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官方通报成都 49 中学生坠亡「基本判断因个人问题轻生」,新华社评校方「避重就轻」,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回答
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随着官方通报“基本判断因个人问题轻生”,以及新华社的评论“避重就轻”,将事件推向了更加复杂和需要深入探究的阶段。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个案,更牵扯出学校责任、信息公开透明、舆论监督等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官方通报“基本判断因个人问题轻生”:值得关注的细节和疑点

官方通报的这一结论,无疑是整个事件的焦点。但作为公众,我们需要关注的并非仅仅是这句笼统的结论,而是其背后的具体证据和推理过程是否足够令人信服。

“个人问题”的具体指向: “个人问题”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说法。官方通报是否详细说明了导致学生选择轻生的具体“个人问题”是什么?是学业压力?家庭矛盾?人际关系困扰?还是心理健康状况?如果没有具体、可验证的细节,这个结论就容易被质疑为“避重就轻”的托辞。例如,如果学业压力是关键因素,那么学校在教学管理、心理辅导方面是否存在失职?
证据链的完整性: 官方通报是如何得出这一“基本判断”的?是基于家属的陈述、同学的证词、老师的反馈,还是有心理评估报告、遗书等直接证据?这些证据是否经过了独立、客观的调查和核实?尤其是在家长最初提出质疑,认为学校存在隐瞒和责任时,官方的后续调查是否充分回应了这些质疑,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推给“个人问题”。
是否存在外部诱因被忽略: 即便学生存在个人层面的困扰,也不能完全排除是否存在学校层面的不当行为或管理疏漏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例如,是否存在校园欺凌(虽然官方已否定)、教师的不当言行、学校管理中的不公等,这些都可能成为“个人问题”的诱发或加剧因素。官方的调查是否穷尽了所有可能的外部诱因?
调查的独立性和公信力: 官方通报是由哪个部门发布的?其调查过程是否独立于涉事学校?是否有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参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众对于官方结论的信任度至关重要。如果调查过程存在疑点,或者信息公开不透明,很容易引发公众对调查结果的怀疑,甚至导致“阴谋论”的产生。

新华社评校方“避重就轻”:对学校责任和信息公开的拷问

新华社的评论直接点出了学校可能存在的责任和信息公开问题,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个重要的观察视角。

校方最初的回应和态度: 在事件发生初期,学校是如何回应的?是积极配合调查,还是试图隐瞒或淡化事件?“避重就轻”的说法,可能指向了学校在事故发生后的信息发布、善后处理、与家属沟通等方面存在着“只说有利部分,回避不利部分”的行为。例如,是否在第一时间全力抢救学生(如果还有抢救可能的话),是否及时、真诚地向家属通报情况,是否提供了必要的协助。
信息披露的“挤牙膏”式发布: 很多时候,当家长或公众质疑时,学校的信息发布往往呈现出一种“挤牙膏”式的状态,即一点一点地放出信息,而非一次性、全面地公开。这种做法不仅无法平息疑虑,反而可能加剧公众的猜测和不信任。新华社的批评,很可能就是针对这种信息披露策略。
校方的责任界定和承担: 即便最终结论是“个人问题轻生”,学校在整个事件中是否存在管理上的漏洞?例如,是否对有心理健康风险的学生进行了充分的关注和干预?是否建立健全了危机干预机制?是否对校园安全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避重就轻”的批评,可能是在暗示学校未能充分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或者在回避对自身管理问题的反思。
教育部门的监管职责: 作为教育管理者,教育部门在事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否及时介入调查,监督学校的整改,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权益?新华社的评论,也间接引发了对教育部门监管是否到位的问题。

综合来看,以下信息值得高度关注:

