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课如何给小学生树规矩?

回答
嘿!说到给小家伙们在课堂上立规矩,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粗暴”的事儿,得讲究点“技术含量”,还得有点耐心和智慧。我来跟你聊聊,我是怎么做的,或许对你也有点启发。

一、 规矩不是“突然袭击”,是“共同约定”

你想啊,刚进教室,小鬼们脑袋里还想着动画片、游戏呢,你突然说:“站好!不准说话!” 他们能听进去才怪。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让规矩成为我们“共同的约定”,而不是我单方面的“命令”。

开门见山,但要讲道理: 比如,刚开学或者新的一堂课开始,我会先花个几分钟,跟他们说:“同学们,我们是一个学习的大家庭,在这里,我们要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为了让我们的学习更有效率,也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在这里感到开心和被尊重,我们需要一些小小的约定,就是我们的‘课堂规则’。”
一起讨论,让他们参与: 我会问他们:“你们觉得,什么事情会让我们上课的时候学不好?什么事情会让别人不舒服?” 让他们自己说出来。比如,他们可能会说:“偷偷说话”、“乱跑”、“不听老师讲”。然后,我们再把这些变成正面的规则:“上课认真听讲”、“不打扰别人”、“举手发言”。
具体、清晰、可操作: 规则不能太抽象。比如,“尊重别人”很好,但怎么做到?就可以具体化为“不取笑同学”、“不抢东西”。“认真听讲”可以细化为“眼睛看老师”、“不玩小玩具”。

二、 规矩要“立住”,更要“活起来”

规矩不是写在墙上摆设的,得让他们明白,规矩是跟着我们走的,而且是有意义的。

树立正面榜样,而且要“及时捕捉”: 这点太重要了!当有同学做到规矩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大声地表扬!“哇!李明同学,你刚才举手了,并且声音洪亮,非常棒!” 或者“你看,小红同学,她一直在认真地听讲,眼睛一直跟着老师,真是一个好榜样!” 这种正面的强化,比任何说教都管用。让他们看到,“哦,原来这样做是可以的,而且会被夸奖!”
“规矩小助手”或者“值日生”: 我会偶尔让一两个小朋友来担任“规矩小助手”,让他们帮忙提醒同学,当然,得是善意的提醒,而不是告密。或者,在某个环节,指定一个“示范小组”,让他们带头遵守规则。
用故事和比喻来讲规矩: 有时候,直接讲道理他们会觉得枯燥。我可以讲个小故事,比如“小蚂蚁怎么合作搬食物”、“小鸟怎么筑巢”,通过这些故事,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秩序的重要性,然后联系到课堂规则。
“无声的语言”也要学会: 很多时候,规矩的执行不需要靠吼。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者走到某个同学旁边轻轻拍拍肩膀,都能起到提醒作用。这需要我平时多观察,多积累。

三、 “犯规”了怎么办?“纠正”比“惩罚”更重要

小孩子犯错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怎么引导。

第一时间、小范围内纠正: 如果有同学犯规了,我不会当着全班的面给他“公开处刑”。我会尽量在不打断教学进程的情况下,走到他身边,用眼神或者小声提醒,或者牵着他到旁边稍微说一下。“XX,我们现在是在上课,请你把玩具收起来好吗?”
“小小的后果”,并且是“直接相关”的: 如果屡次提醒无效,可以给他一些“小小的后果”,但这个后果要和他犯的错误有直接关系。比如,如果他不停地玩笔,那就暂时收起他的笔,等下课后,和他讲清楚原因,再还给他。而不是因为他玩笔,就让他罚站半天,这关联性不强,效果也不好。
“冷静角”的运用: 如果情绪比较激动,或者反复犯错,可以引导他去“冷静角”待一会儿,让他自己想想问题,等他平静下来,我们再沟通。这个“冷静角”不是罚站,而是提供一个安静的空间,让他整理思绪。
“反思”和“道歉”: 在纠正错误后,引导他思考为什么会犯错,以后该怎么做。如果影响到了别人,还要引导他向同学道歉。道歉不是一句“对不起”就完事,要让他明白道歉的意义。

