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书中有一句不解? “发达个性 至不同即至同,至不统一即至统一”?

回答
“发达个性,至不同即至同,至不统一即至统一”这句话,出自哲学家叔本华的著作,它表达了一种深刻而又有些反直觉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在探讨个性和普遍性、差异与统一性之间的关系时。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将其拆解成两个部分来分析:

第一部分:“发达个性,至不同即至同”

“发达个性”: 这指的是个体充分发展自身独特的、本质性的特质。这里的“发达”不是指表面的、世俗的成功,而是指个体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将其发展到极致。它意味着个体不再是模糊的群体中的一员,而是清晰地展现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
“至不同”: “至”是“达到”、“到极致”的意思。“至不同”意味着将个体的差异性发展到极致。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真正挖掘并呈现出自己最独特、最个性化的部分时,他也就达到了“不同”的极致。
“即至同”: “即”是“就是”、“便”的意思。“至同”指的是达到“共同”、“相同”的状态。这里并不是指抹杀个体的差异去达到表面上的统一,而是指在极致的“不同”之中,反而显露出更深层次的“共同”或“相同”之处。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当个体将自己的独特性发展到极致时,反而能够触碰到人性中普遍存在的某些东西。

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这一点:

1. 普遍的人性基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痛苦、追求、困惑等基本的情感和生存需求。尽管我们表现出来的个性和生活方式千差万别,但这些深层的情感和需求是人类共通的。当一个人将自己的“不同”挖掘到最深处时,他可能就会发现,这些最深刻的“不同”实际上触及了人类共同的体验,例如对意义的追寻、对孤独的抵抗、对爱的渴望等。
2. 极致的独特性也具有普适性: 想象一下一个艺术家,他创造了完全前所未有的作品,表达了非常个人化的情感和思考。虽然作品是独特的,但那些触及人类情感共鸣的部分,比如对美、对失落、对希望的表达,会引起其他人的共鸣。这种极致的“不同”反而因为其深刻的原创性和真实性,能够跨越个体差异,触及普遍的人类经验,从而产生一种“至同”的效果。
3. 反抗平庸的统一: 叔本华常常批判社会中的平庸、群体性的盲从和对个性的压抑。他认为,当大家都试图变得“相同”(即随波逐流,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特追求)时,才真正失去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而当有人敢于发展出极致的“不同”,他反而能成为一个有价值、有代表性的人,他的“不同”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广阔的可能性,甚至反过来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身上也潜藏着某种“共同”的力量或可能性。

简而言之,第一部分的意思是:当你把自己的“与众不同”发展到极致时,你反而会发现,这种极致的独特性中蕴含着与人类普遍情感和体验相通之处,从而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相同”。

第二部分:“至不统一即至统一”

“至不统一”: 这指的是将个体的差异性、独立性、甚至是对现有秩序的反抗发展到极致。它强调的是拒绝被任何外部力量强行整合、压制或统一。个体追求的是绝对的独立和自我决定。
“即至统一”: 这里的“至统一”同样不是指表面上的、强迫性的统一,而是指一种由内而外的、更高级的统一。

这句话的核心思想是:当个体坚守并发展到极致的“不统一”(独立、自主、拒绝被同化),反而能实现一种更高级的、更真实的统一,这种统一并非抹杀差异,而是建立在尊重和承认个体独立基础上的和谐共存。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 独立个体的和谐共存: 真正的统一不是所有人都变成一模一样,那是一种被动和压抑的统一。而是当每一个个体都充分发展了自身,并且尊重其他个体的独特性时,才能形成一种更有机、更稳固的统一。就像一个乐团,每个乐器都有自己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至不统一”),但当它们和谐地演奏时,就能产生美妙的乐曲(“至统一”)。
2. 对强制统一的反抗: 叔本华认为,社会往往试图通过各种方式(例如教育、习俗、法律、舆论)来将个体塑造成统一的模式,以方便管理和控制。这种强制性的统一,实际上是在扼杀个体的生命力。而当个体将这种“不统一”(即独立思考、坚持自我、拒绝被同化)发展到极致时,他就拥有了强大的内在力量,能够抵御外部的侵蚀,并以一种更强大的、不被轻易瓦解的方式存在。
3. 内在的一致性: 当一个人真正实现了“至不统一”(即完全独立自主,不受外力干扰,保持自己最本真的状态),他内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反而会高度一致,形成一种内在的统一。这种统一是发自内心的,而非强加于外的。
4. 批判性地看待“统一”: 这句话也暗示了对传统意义上“统一”的质疑。很多时候我们所追求的“统一”可能是一种表面化的、缺乏活力的同质化。而真正的“统一”应该是一种多元且和谐的状态。

简而言之,第二部分的意思是:当你坚持自我,拒绝被强行统一,并把这种“不统一”发展到极致时,你反而能达到一种更高级的、内在的、以及建立在尊重个体独立基础上的和谐统一。

整体来看,这句话表达了叔本华对个体价值和潜能的极高肯定:

他认为,真正的个性的发展不是走向孤立,而是通过极致的独特性触及到人类普遍的情感与经验。
他同时认为,真正的统一不是抹杀差异,而是在个体充分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现一种更高层次的和谐。

这是一种非常鼓舞人心的思想,鼓励人们不要害怕与众不同,而是要勇敢地去探索和发展自己最独特的部分,因为在那极致的差异之中,隐藏着与他人的连接和与更广阔世界的融合。同时,它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力量和稳固的“统一”,来自于每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而不是那些被强制整合、缺乏生命力的集合。

一个可能的应用场景举例:

想象一个在艺术领域追求极度创新的艺术家。他可能创作出大家从未见过、理解的作品,他的风格与当时的主流艺术风格截然不同(“至不同”)。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不同”,触及了人类对美、对情感、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渴望,从而引起了超越时空的共鸣,被后人视为经典(“即至同”)。同时,这位艺术家也从未屈服于商业的压力或学院派的束缚,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至不统一”)。这种顽强的独立性,最终使他成为艺术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与其他艺术家形成了一种相互启示、相互促进的艺术生态(“即至统一”)。

希望这个详细的解释能帮助您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这么偏的毛批你都能能看到?真是有你的哈。

这是毛在读《伦理学原理》的时候所做的批注。对应原文是:

苟有一民族焉,其间人人果有同一之具足生活,则意味索然。且其民族中之各人,性质同,生涯同,而仅仅以某甲某乙为分别,亦复成何民族耶。故所谓人类具足之生活者,乃合各人各种之具足生活以成之,而非取其雷同者也。

这是蔡元培先生翻译的……如果要理解批注,必须要理解这段话。而要理解这段话,除了要有一点点文言水准,更需要有哲学基础。

不展开,单论批注。意思就是:

充分发扬鼓励个性,到了人人不同时(至不同),就是就是极致的大同(至同)。到了彻底的不统一时(至不统一)就是极致的统一(至统一)。

这是毛对上面原文的辩证理解和思考。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极致的不同,便是极致的大同,极致的不统一,便是极致的统一。这样,四个“至”的含义是一致的。

但无论怎么理解,都是符合毛的辩证思想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