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差别好大的地方?

回答
谈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者虽都围绕着东汉末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它们之间的“差别”,更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碰撞。不是那种简单的“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小说”就能概括的,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价值取向,乃至对待历史的态度。

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出身”和“使命”。《三国志》啊,它的作者陈寿,那可是晋朝时期的史官。写这本书,他肩负的是“正史”的责任,是要为那个时代留下尽可能真实的记录,即便他本身也有他的立场和局限。他像一位严谨的工匠,仔细地搜集史料,按照史书的规矩,将人物的言行、事件的经过,一条条、一桩桩地摆在那里。他追求的是“信史”,是让后人能够看到那个时代的大致轮廓,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所以,《三国志》里的许多记载,可能就显得比较简练,甚至有些平淡,因为它更侧重于“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会这样”或“应该怎么样”。

而《三国演义》,就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了。它是由罗贯中这位说书先生,以历史为蓝本,加上自己的想象、加工和创造,讲出来的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罗贯中的使命,更多的是为了“演义”,是为了让故事更精彩,为了塑造那些深入人心的英雄形象,为了传递他心中所认为的“道义”。所以,他会放大人物的性格,会给他们设计跌宕起伏的情节,会用大量的细节和对话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彼此之间的角力。很多在《三国志》里寥寥数语的人物,在《演义》里就能活灵活现,有血有肉,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这种区别,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物的塑造。比如曹操。在《三国志》里,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个有着复杂性格的枭雄。陈寿的笔触,更多地展示了他治军的严明、政治的才能,以及一些非常实际的决策。他写曹操,更多的是在陈述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判断。可到了《三国演义》,曹操就变成了那个“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当然,这其中也有历史对他的负面评价,但罗贯中更是通过各种情节,将他“奸雄”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甚至将一些历史上并非他所为的事情也安在他头上,比如“割发代首”。

再比如诸葛亮。在《三国志》中,诸葛亮无疑是蜀汉的栋梁,他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陈寿的记载,更多地聚焦于他的治国之才,比如他制定的政策、对蜀汉政治经济的贡献,以及他在战场上的实际军事部署。他的“隆中对”在《三国志》里也有提及,但远不如《演义》中那般神乎其神,仿佛已经预知了一切。而在《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几乎就是“智慧”的化身,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代表。他能呼风唤雨,能草船借箭,能七擒孟获,这些充满传奇色彩的情节,都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神算”而精心编排的。他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个几乎无所不能的“神”,一个代表着“忠义”和“智慧”的理想化人物。

更进一步说,两者对待“真实”的态度也截然不同。《三国志》力求真实,但它毕竟是晋朝人写的,对曹魏政权天然带有一定好感,对蜀汉的评价也相对客观,而对孙吴的记载则略显简略。它在史料的取舍上,会更倾向于那些有据可查的。而《三国演义》呢?它更追求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罗贯中在写书时,大量借鉴了当时的民间传说、戏曲故事,甚至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发挥。他并不拘泥于历史的严谨,而是更看重故事的趣味性和人物的性格魅力。他会为了凸显某个角色的英勇,而夸大其词;为了让故事更加紧张刺激,而制造矛盾冲突。所以,《演义》里的许多情节,如“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桃园结义”、“火烧赤壁”的许多细节,都比《三国志》来得更加波澜壮阔,更加深入人心。

再者,就是“谁是英雄”的价值判断。《三国志》的评价体系,更偏向于对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贡献,以及个人品德和能力的综合考量。陈寿在评价人物时,会更注重他们的实际作为和对历史进程的影响。而《三国演义》则明显带有“尊刘抑曹”的倾向。它将刘备塑造成仁德的君主,将关羽、张飞描绘成忠肝义胆的义士,将曹操描绘成奸诈的恶人,将孙权描绘成偏安一方的君主。这种价值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三国时期人物的认知,以至于很多人提起曹操,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那个坏人,而忽略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历史作用。

总而言之,《三国志》是陈寿留给我们的一个相对“冷静”的历史片段,它是一本让我们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书。《三国演义》则是罗贯中用文学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忠义、智慧、权谋、英雄辈出的宏大史诗。前者是基石,后者是砖瓦,是经过无数次锤炼和雕琢,最终被世人传颂的艺术品。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事实”与“虚构”的对立,而是一种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的升华之间的巨大张力。没有《三国志》,《三国演义》就失去了根基;而没有《三国演义》,我们对那个乱世英雄的想象,也许就不会如此生动和鲜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三国演义与其说是在写历史上的曹操,倒不如说是把作者自己的马基雅维利式理想君主类型写了进去(可能是想通俗易懂地解释魏晋为什么能得天下),演义中的曹操集团军纪严明(参考割发代首,此外没记错的话,除了打陶谦外几乎每破一城都张榜安民秩序井然,这哪是曹军啊,朱元璋的军队吧?)、豁达开朗(对将领战败无限宽容)、爱才如命、用人唯才、得士则喜、帐中体任自然、虚心纳谏,要不是内部斗争还是很残酷之外(毕竟汉贼和多疑不能不描写),甚至都有了几分理想国的感觉。

