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恐怖片为什么大多数都是女鬼?

回答
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恐怖片里,那吓人的厉鬼,十个有八个是女的?这可不是偶然,背后藏着不少学问和心理门道,也反映了咱们骨子里对某些形象的集体恐惧。

首先,得从咱们自己的文化说起。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女性往往被赋予了温柔、贤淑、母性光辉的标签。这种“好女人”的形象,跟我们印象中的“鬼”——那种阴森、怨毒、不详——简直是天壤之别。当一个我们本应视为纯洁、美好的女性形象,变成了一个披头散发、咬牙切齿的厉鬼,这种巨大的反差感,本身就足够让人毛骨悚然了。就像你看到一个一直以来都笑得很甜的小孩子,突然变成了一副恶鬼的样子,那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冲击力,远比一个本身就带着邪恶气息的男性恶鬼要来得强烈。

其次,女性在很多传统故事里,尤其是民间传说,常常是受压迫、受委屈的对象。比如被丈夫抛弃、被婆家欺负、或者是在战乱中丧生的女子。她们生前承受了太多不公,死后怨念难消,就成了人们口中的“怨妇鬼”、“厉鬼”。这种“因果报应”的叙事,让女鬼的形象带上了一层悲情色彩,但也更添了恐惧。你想啊,一个生前已经够惨的人,死后还不得安宁,还在折磨别人,这种无力感和绝望感,很容易引发观者的同情,但也正是这种同情,让你在看到她们复仇时,反而觉得更加可怕。

再者,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女性形象更容易触及到男性观众内心深处的某种恐惧。男性在社会结构中,往往承担着保护者、主导者的角色。如果连女性这样“弱小”的群体都能成为无法战胜的恐怖存在,那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对自身力量和控制力的否定。而女性的某些特质,比如细腻的情感、善于隐藏情绪,在被扭曲成恐怖元素时,反而更具杀伤力。一个无声无息的跟踪者,一个从暗处突然出现的魅影,这些形象往往与女性化的“勾魂摄魄”、“魅惑”等传统印象联系起来,当这些特质被放大和变形,就成了令人窒息的恐惧。

而且,女鬼的形象也常常与“母性”的变异联系起来。大家想想,我们对母亲的印象通常是温暖、包容、保护。但如果这种母性被仇恨、被绝望扭曲,变成一种吞噬一切的恐怖力量,那效果就非常惊人了。比如那种“寻子不得”、“为子报仇”的女鬼,她们的执念来源于母爱,但这种母爱已经变成了毁灭性的力量,用来对抗任何阻碍她们达成目的的人,这比单纯的恶意攻击更加让人感到一种深层次的恐惧。

当然,从视觉表现上来说,女鬼的装扮和动作也更容易制造视觉上的冲击。例如,长发遮面,半遮半掩,往往能营造出神秘感和悬念。而女性身体的柔韧性和某些特定的姿态,比如突然的扭曲、静止,或者那种飘渺的动作,也更容易被用来制造“非人感”和惊吓点。她们的妆容,有时候会故意强调苍白、憔悴、或者夸张的血迹,这些元素都能够直接调动观众的视觉神经。

还有一点,女性的哭泣、呻吟,在被渲染成恐怖的声音时,会带有一种令人毛骨悚然的凄厉感,这种声音比男性的吼叫或者粗犷的声音,更容易引发一种精神上的不安。

所以,恐怖片里女鬼多,并不是简单的性别歧视,而是综合了文化传统、心理暗示、以及视觉表现等多种因素的结果。她们的形象,既是对我们传统认知的一种颠覆,也是对我们内心深处某些恐惧的精准捕捉。正是因为这些多层次的解读,女鬼才成为了恐怖片里经久不衰的经典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一般来说

男人死之前喊的是:老子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女人死之前喊的是:我做鬼都不会放过你


