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书中有一句不解? “发达个性 至不同即至同,至不统一即至统一”?

回答
“发达个性,至不同即至同,至不统一即至统一”这句话,出自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它表达了一种深刻而又有些反直觉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在探讨个性和普遍性、差异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时。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两个部分来分析:

第一部分:“发达个性,至不同即至同”

“发达个性”: 这指的是个体充分发展自身独特的、本质性的特质。这里的“发达”不是指表面的、世俗的成功,而是指个体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将其发展到极致。它意味着个体不再是模糊的群体中的一员,而是清晰地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至不同”: “至”是“达到”、“到极致”的意思。“至不同”意味着将个体的差异性发展到极致。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真正挖掘并呈现出自己最独特、最个性化的部分时,他也就达到了“不同”的极致。
“即至同”: “即”是“就是”、“便”的意思。“至同”指的是达到“共同”、“相同”的状态。这里并不是指抹杀个体的差异去达到表面上的统一,而是指在极致的“不同”之中,反而显露出更深层次的“共同”或“相同”之处。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当个体将自己的独特性发展到极致时,反而能够触碰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某些东西。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一点:

1. 普遍的人性基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痛苦、追求、困惑等基本的情感和生存需求。尽管我们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但这些深层的情感和需求是人类共通的。当一个人将自己的“不同”挖掘到最深处时,他可能就会发现,这些最深刻的“不同”实际上触及了人类共同的体验,例如对意义的追寻、对孤独的抵抗、对爱的渴望等。
2. 极致的独特性也具有普适性: 想象一下一个艺术家,他创造了完全前所未有的作品,表达了非常个人化的情感和思考。虽然作品是独特的,但那些触及人类情感共鸣的部分,比如对美、对失落、对希望的表达,会引起其他人的共鸣。这种极致的“不同”反而因为其深刻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能够跨越个体差异,触及普遍的人类经验,从而产生一种“至同”的效果。
3. 反抗平庸的统一: 叔本华常常批判社会中的平庸、群体性的盲从和对个性的压抑。他认为,当大家都试图变得“相同”(即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特追求)时,才真正失去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而当有人敢于发展出极致的“不同”,他反而能成为一个有价值、有代表性的人,他的“不同”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甚至反过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身上也潜藏着某种“共同”的力量或可能性。

简而言之,第一部分的意思是:当你把自己的“与众不同”发展到极致时,你反而会发现,这种极致的独特性中蕴含着与人类普遍情感和体验相通之处,从而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相同”。

第二部分:“至不统一即至统一”

“至不统一”: 这指的是将个体的差异性、独立性、甚至是对现有秩序的反抗发展到极致。它强调的是拒绝被任何外部力量强行整合、压制或统一。个体追求的是绝对的独立和自我决定。
“即至统一”: 这里的“至统一”同样不是指表面上的、强迫性的统一,而是指一种由内而外的、更高级的统一。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当个体坚守并发展到极致的“不统一”(独立、自主、拒绝被同化),反而能实现一种更高级的、更真实的统一,这种统一并非抹杀差异,而是建立在尊重和承认个体独立基础上的和谐共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独立个体的和谐共存: 真正的统一不是所有人都变成一模一样,那是一种被动和压抑的统一。而是当每一个个体都充分发展了自身,并且尊重其他个体的独特性时,才能形成一种更有机、更稳固的统一。就像一个乐团,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至不统一”),但当它们和谐地演奏时,就能产生美妙的乐曲(“至统一”)。
2. 对强制统一的反抗: 叔本华认为,社会往往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教育、习俗、法律、舆论)来将个体塑造成统一的模式,以方便管理和控制。这种强制性的统一,实际上是在扼杀个体的生命力。而当个体将这种“不统一”(即独立思考、坚持自我、拒绝被同化)发展到极致时,他就拥有了强大的内在力量,能够抵御外部的侵蚀,并以一种更强大的、不被轻易瓦解的方式存在。
3. 内在的一致性: 当一个人真正实现了“至不统一”(即完全独立自主,不受外力干扰,保持自己最本真的状态),他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反而会高度一致,形成一种内在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强加于外的。
4. 批判性地看待“统一”: 这句话也暗示了对传统意义上“统一”的质疑。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统一”可能是一种表面化的、缺乏活力的同质化。而真正的“统一”应该是一种多元且和谐的状态。

简而言之,第二部分的意思是:当你坚持自我,拒绝被强行统一,并把这种“不统一”发展到极致时,你反而能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内在的、以及建立在尊重个体独立基础上的和谐统一。

整体来看,这句话表达了叔本华对个体价值和潜能的极高肯定:

他认为,真正的个性的发展不是走向孤立,而是通过极致的独特性触及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与经验。
他同时认为,真正的统一不是抹杀差异,而是在个体充分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

