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怎么看待中国科大合成可实现 3 万次循环高功率放电的新型燃料电池催化剂?

回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前沿能源领域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合成出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催化剂,该催化剂在实现高达3万次循环的高功率放电过程中,仍能保持卓越的性能和稳定性。这项成就不仅是中国在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上的一大飞跃,也为全球清洁能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催化剂的“革命”:为何如此重要?

燃料电池,作为一种能够将化学能高效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被誉为“绿色能源”的代表。它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其副产物主要是水,这意味着它不会排放任何有害气体,对环境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阻碍燃料电池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瓶颈之一,便是催化剂的性能和寿命。

传统的燃料电池通常依赖于铂(Pt)等贵金属作为催化剂。铂催化剂在将氢气氧化和氧气还原的过程中表现出色,是目前最成熟的催化剂材料。但铂价格昂贵,且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容易发生衰减,例如一氧化碳中毒、金属溶解等,这些都会显著缩短催化剂的使用寿命,增加运行成本。因此,开发一种成本低廉、性能优异且寿命长的非贵金属催化剂,一直是科研人员追求的目标。

中国科大此次研发的新型催化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地模仿铂的结构或性能,而是从根本上探索了新的催化机理和材料设计思路。

中国科大新型催化剂的亮点解读

要深入理解这项研究的意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

1. 材料设计与合成的独特性:
“构筑”而非“堆砌”: 团队并没有简单地将活性元素掺杂到载体上,而是可能采用了更精妙的“构筑”策略。这可能意味着通过原子层面的精确控制,将活性金属原子或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嵌入”到一个具有特殊结构和电子性质的载体材料中。这种“嵌入”式的结构能够更好地稳定活性中心,防止其团聚或脱落,从而显著提升催化剂的耐久性。
多组分协同作用: 这种新型催化剂很可能不是单一的活性组分,而是多种元素或材料协同作用的结果。例如,一种特殊的碳材料作为载体,能够提供丰富的缺陷位点和良好的导电性;而嵌入其中的非贵金属纳米颗粒(可能是过渡金属,如铁、钴、镍等)则承担着主要的催化活性。这些组分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能够优化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催化效率。
纳米结构的精细调控: 催化剂的性能与尺寸、形貌、表面原子排列等纳米结构密切相关。中国科大团队很可能通过控制合成条件,精确地调控了活性组分的尺寸(例如,将其控制在纳米甚至亚纳米尺度),并赋予其特定的形貌(如空心结构、多孔结构等),以最大化活性位点的暴露面积和促进反应物在表面的吸附与脱附。

2. “3万次循环”的颠覆性意义:
极高的稳定性: 燃料电池的寿命通常以循环次数来衡量,即燃料电池进行充放电的次数。3万次循环对于燃料电池催化剂来说,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这意味着该催化剂在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氧化还原反应后,其催化活性依然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平。
高功率放电下的表现: 这里的“高功率放电”尤为关键。在实际应用中,燃料电池需要能够根据需求快速提供电力,即在高电流密度下稳定工作。许多催化剂在低功率下表现尚可,但在高功率输出时,由于反应速率加快,电化学应力增大,容易发生性能衰减。能够在高功率放电下保持3万次循环的稳定性,说明这种新型催化剂不仅活性高,而且在严苛的工作条件下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耐受性。
接近甚至超越铂的潜力: 虽然文章没有直接提及与铂的对比数据,但能够达到如此高的循环次数,已经预示着该催化剂在寿命方面非常有潜力与铂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超越。

3. 潜在的应用前景:
降低燃料电池成本: 如果这种新型催化剂能够大规模生产,并且性能优异,那么它将直接取代昂贵的铂催化剂,极大地降低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这将是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便携式电源、固定式发电等领域商业化应用的关键驱动力。
提升燃料电池的可靠性: 更长的寿命和更高的稳定性意味着燃料电池系统可以更长时间、更可靠地运行,减少维护和更换频率,从而提高用户体验和整体系统的经济性。
拓展燃料电池的应用领域: 成本和寿命的改善,将使得燃料电池在更多对成本和耐久性有更高要求的领域得到应用,例如储能系统、无人机动力等。