很明显,男人死的时候立马投胎做人去了,女人死的时候直接变鬼了

所以你说为什么女鬼多

user avatar

我觉得关键在于,当我们讨论“恐怖片”的时候,已经先入为主的把范围限定在东亚作品里的“死后怨气不散的鬼魂害人”,那当然会觉得哪儿哪儿都是女鬼。

不过把眼光放远一点就会发现,恐怖片中同样有大量男性恐怖形象。

最典型的就是猛鬼街、月光光心慌慌、十三号星期五、德州电锯杀人狂这四位,还有蜡像馆,惊声尖叫,小丑回魂这样的优秀作品,同样把恐怖形象设定为男性

所以可以大胆猜测,女性形象需要借助“鬼魂的不可见”才能带给观众的压迫感,男性形象凭借单纯的暴力就足够,因此就没有必要引入更多的超自然因素(虽然弗莱迪这种已经够超自然了)。

user avatar

【罢了罢了,配图吓得你们一个个都不点赞了,还是把图片删了】


————————————我是恐怖分割线————————————


其实,除了女性之外,还有不少的鬼物以玩偶、孩童、僵尸的形象出现。

玩偶:《鬼歪歪花子》《死寂》《安娜贝尔》《鬼娃回魂》系列。

经典孩童形象:《别惹小孩》《咒怨》

僵尸:《鬼玩人》系列。

当然,还有《恐怖游轮》这种,非常态意义的“鬼”。


为什么主要以女性为主,大约有以下原因:

原因一:

被亲密伴侣杀害或家庭凶杀案中,全球三分之二受害者是女性,2012年有43600因此遇害,这一数字占到了所有遇害女性的47%;相反只有6%的凶杀案受害男性是被伴侣或家庭成员杀害。

原因二:

《聊斋志异》的传统:聂小倩、辛十四娘、公孙九娘、阿宝、巧娘、宦娘、章阿端、晚霞、梅女、湘裙、林四娘、伍秋月、小谢、鲁公女、连城、香玉……

女鬼为主,命运凄惨,多数在豆蔻年华死于非命。

原因三:

女性共鸣、男性同情。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是男鬼。

女性:我要看帅哥!这是什么东东?

男性:即便不是楚人美,你也得给我来个聂小倩啊?

原因四:

发型。答主的语言在贞子和伽椰子面前,是苍白无力的。

原因五:

思想和行为。

绝大部分恐怖片,鬼的思想和行为都更符合女性。即便存在男性,往往都是单纯的恶鬼。

user avatar

这是因为,恐怖片本身的文化渊源,就是强势族群对弱势族群伤害、剥削后,担心遭到反噬,陷入焦虑。

比如,“鬼”这个概念,就是一种怨灵,是受到冤屈死去的人,他们对人世怀有深深怨念。贞子就是典型代表,她在活着时因为有特异功能,受尽歧视,家人也被欺压至死。

后来贞子的“复仇”,也是因为强大的怨念,她要消灭人类。

因此,鬼,大部分是女性,偶尔有少数族裔的男性,或者阶级较低的男性。比如日本的河童,原型就是河边从事重体力工作的“卑贱”劳工,被主流民众歧视。“小孩子不乖会被那些坏工人带走”之类的话,传着穿着就变成了捉小孩去吃的河童。

哈默尔恩的吹笛人,就是吹笛人吹着笛子把小孩全都带走那个诡异童话,据日本历史学家阿部谨也研究,也可能起源于中世纪时的民众焦虑。

当时战乱瘟疫频发,小孩很容易夭折——所以民众把焦虑和恐惧,发泄到社会地位低下并且居无定所的流浪艺人头上,久而久之就演化成了“哈默尔恩的吹笛人”这个传说。

白人男性,以及其他在社会上有身份地位的男性,比如日本和泰国有车有房的社畜,很少有做鬼的机会。如果要做反派,他们就会直接变成怪物。

逻辑类似校霸不是鬼,被校霸欺负至死的受气包才是鬼;男人不是鬼,但跨性别男性是鬼。

自然,考虑到恐怖片有这样的文化渊源,出现于其中的白人男性,往往是很驽钝的。恐怖片的基本构思逻辑往往是:正是因为这些老白男(or社会主流)做人傲慢霸道,才害得弱势群体变鬼,他们浑身都是怨念,要复仇!

