军队后勤管理上可谓奇葩怒放,都到甲午时代了,参战的军队依然有40%还装备着大刀、长矛,真正装备了所谓马克沁、后膛来复枪的只有淮军最精锐的三万人,其余各军武器管理极为混乱,同一营的武器弹药甚至都不通用,更不知武器维护为何物,大连守军尚未接战已有三成军械朽坏了。说到底,后勤落后的本质是吹得震天响的军械生产要么质量不行,要么产量不行,于是严重依赖外购,然而大清的官僚,你懂的
组织架构上,满清更是彻底落后于时代,当时实行的还是延续自湘军的那一套以“营”为核心单位的军队组织体系,而各营则分属不同的地方军队,营之上只有更高级的指挥官职,而无实际的军队编制,这就导致大兵团合成极为困难,甲午时期几场大型战役局部战场清军尚能有声有色,可全局上几乎完全被能统一协调调度的日军吊打。而营体系内部,编制并不统一,都不能保障一营内步、骑、炮的完整,更遑论工程和后勤兵,多兵种协同?不存在的。都不要说,同时代的日军,这架构被拿战时期的革命法兰西军队爆出翔来。
财政上岁入9000万两的清廷在持续近一年的战争中,靠加征和强制摊派商人种种手段用尽,才筹到了1200万两,不到实际所需的20%,赔款倒是大方得很,最后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去借英国佬的高利贷。总共借了大致3000万两,还的总额比甲午赔款还多。而对应的,当时各方面体量仍远远不如大清的日本,在战争期间光国内就筹款1亿2000万两。本质上,这是大清新政搞了接近30年,政府在金融管控和商业信用上依然是一坨翔,就这还想和18世纪就开始大量运用国债,有成熟的中央银行机制的英法拼长期的资源消耗?满清也不是没有靠谱的财政机关,海关是全大清唯一靠谱的衙门,然而不好意思,其一它一直掌控在外国人手里,离了赫德不一定玩得转,其二海关收入是和列强大量的商品输入伴生的,穿越到拿战时代拿头去弥补这一块的损失。满清中枢收入压制地方厘金的中央原因就是海关收入,真穿越了怕不是立刻就是财政危机,随后就是真.藩镇割据。
就这样的军队、这样的政府,打算拉去远渡重洋征服世界?excuse me?
别多想,大清穿越了,最好的结局无非是靠着北洋海军在东亚横几年,逼着幕府开个国啥的,然而混乱的军队组织别说远征欧陆,怕是连印度都打不下来,内部中央和地方的危机会爆发的更加激烈,无非汉人彻底压倒八旗或者爱新觉罗皇室继续一潭死水式的压制,哪一种都不会是你大清的荣光。如果是后一种,技术外流后几十年后一战水准的列强打上门来开国,画面太美不敢看
最后,满清为什么直到庚子国变不再被洋人信任,统治彻底陷入危机后才开始大规模推进近代化陆军建设,绝不是不知道欧式近代陆军的好处,总理衙门和西欧各国也打了那么多年了交道,彼此军队的底色还能不清楚?而是爱新觉罗皇室明白满清的政治体制很难控制住近代化的陆军,近代军队作为一个国家最先进、最近代化的部分,对组织体系、人才培养的要求远远超出旧式军队。
想要组建新式军队那一百万吃铁庄稼长大的八旗子弟形同废物,底层兵源依靠汉人自不必说,就是上层的指挥官和参谋同样必须大力依靠汉人,谁叫汉人没别的优势就是会刻苦学习,去日本军校留学的比八旗子弟多得多。新军建到最后,军咨府(总参谋部)全是同情孙大炮的反骨,辛亥起义时压着战情不报、胡乱调度的到处都是,这还是中央直接控制下的总参。具体到各军,南洋新军全是反骨就不提了,北洋六镇一镇是反骨,剩下四镇忠于袁达人主导下的“朝廷”,只有良弼勉强控制的住八旗子弟为主的禁卫军,就这情况摄政王还搞皇族内阁真不知是利令智昏还是勇气可嘉。
说到底,很多人,甚至就是很多热衷于“穿越救大明/救中华”的作者都不明白,近代军队强大的战斗力究竟来源于何处?就如同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拥有很多先进武器的沙特和伊拉克军队会被教团流寇吊打,最后只能简单归结于人种不行。事实上,军队越是现代化,背后越需要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机器,而不是相反!军人的荣誉感、统一的军械生产、复杂的组织体系和动员机制、现代化的后勤组织这背后无不需要一个高效的政府来支撑,甲午战争日军胜利的背后,是废藩置县,是废除武士阶级后建立的国民动员,是不惜打内战也要统一的军队建制,是以村田步枪为代表的统一化军械生产的起步,而同时期满清在这方面早就落后日本一个时代了,胜败早已注定。
从这个意义上,小说《赤色黎明》想要宣扬的思想且不论,整体格调是非常高杆的。1840年以来的历史就是,哪支力量能带来现代化的国家机器,不管它的手段是专制、宪政、民主还是党政,谁才能建立强大的军队,让中国继续在世界上混下去。最终的结局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TG,TG靠以苏俄为师的党政动员体系(虽然现在看来弊端颇多),交出了朝鲜战争这份答卷。而在之前的一百年,满清、北洋、KMT在这份答卷上统统是不合格,区别只是20分还是30分,所以,历史和人民选择了TG
相关阅读 墨舞:中国应当从甲午战争中吸取什么教训?
参考资料:
戚其章. 甲午战争史[J]. 1990.
张红军. 论甲午战争前后的清军兵制[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1):63-67.
施渡桥. 晚清陆军向近代化嬗变述评[J]. 军事历史研究, 2002(1):86-99.
孙洪波. 军事对比:中日甲午陆战清军败因探略[J]. 社会科学辑刊, 1999(1):108-111.
梁义群. 甲午战争与清廷财政[J]. 学术月刊, 1988(5):59-64.
周志初, 吴善中. 甲午战争前清政府财力研究[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6(5):85-89.
刘志坚. 论军粮供给与甲午战争[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0(2):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