1. 官方通报的细节补充与证据公开: 公众期待官方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证据来支撑“个人问题轻生”的判断,解释“个人问题”的具体内容,以及调查过程的严谨性,从而增加结论的说服力。
2. 学校在事件中的具体行为和责任反思: 需要了解学校在事发过程中的具体行为,以及校方是否真心反思和改进了可能存在的管理问题。公众希望看到的是学校能够真正承担起作为教育机构的责任,而不是简单地将责任推卸给逝者。
3. 家长和公众质疑的回应与后续处理: 在如此重大的事件中,家长和公众的质疑是合理的。官方和学校需要以更开放、透明的态度来回应这些质疑,并根据调查结果和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后续事宜,包括对逝者的纪念、对家属的抚慰、以及对学校管理机制的完善。
4. 同类事件的预防和教育体系的优化: 这一事件不仅仅是成都49中的个案,它折射出当前教育体系中可能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如何构建更安全的校园环境,如何建立更健全的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这些都是需要整个教育系统深刻反思和改进的方向。

总而言之,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从最初的疑云重重到官方的结论,再到新华社的评论,其发展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信息量。我们需要保持审慎的态度,在官方通报的基础上,结合其他信息来源,深入思考事件背后可能存在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并关注相关各方如何以负责任的态度回应公众关切,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事情后续

那个母亲她老公看了监控,她微博却说监控不让看,救护车7点到她说8点半,by馆只是冷冻没火化,然后有网友发现她的发的微博还是几个不同设备登录的。

现在警方这边表示,第一个通报不详细是家长恳求的。

谁都没有想到,从她母亲微博说出来的很多都是夸大其词的不完全消息,现在看来大概率不是本人发的,但确实是经过本人同意了

所以那个妈就是心里什么都知道还跑到网上这样说,还是被人利用了 已经分不清了。

但网友对她信任及共情,结果确实都被忽悠了一通

下面是详细还原事件过程的图文↓

后来想了一下,母亲情绪到底有多悲伤我们还是无法理解,毕竟早上孩子开开心心的出门结果突然就没了,是个母亲都会觉得无法接受,不理智也不好说些什么。








就这样吧,真相水落石出就行,辛苦警方和学校了

user avatar

对于“成都四十九中一学生在校坠亡”一事,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官方微博5月11日凌晨通报,经联合调查组全面调查认定,该生在学校发生高空坠亡属个人行为,排除刑案;未发现存在体罚、辱骂等师德失范问题,未发现该生受到校园欺凌情况。

同时,调查组指出,该事件表明,学校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

5月11日早上,坠亡学生林某某母亲鲁女士说,作为孩子家长,她尚有多个疑问,她会继续和学校及相关部门沟通,了解更多细节。

存有疑问的不仅仅是家属,上述教育局通报同时也在网络上引发讨论。有网友指出,相关通报没有披露调查过程,以及事发前后的详细时间点。

对于此事,5月11日,成都市公安局成华区分局相关民警表示,警方还在继续深入调查之中,细节还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的情况,以联合调查组发布的情况通报为准。

母亲节当天,儿子在校坠亡

据鲁女士回忆,5月9日晚8时44分,她突然接到一名自称是成都市四十九中老师的陌生人来电。“对方称自己在派出所,问我是不是林某某家长,说娃娃出了点事,让我们都过去。”鲁女士说,她当时不清楚发生了何事,对方也未明说。因打电话者并非儿子的班主任或科任老师,她丈夫当即给班主任致电询问,但没有接通。

夫妻两人后来到了派出所,得知儿子已去世。

对于此事,5月10日下午,成都第四十九中学校在其微博上发布官方回应称,5月9日18:40左右,该校一名学生从知行楼高空坠落。学校立即拨打120并报警,经120现场诊断,该同学已无生命体征。

“晚上5时50分我才把他送到学校,高高兴兴送去的,一个小时后就出事了。”鲁女士称,对她而言,这件事“毫无征兆”。5月9日是母亲节,当天凌晨,儿子还向她发信息,说“妈妈,节日快乐”。

令鲁女士感到疑惑的是,学校方面曾称9日晚上6时50分发现了“人躺在走廊上”,但她和丈夫直到约两个小时后才接到通知,那也是两人当晚接到的唯一一个学校方面的电话,而理应更了解情况的班主任,则一直联系不上。