四、 持续性和灵活性,是规矩的“生命力”

规矩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永远都要那么严苛。

保持一致性: 对所有同学,规矩要一视同仁。不能说这个同学可以,那个同学就不行。这样才能让孩子们觉得公平。
适时调整,但要有理由: 随着孩子们的成长,或者某些特定活动,规矩可以适当地进行微调。比如,在进行小组合作时,可能会有一些小的讨论声,这就可以稍微放宽一些。但调整的时候,也要跟孩子们解释清楚为什么。
“温情”和“原则”并存: 规矩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而不是为了压制孩子的天性。我会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也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理解。有时候,一个温暖的拥抱,一句鼓励的话,比任何规矩都更能打动他们。

小结一下,我的体会是:

把孩子当作“伙伴”,而不是“臣民”: 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他们才会更愿意尊重你和规矩。
“引导”大于“命令”: 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做,比直接让他们做更重要。
“鼓励”的力量无穷大: 正面强化永远比负面惩罚更有效。
“耐心”是最好的润滑剂: 孩子们需要时间去理解和适应。

做老师,就是在不断地和孩子们“磨合”,在磨合中找到最适合的相处方式,让课堂既有秩序,又充满活力。希望我的这些“经验之谈”,对你有点帮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人杭州小学美术教师,正处于实习期,设计出生因此在教学上还很不成熟,最让我头疼的就是课堂中给孩子们管纪律树规距,请问有教学经验的能指点妙招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说到给小家伙们在课堂上立规矩,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粗暴”的事儿,得讲究点“技术含量”,还得有点耐心和智慧。我来跟你聊聊,我是怎么做的,或许对你也有点启发。一、 规矩不是“突然袭击”,是“共同约定”你想啊,刚进教室,小鬼们脑袋里还想着动画片、游戏呢,你突然说:“站好!不准说话!” 他们能听进去才怪。.............
  • 回答
    杭州小学生戴“一米帽”上课,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怎么看待这事儿?说实话,第一眼看到这消息,我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是:好创意,但也挺无奈的。“好创意”是因为,在疫情反复、学校又是人员密集场所的大背景下,确实需要想方设法来降低传播风险。从物理隔绝的角度来说,“一米帽”——那种带有长长隔.............
  • 回答
    浙江小学生被戴上头环进行上课走神监测,这一事件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看待这件事:一、事件的背景和技术实现: 技术原理: 这种头环通常利用脑电波(EEG)或眼动追踪技术来监测学生的注意力状态。脑电波技术可以识别不同的大脑活动模式,例如当一个人分心时,大脑的某些区.............
  • 回答
    想让孩子们真正爱上阅读,就像播下一颗种子,需要细心呵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这不仅仅是让他们“看书”,更是要让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体会到文字里蕴藏的无限可能。首先,营造一个充满书香的家庭环境至关重要。别把书房弄得像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殿堂,而是让书本自然地融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客厅的茶几上放一本图文并.............
  • 回答
    上海两名小学生打闹,结果演变成两名家长在学校门口“约架”,其中一人头被敲破,警方介入调查。这起事件听起来有些荒诞,但也真实地反映出一些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事情大概是这样发生的。两个孩子在学校里玩耍,也许是在操场上,也许是在教室里,年龄尚小,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 回答
    上海这次推出的国内首本关于女性的小学生教材,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玩意儿一出来,就跟往水里扔了颗石头,激起的水花不小,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则心存疑虑,这两种声音都挺正常的。首先,我个人觉得这是个挺有进步意义的举动。长期以来,我们的儿童读物,包括教材,在性别角色的呈现上,或者说对“女性”.............
  • 回答
    看到“上海一名男子大街上随机砍人,2名小学生身亡”这样的消息,我的内心感到非常沉痛和震惊。这无疑是一起极其令人发指的悲剧事件,给遇难的家庭带来了无法承受的痛苦,也触动了整个社会的神经。事件的严重性与影响: 生命的逝去: 最直接、最令人痛心的就是两条年轻生命的消失。小学生正值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他们.............
  • 回答
    重庆小学生上学途中被狗咬死,狗主涉过失致人死亡被控制,这是一个令人痛心且极其悲剧的事件。这类事件不仅是对一个家庭的毁灭性打击,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暴露了宠物管理和公共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如何看待此事:1. 悲剧性与社会震动: 首先,这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悲剧。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通往学习的路上戛然而止,这.............