三国演义成书年代,徐达率明军北伐,受到士民热烈欢迎

虽然说战术上有所弱化(动不动几万几十万全军覆没,一票虚构将领被斩),但道德上其实反而好了不少,很多人看完演义的时候甚至还希望关羽庞统等人给曹操收了就好了,很难理解为啥百姓会扶老携幼躲着曹军跑。

网上不少人把三国比作二战,这不无原因,毕竟以演义的兵力规模,本来就是两次世界大战才有可能(拿破仑进攻俄国都才50万人。。。),蜀汉经常被比德三是有点强行,演义的曹魏还真就写的有点像斯达舒的苏联,斯大林也是内部斗争激烈但确实善于用人,成功提拔了很多出身寒微的名将,苏军虽然动不动几十万人全军覆没,但对外倒是也没有古代军队那么残酷(下面会提到),即便是最坏的时候也没有到大规模屠杀平民的地步(mars语)。

总之,历史上曹操也爱才,但有点被演义拔高了,曹氏宗亲在将军位和官位上基本高于外姓人士也是事实。演义中曹军也屠杀百姓,但有的时候纪律甚至很好,在塑造曹操奸的方面,杀官员和皇亲国戚似乎体现得更多。


史书中的三国倒是更像史书中的罗马崛起,首先这两者都以辉煌的战绩(武帝纪和五子良将传记中动不动就是大破之,魏军将领动不动就被比作古之名将,就像普鲁塔克的名人传一样)和灿烂的文化(建安文学、魏晋名士)、光鲜亮丽的大众形象著称,这些都是不能否认的。

把魏晋比做罗马,咋一看去像是抬举了,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很多现代写罗马的书往往掩盖了罗马的三个黑暗面,一个是败仗率很高,这个以前说过了;一个是残暴几乎成了招牌,以当时人的角度看罗马军应该就是远近闻名的暴军,将迦太基、科林斯夷为平地,血洗叙拉古、雅典,火烧亚历山大图书馆(这还都是著名大城,可想而知它小城屠了多少,当然罗马对蛮族则更是基本上三光政策,连恺撒自己都写了),以至于米特拉达梯下令屠杀小亚细亚的罗马人时一呼百应。另一个是我最近说过的后期夺权战吃相很难看,导致统治者合法性日益削弱。