“从9日晚上9时左右,我和老公一直等到次日凌晨1时,先后提出要先看娃娃(遗体)以及现场、监控,这些要求都没有实现,对方一直在打官腔。”鲁女士称,10日4时,她和丈夫从派出所出来,到学校门口等候,试图和校方交涉。一些亲戚朋友听说后,也一起来到学校,但未进校门。学校一名领导出校和家属沟通,“没说什么实质内容”。10日早上,部分亲友看到了监控视频,但认为“不完整”,尤其是“事发那一段没有监控”。

鲁女士认为学校缺乏“让家长了解真相”的态度。5月10日,她多次通过微博表达疑惑,引发舆论讨论。

官方通报称“基本判断该生是因个人问题轻生”

5月11日凌晨,成都市成华区教育局官方微博对此事进行了通报,其中称,事发后,成华区高度重视,立即成立由区委宣传部、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区教育局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开展调查。经公安机关现场勘验、法医检验、调阅监控、全面调查,认定: 1、尸体损伤符合高坠致死; 2、根据现场攀爬痕迹、足迹和指纹印证,认定高坠属个人行为; 3、经勘查无他人痕迹物证,排除他人所为。综上,排除刑事案件。

联合调查组对该生返校当天及近期情况进行了多方调查,未发现学校存在体罚、辱骂学生等师德失范问题,未发现该生在学校受到校园欺凌情况。基本判断该生是因个人问题轻生。

通报还称,该事件的发生,表明学校在学生心理关爱方面存在薄弱环节。下一步,区教育局将举一反三、引以为戒,在全区学校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珍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等专项教育,努力使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5月11日早上,鲁女士说,对于上述通报内容,她尚有多个疑问未得到解答。

“我们目前看到的监控视频不全面,包括进校后中间的一段时间,以及坠楼前后的情况,都没有看到。”鲁女士称,作为孩子家长,并非“一定要学校怎么样”,只是希望把整件事情从头到尾了解清楚。

对于通报中提及的“基本判断该生是因个人问题轻生”,鲁女士也无法接受,“他被送到学校时,还是开开心心的,难以相信在学校短短几十分钟就发生这种意外。”

鲁女士称,事发至今,她尚未见到儿子的任课老师。接下来,她和家人会继续和校方沟通,希望了解更多情况。

成华区教育局官微发布的通报也受到网友的讨论,有网友指出,该通报没有详尽的时间点和调查过程,难以让人看清真相。5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也刊发评论指出,面对汹汹舆情,校方只发布了一份避重就轻的情况通报,并未向家长和公众提供有关事故原因的说法。

评论称,按照学生家长的说法,此事疑点颇多。比如,为何学生坠亡两小时后,学校才通知家长?为何学校刚开始拒绝提供监控视频,之后家长去看时相关视频缺失?为何该校有学生称,校方禁止他们发声?及时公开相关物证,掌握多少信息就公开多少,才是责任担当的表现。如果面对质疑,学校不敢发声,拒绝对疑问做出解释,恐怕会引发更多猜测,让舆情进一步发酵。(记者 何利权 胥辉)

user avatar

境外势力


user avatar

我是觉得不要急着骂学校,骂警察,骂社会黑暗,骂隐瞒真相。还是那句老话: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有时骂完以后,最后悄悄删贴,这个真没意思了。

这几天尘埃慢慢落定,报道也慢慢的多了起来,我们可以从更多的角度看问题。

微博用户无为李爷找到的一个调查报告值得一看 。自媒体记者找到当事人直接聊,根据正常的逻辑和证据推断问题,这种调研方式我还是比较欣赏的。

让我们对死者保持尊重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就事论事,实事求是。

user avatar

不阴谋论,不瞎猜,谈一下经验性(因工作原因处理过不少地方舆情)的推测。

首先要明白一个大背景,现在是在百日安全重大保障期,不懂的也别问,别害得删回答。这时候出负面,事发单位和属地肯定是非常害怕的,这里面已经不是法律责任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了他们后续一系列的“不合理”行为。