以上,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恐怖片里的丈夫,总是最后一个相信有鬼,同时总是第一个被KO~~

————

补充一下,其实鬼片(Ghost)的质感,和怪物片(Monster)是很不一样的。标准鬼片是《午夜凶铃》、《咒怨》,都是女鬼,小孩也是鬼,包括《闪灵》,设定里也是集合了大量印第安人的怨念。

鬼片的核心一定是,强者,担心被欺压至死的弱者,满怀怨念反扑。

怪物电影,是Monster。理论上吸血鬼片、德州链锯、异形、大白鲨,包括斯皮尔伯格非常早期的一部卡车片等等,都属于这类。这些怪物想象,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疾病、死亡的恐惧,它的质感更多是: 单纯地恐惧强者。

比如,吸血鬼其实是艾滋病的化身,吸血鬼相关电影,气氛总是很欲;大白鲨就是字面意思;异形关联着对生育的恐惧;连环杀人狂电影就是担心治安;很多怪物背后都有对应的疾病……

当然二者之间也有重合,比如希区柯克的《鸟》,还有一些讲述人被辐射后变成僵尸的废土电影,也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伤害自然的深深担忧。

总之,好的电影、文学,背后一定有很深的文化渊源和现实背景。这个思路,虽然用来批判现实问题太过简单粗暴,但是用来支撑文学创作,是非常不错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都纳闷,为什么恐怖片里,那吓人的厉鬼,十个有八个是女的?这可不是偶然,背后藏着不少学问和心理门道,也反映了咱们骨子里对某些形象的集体恐惧。首先,得从咱们自己的文化说起。在中国传统观念里,女性往往被赋予了温柔、贤淑、母性光辉的标签。这种“好女人”的形象,跟我们印象中的“鬼”——那种阴森、怨毒、不.............
  • 回答
    .......
  • 回答
    在你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脑海中闪过无数个画面:寂静的森林,曾经繁盛的巨兽化为一具具冰冷的化石,而那些不起眼的小家伙,却悄无声息地延续了下来。这似乎是个悖论:为什么总是那些站在食物链顶端、看似最强大的生命,反倒成了大灭绝中的首批牺牲品?这个问题,其实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将我们引向了生命的演化史,特别是.............
  • 回答
    要聊水龙兽(Lystrosaurus)这个二叠纪末大灭绝的幸存者,以及它们后来在三叠纪称霸地球,最终却又走向灭绝的原因,咱们得从头说起,而且得把当时的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大背景给讲透了。这事儿可不简单,涉及到地质变迁、气候剧烈波动、生态系统重塑,还有生物自身的适应与局限。二叠纪末大灭绝:生命的炼狱首.............
  • 回答
    现代都市传说之所以普遍偏向恐怖,与古代传说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文化演变过程。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一、 社会环境的变迁与心理需求的差异: 古代社会: 生存压力与直接威胁: 古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威胁更加直接且具象化,如饥荒、疾病、战争、自然灾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新闻传播、人类心理以及社会关注的许多核心议题。我们每天都在经历着生与死,但新闻的焦点却显得如此“挑剔”,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首先,你需要理解新闻的本质。新闻并非对所有事件的流水账记录,它更像是一个聚光灯,选择性地照亮某些事物,而忽略另一些。它的核心功能之一是告知公众“发生了什么”,但.............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食肉恐龙演化过程中一个核心的议题:效率与选择压力。为什么它们的脑袋会变得如此强大,而前肢相对“不起眼”呢?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想象一下,你是一名史前侦探,要去分析这些庞然大物的进化之路。你需要考虑的不仅仅是“有什么用”,更要问“为什么是这样用才更有效”。头.............
  • 回答
    巴西柔术的十字固之所以能给对手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惧,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压迫,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折磨。咱们来细细道来,让这感觉更真实。首先,它是一种对身体控制权的剥夺,一种无助感的极点。想象一下,你被牢牢地固定住,对方的手臂如同铁钳一样缠绕着你的头部和一条手臂,形成一个完美的“十字.............
  • 回答
    您好!您的提问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公众认知和科学理解之间常常存在的“信息差”。事实上,科学界绝大多数的古生物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都普遍接受“鸟类源于恐龙”的观点,并且有非常扎实的证据支持这一点。那么,为什么您会感觉“大众仍然不接受”呢?这可能源于几个方面的原因:1. 误解和刻板印象的根深蒂固: .............