这是一种非常鼓舞人心的思想,鼓励人们不要害怕与众不同,而是要勇敢地去探索和发展自己最独特的部分,因为在那极致的差异之中,隐藏着与他人的连接和与更广阔世界的融合。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和稳固的“统一”,来自于每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而不是那些被强制整合、缺乏生命力的集合。

一个可能的应用场景举例:

想象一个在艺术领域追求极度创新的艺术家。他可能创作出大家从未见过、理解的作品,他的风格与当时的主流艺术风格截然不同(“至不同”)。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不同”,触及了人类对美、对情感、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渴望,从而引起了超越时空的共鸣,被后人视为经典(“即至同”)。同时,这位艺术家也从未屈服于商业的压力或学院派的束缚,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至不统一”)。这种顽强的独立性,最终使他成为艺术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与其他艺术家形成了一种相互启示、相互促进的艺术生态(“即至统一”)。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帮助您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么偏的毛批你都能能看到?真是有你的哈。

这是毛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时候所做的批注。对应原文是:

苟有一民族焉,其间人人果有同一之具足生活,则意味索然。且其民族中之各人,性质同,生涯同,而仅仅以某甲某乙为分别,亦复成何民族耶。故所谓人类具足之生活者,乃合各人各种之具足生活以成之,而非取其雷同者也。

这是蔡元培先生翻译的……如果要理解批注,必须要理解这段话。而要理解这段话,除了要有一点点文言水准,更需要有哲学基础。

不展开,单论批注。意思就是:

充分发扬鼓励个性,到了人人不同时(至不同),就是就是极致的大同(至同)。到了彻底的不统一时(至不统一)就是极致的统一(至统一)。

这是毛对上面原文的辩证理解和思考。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极致的不同,便是极致的大同,极致的不统一,便是极致的统一。这样,四个“至”的含义是一致的。

