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官方通报导游怼游客「一个电话让你 14 天回不去」,双方因行程码问题起争执,遇到这类情况该如何处理?

回答
导游与游客因行程码问题发生争执,甚至出现“一个电话让你 14 天回不去”的威胁性言论,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不愉快且处理不当的事件。这类情况不仅损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也严重影响了旅游行业的形象。

遇到这类情况,我们可以从游客角度和第三方(如平台、旅游管理部门)角度来分析如何处理,并给出详细的建议。



一、 游客角度:如何处理导游的威胁和不当行为

作为游客,在面对导游的威胁和不当行为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切勿被对方的情绪所影响,从而做出冲动或不理智的反应。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应对步骤和策略:

1. 保持冷静,停止争执,收集证据(最重要):

停止对线式争吵: 导游使用威胁性语言,说明其情绪已失控,继续争吵只会火上浇油。此时应暂停争论,避免冲突升级。
录音/录像: 立即拿出手机,在不引起对方过度警觉的情况下,开始录音或录像。录下导游说出的威胁性言论(如“一个电话让你 14 天回不去”)、争执原因(行程码问题)、以及周围环境和可能存在的证人。确保录音/录像清晰,能够捕捉到关键信息。
记录关键信息:
时间: 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具体位置(旅游景点、大巴车上等)。
导游信息: 导游的姓名、导游证号(如果能看到的话)、所属旅行社名称(如果知道)。
行程码问题细节: 导游认为你的行程码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你认为自己行程码是正常的解释。
目击证人: 如果有其他游客或工作人员目睹了整个过程,记下他们的联系方式或特征(例如:坐在你旁边的哪位游客)。

2. 寻求沟通和解决,但要明确立场:

提出合理诉求: 如果争执的根源是行程码问题导致的服务受阻或额外收费,游客应明确表达自己的诉求,例如要求导游按合同提供服务,或者解释行程码问题的具体原因及解决方案。
联系旅行社: 如果导游是旅行社派出的,应立即通过预订平台或旅行社提供的联系方式,联系旅行社的客服或管理人员,汇报导游的不当行为和威胁。提供你收集到的证据。
咨询专业人士: 如果涉及法律问题,可以咨询律师,了解自己的权利。

3. 升级投诉,维护权益:

向旅游管理部门投诉: 将收集到的证据(录音、录像、行程信息、旅行社信息等)提交给当地的旅游服务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如旅游局、旅游质监所)。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投诉渠道。
向消费者协会投诉: 如果旅行社或平台处理不当,可以向当地的消费者协会投诉。
向旅游预订平台投诉: 如果是通过在线旅游平台预订的行程,务必在平台内发起投诉,并提交所有证据。平台通常有相应的处理机制,可能会介入调查,并可能对导游或旅行社进行处罚,甚至退款。
在社交媒体曝光(谨慎使用): 在确保信息真实、证据确凿的前提下,可以在社交媒体上公开事件经过,引起公众关注,但要注意避免人身攻击和诽谤。

4. 拒绝不合理要求,必要时终止行程:

坚守原则: 如果导游要求你支付额外费用或者接受不合理安排来“解决”行程码问题,你有权拒绝。
安全第一: 如果导游的行为让你感到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者整个旅行环境变得非常恶劣且无法改善,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暂停或终止行程,并要求旅行社妥善安排后续事宜(如交通、住宿等),并就行程受阻造成的损失提出赔偿要求。

5. 在后续沟通中坚持事实和证据:

保持书面沟通: 尽可能通过邮件、平台私信等书面形式与旅行社或平台沟通,方便留存记录。
提供完整信息: 在投诉过程中,提供清晰、完整、有条理的信息和证据,以便相关部门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调查和处理。



二、 第三方(平台、旅游管理部门)角度:如何处理导游的威胁和不当行为

对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平台等第三方而言,处理这类事件需要更加专业、公正和迅速,以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1. 及时介入调查,核实情况:

受理投诉: 旅游管理部门和平台应建立畅通的投诉渠道,并对游客的投诉进行及时受理和登记。
核实证据: 仔细审查游客提供的录音、录像、聊天记录、合同等证据,并与导游、旅行社进行沟通,了解双方陈述。
约谈相关方: 旅游管理部门可以约谈涉事导游和旅行社负责人,了解事件详情,并听取其解释。

2. 依据法规和平台规则进行处理:

旅游管理部门:
调查导游资质和行为: 检查导游是否存在无证上岗、强迫消费、欺诈游客、人身威胁等违法违规行为。
处罚不当导游和旅行社: 根据《旅游法》、《旅行社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导游进行警告、责令暂停执业、吊销导游证等处罚;对旅行社进行警告、罚款、责令停业整顿等处罚。
调解纠纷: 协调游客和旅行社之间的纠纷,促成双方达成和解。
维护市场秩序: 将不诚信经营的导游和旅行社列入黑名单,通报行业,警示其他从业者。
旅游预订平台:
执行平台规则: 根据平台的用户协议和商家入驻规则,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包括警告、扣分、暂停合作、清退等。
先行赔付或补偿: 在调查期间,如果游客权益明显受损且证据确凿,平台可以考虑先行赔付或提供一定补偿,以缓解游客的负面情绪。
约谈或处理合作旅行社: 敦促合作旅行社加强内部管理,对责任人进行处理。

3. 加强对导游和旅行社的监管和培训:

加强行业培训: 定期对导游和旅行社从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服务规范、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风险应对能力。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 建立健全导游和旅行社的信用评价体系,将服务质量、消费者投诉情况等纳入评价标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推行“游客评价”制度: 鼓励游客对导游和行程进行评价,并将其作为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置应急预案: 旅游管理部门和平台应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当出现导游威胁游客等严重情况时,能够启动快速响应机制。

4. 引导游客理性维权:

提供维权指南: 在平台或官方网站上发布游客维权指南,指导游客在遇到纠纷时如何收集证据、如何投诉。
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专线: 开通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热线或在线通道,方便游客咨询和反馈问题。



总结:

导游对游客进行威胁性言论,属于严重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违背。作为游客,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收集证据,然后通过合法渠道进行投诉和维权。作为监管方和平台方,则应公正、迅速地介入调查,依法依规处理,并加强行业监管和培训,从根本上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这类事件的最终处理,不仅是解决眼前的纠纷,更是为了净化旅游市场环境,保障每一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游客路某很鸡贼。

首先,就事论事,路某就不占理。事情起因是其行程码问题,他14天内到过中高风险地区,所以景点不让进。网约车司机蔡某建议他按要求就近检测核酸,这有什么问题?路某为此和蔡某发生争执,本就是无理取闹,何况最后也按要求做了检测。

本来这事都解决了,是路某气不顺,将私自录制的视频片段发到网上。

我就想说,多大个冲突,至于这么没完没了吗?路某心眼儿也忒小了点。

另外,路某发视频也是掐头去尾,只留对自己有利的。其目的既不是让网友了解真相,也不是让大家客观评价,纯属就是泄私愤,煽动对蔡某的攻击。

这种行为,说鸡贼都轻了。

以前常说“无图无真相”,现在则是“有视频都不一定有真相”。还不是有太多鸡贼的人利用人们善良的心煽动情绪,最后却迎来一个又一个惊天大逆转。

所以,对那些恶意误导网民,不经对方同意就断章取义乱发视频的行为,还真不能光靠网友嘴上谴责,法律该上场的时候就得上场。

user avatar

对视频音频朋友圈掐头去尾甚至伪造,造谣的,应该绳之以法,肉身关拘留所、监狱之外。应该追加剥夺其网络传播权若干年的处罚。

user avatar

司机的态度确实让人不快 ,我也听出口气不善。人都是喜欢礼貌期待尊重的,服务行业不需要跪舔游客,但是礼貌客气必不可少,司机这种腔调肯定不讨喜。

录像后面应该是司机让他们去做核酸,但是那段被静音,所以不确定。

如果是司机先让去过中高风险区的游客去核酸,游客不肯,司机要举报,那这个司机属于懂道理识大局,为公共安全着想的好公民,游客被警告应该的,被批评应该的:他们缺乏公共安全意识。

如果游客还没有说啥,司机先威胁,然后要求游客做核酸,这就是防疫期间基层人员常见的一个行为特征:拿着疫情防控当令箭,工作态度简单粗暴,借此享受难得的居高临下的权利感,大家还只能忍气吞声咽下这口气。

我脾气这么好的人,疫情期间被商场,小区,银行的保安呵斥过多次。测体温排队位置不对要骂(地上无标线),出示行程码慢点被嘲笑(要收短信不来),只出示绿码没有主动给行程码要讥讽(一般只要绿码)。

这些人平时没有啥权力,疫情一来欺负你不敢对抗防疫,就开始凶狠起来。被保安指着鼻子骂体会一下?被社区人员电话里冷嘲热讽感受一下?

没有疫情的时候有些人一样欺软怕硬,选择性地对人凶,最典型的是对学生吆五喝六,对看上去不好惹的唯唯诺诺。

我很不高兴,但是又没办法,但凡反驳一下,马上就会有人说:

你怎么不顾大局,你怎么不体谅基层人员的辛苦,你是不是对抗防疫,你是不是看不起严守岗位的人。

吓得我忍气吞声躲起来了,回嘴是要社死被抓的阿。

新闻报道不全面,不清楚是哪种情况。社会上蛮不讲理的人不少见,疫情期间态度恶劣借题发挥的基层人员也不少。

期待放出全程录像。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