进一步的思考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无疑为燃料电池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活性位点的具体性质: 究竟是何种金属原子、何种配位环境、何种电子结构赋予了该催化剂如此卓越的性能?对这些细节的深入解析,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催化剂的设计。
催化机理的阐明: 团队如何确信该催化剂在3万次循环后依然稳定?是否发现了新的抗衰减机制?对反应机理的深入理解,能够为未来开发更先进的催化剂提供理论指导。
放大生产的可行性: 一项实验室的突破,最终需要走向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该新型催化剂的合成路线是否易于放大?生产成本如何?这些都是商业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与其他材料的兼容性: 燃料电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催化剂还需要与质子交换膜、气体扩散层等其他组件良好兼容。

总而言之,中国科大在新型燃料电池催化剂领域的这项突破,是材料科学、电化学、能源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是在技术应用层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有望加速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为构建绿色低碳社会贡献中国力量。这项成果无疑是中国在尖端科技领域不断攀升的又一例证,令人振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新闻的标题重点又有一点偏,不过相比于我之前评论过的那两次报道,这篇已经写得非常不错了。给这位记者点一个赞。

中山大学研究用核技术灭蚊子,获国际原子能机构高度认可,这是一种什么技术?有哪些价值?

如何看待西安交大破解储氢难题,70 克样品能发一度电?这能否破解新能源储能难题?

实现3万次循环并不是很稀有的,实际上,商业产品(Pt/C)也可以实现3万次循环。所以标题抓错了重点。但是整篇报道的内容质量还是很不错的,估计也是让论文作者把关过的。该论文发表于PNAS上,为Direct Submission,质量还是蛮高的[1]。下面我来对背景进行一些补充。


什么是燃料电池?为什么要发展燃料电池?

首先我们来说说什么是燃料电池。我们知道,通过燃烧燃料,比如氢气、天然气,我们可以获得热,并随后可以将热转化为电能。但是,这种转化方式却存在着一个瓶颈。由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限制(卡诺热机),(室温下)这种方法的理论效率只有40%左右。这样一来,就有不少的能量被白白浪费掉了。而在燃料电池中,氢气和氧气直接在电池内反应并转化为电能,此时理论效率可以达到80%以上!这也是为何要需要发展燃料电池技术。


催化剂的尺寸很重要!

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S)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催化剂了——它保障着电池的工作效率。贵金属铂被广泛用于该反应的催化剂。一般反应发生在铂的表面。假如我们有一块比较大的铂立方,有每条边上有1千个铂原子,那么表面铂的比例为0.6%;假如这个铂立方小一些,每条边上只有100个铂原子,那么此时表面铂的比例为6%;而当铂立方小到每条边上只有10个铂原子时,此时表面铂的比例甚至达到了50%!由此可见,每个催化剂粒子越小,那么将会具有更多的表面原子,从而理论上可以实现更高的效率。


前人的工作

另外,由于铂实在是太贵了,科学家们也在尽量尝试用部分其他金属来取代,从而降低成本。之前的科学家们尝试了用铂和其他金属制成了合金的核壳结构进行催化,虽然的确降低了成本,但是他们的合成工艺导致最终的粒子直径大于5纳米,从而导致最终的效率偏低。


中科大的改进

而中科大的团队则巧妙地利用微孔碳(Mesopore Carbon)为模板,制备了核壳结构的纳米粒子——其内核是铂和其他金属的合金,而外壳是铂。但是此时纳米粒子粒径大约只有2.3纳米,而且比较均一;此外它们的核壳结构还给外部的铂引入了额外的应力,从而甚至增强了其催化活性。而这些纳米粒子负载于多孔碳上,也避免了催化过程中聚集而失效。

