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认为爆粗口、染黄毛、豆豆鞋就叫「社会」,我说个真社会的。
上周末在咖啡馆做表,邻桌4个大约五六年级小学生在讨论下周一的班会。
主题是「关于班级现状及未来的探讨」,涉及学习氛围、班级财务(班费)还有另外几个话题(没记全)。
带头小姑娘斯斯文文的,似乎是班长,印象最深的是她对边上一小男生说的话:这事我已经和X老师打过招呼了,如果XX反对这个提议,你就怎么怎么说,X老师会支持我们。
接着另一个高个男生搭话:明天我去XXX和XXX家里玩,顺便让他也投你票。
一头金毛、满口脏话的屁孩那不是社会,那是傻哔~
这种看似乖巧的小孩却把人情关系摸得比许多成年人都通透,才让我觉得不知该欣慰还是悲哀~(PS:坐标魔都)
(更新)评论比回答精彩系列:
这个回答下的评价再次证明知乎上用户群体的割裂已经及其严重了,下面截图部分评论,不代表个人立场。
【认为是基本操作勿惊的】
【表示理解不能的】
【还有怼起来的】
上面的图就是辣,挫到爆是不是?
emmm......我现在初二,也见过我们学校不少“社会青年”,也和他们打过交道,见过厕所吸烟,校外群架。
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那种low到爆的紧身裤和豆豆鞋不要命地往身上套,大冬天露脚脖子明明冻得瑟瑟发抖了还把手往裤兜里插,驼背走路(很猥琐,但他们觉得非常帅气,呵),每天上学背一些杀马特书包来显示自己有多牛逼
打炮的打炮,化妆的化妆,跟鬼似的。宾馆,ktv,酒吧常客。空间全是他们秀恩爱,喝酒,打架的照片,还有一些让人看不懂的说说什么xx永远爱你,牵好xx, 很屌吗?
大多读书少,成绩不好,一到考试这里看那里看,最后考出来辣鸡得要死还沾沾自喜,到处宣扬自己认识多少多少人,智障。
快手抖音一批
所谓“社会青年”要么是父母不管的,要么是富二代官二代后半辈子不用愁的
然后建议雷电法王杨永信给他们电一电
好像跑题了?
看待个屁啊看待。
你去北上广深那种一二线城市,最发达的中心地区,那里的中小学,我没见过,我真没见过,我只是听说过,连幼儿园的老师都是北师大的学前教育,中小学都是海归。那些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什么?
至少是东西方传统文化的结合,你看过江浙一带的高中入学必读书目?
你就是六岁的时候有人教你读过论语,懂了独善其身这种最基本的做人道理,都不会在十六岁的时候穿豆豆鞋到处人五人六随波逐流的混啊。
表层是教育的缺失,本质是经济的欠发达。
至于有人说这种现象越来越多,这很正常啊,说明近十年二十年来你所在的城市,阶层流动越发越困难,换句话讲就是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例子越来越少,穷人越来越穷,富人越来越富,你那座城市可能最有钱的家庭可以让孩子在高中去美国最贵的大学留学,而最穷的就是你看到的那些莫名其妙。
只是越来越多的人坚信读书无用论而已了,其实并不是读书无用,而是读书越来越难,所得回报越来越少,读书所取得的效益可能与所在阶级成一种正相关。
但是读书依然是目前中国相对来说最公平最宽阔的道路,然而这条路越来越窄,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绝望而已。
社会上出现这种人,那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在各个中小城市,也深刻说明我国将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而这些游兵散勇有一个最大的隐患,就是极容易被我这种人鼓动聚集。
我不做这种事情,不代表别人不会做。
不求理解,不求共鸣。
什么是差距,什么是不平等,这个答案下面的评论里清清楚楚
修改了一下一些不准确的用词,当初写下这些也只是一时兴起。有认真看评论,很期待指正和延伸。
在此暂以我所处的圈子为依据看待这个问题。我今年高一,三线城市里最好的学校,也就是国家百强高中里面排倒数几位的那种吧,这是整个圈子的背景。
大家所认为的“中小学生的社会”或许只是一部分,事实上穿豆豆鞋和跳社会摇只算某些人眼里“社会”这个大范畴里面的最低层次。我所在的这个学校最多的社会人士一般是属于:
家境较优裕,成绩中等偏下,不会过差,父母多是公务员或小老板。衣品及外貌中+,正常相处跟普通同学并无二致,人际交往能力极强,很早开始喝酒抽烟,常在各处聚餐应酬。按照一般套路,但凡与其亲近便觉他脾气极好,或者情商极高,轻松有趣。但若仅仅是陌生人,迎面上下打量或做诸如此类“冒犯”的事,那你没准儿会被狠瞪一眼,被他们在私下里指责一通。如果你回应,视情节被恐吓、谩骂。
他认识很多人,也会有名气特别大的社会小哥哥小姐姐。他们也不认什么听起来特别俗气的大哥,就讲交情和人情往来,和成人世界已经非常类似了。他们之间的交往,讲究的是“我出事,你必须帮我说话,不然我怎么当你是我朋友。”
这种大概被称为比较高端的社会,轻易不显山露水,他们也很鄙夷豆豆鞋之流。在这些人当中,绝大多数人的眼界实质上宽于某些来自农村但成绩优异的人,这得益于他们的家庭环境。他们空间里可能经常是“要努力学习”但是又从来不付诸行动,乐意沉溺于酒精和爱情。他们中还有一小撮人有过很高的起点,曾经成绩优异,后来觉得这条路不错又轻松,就跳进来了。这类人的人数多到可怕,从初一到高三,一直是呈几何倍数疯狂增长。
他们都认为十六七岁谈恋爱时发生关系非常非常正常。
说到这里,我不是不能理解他们的选择。
趁读书这会就选择一条看起来很酷的路,以后怎么走暂时不作考虑,反正我的家庭完全有余力让我后半辈子获得普通人的幸福。我也梦想过功成名就,可是太苦太累我也懒得去争了,干脆活得放肆点,还能叫做“青春”,挺自在。
怎么说呢,总是有人懒得从所在阶层往上跳的,尤其在越来越像果冻的阶级固化下。“社会”还是表面现象了,也不全是因为经济。在整个社会中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心态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这个信息时代,过早见识了世界的阴暗和辽阔,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奈。同时开始带有一种审视和怀疑的目光看待早一辈人当做信仰的东西,崇尚边缘文化以宣示自己的不同。早熟,强调欧美那边儿的精神,可惜没学到精髓,最喜欢的可能只有存在于自己理解层面上的“性开放”。可能很多家长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温顺懂礼的孩子究竟在网上探讨什么。他们可能上一刻还在认认真真思考人生,下一刻又可以凌晨约出去喝酒谈恋爱。两极化,我只能感觉到一定是某些地方出了问题,水平不够不多说了。
平常思考挺多的,本来心里有很多想说的,水平不够就是乱糟糟的一团了。只希望有礼貌的批评和指教。
以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