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部分人的看法不同,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有助于国家更好的走向公民社会。
什么叫公民?公民就是国家的主人,自己管自己的事情,自己管不了的,就组织一个东西叫政府,由政府来管。什么都盼着政府来管的,这是奴性。
一个健康的发达公民社会,在个人与政府之间还有一层,叫社会组织,比个人高比政府低,是用来协调一些政府够不着的利益关系的,如果没有这层组织,政府下面就是原子化的个人,变成了政府管一切的可怕社会,要么就是社会服务严重不足。
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都是企业办社会,一个工厂的孩子,住一个小区,上一个幼儿园,这种社会组织是由所谓“单位”代劳的,我们都知道,计划经济失败了,因为它限制了自由。但是,资本主义让社会变得更自由更有流动性的同时,也撕碎了这种组织,所以,需要产生新的制度,来协调这种政府够不着的利益关系。
现代社会,我们每个人都不止一个身份,我们是公司的职员、小区的业主、孩子的家长、知乎的用户……我们都在不同的维度上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那么,也需要不同的组织去协调我们的利益。
拿幼儿园举例,幼儿园的家长当然需要组织协调起来,去向幼儿园当局,乃至周边居委会派出所去争取利益,这个时候,组织一个家长委员会,由委员出面代表家长全体,就是有价值的社会组织。
说白了,所谓家长委员会,就是个撕逼机构,撕逼嘛,当然要选一些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当官的有钱的,或者所谓知乎大V,专业撕逼,来代表自己的利益,总不至于选我这种没钱的失业人士吧。(当然我也找不到女朋友结婚,当幼儿园家长会委员纯属白日做梦)
公民社会不是一天建成的,在一开始,当然会闹很多笑话,就像第一代iPhone也是一堆大坑一样,但是,没有谁一生下来就会玩公民社会,大家都是踩着坑,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积累经验走过来的,比如说这次,如果真选上了那个号称能把茅台搞垮的基金经理,结果选上来大家发现这货夸夸其谈毫无实力,那好啊,下次大家就知道了,不能选这种,一定要选一个肥狐狸这样忠厚老实的胖子,这不就积累经验了么。
这帮学生家长,现在大概也就30岁,还有50年要活,以后还有几十几百个委员会等着他们参与,现在的成功失败,都是未来的经验教训,大家何妨听其言观其行,收起嘲笑,冷眼旁观,看看他们最后能玩出什么花样。
自治,就是自己管理自己,不做政府的奴隶,做自己的主人。
小学家长竞选家长委员会这件事其实挺正常的,不仅仅是中国,印度、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都有家长委员会,美国更是已经有120多年的历史了。就是微信群拼履历这个过程显得太Low。在可预见的未来,家长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现在选家长委员会主席,确实堪比公司选CEO。中美家长的心态其实差不多,只是美国开展的更早,更有规模,也更正规。
美国的家长委员会叫PTA, Parent Teacher Association,全名是“家长教师协会”。是全国范围内的正规组织。各个州、各个学区、各校一层层分级下来都有不同的组织单位。
这是PTA的全国官网Home
如何加入PTA?
每年交报名费入会就可以。鼓励夫妻双方都加入。定期会有会议,newsletter保持沟通。
PTA的成员
和运营公司一样,有主席、副主席、秘书、财务、会计、市场运营等成员组成。除了重要成员需要选举,其他的也可以通过命名担任。每个学校的PTA组成都略有不同,通常筹划活动、广告宣传、网页维护、筹款统计、会员招募、存档纪律、市场运营等方面会有人专门负责。
其余会员就是交会费的家长、老师、社区成员了。
什么样的家长会竞选PTA核心成员?
比如宇宙中心Palo Alto学区的家长委员会主席,有自己专门的网站,有不少公司作为合作伙伴。简历通常是写自己和当地教育相关的经历,能做到主席的也有很多年PTA的经验。很多家长都是全职妈妈。你们感受下。
这是主席和副主席:
硅谷的PTA通常是白人和印度家长非常热情参与,所以很多活动感觉都像是别人家的孩子的活动,华人家长参与的不多。可能华人家长大部分都是双职工,英语也有障碍。这点还是鼓励大家要积极关注教育啊!相比码农,华人在美国教育行业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PTA都做什么?
我们学校的PTA每年至少组织三次大型活动。比如
给老师们的早餐
职业咨询
紧急避难用品支持
可以说没有很好的家校关系,就没有好的学校。
老师会对PTA核心成员的小孩更照顾吗?