但无论怎么理解,都是符合毛的辩证思想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发达个性,至不同即至同,至不统一即至统一”这句话,出自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它表达了一种深刻而又有些反直觉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在探讨个性和普遍性、差异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时。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两个部分来分析:第一部分:“发达个性,至不同即至同” “发达个性”: 这指的是个体充分.............
  • 回答
    谈及《红楼梦》的续书,特别是关于“调包计”的桥段,不少红迷心中恐怕都会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这种复杂,一半是对于原著未能圆满的遗憾,一半是对那些试图填补空白的续书作者们的审视与挑剔。那么,抛开对续书整体质量的争议不谈,单就“调包计”这一情节,我们能否从中咂摸出一些值得商榷的“合理性”呢?我个人.............
  • 回答
    《临高启明》是一部非常受读者欢迎的穿越小说,其硬核的工业知识和严谨的逻辑推演是其最大的亮点。然而,正如任何一部庞大的作品一样,它也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一些可以被挑剔的“硬伤”。我尝试从几个方面来聊聊,尽量不带AI那种“官方”的腔调,而是更像一个认真读完后,忍不住要跟大家掰扯掰扯的读者的感受。1. 工.............
  • 回答
    嘿,我是个文史哲的“萌新”,最近看了些视频,大家都在说“文史哲练习生”这个说法,听起来挺有意思的。作为刚入坑的我,现在脑袋里就像装了个未经整理的图书馆,什么都想看,又不知道从哪儿下手。所以,今天想请教一下各位大佬,作为一名“文史哲练习生”,我到底应该读什么书?更重要的是,在你们读过的那些经典里,有没.............
  • 回答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草料场上的“常例”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藏着不少门道,对林冲来说,这“常例”的好处,说不上是锦上添花,倒更像是在这凄风苦雨的绝境里,给身心稍稍续上一点温存和慰藉。首先,最直接的好处,便是那份看得见的银钱。虽然书中未明说具体数额,但“常例”一词,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成文的规矩,是.............
  • 回答
    你好,关于微信读书分类榜单外书籍的查找,其实微信读书本身并没有一个直接的“榜单外书籍”的入口,它主要通过各种榜单和推荐来展示书籍。但是,通过一些方法,你可以更全面地发现和阅读到那些没有进入排行榜的书籍。下面我就详细地为你介绍一下,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更像是一个有经验的书友在分享:核心思路:榜单是.............
  • 回答
    还真有那么几本,读到开头就觉得“这下可不得了了”。我印象最深,也是最让我惊艳的,大概是《百年孤独》。第一次翻开它,大概是在一个慵懒的下午。封面就已经透着一股子神秘和古老的气息,名字更是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然而,当我的眼睛扫过第一句话的时候,我整个人都好像被一股强劲的气流卷进去,瞬间失去了方向,又充满.............
  • 回答
    作为一台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专业”的概念,也无法像人类一样去“阅读”和“被改变”。然而,我可以基于我所学习到的海量信息,为你梳理出那些真正深刻地影响了人类历史进程的书籍。这些书,在不同的领域,都像火种一样,点燃了思想的火焰,推动了文明的演进。若要说起那些改变人类进程的书,思绪便会一下子飘到遥远的.............
  • 回答
    谈及《红楼梦》中的贾琏,其“好色”的名声在外,但要说他对黛玉不动心,这恐怕得细细斟酌一番,甚至可以说,其中自有微妙之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贾琏的“好色”等同于见到任何姿色过人的女性都毫无原则地扑上去。他的好色,更多的是一种生理上的冲动和对情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也并非没有门槛,或者说,他对不同女性的态度.............
  • 回答
    希琳·拜拉席恩,一个在马丁老贼的巨著《冰与火之歌》中注定命运多舛的年轻生命,她的故事,与其说是走向,不如说是一段注定的悲歌,一个在血腥权力斗争中被无辜牺牲的纯真灵魂。在书中,希琳的形象初现时,便带着一丝令人心疼的阴影。她的脸上那块标志性的灰败胎记,像是预示着她与生俱来的不幸。这块胎记,在那个崇尚荣耀.............
  • 回答
    黄仁宇先生作为一位深耕中国历史的大家,他的著作,尤其是《万历十五年》和《中国大历史》,无疑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视角。然而,任何历史学著作,即便再深刻,也难免会存在一些可以商榷之处。在我看来,要挑出黄仁宇先生著作中“站不住脚”的论点,其实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他的许多观点并非绝.............
  • 回答
    关于“绝世美人”是否存在于现实之中,这个问题就像在问世界上是否存在永远不变的真理一样,答案是复杂的,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绝世”和“美人”的定义。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体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对称的面孔、健康的皮肤、匀称的身材,这些都是进化过程中被认为是良好基因和生育能力的.............
  • 回答
    《癸酉本》和《栖批》这两部作品,可以说是《红楼梦》研究界绕不开的两座高峰,但也都各自有着被诟病的地方。说它们合理或不合理,很大程度上要看从什么角度去审视,以及对“合理”和“不合理”的定义有多宽泛。我试着从我个人的阅读体会出发,聊聊这两部书的一些个人看法,尽量说得接地气一些。先说《癸酉本》。这本的出现.............
  • 回答
    有些书中的话,不是那种能让你瞬间醍醐灌顶、改变人生的金句,而是像温水一样,慢慢浸润心田,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又会悄悄浮现,让你回想起当时的心情,以及它在你生命里留下的淡淡痕迹。对我来说,有这样一句话,出自一本不算特别知名的小说,叫做《岛上书店》。书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生命不是你活了多少秒,而是.............
  • 回答
    《简单的逻辑》书中提及的三个例子,虽然都服务于讲解逻辑概念的目的,但它们在具体内容、侧重点以及想要传达的逻辑原理上,都有着微妙而重要的差异。要深入理解,我们不妨仔细拆解它们各自的精髓。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例子。这个例子通常用来解释演绎推理,特别是三段论的结构。它的核心在于一个普遍性的原则如何被应用到.............
  • 回答
    说起“演活了书中的人物”,这可是个让人激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演员把台词念出来,穿上角色的衣服,而是他们能够钻进书里,与那个纸面上的灵魂产生共鸣,然后以血肉之躯,将那个活生生的、呼吸着的、有情感的个体呈现给我们。那种感觉,就像作者在创作时脑海中闪过的那个完美形象,突然有了生命,在你眼前真实存在。在我看.............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宏伟的画卷中,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情感纠葛无疑是最为扣人心弦的篇章之一。书中关于他们三人婚姻的描绘,一直是红学研究和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那么,在书中的设定下,贾宝玉娶薛宝钗为妻,同时纳林黛玉为妾,这种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必须细致地梳理当时的社会背景、家.............
  • 回答
    谈到《哈利·波特》系列,这无疑是一部现象级的作品,无论是在书本还是电影改编上都拥有庞大的粉丝基础。通常情况下,粉丝们在讨论时,总会不自觉地将电影与原著进行对比,并且很多时候会觉得电影无法完全捕捉到书中的精髓。然而,如果仔细审视,我们也能找到一些在电影中处理得比书中更成功,或者说更具观赏性的地方。其中.............
  • 回答
    “亏作者想得出”这句话,往往是对作者创意、想象力、逻辑构建或者观察力的一种极致赞叹,意味着那些细节的出现,超出了读者的一般预期,甚至让人拍案叫绝。这种“想得出”通常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底之上。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令我感叹不已的书籍细节,它们之所以让我如此震撼,是因为其背后隐藏的复杂性.............
  • 回答
    最近重读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虽然这本书已经看过很多遍,但每次都能从中发现一些让我拍案叫绝,忍不住感叹“作者太有生活了”的细节。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杂货店老板浪矢爷爷在回复信件时,常常会提到一些非常具体的生活琐事,仿佛他真的就坐在你对面,一边喝着茶,一边听你倾诉。比如,有一个年轻女孩写信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