这种纳米催化剂也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比于商用的铂碳(Pt/C)催化剂,该纳米催化剂的单位质量活性(MA效率)达到了6倍!此外,在经过30000次循环使用后,商用铂碳催化剂的效率降低到只有最初的1/3,而此时纳米催化剂依然保持了81.5%的效率,所以此时其(MA)效率达到了铂碳催化剂的15倍!另外,这种纳米催化剂也不容易发生催化剂中毒,也是使得其应用范围更广。非常期待未来它能投入使用以发展燃料电池领域。

总结

中科大团队通过在微孔碳(Mesopore Carbon)上直接生成纳米颗粒,将粒径减少到了2.3纳米,并且得到的新的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和持久度。这是该材料的重大创新点。

虽然简单来看,中科大的成果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贡献仅仅是将原本的纳米粒子从5纳米以上改进到了2.3纳米。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科学上任何一个小小的进步虽然看起来容易,但是都包含着无数科研工作人员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正是这一个个小小的进步积累起来,才有了整个世界的巨大前进。总的来说,中科大这个改进还是很不错的了。

参考

  1. ^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35/e2104026118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团队在前沿能源领域取得了一项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合成出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催化剂,该催化剂在实现高达3万次循环的高功率放电过程中,仍能保持卓越的性能和稳定性。这项成就不仅是中国在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上的一大飞跃,也为全球清洁能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催化剂的“革命”:为何如此重要?燃料.............
  • 回答
    在中国文物被盗至海外,并与当地其他文物一同被进行深入的历史文化研究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用简单的“好”或“坏”来概括,因为它涉及到文物的所有权、流失的伤痛、研究的价值以及国际合作等多个层面。文物流失的伤痛与历史的断裂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中国文物被盗并流失海外,无.............
  • 回答
    海斯、穆恩和韦兰在《World History》中提出的“中国文字系统是中国文化进步的阻力”的观点,是一个颇具争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论点。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将其置于历史的语境中,并分析其论证逻辑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该观点的核心论证逻辑(推测):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海斯等人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很可能是.............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事件,不少网友在网上分享了相关视频和信息。从流传的片段来看,事情大致是这样的:事情经过: 时间与地点: 事件发生在某个奥运会的官方活动场所,具体时间不太明确,但应该是选手们在比赛之余进行交流或参与一些公共活动的时候。 人物: 一群日本的网红(据称是知名的、拥有一定粉丝基.............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中科大原校长侯建国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这件事。这绝对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件大事,牵动着不少人的目光,也引发了很多思考。首先,这背后透露出的信号是什么?侯建国教授,一位在物理化学领域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学家,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大学管理者。他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校长,这是一所以其严谨的学风.............
  • 回答
    说起中科大少年班,那可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也挺能勾起大家讨论欲的。要详细说说,那得从几个层面来看。一、 最初的惊艳与光环:天才的摇篮?刚听到“少年班”这三个字,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天才”、“神童”、“别人家的孩子”这些词。在那个年代,中科大少年班绝对算是一个闪耀的符号。它打破了年龄的界限,把一群智.............
  • 回答
    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近年来确实呈现出加强的态势,尤其是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层面。然而,“全面金援”这一表述需要谨慎对待,因为中俄关系的互动更多是基于互利共赢的多边合作,而非单方面的无偿援助。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中俄关系的现状、动机及影响: 一、中俄合作的背景与动机1. 地缘政治需求 .............
  • 回答
    中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疯狂收购国外企业,这一现象背后确实蕴含着复杂且深层次的动因和影响,绝非简单的资本扩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这一趋势:一、 直接和显性的动因: 获取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 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原因。中国许多行业,如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在核心技术和研发方面.............