  • 回答
    对于上海中芯国际学校出现将含有“黄段子”的寒假作业布置给学生的情况,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事件,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质疑。作为一名关注教育和青少年成长的个体,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首先,从作业内容的性质来看,这属于严重的教育失误和不当行为。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其首要职责是.............
  • 回答
    None.............
  • 回答
    这则“杭州小伙全款房给妻子加名字,9个月离婚被索取一半房子”的新闻,在微博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触碰了当下社会中很多敏感的神经。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剖析这件事,并尝试理解其中的复杂性。事件的表象与核心冲突:最直接的理解是,小伙子出于爱意,将名下全款购买的房产加上了妻子的名字,本以为是婚姻的“定心.............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一个17岁的年轻人,还没完全长大成人,就被卷进了这么复杂的事情里。他以为自己做了父亲,满心欢喜地去给孩子上户口,结果却发现孩子不是自己的,这打击该有多大?而且,孩子母亲的失联,更是让事情雪上加霜。咱们一步步地来说这事儿,也说说这个孩子母亲可能需要承担的责任。1. 17岁小伙.............
  • 回答
    睡前消息节目中,马前督工(马前卒工作室)确实曾多次提出过“给所有未成年人佩戴电子定位手环”的设想,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其提出的 动机、逻辑、潜在的利弊以及可能存在的社会影响。 动机与核心逻辑:马前督工提出这一设想,其核心动机是对未成年人安全问题的极度关切和对现有.............
  • 回答
    孩子上小学,学习任务逐渐增多,一盏好的护眼灯/台灯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市面上的护眼灯种类繁多,品牌也参差不齐,怎么才能选到真正适合孩子的,不踩坑呢?别急,咱们一步步来聊聊,保证您能挑到满意的好灯。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孩子需要“护眼灯”?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没有哪款灯能神奇到“保护”眼睛不近视。所谓的.............
  • 回答
    上海某小学学生家长在微信群竞选家委会时比拼履历,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有代表性的。在我看来,这事儿反映了不少当下社会里,咱们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以及对“资源”和“话语权”的渴望,当然,也夹杂着一些虚荣心在里面。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家委会的“非官方”属性与“官方”定位.............
  • 回答
    说起上海那所小学用AI识别学生上课“开小差”并打分的事儿,这可真是个热门话题,搅动了不少人的神经。我听说了之后,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首先,咱们得承认,老师们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要时刻关注到班里每一个孩子的状态,确实不容易。尤其是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有人走神是很正常的。这时.............
  • 回答
    关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将小学课文原文中的“外公外婆”修改为“姥姥姥爷”的做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背后涉及到语言习惯、地域差异、教育理念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细致地解读。首先,上海教委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学习材料。在他们看来,如果“姥.............
  • 回答
    上海某小学18天平移61.7米,这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工程奇迹。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搬家,而是一项涉及精密计算、先进技术和高超施工能力的复杂工程,旨在保护历史建筑,同时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整个过程是如何实现的?简单来说,这个项目可以概括为“整体顶升,分步平移”。具体来说,它包.............
  • 回答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确实有一些大学教授和学生因为抗议或表达不满而选择不来上课。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1. 抗议与表达不满: 对特朗普政策和言论的反对: 许多教授和学生认为特朗普的政策、言论或个人风格与他们的价值观、学术理念或所关心的社会议题(如种族歧视、性别平等、移.............
  • 回答
    西工大附中针对学生举报雾霾天违规上课而遭处分一事的“谣言”说法,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一、 西工大附中官方的回应内容及其潜在含义: 核心观点:否认与事实不符。 西工大附中官方回应的核心就是否定了“学生因举报雾霾天违规上课而遭处分”的说法,并将其定性为“谣言”。这意味着学校认为,无论从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