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 第1页

           

user avatar   wilsonzh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道理都是朴素的,通透的人不是把它讲明白的人,而是事到临头做对的选择的人。我也见过有的年轻人,在学校的时候估计因为花的是父母的钱,没什么感觉,天天淡泊名利,研习老庄,看不上“浅薄”的异性,就准备单身到老。反正社会上流行什么他就反着来。那时候我还没跟他多打交道,觉得遇上神仙了,小小年纪就把功名利禄看破了。没想到这样的年轻人,出身社会不到半年,脑袋变得比谁的都尖。我还见过四五十岁的,说起事儿来头头是道,帮别人解开了无数心结,到头来自己遇上事儿,死钻牛角尖怎么也出不来的。


你站着说别人总是好说的,事到临头能说服了自己才叫真深刻。


你说xx商品是消费主义,收智商税的。假如给你钱了,身边的人觉得有这么个玩意儿特别牛。你想不想买?


你说股市是割韭菜的。短期内身边的人都进场蹭蹭赚钱。你心动不心动,想不想进场?


你说要做个正直的人,人在做天在看。等你做了不好的事情,眼瞅着能把自己责任甩干净,你干还是不干?


你博览群书,一言不合就引经据典,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杜威是怎么说的,赵本山老师是怎么说的,把别人的行为分析得头头是道。等到你了自己身上,晚上躺床上就剩下你一个人了,想起来自己以后要走哪条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时候,你苏格拉底呢?杜威呢?赵本山呢?这些大道理还在吗?


我很早之前就写过一个答案,说道理书上都有,你去问别人,别人也都能告诉你。但是最后你会发现,该走的弯路一步也省不了。除非特殊人才,否则,所有的事情都得自己来一遍,才能学会的。


我还是认同跟思想深刻的人交朋友,因为他们爱学习、爱思考,这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不过年轻人也不要急着老气横秋,洞明世事,知识、道理记在心里,先去社会上摸爬滚打吧,海阔天空,大有作为。


世界上的大道理,大抵都是课后习题的答案,要先自己做一遍,再去对答案,对着答案的解法能拍案叫绝。没做过的,看了答案,思路说得头头是道,那不也还是没做过,还不知道能得多少分么。


user avatar   chai-sang-8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极致的、揪心的痛苦不分年龄。

如果一个人没有被狠狠摧毁过三观,没有被蛮横推翻过世界观,更没有那种“原来我之前所有都是错的”的痛苦,那扯什么思想深度,都是装x的。

大学时我有幸遇到过一个这种人。

他农村出身,全村唯一一个考上大学来大城市里读书的,坐了整整2天半的硬座,同班同学嫌他“土味”重,不怎么带他一起玩。我经常在图书馆遇见他就搭上了话。

他跟我讲他初中时没钱交学费,就去抓牛蛙、抓毒蛇,用线捆个大磁铁在污水厂的河里吸铁屑上来卖钱,入学第一天假装大四学长去挨个宿舍楼卖锁头……

作为一个现在真正算是“阶级跨越”的人,我听他说过对我最有震动的一句话,是:

“感觉抑郁了一次,就长大了。”

当时我感觉心里有什么被触动了一下。(不是心动,别瞎说)

后来,我开始刻意的去感受一些“痛苦”。比如我会去读我以前读不下去的书,去和我害怕的导师对话,去逼自己写很长很难的文章……

并不能说我成为了一个思想深度很高的人,只是我发现我的处事态度的确改变了很多。我发现的确【痛苦】才是一个人思想深度的原材料。

只有去穿越和反思痛苦,才能得到远高于常人的思想深度,没有捷径。


1

我很爱看好莱坞电影。好莱坞有一种经常用的套路叫做「英雄之旅」,专门用来讲一个普通人面临挑战,历尽艰辛,最终蜕变为英雄的故事。

在英雄之旅模型中,有一个环节叫做“严峻的考验”——

在这里主角必须面临某种大考验,一般就是让导师,亲人领便当,要不就是让敌人给主角虐的半死不活,然后主角才能斯巴达起来。

比如《狮子王》中,小狮子辛巴的成长蜕变来自于刀疤将它父亲穆法沙推下了悬崖后;

