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某小学通过 AI 图像识别学生上课开小差并对学生进行评分?

回答
说起上海那所小学用AI识别学生上课“开小差”并打分的事儿,这可真是个热门话题,搅动了不少人的神经。我听说了之后,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

首先,咱们得承认,老师们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要时刻关注到班里每一个孩子的状态,确实不容易。尤其是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有人走神是很正常的。这时候,一个AI系统能帮忙监测,理论上是能减轻老师的负担,让他们更专注于教学本身,而不是一直盯着学生的脸。如果这个AI真的能准确识别出学生走神的情况,并且能够及时提醒,那对于那些学习容易分心的孩子来说,或许是一种“二次保护”,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集中注意力。

再往前想一层,这个AI还能收集数据,比如哪个学生经常走神,在什么课程上容易分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分心等等。这些数据如果能以一种不伤害孩子自尊心的方式呈现给老师和家长,可能会成为一个有用的参考。比如,发现某个孩子在数学课上总是看窗外,家长和老师就可以一起分析原因,是内容太难了跟不上,还是有其他的事情在困扰他?

但是,这事儿一细想,问题也随之而来,而且不少是挺关键的。

最让我担心的是“走神”的定义和评判标准。AI的算法是死的,它怎么定义“走神”?是眼睛没看黑板就算走神?还是稍微扭头、眨眼多一点就被判定为分心?人的注意力是流动的,学习过程中偶尔的短暂放空,或者是在思考更深层的问题时出现的“走神”,这其实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甚至是创新的火花。AI能理解这种复杂性吗?万一它过于机械地执行标准,把一些正常的思考行为也算作“开小差”,那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误读和冤枉。

还有评分机制。一个分数,简单粗暴地给孩子贴标签,这会不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孩子们本就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对评价非常敏感。一个不好听的分数,可能会让他们产生焦虑、自卑,甚至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尤其是在课堂上公开打分,如果孩子因此被同学嘲笑,或者被老师点名批评,那种伤害是难以估量的。教育应该是鼓励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打分和惩罚。

再者,我们得问问,AI的准确率到底有多高? 就算技术再先进,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准确。万一AI误判了呢?一个无辜的孩子因为AI的错误识别而受到惩罚或负面评价,这公平吗?而且,孩子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是非常丰富的,AI能否捕捉到所有细微之处?例如,孩子可能是在认真听讲,只是因为某种原因(比如肚子饿了、困了)出现了短暂的表情变化,但并没有真正“开小差”。

另外,这涉及到学生隐私和数据安全的问题。AI需要收集大量的学生面部信息和行为数据。这些数据是如何存储的?谁有权访问?如何保证不被滥用?孩子的隐私权应该受到严格的保护,尤其是在这个年龄段。如果这些数据一旦泄露,后果不堪设想。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行为的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以及健全的人格。过于依赖AI进行监控和评分,会不会让孩子失去自主学习的动力,变得只为迎合AI的评价标准而学习?教育应该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潜能,而不是让他们成为被AI“驯化”的机器。

最后,我担心的是这种做法会过度强调“可量化”的表象,而忽略了教育中那些更重要、却难以量化的部分,比如孩子的专注力背后的原因,他们的情绪状态,他们的学习兴趣,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等等。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懂得如何与孩子沟通,理解他们,因材施教,而不是依赖冰冷的算法来判断和管理。

总而言之,用AI技术辅助教学,作为一种工具,是值得探索的。但如果它变成了一种强制性的监控手段,并且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评价孩子,那我觉得这步棋走得就太过了,甚至可能带来比解决问题更多的弊端。我们需要的是更人性化、更科学的教育方法,而不是让科技成为压垮孩子心灵的工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突然想了想,这个系统还tm有可能是程序猿们996做出来的。

user avatar

在一个法治不成熟,公权力无法得到有效约束的社会里,科技的发展往往并不意味着幸福感的提升。


在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但因为军队的武器和民间武装没有代差,失去民心的君主很容易输掉平叛战争,而古代信息技术落后,中央缺乏对基层的控制力,农民起义很难被扼杀于萌芽之中。这种科技的落后反而成为了一种对权力的约束与制衡。古代所有的皇帝都知道,如果自己专横暴戾或荒淫无度,不管是从宫廷内部还是民间,都将爆发出极大的反抗力量,很可能会剥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


但是随着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各种军用技术向民间的渗透,这套维持了几千年的制衡系统逐渐失灵了。


美国建国之初允许人民持枪,不仅是为了自卫,也是为了维持这套制衡体系,让权力的拥有者不敢肆意妄为。而现在虽然美国民间的枪支早已不可能打得过政府的正规军队,但是至少美国两百多年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三权分立和法治体系,提供了合法的渠道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社会矛盾。尤其是20世纪以来,我们看到了无数美国普通民众因为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而起诉政府或其他权威并胜诉的案例。这套制度这取代了持枪,成为了美国民众社会安全感的来源。