  • 回答
    提到恐龙,很多人脑海里第一个浮现的形象,十有八九是霸王龙。这似乎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如果放到恐龙世界的宏大历史长河里细细审视,你会发现,那些体型更庞大、咬合力更惊人、乃至在生态位上更具统治力的肉食恐龙,其实也大有人在。那么,为什么是这只体型并不算最大的“暴君蜥蜴之王”,赢得了如此非凡的名声呢?这其中,.............
  • 回答
    恐龙的坐骨之所以显得格外粗大,并非偶然,而是它们身体结构和生活习性共同演化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恐龙的骨骼系统,尤其是它们的骨盆区域。首先,要明白坐骨在恐龙骨盆中的位置和作用。坐骨是构成恐龙骨盆的三个主要骨骼之一,另外两个是髂骨和耻骨。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坚固的结构,连接着脊柱和腿部,是.............
  • 回答
    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2月批准了一场针对也门境内基地组织(AQAP)据点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也成为了特朗普上任初期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根据当时政府和媒体的报道,这场行动的目标是清除AQAP的关键领导人和武装分子,以削弱其在当地的影响力。行动的目标与预期:根据美国国防部和白宫的官方说法,此次行动的目的.............
  • 回答
    你说的是英雄联盟里诺克萨斯之手(德莱厄斯)和暗裔剑魔(亚托克斯)的大招效果吧?这俩英雄的大招确实有个共同点,就是击杀敌人后,会对周围的小兵产生一定的“恐惧”或者说是“威慑”效果。这玩意儿,听起来好像挺炫酷的,是吧?但实际作用嘛,得分开来看,因为他们俩触发的方式和效果的侧重点不太一样,而且这个效果对游.............
  • 回答
    最近,“地平说”的余温未散,网络上又爆出了“史前人类比恐龙大三倍”的惊人论调。这让人不禁联想到NBA球员们时常抛出的那些让人瞠目结舌的言论。究竟是什么让这些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的巨星,在场外也如此“语不惊人死不休”呢?这背后可不仅仅是口无遮拦那么简单,而是掺杂了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这种“奇谈怪论”的现.............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简直是抓住了恐怖片一个非常核心的元素。确实,细数那些让人心惊胆战的恐怖片,孩子们的身影出现的频率高的惊人。这可不是巧合,而是导演们精心设计的一剂猛药,利用了我们内心深处最柔软也最脆弱的部分,来制造最极致的恐惧。让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这层“童真”下的阴影,看看为什么孩子在恐怖片里是.............
  • 回答
    国产恐怖片啊,这玩意儿就像一股怎么也止不住的泉水,前仆后继地往外冒,每次你以为它要干涸了,结果下一秒又有一部新的出现在你眼前。说实话,这事儿挺让人费解的,也挺让人有点无奈的。为啥总在拍?说到底,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在驱动着,不是某一个点就能完全解释得了的。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从 “市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对日本电影的普遍印象。说日本人“只能”拍文艺片、搞笑片、恐怖片,而拍不出“大片”,这其实是一种有些以偏概全的说法,但背后确实反映了一些日本人拍电影的特点和可能存在的瓶颈。咱们不妨拆开来看,“大片”这个概念本身就挺模糊的,通常我们会联想到好莱坞那种动辄上亿美金制作、特.............
  • 回答
    鼬哥,这个名字在火影迷心中可以说是绕不开的存在。提起他,有人脑海里浮现的是那个为了和平、默默承受一切的伟大忍者,也有人觉得他冷酷无情、亲手葬送了自己的家族。你觉得他“恐怖”,这完全可以理解,而且很多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毕竟,他做出的那些事情,从常人的角度来看,简直就是灭绝人性的恶魔行径。但是,为什么.............
  • 回答
    你问到小泉八云(Lafcadio Hearn)的《住院的病人》,并且觉得读完没有感受到恐怖,这其实一点也不意外。事实上,很多人在初次接触这篇作品时,都会有类似的感受。这恰恰说明了小泉八云的高明之处,也点出了这篇故事的核心——它恐怖的并非是血腥、鬼怪的直接冲击,而是隐藏在更深层、更幽微之处的心理与社会.............
  • 回答
    恐怖谷理论是一个关于人类对机器人或非人类事物产生情感反应的理论,核心观点是:当非人类事物与人类的相似度逐渐增加时,人类的好感度也会随之增加,但当相似度达到一个临界点,即将接近或完全像人类时,好感度会突然下降,形成一个“恐怖谷”。只有当非人类事物与人类相似度超越这个临界点,再次接近或达到人类的程度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