《小丑》中亚瑟的成长蜕变来自于他得知自己悲惨的真实身世,回家捂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后;

《黑客帝国》中,尼奥的成长蜕变来自于内部叛徒告密,黑客帝国特工攻击,盟友死伤惨重与墨菲斯被抓后。

从《星球大战》到《黑客帝国》,从《绿野仙踪》到《爱丽丝漫游仙境》,从《勇敢的心》到《阿凡达》,从《阿甘正传》到《遗愿清单》……

都需要某个令主角绝望的处境出现,才能觉醒其潜力,推进故事向高潮发展,乃至使主角浴火重生。

虽然电影都是刻意设计好的剧情啊,但事实上,一切虚构作品的灵感往往都取自于真实生活。所以从电影中,我们也可以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的。

电影里有一句话,我在第一次看见时就曾被深深的共鸣了——

“每个优秀的人,都有一段至暗时光。”


2

很多人都会有一种线性思维,觉得身边的一切都是按照一种直线的、均匀不变的方式运行着。

比如——

我现在学习成绩不好,所以步入职场后,我肯定也是默默无闻的当螺丝钉。

我过去谈的三次恋爱都遇到渣男,我就是个渣男收割机,以后还是别谈恋爱了吧。

不会吧?他高中学习成绩那么好现在都才月薪三千?

但是在真实世界中,绝大多数事与人的发展都不是“线性”的,生活充满了转折和变数。

今天你可能刚中了500万的彩票,结果出门就被车撞了;今天你可能刚求婚成功,结果婚礼那天老婆就上了前男友的保时捷……

小说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但生活和现实却远比小说要精彩。

单单几个经验是没办法得出规律的,许多事情性质都不一样。就像水一百度会开,人一百度会死。

总之,每个人的人生函数都不可能是一根直线,而是一条曲线。

而几乎每一个人的人生曲线,都无可避免的,有过至少一段“剧烈滑落”的区间,那就是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的“至暗时光”。

能够经历蜕变,强大的人就诞生于此。

因为在这段剧烈滑落的波谷中,有人爬了上来,有人却再也没有,他的自信与勇气在被“至暗时光”彻底击碎后,就再也没能回来。

在这里,他需要经历的太多,比如,世界观的重构,三观的崩坏,不公平的碾压,自我怀疑的低谷……

我在大学曾经度过了两年黑暗的时光,迷茫、焦虑、孤立、否定……在那段时间我看了许多书和TED演讲课,从中汲取能量获得的黑色生命力,支撑我一路走到今天。

对了,看到这里说明你也是个有独立思考能力,想让自己更加有思想深度的人,希望你花一秒给我点个赞,也能加深对这个回答的记忆点哦

因为这是我很用心写的内容,如果你能给我一个赞支持一下就太好啦


4

但如果存活于此,就会得到一种「黑色生命力」(Black vitality)。

这种生命力,是只能在经受过失望、逆境或创伤,并渡过、幸存下来的人才能够获得的。

它是在人不断的被痛苦压住,又不断的翻身把痛苦给予痛击,并在这个互相搏击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如果你得到了这种黑色生命力,会有很多额外惊喜出现:

除了日常的喜怒哀乐之外,因为他们还体验过极端的糟糕的情绪。所以比起普通人来说,他们会更加懂得如何治愈自己。

然后在认知方面,他们会有一种对复杂现实的理解能力,对真实世界的狗血和魔幻,他们的认知会高于一般人。

像“世界上我最爱的人却抛弃了我”,“我这么努力了却还是没有回报”等等,这种换一般人可能会哭天抢地的事情,他们不再会太过care。

当别人都在抱怨“为什么是我?”的时候,他们已经能自我安慰“为什么不能是我?”

所以拥有黑色生命力的人在面对不可控的变数,面对未来挫折时几乎是无敌的,说得中二一点,他们就像是“从地狱回来了的人”。

因为,在度过创伤的日子里,他们体会到了自己比想象中更强大,更相信自己是可以依靠的。

小说中那些“将自己从黑暗中拉出来的恩人”真的都是稀有情况,其实只要经历过一次,你就会发现唯一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5

那么如何通过痛苦,获得远超于常人的思想深度呢?