这个我是根本没有。因为PTA更像是幕后英雄,我压根不知道哪个家长是干嘛的。而且PTA是全校范围的,不是班级范围的,积极成员的孩子不一定在哪个老师的课上。PTA帮助的项目除了给老师们点好吃的,其他的服务对象都是孩子,筹款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艺术科学课程,组织有趣的课外活动和Party,或者是增加家长家长之间的联系,比如读书会的分享。平时和老师们几乎没有直接接触的机会,根本谈不上更加照顾。
不过上海的是以班级为单位,可能和孩子任课老师的联系会更紧密。
美国的PTA和老师联系不多,和校长副校长,学校的后勤人员有联系。所以至少对学校的各项活动和教育咨询会有更全面的了解。
最重要的还有家长能够及时反馈自己的意见,对哪个老师不满,对学校不满的赶紧举报。
我们的口号是,every child, one voice.
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个学校的事,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社区的事。这就是PTA存在的意义。没有好的家校关系,就没有好的学校。所以未来,国内的家长委员会肯定会更完善,更正规。
至少不要在微信群选举了嘛哎呦喂……
关于美国教育我的其他回答:
我想这个事情我是有一些发言权的,我小学是通过投简历+选拔考试被世外小学录取,然后和大部分人直升世外中学不同,我再次通过投简历+选拔考试被华育中学录取,然后又和大部分人“直升”上中不同参加自主招生去了华师大二附中(科技班)。
在这些选拔过程中,除了第三步是走市教育局规定的中考+自主招生流程,可以说完全拼分数看自己。前两步里,校方都或多或少面试了我的家长。华育是直接让我父母过去面试,世外我记得在我考试的同时家长们也在接受面试。华育和世外都是民办学校,自然有这个权限,你也奈何不了它就是靠高昂的学费,层层设置的选拔机制筛选到了相对更好的生源,从而成为上海数一数二的学校。
这些事情现在也已经和我没什么关系了,但每当我和我的非上海朋友谈到上海是一座包容的城市的时候,我都会想这座城市或许只对单身的高收入年轻人比较宜居,如果你的孩子要在上海长大的话,要经历的竞争真的堪称惨烈。
而且竞争还在变得越来越惨烈,尽管每年上海应届的生源在减少,但是好学校和坏学校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我的幼儿园仅仅是在家附近随便找了一个学校,在上小学前的那个暑假学报了个写字班,另外4-6岁的时候上了一个幼儿英语班。在2003年刚进世外小学的时候,班级上的同学会写字的也不多,英语也很长一段时间内学的毫无压力。2015年我回了次母校看老师,他们小学四年级班级后的黑板上,贴着的是TOEFL难度的单词,而这些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大约早就规划好了高中去美高然后申美本的路线吧,可想而知他们的幼儿园接受了怎样的教育,拥有多么充沛的资源。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本科生导师的孩子。我导师南开+SIBS生化细胞所+NIH博后,现在在ShanghaiTech当PI,怎么看也比这张图里在立信会计学校当老师(如果是教授,肯定会提到)的要高级一些,照样为他的孩子幼升小忙的心力憔悴,还专门咨询过我当时面试的经验。再过几年,恐怕竞争只会更激烈,因为上海的情况是完全的自由竞争,民办学校选拔就是整个家庭把所有能用的砝码加到天平上。这学期的一门课上讨论过为什么上海相比学区房并没有那么热门,就是因为上海在各个教育阶段都有相当好的民办,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是碾压公办的存在,而高中阶段,美高也是不错的选择。假如你在北京还可能因为运气好住在学区边上进入好的公办小学,但是在上海只能比拼各项硬实力,说不定以后还会加入对家长的基因检测进行筛选(我不是开玩笑,倒不是说智商可以预测,但抑郁症,自闭症的一些基因位点都在被逐渐探明,而学校是不愿意见到学生出这类“状况”的)。自由竞争的终点是没有上限的残酷,甚至恶性竞争,这也颇符合上海的价值观。
我写下这些我的所见所闻是为了说明这些家长的行为在我眼中看来非常可悲,但也实在正常。虽然这话不太合适,在浦外小这个层次的学校里这些家长的履历其实也一般。在上海教育早就成了一场全家参与的游戏,而我有幸目睹了这场游戏从入场券到规则都越来越残酷的过程。如果一定要发表什么观点的话,我觉得不生孩子可能是唯一的完美解决方案,尽管这一点大部分人都无法接受吧。