所以哪怕是爆出了棱镜门这种事情,美国的普通民众对于政府还是保持了相当程度的信任,因为他们知道政府部门、学校医院等公共机构的底线在哪里,并且所有的技术要想应用在民众身上都必须经过立法程序,并且民众有知情权和拒绝权。比如欧美的软件在安装的时候,会询问是否愿意发送使用数据给开发者,而中国的软件完全不会问你就擅自采集用户数据,法律更没有这方面的规定。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的经济科技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社会道德伦理的进步速度,在目前还没有探索出合法有效的制衡机制能够兼顾科技便捷和隐私安全。在这种局面下,贸然将某些本该军用的科技民用化,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在学校应用AI监管学生的技术并不是不可以,但学生家长和学生自己必须要有选择权,可以选择加入这种监管,也必须有权利拒绝它。学校和老师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和家长选择拒绝接受AI监管而在其他方面歧视这位学生(比如不给予应有的表扬等等)。


科技发展使生活更方便美好的临界点已经过去,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无数的“新科技”对社会伦理道德底线的一次次挑战。如果民众一直报以绥靖的态度不当回事,我们终将失去所有的自由和隐私。

听说最近不光是搞出了AI检测学生开小差,还开始推广小区人脸识别门禁系统。有的人可能觉得这样更方便更安全,反正我只觉得细思极恐。请问这套系统通过了小区业委会的投票同意吗?如果没有,是谁给了居委会街道权力收集每个居民的面部信息,并强制要求小区采用人脸识别门禁系统?别的答主有提到公租房要求普及这套系统,公租房作为政府提供的住房自然有权这么做,而商品房小区是全体业主的共有财产,政府是没有权力管小区内部的事务的。

学校里AI识别学生开小差只能由学生家长联名抵制而停止,小区人脸门禁只能以业主的集体反对而撤销。而李彦宏说过一句名言: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安全。如果真是这样,那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公权力不断得寸进尺,最后隐私和安全通通没有。


别忘了去年年底,世界上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出生。我们的官方媒体起初抱着自豪的语气报道这件事,后来发现全球科技界与政界大规模谴责才赶紧撤回,这说明了什么?