当然我不建议你去经历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这个代价还挺大的……咱们也没必要给自己这种罪受。

不过我很建议你去“主动的”经历一下思想上的痛苦。

这个方法很烂大街——

看书。

但又不是你理解的那个看书。你要学会为了寻求痛苦而看书,学会从书中感受到【痛苦】。

一个从小就看很多书的人,不一定会有很高的思想深度,他可能只是在看而已。

或许这能让他作文写得更好,聊起天来会更能接住话头,更有趣一些。但不足以让他养成很厚的思想深度。

一个人只有能够从书中感受到痛苦,这份痛苦就会变成加厚思想的原材料。

不要看那些不痛不痒的当代畅销书,我会建议你去看上世纪的、更久远的名人传记和小说。

看余华的《活着》;

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

看约翰斯坦贝克的《人鼠之间》;

看雨果的《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

看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

……

认真、仔细的看,甚至看的时候闭上眼睛去想象书里描述的那个场景,去感受另一个时空中他们的经历。

大一我看完了《悲惨世界》后,难过了整整一周。但也是那痛苦的一周,我能够理解人世的反复无常了。

虽然我在小学课本和爸妈的念叨里里听了八百次“要善良要懂得体谅别人”,但都不如我看书时所看到的那位善良的主教大人。

冉阿让偷了主教大人的银器,被警察押着来到他面前时,教主大人对冉阿让说:“您为什么不说这是我送给您的呢?”,就这一句话,改变了冉阿让的一生。

从情感、心智的层面来看,人总要去直面自己生命中一些令人痛苦的真相,才能得以成长。

如果你不想亲自去面对生活里的那些痛苦,就去多看看书吧。


6

同时,虽然这么说很冒犯,但我还是想说:

人只有在抑郁的时候,才愿意思考。

注:这里说的抑郁,只针对不造成疾病的普通抑郁情绪,非医学上的那种病理性抑郁症。

心理学家克莱因曾提出的一个位置理论,他说,人在心理过程中有两个位置:

1. PS 位置(偏执分裂位)

2. D 位置(抑郁位)

PS位,真的就像Photoshop一样,你可以理解为是自我美化位置。

这个位置是给你欺骗自己用的,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挫折和难题,你不用面对自己的内心,也不用进行拷问自我般的思考,只用甩锅给别人就好了。

“我已经连续加三天班了也没做完这个文档,老板这给我安排的什么破事。” “我挂科也没办法啊,谁让老师不给划重点。”

这些人会很烦躁,但不会抑郁。

但如果处于D位的抑郁位,你就会产生痛苦。但同时,也会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思考。

“这份文档也没那么难做吧,为什么我加三天班都没完成呢,我的效率出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老师不划重点我就挂科了呢?其实我根本就没认真对待过这门课吧。”

你看出区别了吗?当人产生痛苦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自己的反思。

如果人感受不到痛苦,就不会有任何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也不会拷问自己的内心,更别说改变和蜕变了。

所以是真的,先产生痛苦,才能摆脱掉痛苦。

7

柴静曾经说过一段话:“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

苦难没有意义,敢于直面苦难的勇气和对苦难的反思,才有意义。

有些东西在顺境中是无法感知到的,只有在逆境之中,你才会真正有时间,有眼光去认识自己,看清身边的人。

这是真正的财富啊,让你能看透很多东西…虽然是用痛苦换来的,但可能会比以前你得到的任何经验和技能都更有用。

就像我动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脑子里就开始不断的蹦出来鲁迅先生的一句话: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都可以穿越痛苦,获得黑色生命力,成为一个有思想深度的人。


对了,最后也跟你介绍一下我自己~

@柴桑

我是柴桑,在北漂的90后,始终坚持性感的思考。我的公众号,叫【拾柴院】

我的新书《另一种天才》已上市,希望给到你更多成长启发,认知外挂~

期待你的关注和收获噢~我的这些回答也可能帮助到你:


user avatar   yang-rui-t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年龄并不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深度

在我所认识的人中,有太多太多的人,几十岁了,依然对眼前的一切不求甚解,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但却也有极少的人,才十几岁就饱读诗书,见识不凡。