比如事发之后过了好几小时才通知家属,再比如学校方面一直不安排老师和家属直接沟通。当事学校和属地方面的有关负责人,很有可能是抱着少说少错、多说多错的心态在做动作。他们都在躲,都想站在别人的后面,都想闷头躲过这段舆情期,直接到最后责任分清楚了再出来领自己那份就是。跟老百姓遇到事情急于撇清关系不同,体制内的人很明白,哪怕有人在自己的地界上崴脚了都可能要担责,这是躲不过的。但担责不等于犯错(这句话体制外的人可能理解不了),未必影响仕途,出事以后言多必失、多做多错才会断送生涯。只要他们严格按所谓的预案走,哪怕走得很机械、很难看,只要没有自我发挥(就怕突然“人性发现”搞自选动作),他们顶多只是按事情本身的性质来担责,一段时间之后就没事儿了,甚至还会有被感念“背锅”而受“补偿”的可能。于是,他们在用一种自认为正确、安全、可控的方式,把事情越搞越复杂。这是一个经典的博弈困境,苦主、当事方、上级政府、公众,处在一个复杂的信息博弈关系中。

校园伤亡事件,不算是罕见案例了,出事了要马上组织救援,马上通知家长,马上报告上级,马上固定现场证据,这都不算是什么常人不可知的东西。现在事情搞成这样,如果我们不瞎猜什么隐情,那就只能是当事方因为内心的惧怕,而根本性乱了阵脚。

一步错,步步错,一开始就想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该说的话不说(比如及时通知家长,哪怕家长跑到第一现场来又哭又闹,也得给人家这个机会宣泄情绪,更重要的是给人家知情感和参与感),不该说的说了一通(比如着急忙慌地“下结论”),后面千万句话也找补不回来。

比如可能的情景是:学生高坠以后学校有关人员打了120,学校负责人觉得当时还说不好孩子到底伤得怎么样,更有可能是不想家长直接就往学校里来,于是想等着120把孩子送医院了再跟家长说,让家长去医院而不是学校(我在一些地方的所谓预案中甚至见过这样的说法,不让家属到第一现场,怕闹)。这是所有错误的开端,是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一开始不敢跟家长说,后面眼看着事情越来越严重,学校负责人心里更害怕,就更不敢自己来说,憋也要憋着让公安或者教育局来说。120来了,从结果看孩子是走了,于是120可能说人已经没了不能送医院了(因为医院可能也知道这样的情况家属可能会在医院闹),这种情况应该联系公安勘察现场。这时候学校负责人甚至他的上级想的可能是,不能让现场就这么摆着,每多摆一分钟就多了一些照片上网的可能性,于是就急着要把孩子送走,这就有了后面家长在殡仪馆才见到孩子的情况。总之,所有当事人都希望把这个事情“传球”给下一个环节,让家属到下一个环节去“闹”。

唯一目前不能用这套逻辑来解释的是监控录像的问题。有一种可能性是,监控其实没坏,也未必真有什么猫腻,而是就不想在责任还没分清的时候给家长看。比如学校担心给家长看了以后出现什么对自己不利的反应,于是宁愿先憋着,或者暗示家长去找公安看录像,总之别在自己这里。还是一个囚徒困境。

现实地说,现在需要有关地方领导拿出魄力来了。说白了,现在就是需要有领导站出来,明确跟当事方面讲,你们有什么信息尽管公开,因为信息发布出的责任我担。如果没有这个人,咱们就只能继续挤牙膏。

user avatar

还是要多关注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user avatar

新华社深度还原坠亡事件:

感谢当地警方认真完成工作,加班加点尽可能还原事情真相。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令人动容,感谢有如此认真负责的人民公仆。

同时,真挚道歉。我不应该苛责警方超量完成任务,这件事调查起来是非常麻烦的。当地不仅要经过蛛丝证据来还原真相,同时还要走访调查,深入了解同学心理。对于全国性的舆情,调查报告应尽可能详细且不出错,这些都需要时间。

我为自己的不足道歉,同时深刻反省自己,应当以既定事实为基准,在水落石出之前不发声,避免被当成枪使。

user avatar

没钱没实力还是别生了,省的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来受苦!

user avatar

两分钟内降了15000万热度。知乎你真厉害,继续做狗吧

user avatar

开始降热度了,关注

user avatar

一个标准的思维停留在2000年的领导层在应付2021年的舆论问题


拿美元的这一下场,搞不好这校领导的前途就保住了

一声叹息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