乐观点来看,在小学阶段这么拼其实也并没有那么关键,我小学号称上海最好的小学,同年级班上最好有去伊色嘉学数学的,也有多年未见去了二本的,甚至还有家道中落不知所踪的。人的智力高速发展阶段一般在12岁之后才会出现,我也见过太多初中同学是幼升小败犬(这一点很正常,7岁的时候智力发育个体差异其实很大)、在小升初成功,或者在小升初败犬、中考成功的高中同学(这些人因为从一个相对差的环境拼出来,往往拥有更大的加速度和能量)。当然,最为关键得还是要抓住历史的进程。
作为身在上海的一位小学老师,家长或是孩子之间炫富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有一回,我们上思想品德课,我们在讨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家里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可以在里面看书思考不被打扰,随后一个孩子举手发言:老师,我们家是豪宅,所以我有的是一片大天地。
嗯,大天地。
他家里的情况我是了解的,父母经商,白手起家,的确挣到不少钱,但都是辛苦钱,确实住别墅,在同班同学中也绝不是住得最好的。这样的父母一心想给孩子最好的,可以理解;希望孩子和别人都知道自己家里条件好,也可以理解。
但这种比法,对孩子没好处。
再说说另外一个妈妈吧
无论是穿着还是打扮,都很路人,话不多,非常低调。至于孩子爸爸,从来就没见过。
直到她女儿快要毕业了,我们才算熟悉,我才知道,她嫁到了山西煤炭世家,他老公40多岁的人,只是个富二代。钱只是数字。听说他家的宾利是彩虹色的——没那么花哨——只是有7部不同颜色的宾利而已。
她的最大烦恼是还是要争取再生一个儿子,才能确保在分家产分股份时有足够话语权。
道理都是相通的:
我们缺少什么,就炫耀什么;我们炫耀什么,内心就缺少什么。可能在别人眼里我们并不缺,但在内心,还是非常阴晴圆缺。
14号私募基金工作的沈妈妈,说自己是弹性工作,据我所知,真正做私募的人,工作时间只往外弹,难往里收的。随叫随到这四个字背后,要么是基金公司生意一般,要么是身处闲职厮混日子,要么是忙完学校的事,再加班加点搞定工作。
20号HRD宋妈妈,从小读书努力,复旦附中到同济(复旦附中考上同济也不算很牛逼哦),和老公一路打拼成职场金领(恕我直言,在很多公司HR的地位并不算高)。外企HR真的不能算是有资源,工作时间自由的主,能管的资源除了公司的招聘岗位和一些供应商外,还能有啥?
17号陈爸爸(讲真,能愿意进家委会的爸爸,那对孩子都是真爱),上师大博士,立信会计的老师,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一路打拼上来的。
在真正的富人眼里,这些爸爸妈妈的一路打拼的成绩,可能仅仅是他们人生来就有的起跑线而已。试问:哪个真正的权贵需要靠进家委会来
为什么这些家长的比拼会被疯转?因为,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而已。
公众号:汤圆老师,忙,只在寒暑假更新
开一波嘲讽!!!!
这几个家长,说实话除了那个央行外管局的phd,其他都有点。或者说没有看上去那么牛逼!
中密歇根大学没听过,百度了一下,全美150开外,全球500名开外。
弹性工作随叫随到。虽然我不知道私募招人的门槛,但能随叫随到的应该不是做啥核心业务的,行政人员可能性更高。很多机构比较喜欢招一些水平不高但有过留学背景的(甭管啥野鸡)充当行政人员,装点门面。
知名外企HRD做大管家,目测是某知名外企上海某区分公司或者办事处大管家,工作比较闲,说明管的人少,还可能是人事后勤之类比较杂的事情。
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博士期间才读到上海师范大学,本科学校水平可想而知。夫妻二人都是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老师,不就是俩民办二本学院的讲师吗?
高中复旦附中,大学同济大学。连隔壁复旦都考不上,说明高中时代属于吊车尾水平。
高中时代的学习委员/体育委员,我笑了,简历得多乏善可陈才能把高中担任班干部写进
进去。
我自初中以来同时担任班级团支书/学习委员/大组长小组长/寝室长/黑板报负责人,美化一下就是:在党团建设/行政管理/地方治理/民政事务/文宣工作方面具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