在我看来

这是眼界与思维模式所影响的

先从思维模式说起,我发现但凡有着深厚思想的,多都是些心思细腻的人,善于回忆反省自己所看到的所经历的,他们不一定是个沉默寡言脱离群体的人,但一定喜欢独立思考,有着超于常人的好奇心,且在这件事上不会拖延,想知道的就第一时间去试着寻找答案。

他们的这种思维模式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养成的,或许是因为家里的教育模式,又或许是因为承担着许多常人没承担过的责任,又或者是没把握住失去过一些重要的东西,他们所遇到的这些事会极大程度影响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并在与身边常人的对比中,逐渐开始怀疑思考,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他们的见解便超脱于一般人之上了。

不过这倒也不绝对,没经历过这些的人也可能拥有超乎常人的思想深度,但总而言之,他们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有一个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现如今绝大部分的人,或者受互联网上碎片化资讯的影响,每天流连于别人的动态段子与各种短视频中,又或者因为工作与学习的重压,根本没时间没精力去思考去怀疑,回到家蒙头就睡,或者看看抖音b站排解一下白天的压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另一种思维模式,就是不去多想,节能减排,想了烦恼多多,倒不如简简单单开开心心的过日子,將一切缩小到自己所能触碰到的一切。

我觉得这是这个新时代的悲哀,但也不能说这些人错,这也是种生活的选择。

但如此必然无法建立一个有深度的思想。而这就涉及到眼界了

此处借用一段我所非常喜欢的句子

谁让你读了那么些书,又知道了双水村以外还有一个大世界……如果你从小就在这个天地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那你现在就会和众乡亲抱同一理想:经过几年的劳苦,像大哥一样娶个满意的媳妇,生个胖儿子,加上你的体魄,会成为一名出色的庄稼人。不幸的是,你知道的太多了,思考的太多了,因此才有了这种不能为周围人所斤理解的苦恼。
一一《平凡的世界》

是的没错,正如这句话所说,一个人的眼界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他所思考的东西。

试想想,如果你见识过高耸入云的雪山,目光所致,皆是白茫茫一片,体验过那种宏伟,又怎么会惊喜于小山上的花草树木;如果你曾和位高权重的人说过话,被他的见识谈吐折服过,又怎么会满足于和那些低俗下流的人讨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那些常人不曾有过的感动就是他们内心世界所承载着的诗与远方,也是他们深厚思想的基础。上言所说的成长中所遇到的事也在此列。

所以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就要从现在开始,多去了解,多去感受,多去探究那些我们理所当然的事情,或许我们没有他们那样的宝贵经历,但如果我们从生活细微处着手,去养成一个深度思考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有自己都意想不到的变化。

但这个过程也有快有慢,有的人或许天生敏感,在一些东西的感悟上,他就是比你厉害,所以说这个时候不要这么快否定自己,别人看一次就能懂的,我们不懂,那就看两次呗,纵使慢,驰而不息,最后总能得到我们想要的。

而且毕竟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有深厚思想的人也不是看了几篇文章多去了几个地方就能变成的。所以


user avatar   maoshujinr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思想有深度的年轻人很多,稀松平常。

一般来说,内向敏感宅属性的人思想都比较深度,这样的人真的很多,可能解决现实问题的有几个?你不照样人际关系不好,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没有对象,一大堆问题么?

把人生活的深沉痛苦没什么了不起,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连楼下保安都可以叼一个烟感慨一下人生的意义以及社会问题。

但真正难的是把人生活的幸福,多姿多彩,美满。不是你深刻而痛苦,深刻而痛苦说明你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只能逃避沉迷于无用的思考。

检测你智慧的增长恰恰是你的痛苦减少。
这就需要你解决很多生活问题才行。
从深刻到简单。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不是说这种生活方式有问题。
但把这种方式当成看似很酷的态度沾沾自喜引以为傲就有点傻了。