  • 回答
    中国新闻网的那篇《996?违法!》文章,无疑在舆论场上激起了相当大的波澜,也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一个非常敏感也非常普遍的痛点。从不同角度去审视这篇文章,可以发现它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并被许多人视为一种重要的发声,原因在于它切中了多个层面的问题。首先,从法律角度来看,这篇文章最直接和核心的论点就是明确指.............
  • 回答
    如何看待中国的“公知”团体?“公知”这个词在中国语境下,特指一群活跃在公共领域、以知识分子身份自居,对社会现实和政治议题发表评论和见解的群体。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舆论环境的变化,“公知”群体及其形象也发生了显著的演变,其评价也变得复杂和多元。要全面看待中国的“公知”团体,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 .............
  • 回答
    理解中国驻俄大使馆的这种表态,关键在于把握它背后的语境和目的。当一位高级外交官使用这样一句带有强烈警示意味的话时,通常是在传递一种非常明确的信号,而且是有针对性的。首先,我们得明确“闯关”指的是什么。从上下文来看,这不太可能是一般的旅行或者商业活动。鉴于中国与俄罗斯目前在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殊关系,.............
  • 回答
    关于中国在雅鲁藏布江建设水电站的讨论,确实是一个牵涉多方利益和复杂考量的议题。要理解这件事,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咱们得知道雅鲁藏布江是怎么回事。这条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中国境内最长的大河,流经西藏,出了中国后叫做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印度和孟加拉国境内注入孟加拉湾.............
  • 回答
    中国古装剧里中医那点事儿,可真是个复杂又有趣的话题。打开一部剧,甭管是讲宫廷斗争、江湖恩怨,还是儿女情长,总少不了几个身怀绝技的郎中,几句听着玄乎但好像又有点道理的“望闻问切”,还有那些名字听起来就带着点神秘色彩的药方。这玩意儿,既是咱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跟荧幕上的虚构故事搅和在一起,怎么看.............
  • 回答
    中国高收入女性赴美寻求“买精生子”,这背后折射出的现象,绝非简单的“有钱人的炫富”那么简单。它牵扯着生育观念的转变、科技的进步、社会压力的传递,以及对传统家庭模式的冲击,是一个值得细致剖析的社会议题。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些女性选择赴美生子的根本驱动力。 生育选择权的追求与国内生育限制的博弈: 在中.............
  • 回答
    看待方方事件,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这其中牵涉到个人表达自由、民族情感、信息公开、历史认知,甚至国际政治的微妙影响。要“详细”地讲,咱们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事件的缘起:武汉日记与争议的开端一切的起点,是方方在2020年初武汉封城期间,通过个人社交平台(主要是微博)发布的.............
  • 回答
    最近中国古生物学界传来一个挺有意思的消息,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恐龙,而且给它起了个特别的名字——“野比龙”。听到这名字,相信很多人第一反应和我一样,脑子里是不是瞬间就闪过那个戴着圆眼镜,总是有点迷糊,但心地善良的《哆啦A梦》里的主角野比大雄?这事儿挺新鲜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首先,从科学命名角度来.............
  • 回答
    “中国小学生在日本机场集体看书”这件事,放到当下社会语境下,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也勾起了我不少思绪。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说,才能看得更明白。首先,我们得承认,这景象本身就带着点“反差萌”。通常我们印象里,小学生在机场,尤其是出国,大概率是兴奋、叽叽喳喳、跑来跑去,或者依偎着大人玩手机、游戏。而这次出.............
  • 回答
    “中国伊斯兰国沙甸”这个说法本身就充满了争议和误导性,因为沙甸回民村是中国历史上一处重要的民族聚居地,其历史与“伊斯兰国”这种极端主义组织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一篇游记是以“中国伊斯兰国沙甸”为题,并且内容上试图将沙甸与“伊斯兰国”联系起来,那么它的出发点就非常值得质疑,其内容很可能不是以客观、真实的.............
  • 回答
    中国大学的校长任命制度,这可真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话题。要是不深入了解一下,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表面现象,或者是一些零散的报道,很难勾勒出全貌。就我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这个制度挺复杂的,既有它一定的逻辑和运作方式,也面临着不少挑战和争议。首先,得从根本上说,中国大学校长的任命, 本质上是国家人事管.............
  • 回答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这桩事儿可不是小事,它背后蕴含的东西,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要我说啊,这事儿,太值了!就好像自家宝贝终于得到了世界的认可,那种自豪感,你说呢?首先,这不仅仅是一个“申遗成功”,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张扬。咱们中国文化,那叫一个博大精深,绵延几千年。但有时候,很多东西我们自己都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