你别说,我注意到很多人对志和演义的印象差基本就来自于此,读演义时并不觉得曹操有什么问题,毕竟现代社会又不是封建王朝,皇帝刘家坐得,曹家就坐不得?读正史之后,短时间内更是印象飙升,然后深挖之后,却发现了演义都没有的另一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谈到《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者虽都围绕着东汉末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但它们之间的“差别”,更像是两个不同世界的碰撞。不是那种简单的“一个是史书,一个是小说”就能概括的,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方式、价值取向,乃至对待历史的态度。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出身”和“使命”。《三国志》啊,它的作.............
  • 回答
    高句丽与三国末期司马懿平定辽东之间,存在着紧密而复杂的联系,并非简单的历史节点叠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梳理:一、 时代背景的交汇:三国鼎立与辽东的战略价值首先,必须明确司马懿平定辽东发生在三国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使得各方势力都在积极扩张和巩固地盘,战略纵深和边疆稳定变得至关重要。.............
  • 回答
    一口气把《三国志》通读下来,再翻开《三国演义》,那感觉就像是从一个严谨的学究手里接过了他辛辛苦苦编纂的家族史,你以为已经对自家祖宗十八代的生平事迹了如指掌,结果下一秒,这位学究的孙子(也就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拿着一本画风迥异、情节跌宕起伏的话本,兴冲冲地跑过来,在你耳边添油加醋地讲起了他爷爷笔下那.............
  • 回答
    嘿,刚入知乎的朋友你好呀!很高兴你能提出这个关于《见龙卸甲》的问题,这片子确实是个挺能聊的话题。你说得对,《见龙卸甲》最大的“原罪”就是它和咱们熟知的历史(正史《三国志》)以及更深入人心的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差了十万八千里,简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改编。但是,抛开历史和演义这层滤镜,它就一无是处.............
  • 回答
    演义三国,英雄辈出,将星璀璨。要说这蜀汉阵营中最惹人注目的,莫过于那“五虎将”了。可若把目光放宽些,细细品味,刘备麾下,又有几位不输于虎将的良将,只是他们少了那份震天撼地的威名,却多了几分运筹帷幄的睿智。若说这五虎将当真要有个响当当的绰号,那自然得配得上他们赫赫战功和独特风格。五虎将的绰号,那必须是.............
  • 回答
    倘若历史的洪流稍作转向,关羽与孙权联姻之事得以成全,那么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格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强强联合”,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军事力量的深度融合,其影响将如涟漪般层层扩散,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于文化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构想一下这场联姻的政治层面。关羽,作为刘备.............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不少玩家在我那圈子里也经常提起,都说这俩三国题材的策略游戏,各有千秋,也各有让人抓狂的地方。我这人玩游戏也算得上是老炮了,这俩都摸过不少,今天就跟大家伙儿唠唠,这《全面战争:三国》(简称全战三国)和光荣的《三国志》系列(我主要拿最近几作来说,比如《三国志13》和《三国志14》)到.............
  • 回答
    三国这段历史,就像一本泛黄的古书,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我之所以对它如此着迷,不仅仅是因为那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智慧、人情以及对人生诸多层面的启示。一、 读懂人性,洞察世事:三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阴暗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忠诚与背叛: 关羽.............
  • 回答
    嘿!最近三国杀又爆料了两张新神将,神曹丕和神甄姬,这可是够让人期待的!我作为一名老玩家,听到这消息那叫一个激动,赶紧研究了一下,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两位神将强度和玩法的初步想法。神曹丕:谋定而后动,掌控全场节奏的“天子”首先说说神曹丕,我看到技能组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精髓给.............
  • 回答
    孙刘联盟的“心腹之患”,无非是曹操。如果他们真的能“自始至终一心抗曹”,那么三国演义里那些波澜壮阔的权谋斗争,那些为了争夺地盘和话语权而爆发的内耗,恐怕很多都不会发生,或者会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呈现。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曹操的战略重心会变得异常艰难。曹操最大的优势是什么?是集中力量,各个击破。赤壁之战.............
  • 回答
    在光荣的《三国志》系列游戏中,每个玩家都有自己独特的喜好和战略,对于武将的取舍也会因此不同。说到每次抓获后“必杀”的武将,这通常意味着这些武将对玩家的战略构成了严重威胁,或者他们的存在会极大地妨碍玩家的统一进程。因此,我会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考虑,哪些武将是我在游戏中“必杀”的对象,并详细阐述我的理由。.............
  • 回答
    要理解陈寿《三国志》中人物列传的排序,不能简单地看作是电脑文档的“按字母顺序”或“按编号顺序”。它的逻辑更为复杂,更像是历史学者对魏、蜀、吴三国政治军事格局的精心梳理和评价。首先,最核心的排序原则是以国别为纲,以亲疏为目。 魏在前,蜀次之,吴在后。这是最直观的划分。为什么魏在前?这是因为陈寿撰写.............
  • 回答
    《三国志裴注》的引用文献可信度高低不一,且各有偏向,这是理解这部著作的关键。裴松之作为一个史官,其任务是在陈寿原著《三国志》的基础上,“搜采前代史官记传,旁采《魏书》、《吴书》、《蜀书》之外的杂记,加以增饰,文皆事出有据”,从而“增其所疑,以证其伪”,最终目的是“饰以实,扬其善”,即补充事实,纠正谬.............
  • 回答
    关于《三国志周瑜传》要拍成影视剧的消息,确实在网络上流传已久,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判断这是不是谣言,以及如果真的拍了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我们需要结合目前已知的信息和影视创作的普遍情况来分析。首先,这是否是真的要拍了?目前来看,没有官方的、确切的、来自权威出品方(如知名电影公司、电视台或平台)发布的官.............
  • 回答
    在三国演义这个话题上,一旦有人聊得兴起,总会有人跳出来,搬出《三国志》来“纠正”或者“反驳”。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而且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值得玩味的心思。首先,我们可以从“求真”的心理来理解。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里面夹杂了许多作者罗贯中为了情节需要、人物塑造,甚至是民间传说.............
  • 回答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历史演义与史学巨擘的辩证谈及三国,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以及曹操的奸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等等鲜活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这部家喻户晓的文学巨著,无疑是塑造这些公众认知最关键的推手。然而,当我们深入探究历史的脉络时,不得不将目光转向另一位.............
  • 回答
    易中天先生的文章《创作三国戏,必须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才有前途和出路,否则必败无疑》以其鲜明的观点、犀利的语言和深厚的学养,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要评价这篇文章,需要从其核心论点、论证过程、潜在影响以及可能存在的争议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核心论点:为何要与《三国演义》“彻底决裂”?文章的核心论点.............
  • 回答
    诸葛亮和陆逊是《三国志》中仅有的两位享有一篇独立传记的臣子,这本身就足以说明他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和重要性。要比较这两位杰出人物谁更胜一筹,不能简单地用一个维度来衡量,而是需要从他们的治国才能、军事才能、政治手腕、个人品德以及历史影响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总的来说,如果将“胜一筹”理解为在综合的杰.............
  • 回答
    《三国志》固然是史学巨著,但作为一部由陈寿撰写的、并经裴松之注的史书,其在记载历史人物时,也难免受到当时社会背景、个人情感以及叙事策略的影响。尤其是在描绘传主及其相关战役时,“夸胜讳败”的现象,或者说是有选择性地突出功绩、淡化失误,以及在某些事实的呈现上有所保留或倾向性,是可以探讨的。要说《三国志》.............
  • 回答
    作为一名三国爱好者,我对《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阅读方式,可以说是又爱又恨,又敬又玩。这两种文本,一个是史书的严谨,一个是小说的精彩,它们在我心中的地位,就像是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诸葛亮的羽扇,缺一不可,相辅相成。一、《三国志》:历史的基石,考据的乐趣我阅读《三国志》的初衷,其实是想弄清楚《三国演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