真正厉害的是能够把自己的人生过的幸福美好,同时还能给他人带来幸福和美好。
这需要强大的应对生活问题的能力,不断追求面对解决。

这才是年轻人更加值得追求的方向。

就像年轻的时候觉得逛夜店约炮很酷。但真正酷的是坚持健身和读书,认真去爱一个人。
因为后者更难,更具有挑战

这种思考就像逛夜店,真正酷的是用你的思想解决现实的问题,来减少痛苦。

更酷的是,你还能保护你身边爱你的,或者你爱的人,解决他们的痛苦和问题。

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这样不是很酷么。

========================================================

50篇精挑细选文章120本推荐电子书以及猫学派课程咨询,收费社群,一对一咨询,想了解具体信息欢迎关注:猫黍说

(猫黍:心理问题久病成医者/心灵辅导师/猫黍说自媒体创办者/猫学派创办者/专栏作家/职业生涯规划师./自由职业者/影评人/TEDX演讲者/前互联网创业者/儒释道文化传承者。)

微信公号:猫黍说

直接搜索就行。


user avatar   kiwihan72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相信的确有这么一部分人,年纪轻轻却有着远超同龄人或者常人的思想跟经验,但我觉得这不只是可以靠饱读诗书而获得,读书可以得到丰富的知识跟培养文学素养,可如果真的说想让人变得成熟跟获得思想深度,我更愿意相信是因为他们有着也不同于同龄人或者常人的生活经历导致。

我记得现在大热电视剧《猎场》里面,胡歌饰演的郑秋冬因为刚刚出狱想给自己简历洗白所以造假冒充高材生铤而走险去参加面试,虽然违背了职业道德甚至有违法嫌疑但是面试临场的应对自如,口才出色给面试官都营造了很好的第一印象。

其中有一幕是一个面试官问他说他刚刚讲说中用了一个形容词“牢房的叮咬感”,从而问他是不是有监狱生活,当时郑秋冬掩饰住了自己的紧张跟心虚,说没有体验过并问面试官为何这么问,面试官说因为自己曾经在看守所呆过一夜,所以能真切感受到他所表达的这种感触。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有时候人们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要有同样的体验才有发言权,但只能说真切的感受跟流露的情感更加具有感染力跟说服力。

我认为多数人只是为了美化自己人设形象有意或者无意的给他人造成的假象

我刚刚玩知乎的时候对一些大v抱着崇拜感,觉得他们很厉害,尤其那些年纪轻轻就很有远见跟思想深度的大v,每天在知乎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跟心得,更是被很多人尊称为“老师”,他们表现的谦虚又有内涵,20多岁就好像看破了人生真谛充当着心灵导师跟人生引路人的角色,而那些粉丝一有问题就像去请教活佛一般,好像他们的意见就能让自己脱离烦恼跟痛苦,但随着自己私下接触了一部分人跟围观知乎各类大v撕逼之后,我也不禁感叹到:

如果不是上的知乎多了,我真差点就信了。

我觉得《心灵捕手》里面这段对话可以完整表达我的看法




user avatar   zhou-1997-60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的公民教育已经缺乏到这个地步才会导致现在稍微有点想法的人都会被被视为少年老成。民众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导致现在随意战队,听风就是雨。

另外,我挺想和你这个朋友认识一下。在唯高考论的背景下教育所走出来的都是流水线上的产品,精致而统一。而他依然能在这种浑浊的环境下保持人格独立,思维超群实属不易。但我并不赞同他在高中就表现自己的思想。在一群不努力工作的人中出现了勤奋的人的会成为所有人的攻击对象的,此外赋予你工作权利的人和教你工作的人也不一定会喜欢。我的建议是保存自己的这份纯真、这份独立的思想。到大学到社会里再去说话、说真话。不要四天看一本书了,高考为重。是,你很有思想,但你的工作被握在别人手里。他们录用你的时候可不会考虑你会说几句骇人听闻的词句。戴着镣铐、踩着钢丝跳舞才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水平。我们无法改变制度,那就做一个外表精致的产品思维超脱的内心。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王尔德

以下为补充:

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这个回答还只有几个人。我不知道怎么最近就突然也有很多人加入了这个回答。然后我就看到了很多人对这个同学的嘲讽。我不知道他们这些嘲讽的人是否有当年这样的思想萌芽,可我清楚的知道那个学生他为什么会这样,当一个学生开始质疑课本反对制度化反对集体主义的时候,这不是他开始叛逆或者幼稚,而是他开始成长了。然而这必定是痛苦的,因为一切的思想生长都得靠他自己,靠他自己看书。这个过程有可能会走弯路,或者在这个过程中他越发对同学的庸人思想感到不屑。不过他以后会明白,这是他成长道路必经的道路。早熟不可怕,可怕的是那些对早熟冷嘲热讽的人。因为你和他们不一样,所以他们会以过来人的正义口吻对你审判。以满足这些人卑微的自尊心。他们也许懂思想,这是他们的大学背景和人生阅历使然。可他们不一定懂教育。还有一句劝你的话,我不知道你能否看到,但我还是要写。

你说你对同龄人的思想行为感到不屑。这我不敢苟同。我劝你一句:生活是生活,思想是思想。就像我爱看鲁迅先生的书但我依然能和爱看郭敬明的人成为好朋友。因为我知道他们本质并不坏。我不想用我的那套去教育甚至教训我身边的人。就像当年我的老师对我说:我是个俗人,很俗很俗的人。

共勉。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请介绍给我认识。

希望,他不会在品尝过别人的人生之后觉得自己的寡淡;不会在看穿了以后,丧失了动力;不会在失望以后,绝望。

再好的文学作品,都是精神鸦片。


user avatar   mai-wen-xu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为什么确实问得很好。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

对于一个大问题,可以尝试用分而治之的方法来解答。分而治之是一种很古老但很实用的策略,或者说战略。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成两个或更多的相同或相似的子问题,直到最后子问题可以简单的直接求解,原问题的解即子问题的解的合并。这个技巧是很多高效算法的基础,如排序算法以及傅立叶变换(例如 DFT 到 FFT)等等。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却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可以分为 :

“为什么有的人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

“什么是思想深度?”

“什么是常人?”

“为什么有的人能获得不一样的资源?”

“怎样提前获得更多的机会?”

“怎样显得思想有深度?”

“如何装哔?” 这些小问题。。


什么是常人?

“ 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完成了“十二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5%的目标任务。” — 中国科协

什么是常人这个问题, 用上面的调查结果也许可以想想得到祖国 90% 的不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可以算是“常人”。 因为大家都是逼出来的。

有些回答以农村城市/城乡区别来划分常人和非常人, 俺觉得似乎有些笼统了。 这样的视角类似东晋的士大夫阶层。 祖国的开国主席说白了也是农村人而已。。


什么是思想深度?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刘邦见到秦始皇很体面很威风感叹说:大丈夫当如是也。王阳明说:“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一句话道破天机,成圣之道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自性具足,都可学而至之。王阳明先生自己立志读书做圣贤,一开始也没有先生肯教他啊。 思想深度并没有客观尺度。 现实当中也许学位这东西能用来参考一二吧。


为什么有的人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

人是社会的人, 不能忽略环境后天影响而总强调先天条件。有的人思想深度远高于常人, 也许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环境给了他们很多有利的刺激。 这些刺激, 您可以归结为资源也可以统称为环境后天影响。 或者换个好听的名字: 教育。




为什么有的人能获得不一样的资源?

同一本书、同一篇文章甚至同一段话,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 这个个体差异的事情确实很复杂。 比如王阳明他爹是状元, 他爷爷也是名士, 家里的聚集的有利资源多, 这是客观条件。但是现代的祖国, 同样的互联网, 同样的教科书, 孩子们能访问的资源相差不大了。所谓的名校还开了很多公开课, 共享知识, 传播学习方法。 不是明朝那么落后了, 如果您想做王阳明第二, 也没有那么困难。 "彼可取而代也。"“大丈夫当如是也。”




怎样提前获得更多的机会?

这个很简单: 攒钱或者借钱到处看看。


怎样显得思想有深度? 如何装X?

这个在知乎上已经有太多答案了。

当然不妨看看 TED TALK。 当然装有时候会破就是了。




欢迎来踩踩俺的专栏和散文:



user avatar   shan-yang-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潜水员是否合格,不在于能否下潜到深海的底部,而在于能否安全浮上来继续享受头顶的阳光。

深刻是否到位,不在于能否下潜到知识和灵魂的末梢,而在于能否安全浮上来继续拥抱眼前的生活。

不到位的深刻,就如同浮不上来的潜水员,都是极端危险的事故,因此我们不该迫不及待地为一些年轻人贴上深刻的标签,最好停下来问一下我们所贴的深刻,是针对他们的下潜,还是针对他们的上浮?最好停下来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真有能力浮上来,是不是浮上来后真能继续拥抱眼前的生活?