user avatar

这UI...Openpose吗,Github上的开源码改的

user avatar

人的心智和精神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不能进行严格的约束。

如果用人工智能来评估学生的状况,然后数据不公开,仅用于老师调整教学方案的话,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如果打算用这个来进行严格精细的塑造的话......我觉得是在过分简化问题,并且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上海那所小学用AI识别学生上课“开小差”并打分的事儿,这可真是个热门话题,搅动了不少人的神经。我听说了之后,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首先,咱们得承认,老师们在高强度的工作下,要时刻关注到班里每一个孩子的状态,确实不容易。尤其是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有人走神是很正常的。这时.............
  • 回答
    上海某小学学生家长在微信群竞选家委会时比拼履历,这事儿,说起来,可真是挺有意思的,也挺有代表性的。在我看来,这事儿反映了不少当下社会里,咱们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以及对“资源”和“话语权”的渴望,当然,也夹杂着一些虚荣心在里面。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家委会的“非官方”属性与“官方”定位.............
  • 回答
    上海市关于小学期末不再考英语以及禁止全区范围学科统考统测的政策调整,无疑是近期教育领域里一项颇受关注的举动。要理解这一政策的出台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政策背景与出发点:重塑小学教育评价体系首先,我们得承认,近年来教育领域一直在反思和改革,尤其是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如.............
  • 回答
    关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将小学课文原文中的“外公外婆”修改为“姥姥姥爷”的做法,确实引起了不少讨论。这背后涉及到语言习惯、地域差异、教育理念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层面,值得我们细致地解读。首先,上海教委的出发点可能是什么?从教育部门的角度出发,他们的核心任务是为学生提供最适宜的学习材料。在他们看来,如果“姥.............
  • 回答
    上海小区加装电梯是一项涉及多方利益的民生工程,其初衷是为了解决老旧小区高层住户出行不便的问题。然而,正如你所提到的,底层业主对加装电梯可能导致其他楼层房价上涨感到不满,认为自己的利益受损,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社会心理、经济考量以及社区治理问题。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一、 加装电梯的初衷与普.............
  • 回答
    上海那个小区女童被撞身亡的悲剧,确实牵动了无数人的心。但随之而来的,是网络上一股对女童母亲的严厉批评,这让我感到很复杂,也引发了我很多思考。关于网友对女童母亲的批评,我觉得这背后有多重原因,而且很难一概而论。首先,“恨铁不成钢”心理。当看到一个无辜的孩子遭遇不幸,很多人会本能地想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
  • 回答
    上海两名小学生打闹,结果演变成两名家长在学校门口“约架”,其中一人头被敲破,警方介入调查。这起事件听起来有些荒诞,但也真实地反映出一些社会现象和教育问题。事件的起因与经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事情大概是这样发生的。两个孩子在学校里玩耍,也许是在操场上,也许是在教室里,年龄尚小,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 回答
    这上海小区第二辆车停车费翻倍,业主拉群反对的事件,确实挺能引发大家讨论的。我感觉这事儿啊,得从几个层面来看。首先,这事儿背后反映的现实矛盾: 停车难是个老大难问题: 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停车位本来就稀缺得不行。一个小区里,如果好几户人家都有两辆车甚至更多的车,那对本就不够用的车位资源来说,无疑是.............
  • 回答
    上海百余小区惊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是喜是忧?如何共处?近来,上海的居民们在日常生活中迎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访客——“貉”。据统计,上海已有超过100个小区出现了这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身影。这不禁让人好奇,为何这种原本栖息于野外的生物会如此广泛地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城市之中?又该如何与它们和谐共处?这.............
  • 回答
    上海市政院杀小领导事件,在坊间被称为“陆家嘴血案”,是一起发生于2004年的震惊上海的刑事案件。这起事件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刑事犯罪,更牵扯出了当时一些社会现象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事件的主角是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简称市政院)的一名普通技术员,名叫周滨。在2004年7月28日,他持刀闯入市政院院长.............
  • 回答
    这则新闻关于“上海地铁一大爷怒斥小伙不让座:我白发苍苍你没看见吗?你不会老吗?”的事件,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涉及社会道德、个人权利、代际沟通以及公共交通礼仪等多个层面。事件本身的回顾与细节推测:虽然新闻标题已经很醒目,但具体细节可能还需要我们进行一些推测和补充。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可能的场景: .............
  • 回答
    最近上海发生的一起事件,一个男人踩踏小猫致死,而警方则“予以思想教育”,这件事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很多人对于这种处理方式感到不解,甚至是愤怒。事件本身:残忍与生命消逝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踩踏小猫致死本身就是一种极其残忍的行为。无论这只小猫是流浪的还是有主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用如此粗暴、冷酷的.............
  • 回答
    上海中环花苑小区居民委员会(下称“居委会”)近日给丰巢快递柜运营商发出的一封函件,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函件中提到,小区将停用丰巢快递柜,并直指丰巢“单柜利润率超 2 倍”,这背后反映出的究竟是小区居民对便利性的追求,还是对快递服务收费和利润空间的普遍担忧?让我们来仔细梳理一下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 回答
    上海踩猫事件发生后,小猫死亡地点被鲜花堆满,这在我看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感表达,也折射出许多值得深思的社会现象。首先,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和哀悼。 在我看来,无论是什么生命,当它以如此残忍和无辜的方式结束时,都会触动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尤其是在城市这样一个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小动物的存在本身就为许多人.............
  • 回答
    关于《上海堡垒》上映仅两小时,票房接近3700万这个数字,我怎么看呢?得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别只看这一个数字。3700万,听起来好像挺热闹的,但你要知道,《上海堡垒》的成本是多少?它是一部科幻大片,宣传投入、制作成本、明星片酬,随便一个环节都是天文数字。3700万对于一部投资过亿的电影来说,只能算是.............
  • 回答
    上海为独居老人安装智能水表,12小时不走字自动报警,这一举措在保障独居老人居家安全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担忧。积极意义: 生命安全守护: 及时发现异常: 独居老人可能因为突发疾病(如摔倒、心血管疾病、突发意识不清等)而无法起身或行动,导致家中用水量长期为零。智能水.............
  • 回答
    这起事件确实令人痛心且复杂,涉及到多方面的考量。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事件的发生过程(基于已知信息进行推测和还原):1. 萨摩耶犬的走失: 一条萨摩耶犬,因不明原因(可能门未关好、狗狗趁主人不注意溜出去等)离开了它所属的小区。萨摩耶犬通常体型较大、性格温顺但好奇.............
  • 回答
    上海玻璃博物馆那个“梦幻城堡”被两个孩子玩闹弄坏了,这事儿放网上,底下评论区估计又得炸了。怎么看待?这事儿得拆开了说,不能光看热闹。首先,咱得承认,看到那些精美的玻璃艺术品被损坏,心里肯定不好受。玻璃这玩意儿,透着光,折射出五彩斑斓,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和梦幻。尤其是“梦幻城堡”这种主题,一听就觉得是童.............
  • 回答
    上海这次推出的国内首本关于女性的小学生教材,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值得好好说道说道。这玩意儿一出来,就跟往水里扔了颗石头,激起的水花不小,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则心存疑虑,这两种声音都挺正常的。首先,我个人觉得这是个挺有进步意义的举动。长期以来,我们的儿童读物,包括教材,在性别角色的呈现上,或者说对“女性”.............
  • 回答
    上海那位女士给为听障父亲送菜的外卖小哥200元感谢费,结果引发了一场令人扼腕的网暴,甚至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件事真的太让人心痛了,也让人忍不住要去深思。事情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上海一位女士因为父亲行动不便,而且是听障人士,跨区请了外卖小哥帮忙送菜。这位女士非常感谢小哥的辛劳,特意给了他200元的感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