一个真正合格的潜水员下潜时永远在规划上浮,一个真正深刻的年轻人探究时永远在联系现实。他们永远都是极少数,原因很简单:唯有最谨慎的人,才有资格挑战最深邃的海洋——无论是物质意义上的,还是精神意义上的。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思维维度更高的人,对低维度是碾压性的优势,此时思想深度与年龄无关。

人类的思维,大体有四个维度。

————————————

第一个维度,是条件反射。

案例、经验、攻略都属于这个维度。知乎上很多的金句高赞,六成以上也在这个维度。

从观察案例或者他人的言行,以及个人行为获得的社会反馈,来进行思维。

简单的,比如创造了“中国很行”的财富密码,比如常见的留言“XXX不重要,利益才重要”,比如通过看知乎上“过来人”的一些指点,比如专业劝退。

比如会很容易把规劝视为侮辱,把吹捧视为赞赏,把自我欣赏视为自信。

着眼于对于短期内关系、利益的计算,以及落实在由个别案例推广到自己的行为模式。

这个阶段是可以通过社会阅历和读书超越的。

——————————

第二个维度,是“术”。

在这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所有外来刺激,被抽象出一些【规律】。

并以这些规律总结出一些可以推演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比如通过案例观察和社会毒打,可以总结出《穷爸爸富爸爸》、《如何写好剧本》,这种比经验更普适的,在某些阶段或人群中,提供近似战术最优解的思维模式。

这个维度的问题是,普式的范围有限,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术”只能被动应对,很可能失效。

绝大多数人的思维层次将停留在这一层。

——————————

第三个维度,是“势”与“能”。

人的外围环境由很多因素构成,社会共识、经济状态、行业变迁、生产力发展等等,非常多。

这其中,蕴含着很多变化的趋势,小到个人在组织中博弈的机遇,大到环境变更带来的行业红利,都可以被能够分析“大势”的人预测。

而对于大小组织中,“能”的传递思考,可以层层分析出个人、小团体、整个组织的利益链条、驱动力、相互作用,这使得这个维度的思考者,能够快速的去掉信息噪音,从统计学意义上找到组织的真相。

“势”与“能”二者结合思维的人,可以称为智者,他们能够洞察机遇的和危机,能够剖析所有的组织和个人,并因此而获得巨大的长期博弈胜率。

———————————

第四个维度,是“道”。

物理规则、社会规则、自然规则,在最根本的根基上,是大一统的。

有极其个别的人,可以摸索到这个终极定律的一部分。

我很难形容这类人,引用一段经典的话作为形容吧:

(这类人)通常是人类知识先驱。他们的行动有力,突兀而且果断。在不了解他们目标的人眼中,他们显得变化莫测与古怪。(这样的)人不一定受到一般限制的约束,他们所使用的方式,及根据的更高法则;或者更正确的来说,是根据对唯一宇宙法则更深入的了解。因此,他们通常被称为天才。

当这些人入世的时候,在合适的时机,他们可以驱动整个社会的变迁,推动“势”的产生或消亡,改变常人对于“能”的共识,甚至重铸一个民族的灵魂。

退则文以载道。

进则倚天屠龙。

————————————

以上。

读完的朋友,有缘。

有机会搞定第三层。




           

相关话题

  杨振宁教授说「哲学从来没有影响过物理学」,你认为这句话对吗? 
  有哪些值得信奉一生的朴素真理? 
  中学生想多点知识储备,提升整体素质,有哪些推荐的书? 
  改过名字是怎样的体验?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有些家长认为:四大名著那么黄那么暴力,为什么要买给孩子看? 
  你是支持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为什么物理学家相信地球上的物理规律推广至宇宙范围还能成立? 
  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精神疾病是社会性的还是生物性的? 
  为什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豆瓣评分不是特别高? 

前一个讨论
你怎么看「男子 20 年后拦路连扇老师耳光:还记不记得我?」?
下一个讨论
回归分析中的“回归”是什么意思?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